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天命所歸是大國   》 第7節:7      王小東 Wang Xiaodong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事實上,當中國人、中國文化與西方發生衝突時,中國的主流思想界、中國的大衆傳媒總是進行自責,而很少去指責西方人什麽不是。1996年8月15日,美國聖迭戈州立大學校園,一個美國學生Frederick Martin Davidson因懷疑自己的論文答辯通不過(其實尚未作最後决定)而將自己的導師,一個中國人,名叫梁辰(音譯),和另外兩名美國教授開槍打死,後嚮警察投降。這件事在中國無聲無息,幾乎沒有什麽人談論。這和1991年11月1日那個盡人皆知的“盧剛事件”來,事情十分相像,那次是一個中國學生打死了他的美國教授們。那次事件卻在海內外中國人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著名的作傢、學者都寫了文章。其中有位中國訪問學者寫的文章題目叫做《盧剛——中國人的小縮影》。據說盧剛的“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一個産物。總之,盧剛十惡不赦,中國人十惡不赦。我不懂,為什麽中國教授被美國學生殺了,就那麽無聲無息,沒人理會,為什麽美國教授被中國學生殺了就那麽不得了,並擴大到“中國文化”,被說成是“中國人的小縮影”?那麽,那個美國學生可不可以說是“美國200年文明的産物”“美國人的小縮影”呢?說實話,我當時感到十分氣憤,後來平靜下來了,我也就理解了:中國人太想融入國際體係了,自責、自卑的心態無非是反映了這種心情的急迫。
  這些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如果篇幅允許,我可以舉出很多很多,甚至可以進行統計學分析,足以說明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的主流思想界以及大衆傳媒的主調是急迫地想融入國際體係,而民族主義基本上找不到什麽立足之地。實際上,在中國的主流話語中,民族主義(指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而非中國內部各民族的民族主義)是一頂類似於“文革”時期的“反革命”的帽子,人們經常在一些與民族主義毫無關係的辯論(如關於盜版軟件的辯論)中給論敵戴上。
  然而,西方人對於中國人卻遠不是那麽友好的,除了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於遏製前蘇聯的需要拉中國之外,它們似乎並不太歡迎中國進入它們的俱樂部。一位留美學者最近(在網上)撰文指出,中美兩國領導人互訪時,兩國的輿論總是呈現出鮮明的對照:中國是一片兩國友好的聲音,而美國則正相反,每當此時,總要掀起一次反對中國的浪潮。從80年代末開始,少數先知先覺者終於認識到,要想進入西方人的俱樂部並不完全取决於中國人自己的美好願望,還有一個人傢接不接納、在何種程度上接納的問題。進入90年代,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中國人逐漸增多,於是出現了所謂“民族主義”的聲音。然而,如前所述,即使是今天,民族主義的聲音在中國也是被主流話語所排斥的,是極其微弱的,而西方人和中國的主流思想界就都已經表現出對其不能容忍了。
  二、中國融入國際體係對於西方確實有不利的一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西方國傢對於中國的融入必然采取一定程度的排斥態度。當然,把中國完全排除在外也不符合它們的利益
  為什麽中國如此急迫地希望與西方國傢友好,而它們還是對中國采取排斥的態度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個原因是切切實實存在並起着相當大作用的。第二個原因是出於自身國傢利益的考慮,這個原因也是切切實實存在並着起相當大作用的,不承認這兩個原因,就無法解釋西方國傢目前對於俄羅斯的排斥。從長遠的觀點看,西方排斥還是接納一個國傢或民族主要還是取决於自身的利益。
  那麽,從西方利益的角度看,哪些國傢或民族應當被排斥,哪些不應當呢?概括地說,有三條標準。1.已經發達的國傢不應當被排斥;2.發展潛力不大的國傢不用被排斥;3.現在尚不發達,但發展潛力龐大的國傢將是首要的排斥對象——這一條實際上是前兩條的推論。
  我認為這三條標準大致說明了西方國傢排斥中國的利益背景。中國太大了,接納中國進入它們的俱樂部,不僅可能帶來資源、環境的緊張,而且遲早要面對一個難以駕馭的夥伴(或者說是對手),再加上文化和種族的差異。如果我站在西方人的立場上,我也會對完全接納中國進入國際體係持十分謹慎的態度。而西藏和臺灣則全然不同:一方面,支持西藏和臺灣的分離有利於削弱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另一方面,接納它們進入西方俱樂部是不會形成任何威脅的,因為它們在其中衹能是依附於西方大國——或許還能滿足一下它們的所謂“同情弱者”的虛榮心。由此而言,西方國傢對於中國的態度與它們對於西藏和臺灣的態度截然不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1第2節:2第3節:3第4節:4第5節:5第6節:6第7節:7第8節:8
第9節:9第10節:10第11節:11第12節:12第13節:13第14節:14第15節:15第16節:16
第17節:17第18節:18第19節:19第20節:20第21節:21第22節:22第23節:23第24節: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