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 菩薩品第四      南懷瑾 Na Huaijin

  彌勒菩薩─什麽是菩提
  光嚴童子─何處是道場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
  長者子善德─布施與供養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着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衆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四攝是道場,攝衆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衆。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罣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雲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纔,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捨,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衆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衆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傢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嚮佛慧,起於宴坐。解衆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衆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嘆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衆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諸菩薩各各嚮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什麽是菩提
  上一品是佛的出傢弟子五百羅漢,這一品輪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薩們。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在傢衆的首座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下一次到這個世界成佛,稱彌勒佛。有一部經叫《彌勒下生經》,中國的外道如一貫道等,都假藉這部經,號稱彌勒佛已經快要來了。其實彌勒下生還早得很呢!彌勒佛不是大肚子啊!那是他的化身,是五代宋朝初年在安徽的布袋和尚,他涅槃後大傢纔曉得他是彌勒化身,所以中國後來造彌勒佛的像,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像。彌勒菩薩的本像,同觀世音菩薩一樣,非常莊嚴。他現在在哪裏呢?在欲界的兜率天當天王,在那裏享福。那兒有個彌勒內院,就是禪堂,是清修的地方。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如此,每一個佛一生補處,在來到這個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六欲天中作天主。六欲天的天人,男女飲食同我們一樣,欲望享受是很嚴重的,但在這個中間能夠自己超脫,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彌勒佛在兜率天說法,無着菩薩夜裏入定,去聽法作記錄,早晨出定把記錄整理好,就成了《瑜伽師地論》。有許多出傢法師和居士們發願,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根據《彌勒下生經》,發願往生彌勒內院,隨彌勒佛下生人間,在他手下當場悟道,這叫做「螞蝗叮到鷺鷥腳,你上天來我上天」。例如近代太虛法師帶領的弟子,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天,大概這裏近,飛機票便宜一點,極樂世界比較遠,不過這兩邊都要一心不亂,這也是先决條件。
  現在佛要彌勒菩薩替他去探維摩居士的病,彌勒菩薩也不敢去,他說,因為彌勒菩薩前一生在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裏,為天王和他的眷屬,就是天兵天將們,「說不退轉地之行」,為他們說第八地菩薩境界,就是不動地,不退轉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緻。修道到了第八不動地以上,纔不會退轉,第七地之前的菩薩都還是會倒退的,就是會墮落的。到了第八地的菩薩,住胎出胎還有一點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薩,住胎出胎就不迷了。否則,即使是大阿羅漢,住胎出胎都有隔陰之迷。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彌勒菩薩正在兜率天說法時,維摩居士來了。對彌勒菩薩說,彌勒,據說釋迦牟尼佛當時給你授記,盡此一生大徹大悟而證道,我問你,你用哪一生得釋迦牟尼佛受記呢?
  授記是佛的規矩,跪着由佛摸着頭頂,宣說你來生會生在什麽時代,什麽地區,生在什麽家庭環境。佛給彌勒授記,他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現在這一生是補處菩薩,當下一生再來到這個世界時,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衣鉢,登上佛位,那時候天下太平,人的壽命為八萬四千歲。所以彌勒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幸福的時候,而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痛苦的時候。因此我也說他二位是同參道友,但是彌勒佛作功德善事比釋迦牟尼佛偷懶一點,所以比他慢一步。佛是難行能行,吃不了的苦我來吃,比較精進,所以先他一生成佛,是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到底是用過去生,未來生,還是現在生來得佛受記呢?如果你說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過去了;是未來生的話,未來生還沒有來;如果是現在生的話,現在生也無從把握住。因為正如佛對一些比丘說過,所謂人生的幾個階段:生、老、滅。這裏病不算了,病就是衰老的一個過程,人感冒一次就衰老一次,胃痛一次也衰老一次,哈哈大笑一次、哭一次也衰老一次,這些都是病。生活四大威儀,實際上都是病,這個病算在老裏。喜怒哀樂起心動念皆是病,是心病。身體的苦痛是身病,都會使你衰老,最後死亡。生老病死在哪裏?註意!就在這一剎那,《莊子》講的「方生方死」也是這個道理。當人生下來就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剎那,出娘胎的那個我已經死掉了,不是長大的那個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個我,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個我,早就變去了。現代醫學說,一個人身上的細胞不斷老死又生出新的,新陳代謝,每十二年為一周期,全身細胞都換了。我們自己覺得如生,其實也是如死。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僧肇法師《物不遷論》說:「回也見新,交臂非故」,這是引用《莊子》裏孔子告訴顔回的道理。兩人對面擦臂而過,就這一剎那,兩人都變去了,你已經不是剛纔的你,我也不是剛纔的我了,一切皆在生滅變化中。所以生老衹有一時,佛經所以不記時的,衹有一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都了不可得;現在的纔說現在就過去了,也了不可得。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曾對比丘說,你的生、老、滅都在這一念、這一剎那,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假如懂得這個,悟了這個就叫悟道。所以禪宗不是道理懂了,是要證到那個境界,得無生法忍,當下生而不生,滅而不滅,現在就是,哪裏去找得到?現在是什麽?現在是一念轉空,不要你去空它的,你造出來一個空,是第六意識境界。是它來空你的,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過去不可留,未來還沒來,一來變現在,現在也不可留。所以本空,不要你去空它,本來空你的。懂了這個,可以得無生法,懂了無生法,纔真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授記。
  無生法是真正學佛的正位,不得無生法,你一切的修持都沒有入正位。所以菩薩在正位中,也無所謂受記,也無所謂得到了什麽大徹大悟。我們上午講藏密的方法,把佛像都壓在下面去了,這是什麽道理?是表法,破了人的法執,不但無我執,也沒有法執;有一個佛,有一個法在,你還沒有真解脫。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了大徹大悟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覺得自己是悟了的。覺得自己已經大徹大悟了,他就已經有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因為無我相也就無所得。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維摩居士講了這個道理,然後問彌勒菩薩:你,據說是得了釋迦牟尼佛的授記,你拿什麽來受記的啊?這個問題真是雞蛋裏挑骨頭!真莫名其妙,很簡單嘛!佛明明告訴他是下一生,卻偏要問受一生記乎?大傢看文字好像很容易,你想想看容易懂嗎?不容易!我們不要說前生後世的事情,太麻煩。在座各位現在在聽經,你知道自己現在聽經的這個心,是昨天的,明天的,還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是將來的?想想看。在座的各位都有相當的學歷,還有到博士程度的,你這些知識程度,是當初媽媽生你下來所帶的那一點呢?還是後來加上許多?從你有記憶到現在這麽多的學問,又懂了吃素、拜佛、念咒子、結手印,現在有了這些本事的心靈,和你剛懂事時的心靈,是一個還是兩個?說說看。
  佛在《楞嚴經》上為波斯匿王講八還辨見,佛問波斯匿王幾歲了。王說:「六十二了。」佛問:「你是幾歲纔看到恆河的水?」王說:「記得是二歲時,母親帶我去拜祭時看到的。」佛說:「你現在六十二歲,由小孩變成壯年,又變成老年,雖然你的外形轉變那麽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恆河的水,那個能看的,同二歲時能看的是不是一個?」王說:「當然是一個。」佛說:「能見之性沒有因年齡而有差別,見性是常在的。」所以,你現在能思想能記憶的心,這一念,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啊!要把握這個道理。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說法,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是一生受記嗎?換句話說,你受記是下一生嗎?真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嗎?過去現在未來,昨天今天明天,是人因為物理世界晝夜的不同,自己劃分出來的。你昨天知道肚子餓了吃飯,今天也知道,明天也知道,這個能知之性沒有時間,沒有前生後世,緣起性空。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大傢現在活着覺得自己是生,實際上是假的,假有之生!是假有偶然暫時的存在,縱然活到一百歲,這一百年從宇宙的觀點來看,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活了幾十歲的人,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就是昨天一樣。我們走路去某個遠方,嚮前看覺得還有很遠,等走過去了,再回頭看,非常短,對不對?人生就是這個道理,走過了幾十年,回頭一看,非常快,所以年輕人看前面,覺得前途茫茫,而老年人回頭看卻覺得很短嘛!所以我們活着,不管是前看後看,一切皆空,都是偶然暫時的存在。維摩居士這裏講「如生」、「如滅」,要特別註意,我們活着是好像活着,那個真我在哪裏?你始終沒有掌握到,那麽這一生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那麽死了是真死了嗎?也不是的,因為如滅。如生也如滅,如去也如來,所以叫如來,也就是自性。如來這個翻譯很妙,也可以說來如,好像來了,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釋迦牟尼佛好像現在不在這個世界上,走了嗎?沒有,無所去,無所不在叫如來。另外一個高明的翻譯是真如,真如並不是有個真,好像真的,也沒有假的。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維摩居士接着說,當下即是,如沒有生過。
  「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如沒有死。就是大傢現在坐着,我講,你聽,如生如滅,前一句話過了已經沒有了,空了。你說空了嗎?再說,還有,你還是會聽見。但是此中能聽之性不生不滅,緣起性空。要在這個地方體會,那你可以學佛了,可以參禪了。
  「一切衆生皆如也」,皆如也,衆生還求什麽了生死?本來就無生無滅可言。(師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這就是如如不動,你要註意!就是這一刻,誰叫你動啊?可惜你又錯過了,還好像是,哼!也是如也!再叫你就不是了。
  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衆生皆如也。衆生覺得都活着,好像這宇宙中有這一段,有那麽多人經過,有唐、宋、元、明、清朝,又到現代……好像好多人都來過這個世界,也都過去了。
  「一切法亦如也」,不是你去不動不搖,不是你去求的造的如如不動,它本來是不動而如如,好像來了而沒有來,你活了二三十年,覺得衹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諸法皆如昨夢,皆了不可得。
  「衆聖賢亦如也」,觀世音菩薩、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一切聖賢亦如也,好像來過了,在哪裏呢?如去亦如來。
  「至於彌勒亦如也。」就是彌勒你也如也,你覺得存在嗎?衹像水上浮萍飄一下,在歷史宇宙中一彈指就過去了。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如果彌勒你受記了,未來成佛,我告訴你,一切衆生也應該受記,也都成佛!如果我是彌勒,就會反駁維摩居士說,「這當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給衆生授記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嘛!」
  維摩居士繼續說,「所以者何?」什麽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異。」你看他專門在「如」上面作文章。什麽叫如?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不異就是沒有變,沒有二樣。如來的「如」字你懂了,幾萬年的宇宙就是一時,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你今天證得菩提了,就同過去佛未來佛一樣,等無差別,他悟的是這個,你悟的也是這個。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如果彌勒你大徹大悟了,一切衆生也應該都大徹大悟,個個是佛。
  「所以者何?」什麽理由?「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覺悟也。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變出來的現象。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誰也沒有迷過,哪一個不悟啊!哼!可惜你彌勒不悟。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為什麽不出傢,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傢,從哪裏出啊?一出一入衹是衆生自己的分別而已。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如果彌勒你將來得了涅槃,一切衆生同你一樣,也可以得涅槃。
  「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註意噢!真正佛法在哪裏?涅槃是這個道的果,你現在正在涅槃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體現,萬念皆生也全體現,現有的現量境就是這一點境。一切衆生從出生到現在,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哪裏還要求一個涅槃滅度呢?學佛求道最後的果位是證得涅槃。
  涅槃很難翻譯正確,所以不翻,普通解釋成圓寂、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都衹是片面的。譬如極樂世界,極樂、光明、清淨也都是涅槃境界。涅槃是本來清淨,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滅度或寂滅,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當作涅槃。死是生死,不算涅槃。人死了,自性沒有死啊!〈心經〉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涅槃。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維摩居士就駡彌勒,你在這裏給天人說什麽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說不可說,個個都是佛,你不要在這裏誘騙天人了,你勸他們發大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實在無心可發,一切衆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哪有退掉道心的人?但是我補充一點,他這是講心性的體,至於我們這些衆生,並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就不要吹了。發心是佛教的名詞,悟道了纔真叫發心,是發明心地,不是叫你出兩個錢,那個是發的出錢心。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講到這裏,我特別要岔進來一個話題,同學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像是禪觀、唯識,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為什麽《維摩詰經》說得那麽容易,大傢也覺得一看就懂了?首先要註意這個問題,不然都搞錯了。《維摩詰經》所講的都是第一義,用現代話講,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點,等於是禪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在這部經裏,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挨了駡,道理在哪裏?是見地的問題。
  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思惑是思想的結使,是障礙迷惑我們的,有貪、嗔、癡、慢、疑。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漸修而斷的。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就是見解上、理上不透徹,不是修所能斷的,是要靠慧來斷。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萬劫,衹要智慧、見地不到,是沒有用的,所以見思二惑怎麽才能斷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學佛也學得很誠懇,都很對,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為見惑沒有斷,智慧沒有成就,就不可能證到菩提。思惑靠修所斷的,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禪定。縱然修到四禪八定,境界之好,當然是很不簡單了,但是並未究竟超越三界;再進一層來說,修到現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幾乎是超出了三界,但還非究竟,最後還要回轉來,回身嚮大乘再學。所以大乘的經典,像《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華嚴經》等等,多半的記載是偏嚮於見地方面的事。
  見地要高是可以,但我們是根本還沒有登地,一點修持成就也沒有的凡夫,就是所謂博地的凡夫。地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樓,要想進入菩薩地,聽了這個佛法很簡單,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貪、嗔、癡、慢、疑結使根根,一點沒動搖,那是一點用都沒有,依舊在六道輪回打滾。甚至更慘的,有狂見而沒有真修持,見所斷的沒有到,不要談修所斷。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來的時候也抵不住!那種四大分離的痛苦,你沒有修持是毫無辦法的。我年輕的時候也自以為都懂了,慢慢曉得嚴重就不敢狂妄了。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驗教訓你們,要求證到了,纔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沒用的。
  《維摩詰經》是對已經有成就者在見地上的呵斥,我們要特別註意到這一點,否則也不用講這本經了。我們學佛的人,曉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難,不如走條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免得自己在輪回中迷了路。到極樂世界並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學,在那個環境有諸佛菩薩隨時講法,也不要交學費,也無風吹雨打,多好多方便。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否則聽了《維摩詰經》衹有壞處沒有好處!學禪的人離不開《維摩詰經》,但是一兩千年來,多少學禪的人,修持不到傢的,最後還是要入輪回。我特別提出這一點,要註意!現在回到《維摩詰經》原文。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維摩居士告訴彌勒菩薩,你教化別人應該曉得教育路綫,你要教他們捨離心理意識的分別心,分別菩提之見,什麽是分別菩提?我們大傢總認為自己是凡夫,那個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見到那個東西,好像窮人想得寶,一直苦到老,也沒看見個寶。寶在哪兒啊?寶在你自己那裏,並沒有掉,個個都有寶的。《法華經》比喻為「貧子衣中之珠」,我們的自性菩提大道寶就在我們這件衣服裏,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媽媽給我們的這個皮囊裏。妄念與菩提本來是一體之兩面,所以維摩居士說要捨於分別菩提之見,當下即是菩提。煩惱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煩惱,煩惱就變清涼了。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不對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我要打你了,手舉起來了,心裏想,不對,手就放下來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這裏是關鍵之處,你打坐時閉着眼睛在那裏,禪宗祖師駡你是在鬼窟裏作活計!你感到黑洞洞的,沒有念頭,晃啊晃的,很清淨,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我看是差不多該死了!那都是分別心意識境界,都在身體裏找道。維摩居士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體上。那你說我都不管身體了,搞氣脈守竅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內道還是食道?他又說「不可以心得」,這一下完了,在哪裏啊?維摩居士留了一手,說了一半,他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我給他補充另一半:菩提也不離身,也不離心,都不在也都在。他駡彌勒菩薩,我還要駡他呢!你為什麽衹講一半?你駡彌勒菩薩騙人,你自己也騙人,不過手段高點罷了。
  下文來了,一大堆,這纔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我們此心不跟着外面現象走,當下就清淨,清淨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楞嚴經》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衹想修佛。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利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大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你說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藴的那個行。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麽掉了?我現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都在憶念佛經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何以我們清淨不了?因為行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於行藴。譬如你打坐時再清淨,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髒並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藴的作用。五藴皆空談何容易啊!所以說「不行」,行藴清淨了,纔是菩提。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小乘法門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癡慢疑都要斷。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剛經》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就是能斷,切斷了。你說你出傢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談何容易啊!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捨諸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為什麽講離,離什麽?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出離心。出離什麽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發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傢了,對燈紅酒緑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淨,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經被捆縛住了。
  愛清淨同愛燈紅酒緑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麽都不要了,就想住廟子。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裏不是廟子啊?有些同學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厠所裏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境不好,衹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裏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着總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障礙就是菩提,為什麽呢?你把一切的願、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情境,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於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纔講,你哪裏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當下即是就是住,說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用現代語言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哪裏是本體?一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裏,當下就是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我們普通都把佛法當出世法,與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纔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一切法本來都是無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我現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瞭瞭衆生的心行。我們心理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瞭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纔算真是個明白人。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最可憐的是人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你真什麽都不會的話,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會了。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合」與「會」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於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合,但怎麽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睏惑的叫做惱。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睏惑的,衆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傢看書讀經,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麽書讀什麽經?不是本來清淨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衹學佛,還是煩惱!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菩提是沒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色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國話說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睏惑住。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一切事物都像是電影,例如現在聽《維摩詰經》,我們自己就是演員,自己也在欣賞這部電影,再過二十分鐘這場電影也散了。一切是如夢如化,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淨,你以為打坐就清淨了嗎?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啊!真正靜了就什麽都沒有,本來空,亂也黏不住了。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淨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善於寂滅,寂滅比淨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着,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於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個,取是最麻煩的。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裏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麽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異」就是變化,我們心理都有個變異,認為佛堂纔有佛,鬧區就沒有,山林纔有道,厠所就無道。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淨就無往不是。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一切法沒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衹要當下即是就是現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最後,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你衹有證到菩提,纔可以徹底瞭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纔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佛在《華嚴經》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嚮,維摩居士還衹提了一點。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麽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而不是菩提,無處而不是菩提」,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裏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彌勒菩薩報告到這裏,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麽講菩提講了這麽多?因為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但是他最後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裏?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什麽是菩提?現在告訴大傢,哪裏不是菩提?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衹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所以《維摩詰經》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大傢一次,衹懂道理是沒有用的。
  光嚴童子─何處是道場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現在輪到光嚴童子這位菩薩登場,所謂童子不見得是小孩,菩薩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都稱童子,表示無漏。開場白也是一樣,光嚴童子推辭了去探病的任務,他有什麽理由呢?
