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是个相对来说比较务实的总统,除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美苏争斗外,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第三世界的发展上。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光是拉美,第三世界的民族运动一样惹人注意。肯尼迪能从众多总统所贪恋的美苏争斗中解脱出来,本身就是个突破。而且对于肯尼迪来说,当时的伊朗的确是个烫手的山芋,如果不实行民主化和改革,很难有实力对付苏联。
肯尼迪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巴列维实行改革和民主统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巴列维有多固执,单是美国内部就有若干势力加以阻挠。美国的反对派认为实行改革只会使伊朗更加动荡,而且会增加其倒向苏联的可能性。
就在这个时候,伊朗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国王游行。在各方压力下,巴列维不得不改变立场,1961年任命偏向改革的阿里·阿米尼担任新首相。阿米尼是伊朗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富庶,而且思想先进,原先是民族阵线的一员,但他在经济上的理念不被认可,被迫离开民族阵线。简单点来说,他是个经济内行。但他犹如一匹烈马不容易被驯服,让巴列维感到不舒服,使得阿米尼的仕途暗淡无光。
阿米尼的到来可以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间",给死气沉沉的伊朗注入了强心剂。他就是有一种能力,让人信服的能力,不管是守旧派还是改革派都愿意无条件地信任他。有了美国的支持,阿米尼更是如虎添翼,做起事来也底气十足。大概在这个时候,巴列维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仅仅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
可惜的是,阿米尼并没有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的经济有了起色。但是,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阿米尼的经济改革措施,不被理解的政策寸步难行。更重要的是,阿米尼在改革上表现出的无畏让美国感到害怕,害怕他会脱离掌控。于是,内外兼忧阿米尼最终被迫辞职,伊朗的改革再次搁置。
在阿米尼辞职后不久,伊朗便爆发了著名的"白色革命"。这项革命是由巴列维国王策划的,改革内容基本上顾及了百姓生活需求,但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王权统治。
肯尼迪对"白色革命"持认可态度。自从巴列维推出这个计划后,来自白宫的夸赞声就不绝于耳。还没有哪次改革像"白色革命"一般受到了华盛顿上下的一致肯定,并且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
尽管这期间,一些美国改革专家并不看好"白色革命",但都动摇不了肯尼迪继续信任巴列维的决心。在肯尼迪看来,巴列维在尽力使伊朗的农业、工业得到发展,而且与苏联寡淡的关系深得美国之心,即使在伊朗还有不少反对国王的人存在,但伊朗的军队绝对能保证巴列维政权的稳定。对于一个既能保证政权稳定,又能使伊朗实行深度改革的人,肯尼迪没理由不力挺到底。
然而可惜的是,巴列维的个人影响力并没有因为"白色革命"而得到恢复。伊朗内部仍然是有大把的人反对国王的统治,当然了,再完美的改革计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人有益,就必定会伤害到另一些人的利益。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宗教界就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开始以信仰之名发起对国王的抗议。
霍梅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变成举世瞩目的宗教代言人,他对信仰的无比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染了很多人。他厌恶外国干涉伊朗的内政,特别是美国。霍梅尼曾经针对1963年美国要求在伊朗的美国军事顾问能获得法律豁免权而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讲,他指责这是殖民主义的残余,是一种变相的奴役,而伊朗王权就是美国的帮凶。霍梅尼的演讲的确起到一定的效果,当人们逐渐认清真相时,美国的在伊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霍梅尼与王权的针锋相对,让巴列维如坐针毡。1963年爆发了几次暴力冲突,其中也有传教士死亡,这便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不满。霍梅尼站在风口浪尖上,对国王嗤之以鼻。巴列维盛怒之下,逮捕了霍梅尼和其他几名传教士。国王泄愤的举动换来了更大规模的反对浪潮,德黑兰的示威活动层出不穷。在经过政府惨烈的镇压后,示威活动被迫停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