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天命所归是大国   》 第7节:7      王小东 Wang Xiaodong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事实上,当中国人、中国文化与西方发生冲突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界、中国的大众传媒总是进行自责,而很少去指责西方人什么不是。1996年8月15日,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校园,一个美国学生Frederick Martin Davidson因怀疑自己的论文答辩通不过(其实尚未作最后决定)而将自己的导师,一个中国人,名叫梁辰(音译),和另外两名美国教授开枪打死,后向警察投降。这件事在中国无声无息,几乎没有什么人谈论。这和1991年11月1日那个尽人皆知的“卢刚事件”来,事情十分相像,那次是一个中国学生打死了他的美国教授们。那次事件却在海内外中国人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都写了文章。其中有位中国访问学者写的文章题目叫做《卢刚——中国人的小缩影》。据说卢刚的“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产物。总之,卢刚十恶不赦,中国人十恶不赦。我不懂,为什么中国教授被美国学生杀了,就那么无声无息,没人理会,为什么美国教授被中国学生杀了就那么不得了,并扩大到“中国文化”,被说成是“中国人的小缩影”?那么,那个美国学生可不可以说是“美国200年文明的产物”“美国人的小缩影”呢?说实话,我当时感到十分气愤,后来平静下来了,我也就理解了:中国人太想融入国际体系了,自责、自卑的心态无非是反映了这种心情的急迫。
  这些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如果篇幅允许,我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甚至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足以说明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的主流思想界以及大众传媒的主调是急迫地想融入国际体系,而民族主义基本上找不到什么立足之地。实际上,在中国的主流话语中,民族主义(指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而非中国内部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是一顶类似于“文革”时期的“反革命”的帽子,人们经常在一些与民族主义毫无关系的辩论(如关于盗版软件的辩论)中给论敌戴上。
  然而,西方人对于中国人却远不是那么友好的,除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于遏制前苏联的需要拉中国之外,它们似乎并不太欢迎中国进入它们的俱乐部。一位留美学者最近(在网上)撰文指出,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访时,两国的舆论总是呈现出鲜明的对照:中国是一片两国友好的声音,而美国则正相反,每当此时,总要掀起一次反对中国的浪潮。从80年代末开始,少数先知先觉者终于认识到,要想进入西方人的俱乐部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的美好愿望,还有一个人家接不接纳、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的问题。进入90年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中国人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所谓“民族主义”的声音。然而,如前所述,即使是今天,民族主义的声音在中国也是被主流话语所排斥的,是极其微弱的,而西方人和中国的主流思想界就都已经表现出对其不能容忍了。
  二、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对于西方确实有不利的一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融入必然采取一定程度的排斥态度。当然,把中国完全排除在外也不符合它们的利益
  为什么中国如此急迫地希望与西方国家友好,而它们还是对中国采取排斥的态度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制度的不同,这个原因是切切实实存在并起着相当大作用的。第二个原因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这个原因也是切切实实存在并着起相当大作用的,不承认这两个原因,就无法解释西方国家目前对于俄罗斯的排斥。从长远的观点看,西方排斥还是接纳一个国家或民族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利益。
  那么,从西方利益的角度看,哪些国家或民族应当被排斥,哪些不应当呢?概括地说,有三条标准。1.已经发达的国家不应当被排斥;2.发展潜力不大的国家不用被排斥;3.现在尚不发达,但发展潜力庞大的国家将是首要的排斥对象——这一条实际上是前两条的推论。
  我认为这三条标准大致说明了西方国家排斥中国的利益背景。中国太大了,接纳中国进入它们的俱乐部,不仅可能带来资源、环境的紧张,而且迟早要面对一个难以驾驭的伙伴(或者说是对手),再加上文化和种族的差异。如果我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我也会对完全接纳中国进入国际体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而西藏和台湾则全然不同:一方面,支持西藏和台湾的分离有利于削弱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另一方面,接纳它们进入西方俱乐部是不会形成任何威胁的,因为它们在其中只能是依附于西方大国——或许还能满足一下它们的所谓“同情弱者”的虚荣心。由此而言,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与它们对于西藏和台湾的态度截然不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1第2节:2第3节:3第4节:4第5节:5第6节:6第7节:7第8节:8
第9节:9第10节:10第11节:11第12节:12第13节:13第14节:14第15节:15第16节:16
第17节:17第18节:18第19节:19第20节:20第21节:21第22节:22第23节:23第24节:24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