  「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他說,「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這句話有個重點,毗耶離大城是維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據佛經記載是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地區,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維摩居士在當地的地位,有點像是現代說的主席。光嚴童子同我們一樣,喜歡到處趕道場,他正要出毗耶離大城,大概是覺得城裏太鬧,要找個清淨的道場。那時,維摩居士剛好要進城,他二人一個要離開鬧熱找清淨,一個正要進來鬧熱的地方。
  光嚴童子就嚮維摩居士頂禮,問:「居士從何所來?」我們以前講過,能稱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財、德行的在傢菩薩纔夠得上。維摩居士回答:「吾從道場來」,他曉得光嚴童子要去找道場。光嚴童子就問:「道場者何所是?」怎麽纔夠稱得上是道場?「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維摩居士開口就一棒打過來,你還想去哪裏找道場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淨煩惱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搗鬼。與直心相對的是我們都有的諂麯心,喜歡轉彎的心。譬如我們與人講話前先笑一下再講,這個心態動作就是諂麯,諂媚,怕人不喜歡聽,先給人一個笑臉,很自然地做出來,是衆生的習氣。當然不是說笑是不對的,是舉例子。直心是很難的,也不是說要駡人就駡,要打人就打。所謂直心者是無心,無心無念不加任何意識就是道場。換句話說,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識的分別就是道場,心裏沒有虛偽。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行是讓心修一切善行,當我們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動了構成行為就是發行。發行是道場,直發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場,因為能辦事的緣故。不要學了佛就萬事放下不管,離開家庭社會,找個廟子清淨地方修行,那已經沒有慈悲心了。學佛要度一切衆生,你的傢人不是衆生嗎?你度得了嗎?自己傢人都度不了,你還要度誰啊?我常說,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這類的情況太多了。什麽是真發心善行?能辦事,自己能為衆生盡心做事。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難,前面已經講過深心,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的偈子:「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膚淺,要大智慧成就了纔有深心。譬如大傢覺得唯識就很難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體相,作深刻的分析。心在哪裏?心髒不是心,頭腦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這個心王不可知,禪宗講明心見性,你就見不到。真明白了深心,這就是道場,因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大傢不要以為捐了錢是作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來作,很難啊!有時幫助一個人,以為是善事,結果是壞事;有時不幫助一個人,看起來是壞事,反而是善事。這個處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道場不是有形的,不是衹有廟子是道場。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學佛發心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愛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以見道為菩提,是悲智雙運,是大悲心與大智慧的成就。真正發了菩提心纔沒有錯誤的觀念。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真布施是一切都捨出去了,為什麽布施不求福報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很慷慨的布施,過後碰到利害關係時又會後悔的。布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心中沒這個事了,不期望什麽回報。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自己不是壞人,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麽結果卻有這樣遭遇?我們有沒有檢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會這樣?例如你對某人好,這是布施,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菩薩發心布施是不求回報的,我對你好,你對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學佛的人由三皈依開始,五戒、八關齋戒到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戒行修持是硬性規定的,是由外面打進內心,由外形的管理改變自己的內心。智慧不一定要依賴戒行而發,那是由內心的發動打到外面來。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嚴肅的。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為了修持得到羅漢的不漏果。我們講禪規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內心不漏的開始。大乘的持戒,是為了達到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的圓滿成佛,悲智雙運,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三界)。這是佛法的究竟,本來地無涅槃可入,涅槃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場,於諸衆生心無礙故。」我經常講一句話,什麽都可以受,衹有氣不受,不受人傢的氣。你們什麽都可以學我,這一句不要學,學了就變毒藥。不受氣這句話,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實上並沒有人拿氣給我受。大傢學佛好像越學氣越大,都用聖賢菩薩的標準看人,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卻不去反省自己。因為不反省,忍辱也沒有作。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須要忍,所以忍辱的辱並不一定是別人侮辱你。我們人生遭遇環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屬於辱,都是忍辱的範圍,真學佛就會無所謂,該如何處理就如何。真做到這樣大乘的忍辱,就不會覺得受辱,也就是道場。心裏對於一切衆生都沒有罣礙,看你和我是一樣的,看仇人如親人一樣,這樣自然就不會煩惱了。換句話說,要怎麽去修大乘的忍辱呢?就是「於諸衆生心無礙,是名忍辱是道場」,這也是一副很好的對聯。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學大乘道的人於法隨時精進,精進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諒自己的偷懶。真精進的人是不會懈怠的。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禪定的修法始終離不開四個字:心一境性,也就是係心一緣。但是大乘菩薩道的禪定,用不着係心一緣。係心一緣是為了調伏我們剛強的第六意識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聽你的,你叫自己不發脾氣也辦不到。有禪定修養的人,可以把剛強的心念慢慢調柔,然後再使它空掉,所以禪定是道場。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這個智慧就是般若。這一段都在說六度,簡單一句話就是:六度是道場。可是他把六度分開講。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場,當下就瞭解,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是道。
  「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慈和悲是兩種不同的心態。慈就是愛,看一切衆生平等,看別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這一點,就是慈,也就是道場。如果說,我看一切衆生平等,已經不平等了,因為你有個「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淚,是憐恤一切衆生,因此犧牲自己,為了有利於衆生,為了救度衆生,能忍受各種疲勞苦難,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裏哭。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世間的歡喜不是喜,因為沒有真正的歡喜。真正的歡喜是得到法樂,真達到那個境界,就是道場。捨與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種,外布施是金錢財物的布施;內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獻出來;無畏布施是給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幫助和支持。捨是放下,是能切斷一切心念,所以捨是道場。外布施的捨,放掉財物,沒有什麽了不起,能夠把心理上所憎愛的切斷放掉,纔了不起。憎是討厭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愛,就是喜歡。你們年輕同學讀過蘇曼殊,事實上他並不真是和尚,是弄了個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詩:
  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
  雨笠煙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憎
  他用的就是這個憎。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大乘的神通不是什麽眼睛看到鬼這一套,真大智慧是大神通,神而通之。因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我們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為什麽不能知道天上天下、過去未來一切事?因為我們不通,阻礙了。是被什麽阻礙了?是我們心理上的結使:貪瞋癡慢疑等等。把這些壞的心態洗刷幹淨,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並不難。我們年輕讀書沒有人會問你念畢業沒有,而是問你讀通了沒有。以前我們作文章,老師用紅筆批兩個字「不通」,就丟回來。智慧沒有開嘛!拿支筆會寫,但是道理不對。如果能有長輩贊你書讀通了,那就已經了不起了,這是通的道理。你們不要迷信神通,我們本來是通的,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學到解脫,把煩惱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鈕扣解開脫掉,就舒服了。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最後兵敗逃入四川,上了峨嵋山頂,說了句話留在日記裏:人生到此解脫為難,衹有放聲大哭。這是時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個階段,作了領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這個經驗你們年輕人是不能想象的。
  前幾年有位工商業的巨子,逢到生意不好的時候,我說你可以結束嗎?他說結束不了,我說對。他知道如果把工廠關了,所有員工連傢屬幾萬人的生活就會有問題,想想衹有扛下去了。我說這就是大菩薩心境,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為當頭子好,當頭子也很痛苦,解脫為難啊!
  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脫,學道傢的第一步是學《莊子》的逍遙,但是我看了許多學佛學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脫又不逍遙,人生本來已經有很多條繩子綁得你解脫不了,因為學佛又加上些繩子,真是越學越可憐。所以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背是違背,背捨是指八種背捨(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內無色相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身作證具足住),名詞就不解釋了。
  「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要宏法教化衆生很難啊!每個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薩的方便,才能教化衆生。
  「四攝是道場,攝衆生故。」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學大乘菩薩道衹有犧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報。愛語第一是要關懷別人,要跟人傢講話,不是不講話。第二是所講的話要別人聽得進。利行是所作所為都是利於人傢的,不是利於我的。同事更難,為了要教化人傢,即使是自己不願意的事也衹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歡做的事你陪着他做。四攝法是菩薩的道場,由此才能包容衆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多求學、多聽、多研究就是多聞。有人聽經一耳進一耳出,自己覺得已經懂了,但是不能如聞行,聽到的道理,不能變成自己內在的心性行為。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們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剛經》的第一段,須菩提問佛要怎麽樣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煩惱。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場。把妄心分別心真降伏了,智慧就開發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觀,不會得邪見。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佛學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個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礎,我們同學一定要搞清楚,剛開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數字記清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反復講過很多次了,名數都記不得是很嚴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處上,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禪定都從這裏來,我們都講過了。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屬於有為法,但是佛法是講無為,講空,《金剛經》上佛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怎麽空,怎麽達到無為呢?古來要數明朝的栯堂禪師講得最徹底了,他有句詩:「有為須極到無為」,意思是說,把有為法修到傢了,自然達到無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傢不要自認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為,那就錯了。
  「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四諦是苦集滅道,是學佛的第一步。世間皆苦,是苦諦;衆生以苦為樂,抓住痛苦當快樂,是集諦;要解决痛苦,滅盡苦、集就得道了,是滅諦和道諦。人類,甚至說一切生命,有個共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樂,事實上三界衆生都是以苦為樂,把輕微的痛苦當成最高的享受,這就是所謂衆生的顛倒。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實按摩是輕輕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說世間一切皆苦,沒有錯,沒有說謊,懂得如此,纔真正解脫得道,離開一切苦得究竟樂,這是佛法的真義。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如果抽出《維摩詰經》這一句話來考試,同學們要吃苦頭了。大傢都會念《心經》,對不對?其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同這句話一樣,包括了十二因緣。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高級班的同學應該一問就答得出來。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那纔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瞭解十二因緣,我們再把它寫出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現在黑板上寫成橫的一條,其實應該寫成圓圈,以無明作起點,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在、來生。大傢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裏?都記不得了。現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裏來,死了會去到哪裏,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統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鬍塗。不要說生死哪裏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麽,你有把握沒有?絶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麽來怎麽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麽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一切衆生是怎麽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麽樣動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貪瞋癡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統是一念無明。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佛經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人發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怨天怨地,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學佛,佛經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裏自欺欺人。貪瞋癡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
  小說《濟公傳》中寫到,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裏起來就大叫,「唉喲!不得了!無明發囉!」把大傢都吵醒了,衆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結果回頭一看,廟子失火燒光了。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傢,火要來了,又不好明講。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無明。無明緣行,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你們打坐念佛為什麽雜念妄想去不掉?現在應該知道了吧!我已經講明了嘛!因為行陰沒有停止啊!它永遠都在動,沒有辦法,等於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沒有停止。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專一,就因為行陰的力量大得很。
  無明緣行,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它動性不停。行緣識,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因為行陰動了,緣就是連鎖的關係,一個抓住一個,一個抓住一個。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三緣和合入胎了。識緣名色,一般人稱名色就是胎兒,因為四大就是色,變成了有形的肉體。名色緣六入,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緣觸,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觸是身根來的,有了身體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是觸。觸緣受,這兩個有什麽不一樣?觸是講起作用,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到心裏頭去了,身心兩個發生關係,那是受。
  感與受不同,那能夠感的是觸,受是連到心理。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觸,可以說是醫學上講神經的反應。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麻痹,神經反應我們感覺不到,但那沒有麻痹的神經還活着的,觸法還在,衹是你心裏可沒有受了,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否則會覺得差不多。因為受,好受的就愛,受緣愛,愛得要死就要抓住。愛緣取,我要這個茶杯、這個手錶,要抓。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厲害,同物理一樣,嚮心力有多強,離心力就有多強。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它偏跑來了。
  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你不要的它偏來,你不願意見的人,一轉彎就碰見,跑到厠所裏還碰見哩!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電話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這樣。
  取緣有,因為抓住有,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於你的,這就是有。其實沒有真的有,一定會散去的。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東西啊!錢啊!纍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纍積,兒女也是別人啊!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衹要有生命,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緣生,生緣老死。死了呢?一念無明,無明緣行,又來投胎了,這叫十二因緣,是圓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斷無明,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斷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以為切斷就得道了嗎?錯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於「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薩畢竟空,不須要斷去無明。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大乘菩薩沒有講斷,非斷非常。無明沒有斷,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轉識成智。因為無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斷它。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盡就是斷,不須要斷就空了。《心經》這一段一路無到底,「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境界。
  維摩居士這裏也講:「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你這纔會曉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念無明怎麽樣緣起而來?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來不存在。所以「緣起是道場」,十二因緣同無明,乃至最後老死皆無盡,不須要你去斷它,是它來空你。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小乘的修法是要斷一切煩惱,斷惑證真。維摩居士說煩惱本身就是道場,因為煩惱本空嘛!煩惱是心態的相狀,你不被現象所迷住,那個心態是本來清淨,本來是實相,你知道如實。所以「煩惱即菩提」這句話,也在《維摩詰經》裏。
  「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他說,不用離開一切衆生,衆生主要指人類社會。你要跳出紅塵,離開這個社會,你想躲到哪裏去?你說自己什麽都不要了,衹要青山緑水,自以為很解脫,但是都被這些顔色睏住了,是更紅的紅塵。衆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場,用不着逃避。如果沒有衆生,也不須要成佛了。既然沒有衆生,自然不須要度衆生了,何必成什麽佛呢?有人感嘆這個世界太亂,我說就因為世界亂你纔有事可做,世界不亂你還有屁用?因為有衆生所以纔要成佛度衆生嘛!沒有衆生你成佛幹什麽?沒有對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場,如諸法空故。」一切法包括了魔法、外道法。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內,邏輯上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善法、惡法、有為法、無為法……無法而不在內,纔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場,因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學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講有魔啊!有鬼啊!什麽道高一尺魔高丈,說得像真的一樣。實際上魔在哪裏?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搗鬼。所以說起心動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壓下念頭,不起心動念就是陰魔。或起不起,有時有念有時又好像無念,就是煩惱魔。什麽是或起不起?就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清代有個文人蔣坦,有天聽見雨打芭蕉,心緒凄迷,就在花園的芭蕉葉上寫了一個句子:「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寫:「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其實,人生境界不管出傢的在傢的,都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遊記》中描寫孫悟空頭上被觀世音數了個金箍,最怕唐僧念緊箍咒,一念咒孫悟空就頭痛,衹好聽話了。最後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經了,孫悟空一想,頭上的金箍還沒取下,就跑去找如來佛,請佛幫他取下來。佛就笑了,問他:「猴子,是誰給你戴上這個金箍啊?」孫悟空答:「是觀世音啊!」佛要他摸摸自己的頭上是否有個金箍,孫悟空一摸,真的,本來就沒有戴上。這就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孫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人生這個頭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個人沒事還要想個辦法,找個圈圈戴到頭上,戴上之後,頭痛極了,好煩惱啊!然後想盡辦法把這圈圈脫掉,還告訴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脫下這個圈圈。脫掉了不到三天,頭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來一個圈圈把頭套上去。
