人类与考古 图说北齐高洋墓   》 第7节: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图)      朱岩 Zhu Yan

  通过考古钻探,我们可以大体复原湾漳墓的地上建筑情况:
  陵园南部有通往墓室的神道;神道东西两侧建筑有祭祀用的享殿,享殿的夯土建筑台基已经发现,它的范围超过2000平方米,距离北部墓葬封土约有200多米;经过享殿向北,神道两侧排列放置着石雕人像等神道石刻,现在仅存神道西侧的一件石刻人像。这件石刻人像很高大,超过3米,面部已被破坏,但从石人的服饰特征可以判断,他是一个北朝官吏的形象。据村中老人介绍,早年在此石刻人像的东面,另有一石刻人像,已埋入土中,但是我们在周围反复钻探,也没有找到那件石像;经过神道石人再向北大约50米,就接近斜坡墓道的入口了,这里也是高大坟丘的边缘
  如此规模的地上陵墓建筑,显示出其帝陵的规格。由此我们初步推断,湾漳墓是北朝时期的一座帝陵。古代帝王的陵墓都非常重视神道建造,这里既是陵墓建筑的轴线,也是祭祀、下葬的必经之路,同时它也是帝王尊严与权威的象征。
  2.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
  湾漳陵墓的墓道全长37米,上口部略宽于底部,上口宽约4米,下底宽约3.5米,横断面呈倒置的梯形。墓道底部由南向北深入地下,形成一条南高北低的斜坡状通道,坡度达14度。墓道南端通往北朝时期的地面,与陵前的神道相对接;深入地底的墓道北端,与甬道入口衔接,从这里的底面计算,距离墓道开口处的地表深达9米。
  墓道东西两侧的壁面制作考究,两壁在先经挖掘成形后,再垒砌土坯墙,厚度约为0.5米~1米,愈靠近墓道底部愈厚。土坯墙外抹草拌泥,其外再抹厚1厘米的白灰,白灰壁面上绘有精美的彩色壁画。墓道底的斜坡地面,也有一层薄薄垫土,经过夯打再抹草拌泥和白灰,白色的墓道地面上也绘有地画。
  
  1湾漳墓(14):湾漳墓斜坡墓道与地画
  湾漳陵墓的壁画是北朝时期的绘画精品,它是一个时代的影子,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消失在时间深处的故事。下面,就请跟随我一起,从斜坡墓道走进湾漳壁画墓,走进一段绚丽的历史。
  踏进斜坡墓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丽的地画。洁白的地面上,绘有三条纵列的图案。正中间一列绘有硕大的莲花,粉红的莲花为八瓣仰开形状,花径达1.35米。这些莲花共有14朵,从墓道进口一直向北侧墓室方向排列开去。大莲花的两侧图案较窄,是缠枝忍冬、莲花的装饰纹带,色彩艳丽,绵延不断。三列画面之间,有暗红色栏框间隔。墓道中的地画,总面积达120平方米,远远望去,恰似在斜坡墓道中铺上一幅巨大的地毯。
  北方骑马民族有使用毛织地毯、壁毯的习俗,有关的遗物,在丝绸之路的考古发掘中屡见不鲜。像湾漳壁画墓墓道一样模仿地毯的装饰手法,在北朝时期还有其他实例,如1979年在磁县发掘的东魏茹茹公主墓,曾在斜坡墓道上发现过类似地毯的绘画痕迹,但是无论地画保存状况,还是图案设计水平,都无法同湾漳壁画墓相比。
  北朝墓葬中的地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装饰手法。一方面,它显示了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北魏和东魏,都是鲜卑族王朝,北齐虽然不是鲜卑族政权,但身为北齐皇族的高氏,却属于鲜卑化的汉人,因此在北朝的陵墓中,这样的装饰手法并不奇怪;另一方面,地画的有无,也是墓葬等级高低的标志。湾漳墓的地画,同它的地面建筑规格相呼应,它的帝陵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
  再来看看墓道的两侧,东壁和西壁的壁画,为前后关联、上下呼应的两幅巨大画面。因为墓道是斜坡形状,所以宏观来说,东西墓道的壁画近似直角三角形,每幅壁画的面积就接近320平方米。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发现壁画面积最大的北朝墓葬。
  湾漳墓的斜坡墓道在下葬之后,全部用纯净的黄土,经细细夯打一层一层填实。当我们细心地把墓道中的填土清理干净,东西两壁的壁画才慢慢显露出来。这些壁画虽然受到夯筑时填土的挤压,部分画面出现折皱,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后期的人为破坏,画面保存得比较完好,画面内容也十分完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第1节:通往湾漳之路第2节:七十二疑冢第3节:北朝陵墓群调查第4节:最高大的坟丘天子冢(图)
第5节:开进湾漳村(图)第6节:初见帝王威仪(图)第7节: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图)第8节:墓道壁画人物
第9节:两侧的仪仗队列第10节:地下水出现了(图)第11节:朱雀门中睡国宝(图)第12节:被侵扰的武士(图)
第13节:墓葬部分被盗掘(图)第14节: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图)第15节:锁定陵墓主人第16节:苍狼出世(图)
第17节: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第18节:双面皇帝第19节: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第20节:乍现盛世曙光(图)
第21节:华丽时代(图)第22节:色彩纷呈的时代(图)第23节:画家的线条老到纯熟第24节:迷雾重重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