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寶島風情·牽動兩岸的民族記憶:衆生臺灣   》 災害      秦風 Qin Feng

  80年代初,臺灣有一首著名的校園民歌《小雨中的回憶》,描述雨中漫步的詩情畫意。不過對所有在臺灣成長的中國人而言“大雨中的回憶”恐怕更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每年至少都有三四次由南太平洋吹來的臺風,橫掃全島,把人吹得東倒西歪。光復後三十年間,每個人都有臺風過後涉水上學的經驗,近20年則是山區泥石流橫行,以致居民聞臺色變。
  臺灣不僅多風多雨,還多地震,每年起碼有三至四次有感地震,每三十年有一場大地震,每七十年則有一場超級大地震,在中國南方地區,臺灣是天災最多的省份。儘管初到此的外地人常受到臺風地震的驚嚇,不過本地人卻已習慣了,就如中國東北的百姓習慣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西北的居民習慣十裏之內沒有一滴水,臺灣社會則是習慣風吹雨打,加上造成桌椅櫃子瞬間搖晃的地震。至於水災和飛機、車船的意外事件則源於中國人的公共安全意識普遍缺乏,經過多年倡導,這個老毛病已有改進,不過離先進社會的標準仍有一大段距離
  臺風來襲時的臺北北門前
  1956年,臺風來襲,臺北市北門前的樹木被風吹倒在地,一名騎腳踏車撐雨傘的人正在風雨中趕路。每年夏季7、8、9月份是臺風季節,源於南太平洋的高氣壓,形成巨形的旋風,由赤道附近嚮西太平洋島嶼和大陸撲來,分強度臺風、中度臺風和輕度臺風。輕則帶來大雨,重則造成山洪暴發、海水倒灌,臺灣人民從小到大的生活記憶,與臺風帶來的種種密不可分。
  汪洋一片的市街
  1956年,畢莉臺風過後,臺北市街道變成汪洋一片,不過三輪車在腳踏車依然在水上行駛。儘管日據時代臺灣主要城市都建有完善的地下排水係統,但因臺風的雨量實在太大,排水不及,路上仍會積水多時;加之光復後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不斷擴張,基礎設施往往跟不上發展,以致每雨必災,一樓的商店和住傢幾乎傢傢進水,有些老式的木屋屋瓦被吹破,導致四處漏水,還得用水桶承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自序原住民家庭傳統社會農村災害體育人物演藝考試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