  講回到降魔,哪裏是魔?你以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嗎?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個魔要吃你,你給它吃下肚,兩手一摳,不就摳了個窟窿出來了嗎?孫悟空最慣用這個辦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來了。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變鬼跟他打一架。這沒什麽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煩惱魔。唉!種了芭蕉,又怨芭蕉。這個很難辦。所以維摩居士說「降魔是道場」,什麽是真降魔?就是不動念,「不傾動故」。你不去種芭蕉,當然就不怨芭蕉了嘛!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還是第六界?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槃。已經跳出來的人自由自在,來去自由。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諸佛菩薩說法如獅子之吼,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都為之頭痛腦裂,所以常比喻諸佛菩薩的說法是獅子之吼,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說法說真理講正道都沒有恐懼。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佛有十力,四無畏,十八種不共法,都是道場,這些名詞前面已經講過了。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成佛得到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講過了,三明是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明比通還厲害,通不過是打通了,像陰溝一樣通了;明像太陽出來,無所不照。三明是道場,沒有殘餘的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這就統統告訴了我們,什麽叫真正的學佛。道場不在山上也不在廟子,就在你心中。講了那麽多,你隨便從哪一點悟道都真是道場了。「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根本大徹大悟就是道場,到了這個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維摩居士對光嚴童子一路棒子打下來,都打光了,掃光了一切。他接着說: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他說,你應該悟到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講的,一切學佛的人假定都懂了這個道理,應該依六波羅蜜教化一切衆生。菩薩在世間所有作為,「舉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腳走路一樣,統統都是道場。你哪裏去找個清淨道場?菩薩道在世間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佛法就在這裏,哪裏有道場?一念清淨,當下就是道場,你又何必「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維摩居士給光嚴童子說法,這位菩薩名光嚴,智慧光明的莊嚴,這一段法都是說智慧莊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維摩居士講完時,在場同時聽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徹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嚴童子也表示,自己沒有資格代表佛。
  《維摩詰經》到這裏,由十大小乘阿羅漢弟子開始,一直到大菩薩彌勒菩薩、光嚴童子都不敢當代表。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認為他們是不敢去見維摩居士,那同我們世間人一樣,何必學佛呢?這一班人也太不偉大了。其實他們是不敢作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識問法是很願意的,就是願意當學生。所以最後衹有文殊菩薩去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一切佛都是他教出來的,衹有靠他的智慧帶領大傢一齊去,這是《維摩詰經》的故事。
  我們知道,《維摩詰經》這一品,講的是大乘菩薩境界,重點在每一位大乘菩薩的見地。第一位彌勒菩薩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徹大悟,悟的是什麽東西。第二位光嚴童子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道場。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顯教和密教將修道的地方都稱道場,例如廟子、佛殿、佛堂等。有稱庵或堂的,過去習慣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稱庵,在傢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稱堂。稱寺的,就是叢林、大禪林,例如滿清末年留下來的叢林,江蘇揚州高旻寺。稱廟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稱為廟,但是近世大陸出傢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稱廟的,廟代表了一切神廟。道士們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廟,而叫觀,讀音如灌。這些都算是道場。佛堂是道場,大殿是道場,佛的塔廟是道場。有時候在傢人請法師們來念經或是放焰口,臨時搭個棚子,挂個佛像,那個地方就叫道場。中國佛教的習慣,在念經作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場。今日的閩南語、廣東話大概還有的,說某某法師作道場去了。中國的民俗觀念上,一個念經、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場,這是宗教形式上的觀念。《維摩詰經》卻告訴我們,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場在心,不在外形,不着相的。他還講得客氣:「緣起是道場,無明是道場」;換句不客氣的話,厠所也是道場,天堂也是道場,不垢不淨。衹要心一念清淨了,當下就是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
  順便告訴你們年輕的同學一個故事,現在東方的文化,尤其是禪、佛學,流通到外國,尤其美國,已經很久了。這件事算算不止二十年了,當時在美國有一位中國的老教授,他沒有學過禪。在美國當教授也很可憐,隨時要有新的東西補充,如果三五年沒有新的著作、新的報告發表,就落伍了。其實在中國也一樣,每一個讀書人到老都在用功,不斷的上進。因為禪開始在美國流行了,所以大學裏要他把禪宗的東西翻譯出來,他接受了這個任務,翻禪宗的《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等。那時他跑到日本東京去翻,碰到很多問題,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滿足他,最後不知怎麽打聽,到了我這兒。我因為他是中國人,希望翻譯到外國去的東西不要給中國人丟面子,就答應幫忙了。
  後來纔知道他原來也沒有學佛、學過禪的。其實現在也很多這樣的人,這些在國外的中國教授,每位都懂禪,唉!真是可笑!他把翻好的東西寄來要我審查,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過來,全文一次送來我沒有時間。那時有位老道友黃居士,他現在都有九十多歲了,他英文程度很好,我那本《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就是他翻的。我就請他審查,看看翻對了沒有,有問題就來問我。結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黃老居士很生氣,就講:這種錯誤怎麽得了?我不改了!唉呀!我就講,千古以來翻譯的東西各種錯誤是很多的,你也不要生氣了,還是給他改過來吧!何況,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還有道理的。什麽道理?中國人過去要和尚去墳上放焰口念經,蓋一個棚子,就說作道場了,習慣了。這教授小時候在國內,大概看過和尚在墳上念經作道場,因此他想道場就是墳墓嘛!但是你們同學千萬要註意!不要因為常識不夠在外頭鬧笑話,你外出弘揚佛教不要變成黑揚佛教了。過去的鳩摩羅什、達摩祖師,這些大師們到中國來翻譯佛經,翻得那麽好,那麽準確,可不簡單。過去因為有政府、皇帝的提倡,每一個翻譯的地方都有千把人,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一個名詞、一句話都研究了好幾個月纔確定。不是像你們現在學了幾句外文,中文又衹懂一點,然後就亂翻一遍,牛頭不對馬嘴!這是講到道場,特別插進這一段。
  我們學佛的兩大觀念在這兒了,怎麽樣纔是道,就是菩提,由彌勒菩薩代表,這講過了。第二個問題,怎麽樣纔是修道的地方,也就是道場,由光嚴童子代表。修道的地方不在哪裏,一切在自己的心中。前幾年我要閉關,到處看地方,好多同學、老朋友都要我去他們那裏,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們說不行。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還要蓋個房子,等蓋好了,也許我閉關都該改成閉棺了。忽然想想,自己也傻,還找什麽地方,都市裏就可以閉關,我住的地方門一關就閉關了嘛!心關了就關了,到哪裏纔叫閉關啊?所以人傢以為我去了一個山頂上,其實我就在都市裏關了三年。自己把門一關,當天就開了。不要特意找什麽清淨地方修道、出傢,你心不清淨,哪裏都不清淨,去哪裏都沒有用!道場就是這個道理。你們去找什麽廟子?到廟子你纔不妙呢!一樣的煩惱,一樣的痛苦。你真妙了以後,嘿!什麽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場。註意!這是大乘佛法的要點。
  彌勒菩薩代表菩提,把道是什麽搞清楚了。悟了道以後,找個地方行道,道場也搞清楚了。悟道、行道,地點也有了,現在開始學道。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
  現在《維摩詰經》的主角換成了持世菩薩。我們要註意,每一位菩薩的名號同佛法都有密切的關係。持世是保持這個世界,世間一切法就是佛法,在傢在俗是世間,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沒有兩樣。做到這樣才能夠修持、行道。
  佛轉嚮持世菩薩,要他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持世菩薩嚮佛表示他沒有資格去,因為他從前住在靜室修道,大概不曉得是在哪個山裏,又蓋了個茅棚或修個廟子,廟子裏也不清淨,就再找個房間,房間修成關房,什麽人都進不來,就清淨了。當時,大魔王波旬帶了一萬二千名天女來了。
  你可能想,魔王為什麽要帶着天女?要知道,大魔王是所謂的天阿修羅,還是有功德的,有相當的善心,但是嗔心煩惱不斷,一切業習的種子不斷。魔在古時是寫成磨,就是磨難、折磨的意思。挫折、煩惱都是磨。你肚子餓沒飯吃,飯就是磨。夫妻吵架,彼此就是對方的磨。後世把石改成鬼字變成魔,你就把魔想成鬼了。實際上修道人都有魔。譬如我常說自己一天到晚還受魔,但是什麽天魔、陰魔我都不怕,最怕人事魔。人找你麻煩,看到真煩死了。你不要以為看到什麽三頭六臂、牙齒露出來的、青面的,那些一點不可怕。人事魔最可怕了,我覺得人變魔可怕多了,這是真話,你們要註意這個道理。
  另一個道理,魔跟佛是有同等力量的。基督教說上帝萬能,但是為什麽卻不能降魔?上帝與魔鬼並存,上帝的本事有多大,魔鬼也有多大,那上帝就不見得萬能了,這個最重要了。佛法也是同樣道理,佛能夠降伏一切,最後還是降伏不了魔。在《涅槃經》上說,佛要涅槃了,就問這個魔王波旬,好了,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你總該高興了吧?魔王說,差不多,高興,但是也不高興。佛說,我走了五百年後,還有我的弟子,正法還可以住世,五百年後你還有什麽辦法來破壞佛教?這些在《涅槃經》裏都有。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傢安心去吧!我有辦法的,我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講你的經。佛說,啊!你行!你厲害!這是魔破壞佛教的願力,我們眼看着這個時代都快要來了。中國老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你大。作人的道理也一樣,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好事沒有兩樣一起來的,可是壞事一來就好多接着來,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那麽痛苦。
  魔鬼不稀奇,處處都是魔,人生境界能不被魔所魔住就了不起了。魔王波旬是天界的大魔王,佛在《華嚴經》也說過,大魔王是十地大菩薩的轉變,他故意走魔王的路子來磨練人,看你能不能過關而成道。所以修行人並不必一定怕魔,經過一番魔障,道理進步一番,過了這一關你就躍進一步。
  所以魔王波旬是天人境界,這是看不出來的。他帶了一萬二千個漂亮的天女,自己變成了帝釋的樣子。帝釋是欲界天的天主,住在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的中心,就是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持世菩薩正在靜室中修道,當時不曉得是魔王來了,以為是玉皇大帝帶着天人來了,還吹打着音樂。經上沒有細說,但是一定還帶着五彩祥光從空而降,到了持世菩薩那裏。帝釋率領隨從嚮持世菩薩恭敬行禮,然後站到旁邊,是那樣的崇拜他。你看一個人修道到這樣,你們假使打坐或念經時,不要說來了那麽多天人,就來個土地公公或城隍爺給你磕頭,我看你不曉得要多高興了。老師啊!我功夫進步了,那個城隍爺土地公都來拜我了。你一定高興得發魔了,不衹是發瘋。
  「我意謂是帝釋。」你看,修行多難,持世菩薩是大菩薩了都分辨不清,以為是天人玉皇大帝來護法了。
  「而語之言:善來!憍屍迦!」就對他說,憍屍迦你來得好。憍屍迦是帝釋的梵文發音,有人說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的英文是God,就是玉皇大帝憍屍迦的名字,我說這不一定,很難講,音是相近,但不要隨便牽強附會。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持世菩薩接着批評他。你雖然福報大,是玉皇大帝,不要太驕傲放恣。古時中國的帝王權力多大,但是衹敢說是天子,祭天時一樣要跪下來,自稱臣,這一套天人觀念看似神話,但它構成了宇宙觀念的制度,所以天人的福報比世間的帝王還要大。但是持世菩薩告訴他不要放恣,你看他帶了一萬二千天女,而且又有那麽多音樂,排場不得了。
  「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持世菩薩接着對他說法,他教訓玉皇大帝,你還要進一步修行纔行。我們出傢修行的人不敢享受五欲的快樂。五欲是色、聲、香、味、觸,是修道人要遠離的。你又有天女,又聽音樂,又唱歌又跳舞。五欲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的,你雖有善報做了玉皇大帝,這個並非究竟,更應進一步修道嚮善。嚮上修到色界就要走禪定的路綫,戒定慧的路綫。你這樣可不行啊
  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觀身無常。這個世間的命,欲界的命沒有什麽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就算到了色界、無色界,變易生死的命也沒有什麽了不起。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證道。至於財,古代人間皇帝擁有四海,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當了玉皇大帝,人世間乃至於欲界天裏面都屬於他的。人的生命身體是正報,財産物資是依報。譬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光壽無量是正報,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琉璃為地,七重行樹等等,是他的依報。我們世上人有的身體有缺陷,有的特別健康強壯,這是正報。如果沒有房子沒有錢,那是依報不莊嚴。我們修行人要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就要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才能做到。有人這一生雖然生得端正,一切很好,就是沒有錢,因為前生不布施的關係。
  有人這一生功業大,錢也有,但是身體有缺陷,例如清朝的曾國藩,是中興名儒,出將入相,那還得了!可是他一生受皮膚病所苦,身上像有鱗甲似的,一抓要出血的,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是大蟒蛇投胎的。又我們曉得的有位第一等的貴婦人也是有皮膚病,一輩子治不好,沒有辦法。這就是前生持戒不清淨所致。又比方常用花供養佛,可能他生來世會長得莊嚴漂亮,像花一樣好看。不過你小心,好看也會找來很多麻煩,因果要註意!供養在不要發求好看的願,這個因一不對,果就不對了。供養花的時候要求一切為衆生的福報,就是使人一見起恭敬心,不要衹為自己。
  回過來說,生命是正報,財物是依報。持世菩薩勸魔王波旬假扮的玉皇大帝,當然他不知道這是魔王,魔王的威力同玉皇大帝一樣的,天人沒辦法消滅魔王,魔王沒辦法消滅天人。我們這個亂世,在佛經上來說是劫數,這時三界裏天人和魔王在作戰,佛經上描寫開始時天人容易失敗,最後天人反攻,魔王敗了,就帶領了無數的魔兵魔將,躲到蓮藕的一個洞裏。魔王用他的神通,把蓮藕的一個小洞變成了另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天帝就找不到他了。這蓮藕的洞在哪裏?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房裏也有個蓮藕的洞,這是表法的道理。
  像持世菩薩這樣的大菩薩,事前都看不出來這是魔王,他對魔王扮的玉皇大帝說,你應該看空了,「而修堅法」,堅就是修定,再進步上進,堅固。
  假如持世菩薩看出是魔王的話,他會不會還坐得住,會不會起恐怖心,這還是個問題。所以這魔王對他還留了一手,化成帝釋,正面來誘導。魔對膽子小的來嚇唬他,對膽子大的,像菩薩境界的嚇不住,他就現出可愛的面貌。這持世菩薩對魔王的說法,是正法,講得都很對,是善的一面。修行人行善業道,一切清淨放下。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菩薩覺悟什麽?覺悟是悟道,有情是利他,自利利他是為菩薩。菩提薩埵在中國文化就是道人,有道的人。菩薩在中國古代有幾種翻譯名稱,有叫開士、正士、大士。開士是開悟者。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
  魔王化身的玉皇大帝就勸持世菩薩,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作供養,可以幫你掃地啊、燒水啊、抹桌子啊。中國後來送人丫寰說是「可備掃灑」,就是引用自鳩摩羅什翻的《維摩詰經》。
  「我言:憍屍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持世菩薩一聽,就說,憍屍迦,你不要誘惑我破戒,我是沙門,出傢人,佛的弟子啊!連妻子都不娶了,還要給我一萬二千個天女!我的媽呀!怎麽得了!怎麽拿這非法之物,要我收下作供養!沙門是譯音,漢朝時譯作桑門。唐朝以後就都不用了,衹用比丘,因為印度不論那一道的出傢人都稱作沙門,是通稱,等於中國人將修道的都稱道士,不管你是那一道的。比丘、比丘尼就是特稱,後來用習慣了,叫沙門也可以,可是根源要搞清楚。
  持世菩薩持戒很嚴謹,尤其出傢沙門是比丘,修苦行(頭陀行)的比丘衣服不超過三件。所謂三件不是說天氣冷了,你穿百件不可以,三件是以袈裟為標準,披上袈裟還要露出膀子,在印度天氣熱可以,到了中國,尤其在天冷的地方,你怎麽能衹被一件呢?所以就有了海青,海青是漢朝衣冠,大袖。頭陀日中一食,零碎的東西都沒有了,衹帶個鉢和淨水瓶,淨水瓶的梵文音譯為軍持。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詩:「空街夜雨註軍持」,就是夜裏下雨,拿個淨水瓶在外面接雨水。天落雨在中醫學上叫無根水,醫書上寫熬藥用無根水,就是下雨時半空中接來未落地的水叫無根水。這些都是常識,不告訴你們將來書都讀不懂。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持世菩薩責怪魔王的話還沒講完,維摩居士這老兄就出現了,對他說,這不是玉皇大帝,是魔王,來擾亂你的!連是不是魔都搞不清楚!所以維摩居士第一句話就駡了他。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維摩居士氣派大,就對魔王說,你怎麽把這一萬二千天女送給和尚?他怎麽行?統統送給我纔對!他照單全收了。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魔王一看到是維摩居士來了,就嚇死了,心想,糟糕,碰到他了,這下完了,魔王這下要賒本了,就像《三國演義》說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魔王當時就想隱形,不靈,又把所有的神通使出來,仍然逃不掉。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這些鏡頭連電影都演不出來的,當時空中有個大聲音就來了。波旬!叫魔王的名字,你趕快聽話,把一萬二千天女給他,你纔走得了。
  「魔以畏故」,魔王聽了空中聲音的警告,大概是魔王老祖警告他,沒有辦法,害怕了。
  「俛仰而與。」這個文字用得非常美,俛仰是形容低下頭又擡起頭想了半天,捨不得,又不得不給的樣子,最後衹好把天女給了維摩居士。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維摩居士就對這些天女說,你們的老闆把你們送給了我,就屬於我的了,第一個條件,給我聽話,先要發菩提心。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下了第一道命令,然後維摩居士當場把一萬二千天女作了處理,教育他們。一萬二千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維摩居士用大神通力,根據每一個人過去的業力,現在的個性,對每一個人分別作不同的教育說法,每一個天女都覺得維摩居士在自己面前作單獨教育,使得一萬二千天女,每一個人都發心修菩提正道。這兩句話可不要隨便看過去了。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教育完了,維摩居士說,你們現在肯修道了,有佛法清淨的法樂可以享受,再不要去享受世間五欲的快樂了。我們欲界是以五欲為享受,有學佛的道友說,這個或那個是種享受。我一聽,這還在魔境界裏,說是信佛修道,老實講,資格不夠,衹能說像那個樣子。講一句話你們出傢人不要多心,大陸江浙一帶,在傢人有時故意稱和尚為和樣,和尚的樣子,南方話尚、樣同音。和尚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為人師可以讓弟子道力生起,叫人和尚是真正尊敬的稱呼。你們不懂,看我叫住持法師為和尚,還以為我不尊重他。
  「天女即問:何為法樂?」能夠懂什麽是法樂的,纔夠資格稱作居士。這裏天女就問維摩居士,什麽叫法樂?註意!這裏正題來了。
  「答言:樂常信佛。」維摩居士回答,常常處處要恭敬佛,不是衹有到了佛堂纔如此,自己內心恭敬,纔是信佛。不是叫你拜佛像,佛教不崇拜偶像的。那些泥巴塑的,木刻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薩,那是表法。真正的佛在哪裏?在你心中。佛經告訴你,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三位是一體的。佛是化身,心是法身,衆生是報身。也可以說,佛是報身,衆生變成化身,這個無定位的。怎麽叫常信佛,怎麽是真正信佛?你現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廟子燒香磕頭,你隨時恭敬自己的心,隨時恭敬一切衆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纔是信佛。所以說,佛以佛眼看衆生,以慈眼看衆生,不是以怨恨輕視的眼光看別人,纔是信佛,信自己的心。你們都是信佛的,但是嚴格來說,諸位都不夠資格。要隨時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啊!
  「樂欲聽法。」樂於研究、聽經、聽說法。你說佛已經不在了,那我聽誰說法呢?我們這裏有五六部大藏經呢!你們要看啊!我書房案頭上也堆着好幾本大藏經,我每天有問題就抽出來看,隨時研究。你們沒有我這樣用功吧!可見你們不樂欲聽法。你說讀書、看經沒時間,好苦,那就不樂了。讀書求學問是樂趣,談何容易!
  最近好多同學勸我,老師你不能這樣搞啊!算算一個禮拜有十幾堂課,老命不能這樣拚啦!完了以後你還要看書、做事,每天能睡上幾個鐘頭呢?怎麽得了!我說,放心吧!我的業報還沒完,死不了的。前天晚上我還告訴一位同學,我看東西處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擔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學問、研究佛法是一種快樂,那麽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你們看書讀經記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傢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有朋自遠方來,如果傢裏沒錢買菜招待,不亦慘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這樣我寧可作小人。
  「樂供養衆。」大傢要反省,這就是戒律,你們供養衆做到了嗎?你處在團體中,滿臉的怨氣,滿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這就沒有守樂供養衆的戒律。據我所知,這裏有一位同學答應為大傢講《莊子》,講了之後大傢頗有怨言,認為這位同學好高騖遠,好為人師。你們沒弄懂《莊子》,人傢幫你們弄懂,是好事,是法供養,你們竟然這麽小器。這個就要駡你們!這是犯了沒有樂供養衆。
  假如別人也有過錯的話,應該勸導,或者觀過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這個過錯。因為別人犯過,就吱吱喳喳的,這是犯了口業。因為講樂供養衆,觸動我對這件事的感想,纔告訴你們。你們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學佛人的心理。自古文人相輕,千古以來文人都看不起別人。老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好,這是中國人的通病。人的心理都如此,不衹是知識分子,你看佛教界裏也是,批評這個法師那個居士不對,甚至駡人。佛教怎麽會興起來?都不團结。所以你們問我,某某人這麽講的,對不對?我從不答復。你不提人名,說有件事這麽說對不對,我或許會答復你。
  文人千古相輕,我說,宗教是千古相仇。不管信的什麽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還厲害。越是信教的,那個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結果宗教團體的人我是非特別多,我聽了就煩。那麽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忌。文人千古相輕,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這幾句把世故人情都說完了。
  你們在這裏號稱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一個學佛的胸襟氣派一定要大,能夠包羅萬象,對的就對,不對就不對,這種小事有什麽了不起。話說回來,同學們固然不對,作者聽了這些閑言閑語心中煩惱,也太沒有程度了。叫你們讀的《昔時賢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歲時就背了:「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背後沒有人批評啊?兩個人碰到了,不講別人的事,講什麽啊?這就是人。老夫妻倆在房中講媳婦怎樣、兒子怎樣,也是在講人。所以把人世間這些東西看通了,聽了那些話都是狗屁不如,這樣你就胸襟大了。
  我以前作過領導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講什麽,「是」都喊得很大聲,背着我可就有花樣了。任何人對你喊萬歲,將來叛變的就是他。越恭維得厲害,越靠不住。我經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說,絶對喊服從的人問題最大。有些翹頭翹腦的,你吩咐他就這麽辦,他不同意,真是討厭,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對的。這時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樣,把自己這個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來。桌一拍,好!就照你的辦!這樣纔可以作上面的人,很痛苦啊!
  本來上佛法課不跟你們講這些的,這些課不是跟你們上的,把你們教會了也沒有用。這些是給真要為人上者,或者將來能當師父的時候就有用了,作師父也要包容徒弟啊!不要說徒弟了,你的兒女也是有自己意見的,都是乖的嗎?兒女、學生、徒弟都一樣,衹好包容,該駡的駡兩句,好的要奬勵,過後呢?講句不好聽的,管他媽的!反正我要死的。你曉得自己總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沒得氣了嘛!你不要以為我這不是佛法,這就是咒,即說咒曰:管他媽的!就好了。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笑話,你真學了這一法就行了。
  「樂離五欲。」大傢學佛能真的樂離五欲嗎?離不開吧?我有個最新型的彩色電視機,大概這兩三年沒有看過兩次。過去我天天看電視,不是為了看電視,而是學生作了某某電視臺的總經理,他要我幫他看演對了沒有。現在根本沒有時間看,而我看你們有時候看得兩個眼睛比入定還厲害。那喜歡聽音樂的,也沒有離開五欲。這個時候要考驗自己能不能樂離五欲。其實,你們在看電視,我撞見了也不出聲,就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你們將來作人父母、作人婆婆的要懂這個,唉呀!小孩子們有時要讓他玩一下嘛!不要管得太嚴了。你們喜歡看就讓你看,萬一發現了,唉喲老師啊!請坐啊……那不是味道,不給他知道,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溜開了就好了,這也是為人上者要學的地方。叫你們絶對離五欲,那是煩惱的事情,要自己修到離開了五欲,然後覺得是快樂境界時,你就夠得上修行了。所以要註意第一個字,是「樂」離五欲。
  「樂觀五陰如怨賊。」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若這個身體像冤傢一樣,不迷戀它,把它放下。你們在理論上可以看這個身體像冤傢,在情感上可親得很,這個身體你能空得了嗎?空不了的。衆生享受的都是屬於五欲之樂,佛享受的是清淨涅槃之樂,但是如果貪圖清淨,被享受睏住了,一樣是魔境。要搞清楚這個道理,才能明白維摩居士為魔女說法的道理。
  什麽叫魔女?貪圖享受之樂。什麽叫魔境?貪圖享受之樂,凡有所著,所執着、所貪着的,統統是魔。瞭解這個道理,才能瞭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義。魔女悟到了這個道理,能轉過來,煩惱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稱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同留形住世,身體永久存在,隨時來去。但是這可不是隨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沒有程度,算不準修來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
  「樂觀四大如毒蛇。」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的。這四大如毒蛇一樣在咬我們,在吞噬我們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不是這個肉體,我們每天,為了這個身體忙碌、為了身體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時間,三頓吃飯,大小便,穿衣脫衣,睡覺等事,都不是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體所需要。這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的,中國俗語說學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這身體不是我,我現在衹是有幾十年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我不可能擁有身體的,它隨時變去。雖然是暫時使用,這四大的身體還是很麻煩。等於聰明的人不肯買房子,寧肯用租的,因為買了房子麻煩多。我們智慧不能成就,菩提不能證得,都是被四大所睏擾。各位每天晝夜二十四小時中,大部分是被身體睏擾,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餓了冷了,或者是身體的變化,荷爾蒙分泌失調引起情緒好壞,所以要觀四大如毒蛇。
  可是誰能做到「樂」觀四大如毒蛇?事實擺在這裏,這邊的同學都學過白骨觀,十個人中能觀得起來的有半個吧!真觀得起來一個都沒有。你光觀得起來有個白骨的影子不算,能定得住的十個人中有零個。講學識、理論都吹得蠻好,功夫統統沒有做到。白骨觀就是觀四大如毒蛇,凡是修大小乘佛法,這個修持的方法是基本的。假如有人觀白骨,你問他樂不樂,很苦的啊!在那兒東搞一下,西搞一下,腿又發麻,修久了營養又不夠。佛也說修白骨觀要註重營養,釋迦牟尼佛這話,絶對是修持經驗來的。
  若四大能夠觀空,再進一步,進入妙樂境界,那纔是觀四大如空而得定。得定的人在定中是樂,是享受。為什麽人肯入定?定是一個絶大的享受。不過,如果大乘菩薩「耽着禪悅」,貪着禪定的境界是犯菩薩戒的,因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萬行的布施法門。話雖這麽說,你們年輕同學沒得到禪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這句話來講,自稱走大乘路子,不耽着禪悅,看不起這小乘法門。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夠修到禪定,纔發大心而捨棄禪悅,那纔可以談菩薩戒,否則不能談的。
  所以說觀四大如毒蛇,然後達到四大皆空,在這個境界得妙樂,得享受。據我所知,在座有些年紀大的同學,有的已有二十年以上的修持經驗,你聽了這個話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因為你坐起來非常舒服。其實你還是在四大中,你感覺到的是身體受陰的快感,你正在被四大毒蛇吞沒而不自知,不要自以為是。要四大完全觀到空,沒有身體存在,沒有受陰的感受了,然後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樂,這纔是觀四大空以後的妙樂。維摩居士告訴這些魔女,你們所貪圖的身體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要得到究竟的享受與快樂,必須能樂觀四大如毒蛇。
  「樂觀內入如空聚。」什麽叫內入?我們身體外面有六根,大概我們所瞭解的,衹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體上,不過在身體表層以內。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見了。有人說意根所在,是從心髒連到腦的部分,他們不知《成唯識論》說「第六意識不住身,又偏寄身中」。我們一接觸到外界的東西,內在就會有反應,所以叫做內入,這就是六入:色、聲、香、味、觸、法,法就是思惟。六入進入到身體內部,便産生了思想、情緒各種的變化。我們閉上眼睛,好像自己內部有個東西,在想,在作用,就把這個東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這裏搞。其實你覺得很清淨、很空,那是外法塵進入內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們覺得內在有個思想,來來往往,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塵的影像,就是所謂六入進到內部來。但是一般人沒有觀察到,現在維摩居士提出來,教他們觀,所謂止觀,你要觀察清楚,一切六入進入內部,你以為內部有個東西能夠思想,維摩居士告訴你,如空聚,假的。看起來有個東西住在裏面,好像有個生命的東西,實際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聲光變化,到內部來,一下就過去了。假使我們死了,六入不能內聚,就是人體的死亡,我們活着時是六入內聚。但是這個六入內聚有沒有個東西呢?畢竟沒有東西的,是空聚,假的。
  我們身體四大也是這樣,感覺死人比活人重,我們抱起一個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較難,為什麽?他四大中的風大沒有了,所以就感覺重了。譬如氣球充了氣比重就輕了,如果扁了的話,這氣球比重就比較沉重了。所以這身體內部是空聚,空空洞洞的。我們活着覺得內部有個思想,有個感受,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騙。上一句「樂觀四大如毒蛇」觀身空,下一句「樂觀六入如空聚」觀心空。身心皆空,達到樂的境界,得禪定的妙樂,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這裏每一句話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門,我們要好好觀察牢記。
  「樂隨護道意。」怎麽樣能隨時隨地保護修道最初發心的意念?我經常告訴你們,上課時不要打坐,要看經本,不然自己在自欺。為什麽?你說喜歡聽課,心很清淨,那同玩弄聽收音機是一樣的。你們自己不觀察,現在年輕人作功課喜歡開收音機聽,就是這個道理。你心以為在打坐,其實是大散亂,結果用這個時間好像在聽課,也不看書本,在那兒打坐,聽得很有意思,這叫作秋風過驢耳,秋天風吹過驢子,驢子同豬一樣的,這個耳朵吹進來,那個耳朵吹出去了。所以智慧永遠不能成就,結果這個經典也聽了,那個道理也聽了,一問他,寫都寫不出來,記也記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過去未來,是靠「隨護道意」這一念。要你們看《華嚴經》淨行品,依着意思做到就是道意。所以為什麽一直要你們依《華嚴經》淨行品來修行,可是誰做到了?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統統在顛倒中。
  「樂饒益衆生。」這更難了,是菩薩行,樂於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薩道,處處是利益他人。我們這裏都標榜是學佛的人,有沒有利益衆生的思想呢?理論上有。我也是人,知道大傢做了好事會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薩道,幫忙了人。告訴你,越是書讀得多、佛法聽得多、佛學瞭解深的人,計較心就越大,簡直沒辦法收拾。中外都一樣,知識分子的作人,比愚夫愚婦更壞,因為有了知識,計較心也大,就容易意見相爭,認為衹有我的纔對。沒有知識的幫忙,人對於是非善惡的分辨就很平淡。所以有時候不用菩薩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識學問反而墮落得越快。這是講樂饒益衆生之難,也是戒行。
  「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於恭敬供養師長,這很難。中國的孔孟之道講尊師重道,但是普通社會對尊師重道做得是不夠的,最註重尊師重道的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非常尊師的,註重傳承,但是多半衹是形式上的,沒有尊師的行為。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社會,都不重視師道尊嚴。現在還有些中國的讀書人,想保留過去的文化,要求別人尊師重道,真是笑話。原因在哪裏?教育制度變成了學校制度了,不是從個人來師承學習,而像去到百貨公司的商業行為,老師上課是販賣知識,學生念書是選購進貨知識。尤其將來聲光科技發達,計算機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更不靠個人傳道,所以尊師的精神衹會更薄弱。
  但是這個尊師的道理還存在嗎?是存在的。有兩點要註意,第一點,尊師重道的真正精神,在於尊重知識學問本身。所以佛學裏對於傳法的老師視為是法身父母,給人慧命,智慧的壽命。肉身父母給的肉體,壽命衹有幾十年,慧命可是永遠的不生不滅。例如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學生,他早已成佛了。因為學生要到這個世界來成佛,就來幫忙,應化成為釋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薩,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所以樂敬養師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識。
  第二點,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師重道最嚴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嚴重是密宗。密教對於敬養師父,有馬鳴菩薩着的「事師五十頌」,講如何對老師敬養。照那個規矩,我們一般作弟子的沒有一個夠資格。那規矩非常嚴重,幾乎可以說比盲目迷信還嚴重。東西是白的,如果老師說是黑的,就跟着老師當成是黑的,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佛教的尊師精神,影響到後來的宋明理學家們,我主張你們年輕人一定要看宋、元、明、清四朝學案,可以看到儒傢在宋明以後對於師道的尊嚴,好多地方值得效法。例如明代大儒羅近溪,學問很好,他把老師嚴山農接到傢中,他的兒孫要為太老師招呼茶,他不準,因為是他的老師,他必須自己來,兒孫輩還沒資格。可惜你們學佛的人不看儒傢東西,這門戶之見很嚴重。我常說宋明理學家等於是佛傢的律宗,真講戒律你要看四朝學案。老莊等於是佛傢的禪宗。這羅近溪在明儒學案衹寫了一半,他要死的時候,學生們都趕來了,來了跪在老師前面,請老師多留一下。他給學生吵煩了,就同意多活一日,時間一到他就走了。明儒學案衹記到這裏,但是你就知道他可以預知死至,而且生死來去自在。明儒學案不願意記載神秘的一面,根據我看到其它文獻的記載,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傢人還收到他自外地托人捎回的口信,傢人一問,帶信人和羅近溪在外地相遇的那一天,正是他老先生走的那一天。你看,他還有化身呢!儒傢諸如此類有成就的人還很多。
  回頭再說「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於上而言要樂於敬養師,於下而言要樂廣行布施一切衆生。這裏尤其要註意這個廣字,是我們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們偶然有點善心,都是像俗語說的:強盜發善心。大傢像強盜土匪,偶然發一點善心就很了不起了。為什麽這一篇都要抓個樂字?是對魔境界而言,與世俗追求的快樂享受不同。學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樂,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這就是佛法。
  「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學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沒有什麽了不起,怎麽說呢?它是個生活的規範,生活的藝術。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團生活的規範、道德、藝術,是一種民主社會的自我約束。因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傢很多,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範,這個集團怎麽樣帶領?除了根本戒律是屬於道德性質的規範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須有的規律。能堅持遵守戒性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難了。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有戒律,但是那個戒律可不是教主規定的,你知道嗎?例如兒女或丈夫、妻子,違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麽擺的,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也是你的戒律。所以你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犯了你的戒律。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這不衹是一個人認為是罪過,而是一切衆生都害怕這個行為,是根本戒。其它的生活戒律是為了團體的安全。普通的戒律是什麽?就是公交車後面寫的,「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你懂了這個,就懂了戒。你們同學們不懂生活的藝術,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常來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錢了,不懂事。對老師也好,對團體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規矩,給人傢作榜樣,聰明的領導人一看,心裏有數,知道這個人可以。假使有人在團體裏,不要人傢告訴他戒條,自己處處嚴謹,保持道德規範,沒有不成功的。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麽是戒律?經典就是戒律。你們沒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據是:所有經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環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矩。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代,又應該改了。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過去是點青油燈,現在是電燈;過去吃飯時蒼蠅蚊子一起來的,現在沒有;現在有自來水,過去叢林,早上四點鐘幾百和尚起來,一起在院子排隊,手裏拿了洗臉帕,輪流去巡堂和尚擡出來的熱水桶中,沾點熱水,擦把臉就下去,你現在講叢林,也這樣擦嗎?怕都擦成花臉了。過去叢林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戒。真的戒是什麽?此心隨護道意是真戒,念念隨護道意,念念隨護行為。
  進一步說,真正的戒是「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尤其在團體生活中,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傢,給人傢好看,認為這樣纔夠英雄,其實處處在造孽。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嗎?性情柔都很睏難,和就更難。我常觀察同學們,一有什麽達不到他的所望,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告訴你們,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而且不衹是忍辱柔和,要樂於忍辱柔和,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
  「樂勤集善根」,這個和上面都是連着的。堅持戒做到了,修養由外再打進來,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和,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個個喜歡。學佛的人有一句話,未曾學佛先結人緣,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作布施,先結人緣,然後結一切衆生緣。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討厭,人傢看他也討厭。為什麽不得人緣?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多生纍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輪回中慢慢打滾吧!功德不會圓滿。心性能夠修養到柔,柔而到達祥和,那就人見人愛,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功德圓滿。要樂於在這一方面修,纔是佛道。
  我們曉得,一切衆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前面講過儒傢等於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我們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你們年輕人沒見過,我們小時候讀書,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叫作功過格,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一個月一張。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有不好的,就拿黑筆在圈圈裏點一點,有好的,就拿紅筆在圈圈裏點點一點,然後定期檢查,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我小時候傢裏請了位前清的秀纔先生,按那時的說法,我傢是東傢,他是西席。他留過洋,可是從不說洋文,每天除了教我們讀書就自己讀《金剛經》。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覺得奇怪,就問我母親,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鬆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裏我纔閑着香。我後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這是一笑。但是他很誠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傢中過年,他在自己房間裏讀過經之後,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薩,拿出功過格,很緊張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駡該死!該死!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我那時好奇,是從門縫偷看先生纔看到的,這是確確實實的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國民道德教育,它有自己的一套。現在學校裏有什麽訓導處,越訓越盜,訓得了嗎?《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我現在都還保存着。像這樣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境來了,就什麽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要恨,這是善根沒有成就,所以修道不會有成果的。要「勤集善根」,這就是你們同學經常不大註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裏頭特別註重這東西,可惜你們衹把它當作佛學的名詞。修道學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圓滿,功德如何圓滿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
  「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註意!要樂勤集善根以後纔真正得到禪定。你們有的經文本子把這兩句圈點成上下句,等於一正一反。所以我們修道打坐為什麽不能到達禪定的境界呢?因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長的,所以你們打坐做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壞,進一步退三步。有時好個幾天就不得了,窮人得寶,「抖」起來了,結果窮人抖起來進了精神病院,因為善根不深啊!必須要勤集善根以後,才能真正得到禪定之樂,永遠不散亂了。實際上什麽是禪定呢?行善就是禪定。禪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沒有定力,衹要看你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盤腿多久。但是盤腿也是要的,這是習定,練習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盤腿、放腿、走路、睡覺,無一不在定中,這要善根成就纔做得到的。
  有了禪定以後,「樂離垢明慧」,才能發起智慧。智慧是什麽?是離一切心理上的染污,唯識學心所上的染污都離開了,心中明淨。這明淨不是理論,是功夫,內外光明清淨。這個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發動了。得了智慧幹什麽?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所以「樂廣菩提心」,菩提是翻譯名稱,意思是覺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這裏為什麽要加一個「廣」字?表示不是我們一般小智慧小聰明境界。所以我這一次跟着去年講的《瑜伽師地論》連貫下來,要你們研究《成唯識論》,就是要開發開廣你們的智慧。真瞭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體是性空緣起,而以大悲心為用。真得了菩提心,一定發大慈悲心。
  「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什麽是魔?不是你夜裏看到了鬼,煩惱就是魔,一切衆生心中皆有煩惱。我常說佛學比一切學問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煩惱二個字,或者翻譯成煩惑,每人每天沒有哪個時候不在煩,惱是討厭。煩惱不是痛苦,痛苦就很嚴重了。沒有一個人不煩惱,《維摩詰經》說「煩惱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煩惱轉過來,煩惱轉了,就清淨了,就大徹大悟了,就離垢明慧了。煩惱就是塵垢染污,一切心態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魔有很多種,煩惱也有很多種,所以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呼吸一進一出叫一念,這一念之間就有那麽多煩惱,自己沒有檢查出來。
  你們愛寫文章的就可以體會,當你拿着筆在寫字的時候,你觀察一下(這就要有定力了),我們的思想來得快,筆跟不上,你用計算機打字也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過去了。你想記錄自己一剎那之間有多少思想,是沒有辦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你們跟我久的同學都知道,我寫東西的時候,要擺三支筆在那,寫得快起來都來不及再找筆,過去了就懶得動了。你就發現,如果寫不快的話,你最好的觀念一下就溜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啊。這裏告訴你什麽?不要當鬧熱聽了,這是叫你檢查自己的一念。你從這裏坐電梯下去,衹有十一樓,不要一分鐘就到了,可是你在電梯裏想了多少事了?你看有人坐在那裏織毛綫,你以為是織毛綫,其實在搞煩惱,腦子裏都在想別的,心都是散亂的,不得禪定。很多年輕人看書根本看不進去,你們都有這種經驗了。如果你每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讀下來,中間沒有岔過別的思想,那就叫讀書了。能這樣專一的話,修行也能夠專一。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裏跳動,這叫煩惱。所以禪定也做不到,智慧也做不到。定就要在這個地方體會,否則你打坐都是在搞昏瀋,修亥母定,亥屬什麽?亥屬豬,要註意啊!
  「樂淨佛國土。」煩惱清淨了,就一念之間煩惱不生,叫無生法忍,離染污心而明淨,此心就是淨土,淨土就是佛土。《維摩詰經》說「心淨則佛土淨」,內心一淨了,佛土境界就清淨了。道傢張紫陽真人講過: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
  不須要往生,已經生了,也不要往,自然生,也不住,自然去。西方就在你心田中。你縱然修禪定到全身放光,也還是幻境界。你身體可以飄起來,站在白雲上,還是妖魔境界,仍然是由妄想心生出來的,並不稀奇。換句話說,你心還沒有清淨,還在着相。不着相煩惱就轉菩提了,就達到樂淨佛國土。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這是修大乘道學佛之路,為什麽要修諸功德,修一切功德?我們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極的修善,沒有積極的修功德。大乘菩薩戒除了消極的為善,還要積極的修功德。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積極的,修一切功德圓滿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傢早晚作功課都念「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福德和智慧都滿足了。福德怎麽來的?修功德來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圓滿。大傢學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沒有修到,聽了又忘了就是沒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讀書的博聞強記,也都是修得的。
  你們同學在現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筆記本、原子筆、靠計算機,腦子永遠是空白的,我最反對。我有時也靠筆記本,這是因為腦子暫時先管下面重要的,臨時拜托這筆記本先幫忙記下來,等下我還是要把它記到第八阿賴耶識心田裏的,這樣可以拿起來就用。我不相信年紀大的記憶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現在這年紀還否認,記憶力反而此以前還好。為什麽?年紀大了功力越來越深,頭腦就越冷靜,記憶力就越強。所以年輕人談不上,年輕人能博聞強記,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過去生的定力帶來的。歷史上講白居易生下來就能認字,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那都是真的。
  這是講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智慧是真善根。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幾年以前我在大學教書就講,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這個世界每一樣東西都值錢,衹有知識不值錢,但是知識的代價,它的成本,比什麽都高。一篇文章寫下來,稿費沒有幾個錢,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纍積了許多時間,收集攏來許多智能,不過寫一二千字,那個成本的確很高。
  幾十年前我有個不識字的老鄉,發了財,找我幫他寫一封傢書。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邊等,等急了要催我快點,就說:求你真難啊!你這寫信不過就拿起筆畫個兩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為難他。這一下我有點火了,也想教訓他,就說:「寫信就拿起筆畫個兩下,那你來畫!」他說:「我就是不會寫纔求你嘛!」我說:「你曉得我給你寫封信,成本多少錢嗎?」他說:「這就一張紙有多少錢?」我說:「告訴你,從我媽媽懷胎那一天算起,生下來,從小養大,又讀了幾十年書,現在不過會替你寫信,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讀書的,你怎麽不會寫!」他被我駡得衹好說:「是啊,我小時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錢,但是財富再大你買得到智慧嗎?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錢請人替你去打坐嗎?你可以悟道嗎?所以要想悟道,還要修諸功德。不要以為你衹打坐,什麽事不管就可以了,現在有好多同學走上這個錯誤的路子。我真要駡人了,你能修得好我頭都給你!我同你賭這個頭。我不要打坐嗎?我這個老頭子一天到晚為你們忙得要死,什麽事都要我管,連草紙都要我管,天氣冷了,還要打電話上來提醒你們把窗子關好,不要着涼。我這是什麽禪定功夫啊!我在當你們的孫子啊!這是幹什麽?修諸功德啊!你為什麽不在這個地方去參究呢?光會在那裏自己當老太爺,要讀書寫文章打坐,你那個文章,哼!叫作文髒!打坐叫作打墮!學佛註意啊!要修諸功德啊!
  能修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樂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麽修來的?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來的,如果這樣可以成佛太簡單了,你打開冰箱靠個六年不就成佛了嗎?不行的啊!要修一切功德纔成就相好莊嚴。這不是我講的,是維摩居士對魔女們說的,我不過是個傳話的。
  現在繼續講維摩居士為魔女說法,什麽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樂、求享受、求快感。維摩居士一連串說下來,說明世間的快樂並非究竟,那究竟的快樂是什麽?現在繼續:
  「樂莊嚴道場。」剛纔講的是個人的莊嚴體相,現在講到道場。我們的身體是正報,我們長得白、黑、胖、瘦,不同的健康情況,都是因果報應問題,這是正報。時代社會的環境、有沒有財産、住的環境,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是依報。例如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他的正報莊嚴。因為他的四十八個大願,願一切衆生成就,所以他成就的道場是西方極樂國土,依報也莊嚴。
  我們人也一樣,有人一生正報莊嚴,現在看到這種人很少。過去在大陸上,地廣人多,我看過很多例子,許多叫花子相貌蠻好的,臉孔長得像佛像,有的幾乎兩耳垂肩,如果他去拍電影一定是一流的。但他是個討飯的,什麽道理呢?耳朵大了是長壽相,但長壽不一定好。如果看相的說你可以看到曾孫子,你先不要高興,你可能很孤苦,兒子活得沒你那麽長。人要靠兒女過生活已經不是味道了,尤其是現代的人,養兒女是責任,不要有做買賣心理,期望他們還你債來養你。時代不同了,這觀念要改了。我常講,兒女嚮父母拿錢用,是躺着拿的,太太嚮先生或先生嚮太太拿錢用,是站着拿的,要想嚮兒女拿錢用,就要跪着拿了。
  再說有的人正報莊嚴,但是依報不好,環境不好,窮苦一生。何以依報不莊嚴呢?多生纍世不修功德之故,不作善事。所以真正之樂,前面講要正報莊嚴,現在講依報也莊嚴是人生最樂,是菩薩之樂,樂莊嚴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喜歡聽聞高深的佛法而不怕。為什麽要怕?聽起來很奇怪,如果你從事教育時間夠久,就一點也不奇怪。如果你從事宗教教育、佛法教育時間夠久了,更一點不奇怪。一班上課有幾十個學生,其中那個笨的,你真想跪下來叫他爸爸,希望他聰明一點都沒得辦法。而且他真的怕,怕接受教育。一班同學有時上百人,畢業了能夠在社會上成功,對家庭有好的貢獻的沒有幾個。樂聞深法而不怕,還肯追求是很難得的。你拿真正好東西教人傢,人傢不一定肯接受。所以我上課能有這麽多學生肯來聽課,真想給他們跪下謝謝。能真正聞深法而不畏,並不容易。譬如你們想悟道,悟道並不難啊!真的!為什麽人不能悟道呢?因為有一天真有那個道來到你面前,你會怕的。
  我上午告訴你們,我實在很佩服那位《外婆禪》(老古出版,新版書名更改為《參禪日記》)一書的作者,以一個在國外定居的七十歲老太太,沒有一個老師在身邊,能夠自己有這麽多境界,不單是瞭解,而且都過得去,不斷地有進步,全靠自己摸索,真不容易。昨天下午接到她的信,她每半個月定期要嚮我報告一次,這一次她說打坐時突然好像碰到了臺風境界,風聲極大,但是她曉得是自己裏面的風動。風一過了就覺得大水來了,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動,她曉得是水大動了。總而言之,地、水、火、風都經歷過了,最後不衹覺得自己身體沒有了,她早有這個境界了,而是氣從每個毛孔出去了,充滿了虛空,大得很,萬物皆無,自己這個人沒有了,什麽都是雲、氣,自己覺得在若有若無之間,好像衹有一點靈光在虛無飄渺中。我們講得很容易,她一個人在國外傢中做功夫,傢裏人都不在,碰到這些境界沒人可問,也沒有人可商量,自己會曉得這是什麽,不恐懼,真是非常難。這是「樂聞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何況還不算是深法。
  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禪,有時候說入魔了,哪裏有魔啊?不過是自己害怕畏懼,或者是一念貪着七情六欲境界,就走上岔路了。想起來這位《外婆禪》老太太的日記提到,她的鄰居住的是位美國教授,有一天從精神病院出院回傢了。一個人進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獄,那是不可想象的,你們沒參觀過,不知道的。所以你們學佛修道,千萬不要把自己弄神經了,被送進了那個地方就不好辦了。什麽病都可以生,精神病可不要生。不衹是學佛的,任何宗教都有年輕人信得害精神病了,沒有正知見是很可怕的。這是所謂樂聞深法而不畏,不但不畏,聽到高深的佛法變成了十善道,變成快樂。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三解脫門之樂是貪、嗔、癡都轉了,聲聞、緣覺菩薩到這個境界,就不樂非時之樂,是正樂。
  「樂近同學。」樂於親近同道修行的同學,過團體生活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真要做到也很難。在團體中一起修行久了,同學在一起是會不舒服的,不但環境不舒服,而且天天會有煩惱是非的。
  「樂於非同學中,心無罣礙。」能夠樂近同學已經不容易了,而能夠和志不同道不合、乃至相反意見的人相處,心裏面卻沒有煩惱。不要說別的,即使是傢裏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處,都會心裏罣礙,隨時會起煩惱,何況團體中的同學!各人意見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障礙就更大。
  「樂將護惡知識。」惡知識與善知識是對立的,佛法講善知識是最好的,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指導我們不會走錯路的人。即使學問好道德高,如果使我們走錯路,就不是善知識,是惡知識。惡知識是壞人,但是為什麽仍然要保護壞人?這就是菩薩道,即使是壞的,還要保護他、照應他。
  「樂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當然是應該的。
  「樂心喜清淨。」維摩居士為什麽在這兒講這一句話?我們會覺得奇怪了。我們學佛修道就是想求個心清淨,大傢都這麽想。事實上,真正到達心念空了、心清淨的時候,你就不會幹了。剛纔講過,其實悟道很容易,求道求到涅槃境界,到那個時候恐怕你就不幹了。我們天天要求清淨,真到清淨了,不做了。
  剛纔吃晚飯時跟老朋友們談話,談到人生的境界。有一對學佛幾十年的夫妻,在傢中供養一位禪宗的老師跟着他學,過去很多學佛的人是這麽學的。這老師最後在他傢裏面涅槃了,他還親自給老師收拾辦後事。他道傢、密宗都學的,現在年紀也到了古稀的七十開外,正報依報都不錯,子孫滿堂。這位太太在大陸上的妹妹最近過世了,先生得到了消息沒有立刻對太太講,怕她心情不好,現在當到我在場纔對太太說了。我就說他,「這個也看不開!生來死去普通得很。別人可以,你學佛一生,修道一生,這個情字捨不掉,什麽都不要談。」這話是說,講理論容易,勸人的時候好聽得很,臨到自己頭上,鼻子就變成眼淚了,就受不瞭瞭。講心清淨,人到了老年清淨很容易,什麽都沒有了,返老還童了,像當小孩的時候,什麽都沒有,光屁股來到世界上,老年又要回到那個光光的境界去了。修道的人到了什麽都沒有的境界,嘿!還正好享受。寂寞,在一般人叫凄涼,你如果一知道這個寂寞是享受,就變成真清淨了,那無比的舒服,一無牽挂。可是真清淨來了你受得了嗎?老實講,你們年輕人學佛是追求好奇,清淨寂滅的理論都會講,給你寂滅一下看看,真到那個境界你受不了的。所以「樂心喜清淨」,並不容易,不但清淨,還變成樂。清淨哪裏有?處處有清淨,你做不到而已。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要樂於修行無量道品之法,不衹是三十七道品而已。我們學佛,三十七道品一樣都沒有做到,要真正做到三十七道品之法,包括我們上兩個禮拜纍積所講的這一大堆,這叫作菩薩境界,大乘的法樂。我們查佛學字典,什麽叫法樂,衹是很簡單的一個觀念。現在《維摩詰經》記載維摩居士所講的,衹列舉了一小部分的法樂,還不是全體。全體是三藏十二部,小乘、大乘、佛道、外道、魔道等等,一切的修持轉成菩提的境界,叫作菩薩道的法樂。總結這一段,維摩居士是給落在魔境界人說法,魔境界是貪圖世間五欲之樂,他勸他們放棄,轉修出世的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講到這裏,這個魔王波旬就對魔女們說,我們可以回去了。大傢要註意!天人也還是魔,佛學裏頭的魔並不是壞的,凡是貪着身心愛樂的都是魔。所以有感情是情魔,有愛魔,還有更大的欲魔,這三樣是人世間大魔。天人境界就是魔,六欲天中的天人都在魔境界中。我們是不是呢?我們也是,我們就是魔,而且彼此相磨。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女說,對不起了,現在我們同維摩居士一起,得到了法樂境界,不想要世間的五欲之樂。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這魔王看到他的一萬二千天女眷屬,被維摩居士一個人哄走了,就請維摩居士行個好,放棄天女。還說,一切東西可以布施給別人的,纔叫作菩薩。你怎麽占有我這些眷屬呢?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維摩居士說,我本來沒有執着抓住他們,早就布施啦!你就帶回去吧!
  「令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這句話就是菩薩境界,學菩薩道的人要能滿足一切衆生合理的欲望。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雲何止於魔宮?」於是一班魔女問維摩居士,我們跟着魔王回去了,今後怎麽樣在魔的境界裏修行菩薩道?要註意!這是代表我們問,不管在傢出傢,在這個世界上就還在欲界中,餓了要吃,冷了要穿,病了要吃藥的,一切都是魔境界。人怎麽樣在魔境界裏修行?不在魔境界內修,不叫修行。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維摩居士回答,有一個法門叫作無盡燈,你們要學。什麽叫無盡燈呢?譬如一個燈,一支蠟燭,可以點亮千百支蠟燭,一千一萬支都點得亮。衹要點亮了,光明永遠不盡。這個道理就是無盡燈。維摩居士繼續說,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宮裏修法,就是修無盡燈法門。這個道理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真正的佛法在世間,不一定要出世,在這個世間留着一點佛法種子的光明,影響更大。所謂一燈可以點亮千萬燈,「心燈無盡」就是這個道理。第二個意義是內在做功夫的,衹要我們自己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場,這個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還去哪裏找個清淨道場?這裏就是了。所以一燈可以點燃百千萬燈,衹要一點靈光不昧,隨處都是道場,魔宮裏正好修行。沒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沒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對不對?沒有魔哪需要修行?譬如夫妻相處,互相是對方的魔,在這裏受得了、空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家庭中各分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有好魔的,大傢相親愛的,這個魔是看不見的。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為止。修行在魔宮裏修,是大乘道,在魔法裏打得過,纔是成就。修道人經過一層魔障,就跳過一層道業。俗話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能跳得過一丈,就更厲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廟子、跑到山裏去,山裏誰磨你,算什麽修行?有年輕出傢人要去住山洞閉關我都供養,但是我都告訴他們,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尤其我這個大魔,天天駡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禮拜,到了這裏挨老師駡就受不了,這個魔境界過不去你不要修道。《維摩詰經》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受得了魔纔是道。尤其你們這些剛剛找上魔境界的,要多註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對子:「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纔」。一個人出來做事如果沒人嫉妒你,那這人是個笨蛋。又能幹又有本事的,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討厭,在團體裏沒有人討厭妒嫉的,就曉得這傢夥一定是無用的東西。有你不多,沒你也不少,這樣一個人一定是個閑傢夥。人做到這樣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是普通的道理,不是佛法。你不要以為這兩句話簡單,我是一輩子拿來當咒子念的。年輕時我風頭之健,各方面要打擊我的很多,心裏很煩,一想到這兩句,就哈哈一笑,不理了,真解脫了很多痛苦,「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給你們說笑話,你以為一定要什麽咒語,這就是好咒語。你哪天夜裏碰到鬼,把這兩句一念,那鬼都跑掉!如果鬼要來迷你,證明你這個人還有點好處。如果鬼都不理你了,你這個人還有什麽用處!對吧?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你們在魔境中修法,要把自己點亮,把智慧打開,你就是一盞心燈,在這個世間可以開導教化一切衆生,可以影響多少人,都能夠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一盞燈點亮了,可以分燈千百萬盞。一個菩薩自己悟道了,可以教化人傢,不但對自己沒有損害,自己的道理越布施出去,智慧越增加,這個道理就叫無盡燈,你們同學就要學。我這裏給你們講明,因為你們不亮,你們雖然也是燈,是熄滅的燈。
  我從上個禮拜起,喉嚨不舒服,發聲睏難,好多同學就勸我休息一陣子不要講課了。但是我不肯停,因為同學們要學啊!還管它有沒有聲音,照樣要它講出來,這要點本事的啊!我吃了一大堆中藥西藥,一點用也沒有,衹有不理。學佛的人,犧牲自己照亮別人,所以我不肯停,還不是講下來了!這是告訴你們,不要自私,不要為名,不要為利,衹有一番弘揚佛法的心,不要管自己,你充其量講死了嘛!假如在這裏就是講死了也蠻好的,你們把油漆一漆,打上防腐劑,就算肉身不爛,還可以給你們賣門票收點錢,也不錯,對不對?不要當笑話,就要下這個决心,無私無我,傾你所有布施出去,沒有什麽艱難的。學佛修道就是這麽一條路子,這就是無盡燈。我看你們來學佛學道,年紀輕輕,非常照顧自己,又懶,又不肯助人,但要求起別人卻非常嚴格,看看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覺得別人都不是聖賢,難道你就是聖賢嗎?我看你是剩閑,是剩下來沒有用的閑人,有你也不多,沒你也不少的人。你們在傢裏、在社會都要幫助別人,犧牲自我沒有要求,就是無盡燈的道理。當然要點亮了自己,這也重要。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所以維摩居士對魔女說,你們回魔宮去,以這個道理去修持,自己作一個照亮的明燈,影響無數天人天女都發無上菩提道心,這樣纔是報佛的恩。什麽是報佛恩,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衆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纔,故我不任詣彼問疾。」講到這裏,這些天女頂禮維摩居士,就跟隨魔王回去了。持世菩薩本來在道場入定,天魔就帶了魔女來玩了這個花樣,他的處理方式就是對魔王說,我們是出傢修道的人,不可以這樣。這就是一般學佛修道人的作法,鐵青着面孔教訓人。維摩居士就在魔境界裏遊戲人間,你們千萬不要帶着一個宗教徒那副死相,大菩薩道要度一切衆生,魔就不是衆生了嗎?外道就不是衆生了嗎?你就度不了嗎?你把他們排開了,那你還算是菩薩道嗎?他是壞人更要照亮他,你這個燈就要點啊!所以佛法修道在世間,不在出世間,就在魔道裏修佛道,成就了纔是真佛道。既然持世菩薩也吃癟了,佛就找另一位菩薩。
  長者子善德──布施與供養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長者子是世傢公子,善德顧名思義,這菩薩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佛要他代表去問候維摩居士的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薩同諸位菩薩一樣,表示自己也沒有資格去。什麽理由?
  「憶念我昔,自於父捨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善德菩薩嚮佛報告,以前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要做功德,就設了一個大布施的法會,供養一切出傢人、婆羅門貴族、外道、下賤階級的人、孤獨的人、討飯的,布施了七天。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那時維摩居士來了,他對我說,公子,真開一個大布施會,不應該像你這樣辦的,衹拿錢和食物來布施是不夠的,真布施是法布施。佛法講法布施是智慧的布施,教育就是智慧的布施。我可不是在布施啊!我這是叫出賣。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犧牲自己,不論是什麽人你硬是要教化他。連迦葉尊者、須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嚮。迦葉尊者衹教化貧窮的人,富貴人他不理,須菩提正好相反。所以我說我做不到,我的做法、教法衹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能做到無遮大會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菩薩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纔是十地菩薩的法雲地,說法如雲如雨似的普遍灑下來,等於古代所說,「竜行一步,百草沾恩」,那纔夠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薩,我們衹算是開始在學習而已。
  所謂法布施有時也稱法供養,但是嚴格講來,這兩個名詞是有差別的。法布施是已經有成就的菩薩,自利而後利他,為人說法,使一切衆生,是布施的精神。供養是以下對上而言,例如供養諸佛菩薩。但是一切衆生皆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都具有佛菩薩的種性,衹不過是善根沒有發現。所以用謙和的大菩薩境界心理來說,法布施就是法供養。學佛的人必須要修供養,在修持法門裏,供養不光是理論而已。一個學佛的人隨時要起供養心,也可以說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實際的布施,還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觀念來講法布施,是看不見的,好像不花本錢,我心裏想一想就是了。如果是這樣,就變成戲論了。法供養、法布施要隨時隨地培養自己的心田,以清淨法,供養一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聖賢、有成就的僧伽、衆生。所有的供養中,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是佛經歸納為四種供養。學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場是最好了,如果沒有,傢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場,念念有佛、法、僧三寶在心中道場。開始你觀想一個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個自己理想中的道場,用這個理想的道場,隨時修供養法。
  講飲食的供養,像我們當年學佛,不論如何,身邊總想辦法有個佛,因此就弄個佛像,是象徵的作用,畫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論吃任何東西,沒吃之前都先拿起來供養佛,然後纔自己吃。據說我們這裏有位同學,他買回來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後纔吃,不論他是不是學過,以此發心就是對的。實際上諸佛菩薩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養自己的恭敬心,上供養一切三世諸佛,同樣地也是供養你的父母。我看過很多信宗教的人,對於他們的教主,不論是佛還是上帝,很有恭敬供養心,對於自己的父母卻好像是冤傢一樣。你對一切衆生都要供養,何況是父母?很多學佛的人,和自己的傢人相處不好,覺得傢人是拖纍,覺得煩。這些人連自己眼前的傢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裏來,還說什麽要度一切衆生,簡直是犯罪!佛經上說,事父母如佛一樣的人,必定得福報的。飲食的供養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雖窮得沒有辦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養。你們佛堂泡的茶葉,每天也要換幾次,心情要像佛菩薩就在這裏似的,不要以為今天已經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這是自欺。衣服也是供養,乃至自己買了一塊布作新衣服都要供養。
  供養不衹是供佛菩薩,連善知識、上師也要同樣供養的,當年我們學佛都是這樣做的。現在時代變了,我早就說過,現在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上師了,是我們要供養衆生。不是他們來求法,是我們要跪着,求他們接受法。各位同學,現在有這樣的環境供養諸位,吃住學一切都不需要顧慮,是何等的福報啊!我常告訴你們,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養?所以我常常講戒律有兩句:「忖己功德,量彼來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接受人傢的供養,要反省檢查自己所作所為有什麽功德,要估計這個人對我的布施供養,該不該接受。這些地方你們不是沒有榜樣,活的榜樣都有,但是你們不知道。有時候高興起來要駡你們,不高興衹有感嘆,此乃佛所說,至可憐憫者,愚癡得可憐。
  如果你們的福德智慧資糧夠了,纔可以修上乘大法。上乘大法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剛纔講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還容易理解,怎麽叫法供養?就是你本身悟道啊,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就是法供養,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有人用世俗的話講,法供養是精神供養,但是這樣說並不對。最好的法供養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時中無雜念、妄想、煩惱。是不是做得到,這是個問題。所以維摩居士對長者子善德,講法供養的道理,他說開布施大會最重要的,不是拿財物布施,法布施纔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長者子善德就問維摩居士,怎麽樣叫做法布施的法會呢?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是名法施之會。」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過去了。所以後人叫念經是背書,背書並沒有錯,我已經講過了,現在你們年輕人讀書都是靠筆記,哪一個背得來?書背不來智慧啓發不了。佛教的背書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誦經,誦就是讀,嘴裏念出來。念經為什麽敲木魚呢?木魚是作什麽用的?古人認為魚是不睡覺的,其實魚也是會睡覺的,但是因為魚始終不閉眼,所以木魚是提醒我們晝夜要清醒,不要無明,不要昏瀋,不要鬍塗,心目都要保持清明。敲木魚為的是,念經時每一個字都不散亂,念念清楚,這叫念誦。
  維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講,法布施的法會,連在宇宙中過去和將來生存的人都要布施,這是無前無後,同一個時間就供養了一切衆生,這叫法布施。這樣講你們聽懂了嗎?哼,全不懂!這叫作「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衹照着文字解釋經典的意思,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下面還有兩句:「離經一字,允為魔說。」如果你說,那我不照着經典來說,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說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說的和經律論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說,不是佛說。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經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還要到,樣樣要俱到。再嚴格講,內明要通,自己內在要得道,外學也要通,世間一切學問要通,纔夠得上是學佛。如果你衹管自己一個人,那學佛幹什麽?真正學佛的人不會衹管自己一個人,一定隨時作利益他人之想。現在寫佛學論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義,抓住一個題目,東一條西一條兜攏來,再寫一些批註引證,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維摩居士講的法布施,在同一時間供養一切衆生,沒有前沒有後,你做得到嗎?可能嗎?就算你是神經病會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來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證你幻想成就菩薩。你絶對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間做到,而且不是衹有供養人而已。所以你以為文字看懂了,這不算佛法,還沒有深入懂得內義。
  「無前無後」是要你前後際斷。我們把起心動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際,譬如我一講話,你們一聽到就沒有了,這是前際,下面要講的你還沒聽到,這是後際。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體即空。這是《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能把自己的身心煩惱思想妄念,一下前後際斷,無前無後,當下即空嗎?不空,怎麽不空呢?無前無後沒有說中間啊!中間非空非不空。說空的,前面念頭過去了,沒有了,後面念頭沒有來,中間一定是空。這個空的就是自性現前,正是有。這個有不是世間的有,所以唯識法相叫這是勝義有。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門。能做到一切煩惱妄念前後際斷,無前無後,念念當下即是,當現前的一念清淨空念,就是供養一切衆生,這叫作法布施。我們做得到嗎?
  我們作個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範圍。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個世界,身體上有很多衆生,因為身體內部和皮膚上,有很多寄生蟲和細菌。身上的細胞是不是一個單獨有靈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學還不敢斷定不是。假使你念念之間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後念不起,當體皆空,一時之間至少供養了身上所有衆生得清淨、安樂,這也是法供養、法布施。
  我們過去學佛的,進出自己傢中佛堂都要行個禮,不衹行禮而已,五體投地之後要站起來,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頭,還要有響聲,表示額頭碰到佛的腳了,這些你們沒有看過。當然我現在也自然了,不過在我自己傢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幹淨。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擺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論是修觀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嚮一切衆生,不屬於自己的。這個願發了以後,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開始念佛。要隨時隨地念念如此纔叫法供養、法布施,一個人幾十年當中能夠念念如此,纔算是學佛。我們做得到嗎?恐怕法供養做不到,倒是在氣供養,氣人傢擾亂你打坐,這個那個的。
  「曰:何謂也?」維摩居士講的,善德菩薩聽不懂,就請維摩居士解釋。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你看,維摩居士一講就又是一大堆,如銀瓶瀉水一般,嘩……就下來,你接都來不及接。難怪十地菩薩叫法雲地,說法如雲如雨,蓋滿虛空。維摩居士是在傢佛,超過十地境界,他說法自然也如雲如雨。
  這裏他開始為善德菩薩說,什麽叫法布施。他說,「以菩提,起於慈心」,你以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麽是以菩提,起於慈心呢?普通經典說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這裏怎麽說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覺悟,換句話是悟道,是明心見性。悟了道以後從內心起慈悲心,看一切衆生如子女一樣,如慈父愛護一切衆生,這個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種。
  「以救衆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隨時隨地心理上念念之間在如何救衆生,衆生有煩惱,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這個大悲心,這樣叫做法供養。我們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麽時候想過要救衆生?很多人對我說,「老師你發願在度人哪!」我說,「去你的!什麽發願?我為了吃飯!我不願度衆生,現在是反被衆生度。」你們聽謙虛話聽不懂,其實是駡人的話,你們學什麽佛!哪裏想度衆生,你度了誰啊!念念想衆生來度你,裝個學佛的樣子。所以外邊人問我信什麽教,我就說信睡覺,因為跟他們講不通嘛,省得囉嗦。你說我不慈悲嗎?我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傢哈哈一笑。我是看對方什麽人,毫無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來這個,你拒之越遠,他求之越切。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來叫他祖宗,他也不聽的,人就是這樣的,這是方便法門。
  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隨時有救人的心?不要說救人了,就連肯幫助人的心有沒有啊?衹要人傢一點不肯幫你,衹要衆生不供養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讀經典不是容易的,你看這文字很容易,我們幾時做到隨時隨地以救助一切衆生的心情來發起大悲心?這不是要你起個念頭:「我要慈悲去救助這些衆生」,你有個「我」就錯了,要忘我,以救一切衆生,起大悲心,纔是法供養。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來生起喜心,這裏都是講菩薩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學大乘菩薩必須要培養的心情,也就是我們必須培養的情操。我們讀佛經真應該一邊研究,一邊掉眼淚,自己感到很難過。為什麽?就拿喜心來說,一天到晚看到人傢嫌煩,別人看到你也煩死了,臉孔像討債的冤傢,一點喜心都沒有,你還能度衆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來。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悅之心,真學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個神情,臉上的細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歡的,即使他在駡人打人的樣子都是慈愛的。
  喜心怎麽起呢?維摩居士說要持正法。問題來了,什麽是正法?哪個法不正啊?尤其現在末法時代,每個老師每個善知識都說自己是正統的,別人都是旁門左道。昨天才有個同學打電話給我,談起這個問題,他有一陣子沒有來我這兒了,他說最近參加了很多這位法師那位居士的法會,本來以為去聽一些法,結果光聽到他們在批評別人,也有批評我的。他就問我,這是怎麽搞的?我說:「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每個人都說自己的是正法,譬如這本《維摩詰經》,大傢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學習正法,末法時代哪裏去找明師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兒啊!他的經教都在,都是正法,為什麽不好好研究?因為信不過人。
  我們後世學佛的人要記得幾點一定的道理:「依經不依論」,一切道理以佛經為標準,乃至《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智度論》等都是次要,至於後人,尤其現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因為他有沒有修證到,都有問題。其次,「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研究大乘了義經典,譬如《楞嚴經》,是徹底的經典,有些佛說的經典是不了義,是對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說法,是不了義教。「依法不依人」,你們同學常常說我這個老師很難辦,脾氣又大,拍馬屁拍不上,的確是的。講到佛法,不管你對我感情如何,我始終保持一個態度,「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這就是所謂四不依的法門,也可以說是四依法門,不然怕走錯了路。這個四不依,在本經最後也會提到,就不先詳細說了。
  所以我們求師訪道學佛不要情感化,絶對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門來檢查。什麽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經教,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金剛經》等,絶對是正法,不會有錯。古人說通一經一論纔真正夠資格學佛。唐宋時代是不能隨便出傢的,要通過佛學的考試,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經或是一本論,他就考你這本經論,通過了,國傢就發你一個證明文憑,就是度牒,不是像現在這麽容易拿。若是出傢人犯了法規,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來。到了唐明皇以後,有一度國傢的財政出了問題,同外國打仗經費不夠,也曾經出賣過度牒。
  所以經論不通,就不會瞭解正法。大體來講,《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都屬於般若係統,在中國的佛學係統裏是屬於性宗,直接講形而上道、明心見性。另有由科學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識係統,中國叫相宗。這兩大係統,都屬於正法。還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緣都是。再簡單點說,佛法說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滿,這個是菩薩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換句話說,你要度一切衆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門,「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們不要搞錯變成慳吝心,跟你學法還要拿紅包來皈依,否則不將佛法送人情,那就變成邪法了,不要藉這句話隨便用啊!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捨,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麽叫放下,就是丟得開。佛法講慈、悲、喜、捨,我們反省每一個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沒有?都衹是嘴巴上做到而已。捨心做不到,怎麽學佛?你說你什麽都捨掉了,唉呀!就是還有個身子!哼!那是怎麽都捨不掉的,我告訴你吧,人要想捨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丟開家庭兒女,家庭兒女就是道場,去哪裏找清淨地方?你在傢中念念捨心,你的傢人就是衆生,就為他們犧牲不就好了嗎?雖然人少,有幾個就幾個嘛!連為傢人都不肯捨掉,不肯犧牲自我,還說要學佛度衆生?你連個鬼都度不了!
  什麽纔是捨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行,是修行。攝,用現代話說,就是包括進來。亂攝可不是智慧,譬如講布施,好多同學都有經驗的,大傢說起有什麽人很可憐,我就同意出點錢。旁邊同學勸我為什麽要出錢,我說我帶頭啊!應該做的事就是捨。但是有時同學提到要去幫助某人,我反而說不能,你連一毛錢都不能給,要出問題的,你幫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業反而更重了。同學表面同意,背着我還是去幫他了。事後回來對我說,老師,還是你對了。這就是作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們心裏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後空的智慧就發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發不起。你們打坐要想清淨就是捨心,想把煩惱妄想丟開,但是丟不掉,因為沒有攝智慧來修行。放不放得開,丟不丟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問題,不是你說想硬放開就放開了。你丟不掉的啊!實際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開了,那個定的境界多舒服啊!定就放不掉了。這個中間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攝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捨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個不能捨的心就加大一分。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修菩薩道要起布施心,這是大乘菩薩道六波羅蜜的第一條。為什麽要起布施心?是為了攝慳貪。我們人都有慳吝的習慣。慳吝不是節省,節省是道德,是對自己的節儉,對人傢的寬厚。如果因為我自己節省,對人傢也節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慳吝,是捨不得。慳字是心字邊上有個堅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點都捨不得。貪,是有了還想更多。
  凡是衆生一定慳貪,你說自己能不慳貪,不容易的。譬如我,什麽都能捨,就是書不能捨,所以人傢問我藉書我都不藉,因為常常有去無回,乃至一套書藉出去,回來少了一本變成殘書了。這個心理就是慳,我將自我反省講給你們參考,大傢自己要警覺。不過現在我不怕人傢來找我藉什麽秘本了,因為我把它都印了,公諸天下,你來藉十本也可以,我有幾百本呢。但是,你看,這還是慳吝心。
  所以修菩薩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講過有三種布施:除了財布施、法布施,還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不花本錢的,但是大傢做不到。譬如有人怕鬼,你就教他一個法子不怕鬼,雖然你的法子可能是扯謊的,但是衹要他不怕了,也就靈了,這也是無畏布施。又比方有人到了極睏難的地步,你沒有錢幫他,就告訴他一句話:「我支持你!欠了賬我替你還!」其實你比他還窮,但是,嘿!這一句話就救了他。給他精神支持,就是無畏布施。又比方有的人生病快要死了,醫生說他的病是絶癥,我就對他說:「你怎麽相信這些醫生,他懂個屁!我幫你看了相,現在一摸你的脈,你起碼再活十年!沒有事的!」其實我是亂說的,他聽了居然就好了,我這個咒就靈了。
  但你給人傢無畏布施可要懂得智慧,懂得方便纔行。前陣子有個老朋友打電話給我,「不好了,出大事了!我生病要死了,你不知道嗎?某人某人都來看過我了。」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心理上也在希望我能去看他。他接着告訴我,自己住院了,自己傢的屋子又被一輛車子撞進來,傢人幾乎送命。我聽他的電話,差點脫口而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話到了嘴邊咽了回去,就說:「你全家人趕快懺悔,念《地藏經》,我明天送過來,立刻就開始念。你那個面相可以活到九十歲的,不要擔心。」這都是現成的故事,給人無畏布施,法供養。
  「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屍羅波羅蜜就是持戒,屍羅是戒律的梵文音譯。因為防止不道德的心犯罪,所以佛製定了一切戒律。戒律的修行法門,就是在感化一切犯戒的衆生,使他不犯戒,度他到彼岸。我們對於慳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對於容易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這樣對不對?對?你將來作法師時,可不一定要這麽認為啊!你一定要懂得方便,要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慳吝的人你要他布施是要他的命,他不會聽的!本來還相信佛法的,你教錯了他就不相信了。
  對慳吝的人,你幹脆教他持戒,一毛錢不要亂花,不義之財也不苟取,他會非常聽得進,就信佛了。學到某一個程度,他功德有了,智慧開了,自然肯布施了。如照佛經那麽講,教慳吝的人去布施,絶對行不通的啊!我的經驗很多很多。
  倒是教愛犯罪的人作布施還容易,他天天去聲色場所,往往一擲千金,你要他在某個地方出點錢,他就幹,這樣慢慢引導他,使他自然不會犯戒。教育要懂方便,不要刻板,抓住「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你還檀呢!他早就彈跑了!幾十年前我講《金剛經》,《金剛經》也講布施的,有個有地位又有學問的朋友本來天天來聽,後來就不來了,後來跟其它同學聊起,他們說這個人認為我上課指着他駡,因為他有幾個錢,認為我講布施就是要他把錢拿出來給我。唉!你說,我這有什麽辦法!這就是衆生。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羼提就是忍辱,忍辱可不能硬忍啊!硬忍要忍出肝病來的。我經常講,凡是傲慢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是當皇帝的,而當皇帝的人自卑感最重。因此他多心病最重,這個人靠不住,那個人靠不住,這個人對我不恭敬,殺了他。一個人真做到無我也就無所謂自卑。真正絶對傲慢的人不會懷疑一切人,你看得起我要聽我的,看不起我也要聽我的,那是衹有諸佛菩薩纔做得到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是精進的意思。我現在深深體會,自己年紀大了,有時候就懶囉。最大的痛苦是批改你們的文章和日記,尤其是過年到了,國內外的來信、賀卡,一個禮拜就成厚厚的一堆,一天拖一天,看了心裏煩,可是手邊事情又多得不得了,衹好倚老賣老,在來信上用紅筆一劃就寄回去,也算答復了。同學們也不見怪,我老了嘛。這我還算下筆快的,每封信衹能用上一兩分鐘把問題解决了就好。可是就算這樣,每次一搞都是一兩個鐘頭啊!要是像你們那樣慢慢想、慢慢寫,那我的媽呀!早就急死了。
  為什麽要講這個事?你註意這個話:「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雖然事情辦不完,可是大傢這麽愛護我,怎麽辦?有時同學們也勸我,你太纍了,年紀大了,要多保重一點。我說,算了,早死早了。他們又說,你也要為我們多留一些日子好不好?道理不錯,就聽你們的吧,好像我還要賣個交情似的。但是,真老了嗎?真是事做不完嗎?不是的,還是偷懶。懶是怎麽來的,有身相!有的時候,一看是重要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
  如果我坐下來,雖然我也沒有定,但是我們總喜歡學個定,這一定就不想動了,這一不想動,世俗的事就堆了一大堆。有時衹好犧牲所貪圖的舒服,衹好起來吧!做吧!這一下就做完了。今天早上跟他們開會還在講這事,有位同學早上七點鐘上來,看見我坐在書桌前,就說,老師那麽早起來啊!其實,我昨天坐在那兒看書做事一夜。我一看快天亮了,然後接着九點鐘就有事,這就不能睡了,一躺下去一定會睡個無天無地,幹脆不睡!一直到中午吃過飯,我還覺得精神好得很。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還可以到三點。身相沒有什麽了不起!
  我看你們同學真是好懶,年紀輕輕還不如我這個老頭,真不精進哪!腦子更不精進,經看了記不得,精進一點嘛!不就記得了嗎?連我現在都還在記東西,要緊的東西靠翻筆記本多麻煩,多用幾次腦筋就背來了。要背到第八阿賴耶識去,不要在腦裏想,那不是背!背到不用意識就背來,嘴裏就念出來,腦子裏就反應出來,那就背來了。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來了!你們不是最希望學禪嗎?怎麽打坐?打坐不是禪啊!但是要學禪定的禪,非從打坐開始不可。大乘的禪固然不在於坐,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即使你不學禪定的禪,學這個如來禪,也是以打坐為基礎。修禪定打坐要「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菩提者正覺也,你打起坐來在身體上搞氣脈、搞感受、搞境界,根本離菩提越來越遠。學佛是修菩提啊!菩提者覺悟智慧之道,要參究。所以要你們研究《成唯識論》,這是參究菩提的正路。要用正思惟的,不是不思惟的。
  你們有一點點問題,乃至用功的心理上、生理上一點點問題,就來「老師!老師!」我告訴過你們,不要問我啦!你有依賴性始終不會成功的,我死了你怎麽辦?你自己先參究,有了結論再來問我,那就好辦了。媽媽生給你一個頭腦為什麽不用!智慧是正思惟來的,菩提是參來的。你打坐腿麻腿痛也來問我為什麽,你坐久了,腿當然會痛。你真要問,就要問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還是心在痛心在麻?去參!
  有位老同學都七十幾了,二十年來,每天功課不停,一定讀一捲《地藏經》,早晚一定打坐。昨天還問我,「這個真要命的啊!半個鐘頭嘛,腿一定發麻,怎麽熬也熬不過去,是啥個道理?」我說,「這沒啥道理,你熬一熬就過去了,熬不過去是心的問題,你好好參。現在如果有人用槍指着你,你一動就開槍,包你一天都熬得下來。命要緊時哪還會管腿?」不過要註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了問題去看骨科、神經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們年輕同學這一關都過不去嗎?你真熬過去了,氣脈走通了,舒服透頂就真不想下座,寧可殺頭也不願意放腿。這些道理你要參啊!要求菩提、求覺悟,起禪波羅蜜,處處要講智慧,不要有依賴性!這每一句經都是話頭,都要好好研究,都要參,每一句裏頭都有深義在,你多用腦筋,多想一下就懂了。
  現在接着再講法布施,這法布施拿現代話講,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養,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衆生,而起於空。」「空」「無相」「無作」是大乘的三解脫,「無作」在有些經典翻譯成「無願」,修大乘佛法這三點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揚佛法,都是境界。譬如我們坐在這裏,我們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體上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薩,他們雖然在教化衆生,卻不覺得自己在教化衆生,不着教化的觀念,不着教化的相。行無所事,過了就算,如夢如幻,這是講自己本身。第二點,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衆生而起於空。諸佛菩薩證道了以後,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夢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貪着於定,認為定就是道,是錯誤的。所以定也空,動也空,無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憐憫衆生,為教化衆生而出這個空的定,就是「教化衆生,而起於空」。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為,什麽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麽都不管。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衹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後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綫。小乘人偏於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真正瞭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為什麽怕動而專取靜?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衆生,而起於空」。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有為法包括了世間法,世間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於有為。無為法衹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可是他們卻自以為在修無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唯有大乘菩薩不捨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法華經》說:「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小乘的羅漢們,什麽都不敢動,認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沒有願力。大乘的菩薩們發願生生世世永遠在世間度一切衆生。發願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無作。大乘菩薩瞭解生死涅槃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間經常來,照樣投胎長大成人,照樣遭遇人世間許多事,照樣學道、出傢、入世,「示現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輪回中。「而起無作」,而離開了無願無作那個偏空的境界。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法布施、法供養,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學佛的人瞭解三解脫既然是空的,當然更不會執着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個空的境界,給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為是道,這樣是錯誤的。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衆生,起四攝法。」大乘菩薩掌握了「空」「無相」「無願」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護持正法,使之在世間永遠留傳下去。什麽是護法?現在出傢人客氣地稱呼我們捐獻金錢的在傢人為護法,這實在不敢當。要真正作個護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纔算。譬如佛教、佛法、佛學是一個東西,我們把它分成三個來講。
  現今人類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時期,沒有辦法可以輓回。為什麽沒有辦法輓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中的「勢速」,是社會趨勢的關係。在這樣的潮流時代中,出傢、在傢的菩薩們,不論是果位上還是因位上的菩薩,都在維持正法,使它住世。我常跟年輕同學講,佛教的這個教,不跟着時代變是絶對維持不住的,世界的趨勢太厲害。像我每天不斷地接觸到國內外新的消息數據,所以天天有新的觀念和想法,看見人類社會的轉變太快了。所以我說,宗教的形式不變的話,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佛法不會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現在全世界的人類,正不斷地用各種方法,來追求人生的究竟。因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價值、佛法的光輝,就會越來越高。在過去,這個護持正法的擔子,純粹落在佛教出傢的比丘衆身上。但是這幾百年來起了蛻變,擔子多半到了在傢人身上,這問題是非常非常的嚴重。至於佛學,在世界文化的思潮裏,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機構裏,佛學的課程越來越普遍,但是對於佛教,這個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能夠把佛教、佛法、佛學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維摩居士所講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學問,懂得一切方法。你光有方法而沒有力量,就像年輕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來沒有力量。所以要得方便波羅蜜的力,那個方法用出來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作什麽用?「以度衆生,起四攝法」,這很難了。四攝法大傢聽得多了,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樣。這個「攝」字要註意,是包涵、包容別人。我們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來跟你說空話,這就不是愛語的精神,放棄了方便教化的機會。我雖然跟同學講佛法幾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應該打零分的。從教育的方法來講,我不夠資格護持正法,因為我沒有耐心。怎麽說呢?假如碰上了學識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輕鬆地用禪宗的方法,機鋒轉語,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羅蜜,還要在那邊張傢長李傢短的,我的媳婦不好啊……我看了就煩,就沒耐性了,可以說是水太清則無魚。你們年輕法師學四攝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現在有好多年長的法師,我看了他們真是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他們有這麽大的耐心,能夠包容,這是非常難的。要聽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說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做許多厭煩不願意做的事,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我可一樣做不到。所以你們青年同學有志弘揚佛法,就要做到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們做事就沒有這個精神,事情一多就煩死了,同我一樣。我的毛病你們都有,我的好處你們一樣沒有。甚至還學了我駡人的口氣,這衹有我能玩,別人可不能玩的。歷史上有祖師把七佛的名字寫在褲檔裏,有徒弟也學了玩,結果下半身就爛死了。所以你們沒有這個道,沒有這個德,不要學這些。
  大傢千萬對四攝法要註意,如何去包容人傢,不要被人傢包容,讓人傢原諒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諒別人,纔是第一等人。學菩薩道的人,更應該如此。布施不衹是錢財,要有精神布施。你們經常學到我的缺點,我的布施你就學不到,我雖然把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錢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學,都學壞的。
  「愛語」,我雖然不耐煩說空話,可是還時時在說空話,譬如我講經也在說空話。我其實連經也不願意講了,還講個什麽?你們老早就應該自己懂了。可是有什麽辦法?不懂衹好講了。這種精神布施你要學。
  「利行」,有利於別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機會就應該幫助。
  「同事」就是世間法的同事,同事之間相處不易,你去到社會上做事,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公司、政府、乃至廟子,都有同事,兩個人往往弄成三派。你看我不慣,我看你討厭,衹有看自己是越看越偉大。每一個人都這樣,不能與人相處。
  所以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點做到了?這每一點拿來寫文章的話,都可以寫成一部書了。中國古人所說的敬業樂群,就是菩薩道的四攝法,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專心一致,沒有推諉、沒有煩惱地做到底,是敬業。樂群是團體群衆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很快樂地相處,我們幾千年都這麽教育,結果幾千年都沒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團结。菩薩道的四攝法是這麽難,所以維持正法的人才這麽少。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詞,是說我們的心理狀況和行為要隨時恭敬。恭敬不衹是心理的,是對任何一件事認真去做,非常謹慎、慎重,謂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己當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當人看。譬如讀書,總想把學問搞好,可是一讀書就東想西想,不專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時間把問題研究清楚,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還要敬重別人,與人相處不尊重人,就是不敬。至於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嗎?幾時心中有佛?學佛的人心中隨時隨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着相,隨時把佛法的精神擺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動詞,一切的作為行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惡法、不善不惡法,世法、出世法。學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沒有我,也可以說,一切人、一切事都變成我,我應該替大傢服務的。
  大傢學佛那麽久,我慢的心理可能還檢查不出來。連一個白癡都有我慢,但是知識低的人,我慢心還差一點,學識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為了不起,自己就算錯了,也還是對的。所以學菩薩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驕傲,慢在內心你看不出來,人的慢心擋住了自己不能成道。我幾十年經驗看人,有的人對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沒有真的學法?沒有,都在我慢中,總找一個理由解釋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進、心行錯誤。
  所以大乘佛法要我們「敬事一切,起除慢法」,像今天晚上吃飯時大傢說笑,有一位醫生的老同學,昨天在醫院忙了整晚,救活了一個病人朋友,病人醒了,第一句話就說:「感謝主啊」,根本不提醫生。我們就說這老同學應該用個方便手法對病人說:「對!感謝主把你救回來,不過主命令我代表主來救你。」我說,對的,當一個人信宗教信得發瘋時,他就得救了。但是這個不是得解脫,他衹是心理上得安慰。一個人不論男女,晚年若能夠安排好自己,不要人傢來服侍你,是世界上第一等人。
  再講回那個病人,他感謝主,就是慢,是宗教的增上慢,完全不感謝醫生朋友幫了那麽大忙。這種慢,不論信哪種教、有沒有信教,都是有的。人的慢很難去除,因為自己這樣的心理狀況很難檢查出來,要是能檢查出來的話,這個人雖然沒有得道,也差不多了。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人抓得最牢的三樣東西,叫做三堅,就是身命財。身就是身體,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體還不要緊,命最要緊,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則就會沒命,那你衹有割了,身體不如命要緊。財也一樣要緊,要割的時候,趕快去繳費,割完以後會想,真可惜,花了那麽多錢。這三樣東西,一切衆生都抓得很牢。要能捨,就是真正的三堅法。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大小乘修行法門十個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個,請問我們有念念在這中間嗎?纔沒有。就坐在這裏聽經,心中也沒有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別的事,沒有在這六念中起思念法。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六和敬是我們在團體中最重要的相處之道。和尚是僧,有時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僧伽就是僧團,出傢人謂之僧,修道的謂之伽,出傢的團體總稱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團不一定指出傢,在傢真正發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團。僧團相處有六和敬,就是六個條件,彼此和平相處,沒有鬧意見,互相尊重。這個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們從經驗知道,衹要幾個人相處,乃至兩個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別人都是混蛋,衹有自己是個好蛋。人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六和敬,然後再擴充到這個社會,就天下太平了。
  什麽叫六和敬?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麽意思?你可以解釋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沒有一個生病的,四大調和,每人都精神飽滿,無病無痛,彼此客客氣氣。身也包括面孔,沒有壞臉色給人看也是身和。中國的大廟子一進山門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笑臉,學佛就先學拉開嘴巴笑,先學假笑也好,慢慢神經拉開了,看到人就笑,總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學整個人綳在那兒,這是學佛的樣子嗎?一點都不能使人喜歡,我看了就討厭,笑臉總可以學吧?學佛第一步先學中國的彌勒菩薩,肚子大包容大,臉在笑。這個都學不會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麽共住?身和還要註意衣冠整齊,生活整潔,自己生理行為每一點都要搞得幹幹淨淨,不使人傢討厭我。最難的是,即使別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納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學佛,與同事之間也能夠做到纔行。人與人之間就是相處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出傢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學六和敬。
  居士也一樣,自己既然曉得缺點,就自己找一個山頭,孤峰頂上,氣吞諸方,不要說人來不到,就連鬼也來不到,那連八和敬都做得到,要發脾氣可以一個人對着樹發,那氣也出了,多舒服啊。這樣你也做不到!我那時一個人住峨嵋山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那個境界就是如此,連一和敬也不用。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齊傢治國平天下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們誰做到了?每個人身體都不調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別人照應你,你照應不了別人。所以佛說多拿醫藥布施,他生他世就無病無痛。我就有這種朋友,活了七八十歲,從來不知道什麽叫傷風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學佛學道。不知道多值得羨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無諍」,不講傷害人的話,即使駡人也要有駡人的藝術,而且還要看對象。像我駡這位陸居士幾十年,他從來不生氣,再怎麽大聲駡他,還是一張笑臉,我真佩服他。他對我是口和無諍,這難囉!你觀察這世界上很多人的長處是值得學習的。在團體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來很好聽的話,他講的就不好聽,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厲害的故意找些好聽的話說,但是那些話一聽就曉得,很討厭。這口要和是要會講話,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人傢的意見調和了,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是很難的。但是這個口業也是修來的,你前生沒有修口業,口德不好,你越勸,人傢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來,駡個兩句,「搞什麽名堂!不成樣子!吵個屁!我請你們吃飯去」,別人就不吵了,毫無道理的幾句話,也就解决了。這就是他前生修口業,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來吵去沒有什麽事,一句話空的嘛,卻抓得好緊,心裏生氣好幾天,不衹把臉氣緑了,還氣烏了。尤其兩夫妻之間的爭吵,到我這兒來訴苦,我肚子裏都打好分數了,兩個都不是好東西,為什麽?口和就無爭論嘛!不過你們在勸夫妻不和的時候要註意,他們講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們回頭和好了,就會說起你這個中間人的不是了,這是實際的例子。口要和纔無諍,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為是空話,你衹會南無南無有什麽用?所以大傢要反省,有幾個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樣,一開口就使人討厭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們處在團體生活要註意,嘴巴不和還容易,有時口裏說點假話,唉呀!我對不起,抱歉……可是肚子裏卻梗着,這會梗出癌癥來的,真的喲!癌癥就是與生悶氣有關的。非常內嚮的人,你打他都不放個屁的人,然後臉上發青發烏,在裏面生氣,將來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種是脾氣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國人肝病特別多,肝癌特別多,就是喜歡在心裏頭生悶氣。因為這個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個假面孔的,裝作沒事,心裏卻生悶氣。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與人同事,能與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意見會相同嗎?絶對不會。現在講代溝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沒有代溝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這個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習慣。譬如愛幹淨的同不愛幹淨的,就不容易處在一起。像我是非常愛幹淨的,而且愛整齊,我的東西不喜歡別人亂動亂放,有同學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裏討厭,這就是一種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麽樣呢?真把我東西搞亂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這東西最後是會壞、會沒有的,就沒有事了。所以戒和才能夠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釋是大傢的戒律一樣的好,這怎麽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點。差一點好一點要能和最難,你看六和敬除了和還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傢啊!這樣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見和同解」,見就是意見觀念,人與人之間意見會不同。不要講別的,沒有一對夫妻的意見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為兩人的面貌不同、個性不同,才能結婚,完全一樣是不能結婚的,結了婚會早死一個。吵吵鬧鬧的反而可以吵一輩子,吵完了又沒事了。這種情況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個沒有吵的對象也就差不多了。見和是見解相同,如何溝通來達到見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衹是錢,連睡上下鋪的人之間也有利的問題,這是個比方。利害關係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是同均,平等平等。發揮起來也包括社會經濟問題,這六和敬在佛經中是應用在僧團的生活上,實際上你們想想看,擴充起來,齊傢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你們天天要寫佛法的文章,就不曉得發揮,把六和敬這麽偉大的佛法,衹用到僧團中,太可惜了,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現在考你們一下,六和敬從哪裏做起?……算了,我幫你們答吧!六和敬有兩層意義,要先從內心做起,身、口、意從個人自我做起,戒、見、利從行為擴大,由內而到外,人人自動自發,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這些大文章不去寫,一天到晚鑽牛角尖,做什麽學問?世界不能和平,主要問題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學術文化,而是在每個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會、國傢、天下能夠和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這是人類文化的大問題,所謂人類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學、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等等,不衹是博物館的古書,或是什麽歌舞纔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個人類的生活和習慣。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許這個世界就能夠太平。但是很難,坦白地說,連所有的宗教團體,人與人之間相處,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可以做到六和敬,他們就值得我們頂禮膜拜,可以稱作是真正的僧伽。
  《維摩詰經》上告訴我們:「於六和敬,起質直心」。人怎麽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維摩詰經》說:「起質直心」,質是樸實,老老實實,不虛偽不作假。直,是不轉彎,不整人,不害人。質直心就是樸實、不彎麯的心。有些同學講話常挨我的駡,他說起事情來不直,轉了半天的彎,本題都沒說到,我又忙,其實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歡講些討好的話,有彎麯心,我一聽就知道。不需要嚮長上討好,因為要討好,常常會做錯了事。什麽是質直心?你們自己的心理都檢查不出來,常在起心動念的下意識裏另有目的,這是阿賴耶識帶來的,也就是業力,自己都不知道,因為無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來,就是修行人了。「於六和敬,起質直心」,你因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為,就能漸漸地生起道心。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要如此自處,如此處於團體中,纔是正行善法,這叫作正行法門。你們早晚課一開始都叫你修《華嚴經》的淨行品,淨行做到了纔是淨命,生命纔是清淨莊嚴。這些都是道德的完成,都是法布施、法供養,都是修法啊!你以為要用密宗的方式傳你個咒子,教你個手印,你嗡啊嗡的念纔是嗎?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但是我一概不用,也不傳,這都是小法,大法都在這兒了!什麽纔是真正的密法?告訴你也做不到,告訴你也聽不懂,就是大法。有形的密法很容易,像我們把千古不公開的密宗手印都印出來了,每個手印都是手語,就像是聾啞人使用的,我們用來和菩薩通話,但是這些是密教,而不是密法。真正的密法就在顯處,在明顯的地方,可是你不懂。手印是修法,結了手印,至少你的手被拉住,就不做壞事了,十根指頭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條大的雷達網,可以跟法界菩薩相通的。當然有些人指頭生得短,有的手印把指頭扳斷了也結不起來,這也很苦。
  那什麽是正行?以大乘菩提道來講,正行是很難的。你拜佛算是正行嗎?不是。吃素算是正行嗎?不是。守戒算是正行嗎?不是。六度萬行算是正行嗎?也不是的。戒定慧算是正行嗎?都不是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嗎?都不是!沒有一樣是的!什麽纔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悟到了本來自性清淨,無修無證,那纔是正行。退回來說,什麽是正行?什麽是真正的修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纔是正修行。大傢不要以為自己在修行,誰在正修行?除了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以外,沒有的。我們衹不過能說是在學習正行,譬如拜佛、吃素、六度萬行、戒定慧都是修行的加行法,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
  再講善法,善法是證得菩提,起心動念無一而不善。真正的善法是淨土,內在心的淨土,外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因為正行善法,我們的生命活在世界上纔算是淨命。這個世界叫作五濁惡世,五濁中有一濁是命濁,所以不是淨命。能把我們的生命,還不衹是這個身體而已,轉成淨命,衹有靠正行善法。五濁惡世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接着上面一句,「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能做到心念清淨,於心念清淨中起歡喜心,親近善知識,就是親近一切有成就的聖人、賢人。在中國的儒傢文化裏,孔子是聖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賢人。佛法的聖賢有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嚮,做到這三位纔夠得上佛法所稱的賢人。十聖是初地到十地菩薩,十住之前有十信,那還是預備班。三賢是修菩薩道的資糧,有了纍積資本纔可以開始修行。十地是正位。好了,這個裏頭一共分五十幾位,等於是五十幾層樓,我們還在門口沒進來,十信都不夠。不要才學了幾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傲慢起來了,那是釋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親近善知識有一個條件,要心淨。但你的心不淨,不是上面所說的「質直心」,是說你的心都有所夾帶。好像很多人學佛打坐,目的是為了身體好,那你去吃藥去運動不更好嗎?動機不對,有所夾帶,認識不清,做不到心淨。怎麽樣叫淨心?就是善念不起,惡念也不生,念念清淨,念念在空,修淨與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歡喜。我常說你們不要成天綳緊着臉,要學中國的彌勒菩薩像,一臉笑容。有一副對子最好的,你不要衹把它當文學,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你做得到嗎?「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我們就可笑啊!講什麽《維摩詰經》啊!道傢也有兩句話值得參考:「神仙無別法,衹生歡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歡喜的,自然陽氣充滿。
  你縱然好像是起了歡喜心,衹是凡夫的歡喜心,是親近不了善知識的。在心境中有充滿法喜的歡喜心境界,纔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善知識、親近聖賢。很多同學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諸佛菩薩都沒有感應。當然不會有感應,因為你沒有做到心淨的關係,好像電綫的插頭沒插進去,接不上電。就是子女嚮父母親討點錢,也得說幾句好聽的,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嘛!這雖是笑話,但是我們自己反省,一天之中能有幾分鐘幾秒鐘,對佛法起了歡喜恭敬心?沒有吧!可能在傢人反而比專門修的人還恭敬一點,為什麽?在傢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他忙了一天然後燒枝香,那一下是很誠心的,要發財、兒女好……三毛本錢一枝香,再加磕一個頭。我要是菩薩就不理他,本錢花得太少了嘛!用不淨的心理來求感應是行不通的。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學菩薩道的人,上要親近善知識,下要「不憎惡人,起調伏心」。對壞人也要慈悲他,憐憫他,即使這個人真正不好,也不要憎恨他。學佛不是要度一切衆生嗎?善人固然要使,惡人更要度了。好人要愛護,不好的人更值得憐憫。調,是協調,伏是降伏,使他轉成善心。你看在大叢林下,佛菩薩的蓮花座下是些什麽人在扛?當然它是表法,都是些金剛、餓鬼、死屍、毒蛇,尤其是密宗的畫像更是如此,蓮花寶座都靠它們扛的。萬一我成佛了,這可是假定這麽說的,我都不忍心讓你們這些弱不經風的善人來扛蓮花座,我就需要他們這群很勇猛很壞的來扛。你看佛像就懂了,就悟道了,因為世界上有壞人,所以要佛來教化他們。沒有壞人,要他來成佛幹嘛?要瞭解這個精神,佛菩薩的寶座下面都是惡鬼扛住的,决不是善人來背的,你們善男子善女人還是回去吃飯,打坐睡覺吧!
  「以出傢法,起於深心。」出傢是為了證得菩提成佛,因為出傢所以能擺脫世俗很多的障礙和拖纍,能夠專心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可是大部分人出傢是偷懶法,逃避現實,當然偷懶法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真的,不是說笑,你看有好幾個禪宗祖師都是以懶法成道的,但是你沒有那個本事學。為什麽要出傢?是為了起深心。這個深心在佛典上經常出現,《楞嚴經》的偈子:「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出傢不是讓你來偷懶的。
  什麽是深心?非常值得研究。一般在傢的大學者,好像歐陽竟無、熊十力師徒,我與他們是忘年之交,還有好幾位,包括王恩洋、呂秋逸等人,他們雖然是在傢人,可是終身不娶,所以他們學問成就是這樣紮實。出傢法不要講戒律了,用中國道傢的觀念,黃石公的《素書》所講:「絶嗜禁欲、所以除纍」,為什麽要出傢?也就是要離情棄欲,離開世間一切情感的睏擾,拋棄世間一切的欲望,這樣就擺脫了一切拖纍,可以專心一致用功。
  講到出傢的大師,像是太虛法師、印光法師、虛雲老和尚,我年輕時都見過的。當年我們學佛,比你們這些大專學生調皮多了,你們這「散」男子、「散」女人,是散開的散,是希望他們離開遠一點。我們當年碰到這些真修行的法師,不顧一切,敢在大街上就跪下來拜。但是當時對太虛法師,雖然他盛名傳遍世界,我們看到他卻是不理的,覺得他衹是講講佛學的,沒有修持。一直到了後來,我纔跟我的老師講,「先生啊!我們看錯他了,太虛法師是有修持的。」老師還把鬍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見?」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太虛法師坐火車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車站歡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還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這就像當年虛雲老和尚,他威風也大了,連國府主席林森都親自拿着香,率領文武百官跪在碼頭迎師父下船。這些大法師受人尊敬擁戴,真是菩薩各有各的眷屬。話說太虛法師,乘火車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車尿急了,不管前面的軍民男女人等,轉過身把袍子拉開就小便,狀若無人,尿完了旁邊跟着的人就對他說:「師父,他們都來歡迎你的。」他說:「噢!好!阿彌陀佛。」我看到這一點,心想,唉喲!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對這所謂的榮耀沒有動過念頭,他無所謂,管你那麽多男的女的,袍子拉開來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說他得什麽大定,就算是個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無人,都空了。這是一,因此我就開始註意了,覺得過去多年對他的成見太深了。
  太虛法師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擺威風,他一輩子那麽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經上,真是發起深心的。他旁邊衹用兩個在傢人,那時候叫茶房,現在叫服務生,他給人傢薪水的。那麽多人來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給供養,他一輩子持戒律不摸錢的,都是由茶房捧進去了,太虛法師决不會到後面問茶房收了多少錢,用出去的也問都不問,這都是我們所見到的。
  講這些故事給你們聽,不要說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晝夜都在經典上,在佛學的學理上專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傢法,起於深心」啊!不衹是你們,許多國內外的教授來了這裏,我都把他們當小孩子,不衹是年齡上的小孩子,也是學識上的小孩子,為什麽?現在人讀書作學問,都沒有發起深心。學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學都要深入。例如你們都受過戒的,我衹要一考你戒,就絶對答不出來,你二百五十條戒都背得出來也還是不懂戒,為什麽不去研究大藏經的律藏?古人說:「為求無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為什麽事更多呢?更要精進,晝夜專心一致在求道,找出這個深心來。出傢人不清楚這個觀念的,就是在逃避現實,非出傢法也。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多聞是知識學問淵博,佛法淵博,不是你多聽就是多聞啊!要怎麽樣求得多聞呢?要如說行。什麽叫如說行?就是佛在各種經典上講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這句話難懂啊!不要以為文字好懂。根據《金剛經》,佛的弟子中,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真正清淨修行。無諍三昧是身、口、意無諍。人和人相處都有相爭的地方,真能做到無諍,衹有證得到了空,無相三昧纔做到。須菩提得了無諍三昧,佛送什麽學位給他?樂法。得了無諍法門的人愛清淨,但還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閑處,不要怕入世,入世也無諍。
  「趣嚮佛慧,起於宴坐。」宴坐就是打坐,習定。打坐是土話,例如說打水洗臉,水怎麽可以打?打坐就是坐,有學生告訴我也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講坐。當然有許多在傢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將,麻將打疲勞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說是打坐。但是你們專門打坐的為什麽要講打得很好?明明應該說坐得很好,連話都不會講!言語表達不清楚,怎麽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們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皺着眉的……都被身體睏住了。再不然就依心,就連依個空也不對。你們都沒有宴坐,是在熬坐,幹熬,熬腿子。那麽你說我不熬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這算是佛法嗎?不是的,那是定相。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了。你要大徹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離宴坐,動也對,靜也對,就徹悟了,所以說「趣嚮佛慧,起於宴坐」。
  我經常對你們愛打坐的同學說,不要貪圖打坐了,多去做點事培養福德吧。你福德不夠想開發智慧?沒有這回事啊!真正的福德是智慧!你不信嗎?父母有幾百億傢財,能夠幫子女買到個聰明的頭腦嗎?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財産或世間福德所能換來的,是要多生纍積福德來的。不要講菩提智慧,就講普通學問,那笨的就沒辦法,為什麽頭腦如此笨?因為不修福德。智慧是福德中來的,要想證得佛道,沒有習過定的人不成的。我常駡你們不打坐不修定,你們奇怪我為什麽經常說來說去,我哪有說來說去?是你顛倒鬍塗!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實的人教你開放,你太開放的人教你規矩,你笨蛋纔聽不懂。看老師上午這樣講,下午那樣講,我又不是神經病!我教育的方法是開個藥,你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藥,你沒這個病就別吃這個藥嘛,怎麽這樣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能做到無一切心嗎?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徹大悟了。所以對那些衹貪圖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為上去修的人,我就喝斥。要修得夠了,智慧纔開。我自己一生的體會,有時忽然智慧開朗,心想這個道理怎麽會參透的,再想,原來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報應,智慧就開了一層。就有這樣嚴重。我告訴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樣樣好,然後還想開智慧,智慧有這樣容易開嗎?所以「趣嚮佛慧,起於宴坐」,要起來修行啊
  「解衆生縛,起修行地。」解衆生縛是自己得解脫不算數,要幫忙一切衆生得到解脫,如此者晝夜不斷地為人而修道,幫忙人傢,利他就是利己啊!教育上都曉得「教」「學」相長,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老實講,天下沒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處處利己,你們自己去體會這個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剛纔講過,一個人要想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莊嚴,是要靠修來的,要前生福德修來的。你這一生多用笑臉迎人,他生來世長一個人人都喜歡的面孔。見到人用那個討債的死相,他生來世長一個處處惹人討厭的臉。要相貌莊嚴,甚至於依報好的環境,進佛國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福德和功德有差別,譬如你修苦行,這是勞苦功高來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犧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讓給人傢。行四攝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進啊!很多同學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為什麽?你福德不夠!例如有年輕同學要求馬上閉關,我雖然答應他,但是也同時駡他,你當心會消去了福報啊!閉關要有人護關,護關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報。你在裏頭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個什麽東西來?磨不出來的!你的福報受得了嗎?尤其是我給你護關,因為是我找人去護關的,你何德何能啊!要註意啊!學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實際行為幫助別人,不要衹圖自利。
  我們現在繼續講法布施、法供養。一切布施以法布施為第一,一切供養以法供養為第一。上面已講過「於六和敬,起質直心」,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衆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什麽是真正的法布施?各位將來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別註意自己的修養、自己的修持,要到達能夠瞭解一切衆生心念的地步,當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衆生起心動念你都瞭解,不過裝鬍塗不說而已,然後纔好教化。瞭解衆生的業力,瞭解他接受的程度,瞭解他的根器,應該教他修什麽法。有所謂逆性順性,鬼神所不能知。逆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來教化;順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為善學佛。「如應說法」的應,是感應相應,也勉強可以說是應該。「起於智業」,起於智慧的業力,使一切衆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學相長。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不取不捨是中道觀,譬如你學空,學偏了就成為小乘的空,就是捨。一切放下是捨法,真正一切放下是不是佛法還是問題。不取不捨,非有非空,你們這次寒假專修要註意這個問題。「入一相門」,一切法衹有一相,都是法相。這也是《楞嚴經》教我們的修持法門,要一門深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後成功是一樣的。「起於慧業」,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來越增加。我們經常提醒大傢,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如果有功利的話,就是智慧的功利。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後智慧的成就是無上果。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這每一條都是戒律,為什麽出傢?為什麽學佛?是不是能斷一切煩惱?以我的經驗,很多人不學佛還沒有多大的煩惱,真正出傢學佛以後,反而不是斷一切煩惱,好像被一切煩惱所斷,像斷了善根似的。學了佛煩惱更大,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佛經中文翻譯「煩惱」這兩個字非常好,煩惱不是痛苦,痛苦有時有,有時沒有;煩惱是隨時離不開的。今天你一點脾氣沒發,喜怒哀樂一點都沒有,心裏頭悶悶的就是煩惱,今天情緒特別高興也是煩惱。煩,有惑亂之意,是迷惑你的。惱,是擾亂你的思惟,令心不清淨。
  因為對這些翻譯的名詞沒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煩惱解釋成痛苦,是錯的。痛苦在佛學上是苦集滅道的苦,痛苦容易解除,煩惱不容易解除。喜怒哀樂一切情緒變化,都屬於煩惱。「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真難,譬如我們打坐,第一個障礙是兩腿不聽指揮,坐久了發麻,屁股也坐不住了。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礙還是生理障礙?這要參究。為什麽腿會麻?因為坐久了氣血不流通。為什麽不流通?因為壓太久了。再推究下去,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業力所變的,那就是業力的障礙了。所以要除掉一切障礙,甚至除掉一切不善法,生起一切善業。這都是法布施、法供養。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這是最後的結論,我們所有的學習,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課的四弘願:「法門無量誓願學」,請問大傢懂了哪幾個法門?不要認為你在這裏跟我學禪宗啊,我不承認的,我沒教過禪宗,因為這裏沒有人夠資格學,你衹能算是在學禪定,但連禪定都沒學好。天天念「法門無量誓願學」居然不臉紅,我覺得你們的定力怕是太高了。這種句子我一提到心裏都發抖,打寒顫,難過極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斷得了嗎?至於「衆生無邊誓願度」,不要吹牛了。我幫你每一句加個批註:「法門無量誓願學」─太偷懶;「煩惱無盡誓願斷」─心裏想;「衆生無邊誓願度」─吹大牛;「佛道無上誓願成」─慢慢來。
  你註意啊!縱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過是起於一切「助佛道法」,是學佛的助道品而已,幫助的法門而已,等於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還不是佛,還差得遠。千萬不要傲慢,不要懂一點點佛學就傲慢起來,這是最障礙道的。
  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傢佛,他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這一篇佛經,就是他當時對善德菩薩的訓話,現在他作個總結: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他在這裏告訴善德菩薩,像我剛纔講的這些,纔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養。學大乘菩薩道的人,能夠隨時做這樣的法布施法會,纔夠得上是大施主。註意!不是你出兩個錢,甚至於捐個一百億美金也不算,那衹是財布施,是世間法的施主。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纔是一切世間的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衆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薩說,維摩居士教訓我這一頓之後,在當場的婆羅門衆,就是印度的最高階級的種姓,有兩百人受他感化,發了無上大徹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時心得清淨,嘆未曾有。」善德菩薩自己聽了維摩居士所說的法,就心得清淨。一個人學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淨,這很難。大傢學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夠常清淨嗎?
  「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薩當時得了利益,心得清淨,就跪下禮拜維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貴重的瓔珞珠寶,解下來供養維摩居士。當時印度規矩,身上挂了許多寶貝,你看菩薩的塑像,身上都挂滿了,中國就不挂,風俗不同。可是維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再說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師地位是並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學問好,相貌莊嚴,樣樣條件具備,纔夠得上稱居士。現在有些年輕人給我寫信,都自己稱起居士來了,我看了就往邊上一擺,一點道理都不懂,不管他信裏寫得再客氣也都沒有寫通。善德菩薩就求維摩居士接受珠寶供養,而且隨便他怎麽處置。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衆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櫻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善德菩薩說,維摩居士見我那麽樣懇求,纔接受我的供養,拿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養給法會上最窮的窮人。另外這一半,維摩居士把它供養給他方世界的難勝如來,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勝的佛。當時在場的大衆,馬上看到上方出現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維摩居士供養在佛身上的瓔珞,這時變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寶臺,這宇宙沒有阻礙,大衆都看到了佛國土。
  這裏不是述說神話,尤其你們出傢的同學,更要註意這一段。《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是佛法傳入中國最早的三部經,你們要去看。《四十二章經》有講,供養十億個羅漢,還不如供養一個緣覺,供養百億個緣覺,還不如供養一個佛,供養千億個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的道人,根據本經我說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還不如供養一個世界上最窮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佛法註重社會的救濟。在本經中,維摩居士在法會中供養一個最窮苦的人。你能供養世界上最窮苦的人,就比得上供養一個佛。所以不要搞迷信,為什麽要燒什麽、化什麽東西?這錢為什麽不能拿去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為你能供養下方世界這樣窮苦的人,就等於供養了上方世界的難勝如來,上下是一樣的。往往很多宗教徒衹會嚮上供養佛,對於社會貧苦的人理都不理,這根本不是佛法。這裏維摩居士作個榜樣給你看。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維摩居士現神通,給衆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訴與會大衆說,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養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於是供養了佛,是真正種了福田。我常講,學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緣心,例如看到人時心想,也許這人用得着的,也許這人可以幫自己忙的,這都是攀緣心,要無條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過年時,有些同學想來供養我,名字也不寫,紅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這麽做!當然我很感謝你的誠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學佛,真的行菩薩道,乃至把這點錢去社會上做些有意義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錢,我是最要錢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沒有錢怎麽做?我寧可上課收費,出賣知識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傢境不好又有心學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錢,還要幫他。但是對有慳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錢出來不可,即使勉強他,他不高興我也要做,這是為了使他養成布施的習慣。
  維摩居士接着說,能這樣布施,等於大慈悲,不是為了求果報纔去法布施。你一求果報,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錯誤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時毗耶離城中有一個最可憐的人,看到維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聽了他的說法,也發起了無上的道心。要註意,現實的社會中,最富貴的人不會發心學佛學道的,因為他的環境沒有痛苦,沒有這個刺激嘛。再者,富貴中人沒有時間跟你學佛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的有錢人太忙,可以說他們一分鐘都不得空。不要說富貴的人,像我的忙碌你們就想象不到,有時眼睛在看東西,嘴裏吩咐人做事,耳朵還聽電話。所以我最受不了講電話長篇大論的不停,尤其許多女性都如此,兩三句話就解决的事,非要拖着講,這都是一種習氣。同樣地,最下等人也不會發心跟你學佛,因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裏沒有一秒鐘清淨。所以一個病到極點的人,你還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話,他念的衹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脫了,他纔有時間和精神念佛。你們這些佛婆婆佛媽媽去探病,不要亂講外行話,病人痛得要死還能念佛的話,這個人也不用你勸了,他能把病痛丟得開,已經成功解脫一半了,他還要聽你勸?他不勸你念佛已經是客氣了。
  記住,布施下等人、睏難中的人,同供養佛一樣,這是《維摩詰經》上捲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因此,善德菩薩也表示,他不夠資格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如是,諸菩薩各各嚮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其它每一位菩薩也都不敢去。
  《維摩詰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是這一部經的全稱。怎麽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我們到最後再作結論。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傢佛,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傢。當然並不是說出傢不對,出傢解脫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傢也一樣可以得成就,得解脫,真正得解脫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維摩居士以生病作為說法的因由,一個人有生命一定會有病。正應了佛學基本的四句話:「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假有的生命最後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間,老病不過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這個前因後果的關係,不需要等到後果來到纔知道。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對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動就知道結果了,因裏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纔知道。所以菩薩怕因,不輕易種因。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傢反應的結果當然不好。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傢也不願意聽了。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後果怎樣有沒有想過?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為是玩笑。古人因為開個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薩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殺到頭上纔知道。
  像我剛纔要他們關後面的窗子,因為那兩位同學坐在窗口,風對着背上吹,背上腦後這些穴道風吹進去,就最容易傷風。當時還不覺得,過幾個鐘頭或者第二天就難過了。這你們打坐千萬要註意,有智慧的人坐下來會先註意到這一點。他們兩位畢竟是凡夫,坐在那兒還涼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還不知道怎麽起的。要是老年人這麽一坐下來,明天可能要送醫院了,傷風引起肺炎就麻煩了。
  維摩居士因病而說法,菩薩有沒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食人間煙火還有沒有病呢?照樣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還有色界的病。初禪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免除了火災,可是水災免不掉,還是要進修。所以菩薩還是有病,不同的病。連佛跟佛見面時,也彼此問候兩句外交辭令:「少病少惱否?衆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生病,還叫阿難去化緣,化到維摩居士傢裏去,結果給痛駡一頓。
  所以我們的肉身要註意好好調養,我們有的修道朋友認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結果病得一蹋鬍塗。你有這樣大的本事嗎?四大色法很難弄的,不到成佛階段是轉不了的,能夠轉色身,那你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一。第二,有許多人有一點點醫藥常識,結果自己自作聰明亂吃藥,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別註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網上錄入緣起出版說明開場白佛國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觀衆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菩薩行品第十一見阿閦佛品第十二法供養品第十三囑纍品第十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