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明朝滅亡的真相 The truth of the Ming demise 》
6、崇禎戰略
林洛 Lin Luo
明天啓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次年改元,是為崇禎。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個爛攤子,朝廷內外都被閹宦魏忠賢及其黨羽所控製。崇禎不露聲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閹黨,臣民贊頌不已,譽為“神明自運,宗社再安”。既而又下詔,撤罷各鎮內臣,以杜絶宦官亂政之門。在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講勵精圖治,崇禎是朱元璋以後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個。崇禎繼位沒多久,十七歲的時候,能夠以相當的老練和果斷鏟除魏忠賢及其黨羽,十分的不容易,絲毫不比康熙鏟除鰲拜遜色。崇禎的勤勉是中國幾千年皇帝史上罕見的。雖然皇帝不是衹靠勤勉就能當好的。他面對局勢嚴重時,一而再、再而叁的嚮天下發“罪己詔”,反省錯誤招納賢才,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自殺殉國是的遺書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與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以一人。這樣一個皇帝是怎樣失敗的呢?他對面臨的問題開展怎樣的戰略呢?
其時崇禎面對叁大難題。
一為內憂
李自成、張獻忠屢敗屢戰,總是無法剿滅。而且賊是愈剿愈多。
要剿賊就要用兵,要用兵就要用錢,錢從哪裏來?皇帝的辦法就是加稅。其時賦稅已經很重,加上連年的天災人禍,老百姓負擔很重,再加稅就是逼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萬歷末年已加重了對民間的搜括,天啓時再加,到崇禎手裏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時加派遼餉九百萬兩,練餉七百叁十餘萬兩,一年之中單是軍費就達到二千萬兩(萬歷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國傢財政和全國經濟在這壓力下都已瀕於崩潰。那個時候的稅重到什麽程度呢?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叁》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當時福建的糧食畝産最多叁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過賣一兩銀子。就算福建糧價瘋漲,叁石大米也不過賣六兩銀子。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私派比正賦多,暗的比明的多。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𠔌屢荒,人們都以無田為幸運。明朝就出現了流民遍天下的現象。流民也要吃飯,也要活下來。
而這個時候剿賊的官兵是怎麽做的呢?
明朝的鄖陽巡按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記載了明末的情景和官軍的表現。他說,崇禎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駐守鄖陽。七月初,他從長沙動身,水路到達荊州,路經襄陽,八月初六進入鄖陽。一路數百裏的農田裏都長滿了蓬蒿,村落破敗,沒有人煙。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還有城裏人耕種糊口。他說,在他抵達鄖陽前的十幾天,左良玉率領的官軍路過此地,二叁萬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沒有一傢沒有兵的。“淫污之狀不可言”。住了幾天大軍開拔,又將城裏所有人傢清洗一空,十多天後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紳和百姓見到他,無不痛哭流涕,不恨賊而恨兵。李清在《叁垣筆記·下·弘光》中說: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盜,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傢勒索,用木板將人夾住,小火燒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們搶掠來婦女,公然在大街上姦污。將她們拉到船上搶走時,有人望着岸上的父親或丈夫哭泣,立刻被這些兵砍下腦袋來。左良玉的部隊在明朝官軍中並不是最壞的。他們燒殺搶掠,但是還能打仗,比那些見到百姓如狼似虎,見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強多了。官軍搶劫百姓,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官府的稅費一徵再徵,仍然嚴重拖欠軍餉。士兵們被迫賣命打仗,卻又缺糧斷餉,搶劫起來自然理直氣壯。明朝的官軍數以百萬計,便是橫行天下的百萬豺狼餓虎。
與官軍的表現相反,李自成的軍紀越來越好。高鬥樞在《守鄖紀略》中說:早先,張獻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搶掠一常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羅汝纔每得一城,則改為派“賊”防守,並且嚴禁搶掠,以籠絡民心。到這個時候,這個戰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二是外患
滿清日益強大起來。
自薩爾滸之戰到努爾哈赤死,明、滿清間又發生過幾次戰役,滿清先後攻取瀋陽、遼陽、廣寧等重要據點,從遼河以東擴張到遼河以西地區,明軍節節敗退。
滿清繼續嚮明進攻,在皇太極時期,清軍曾四次入關攻明。
所謂入關攻明,是指清軍不由山海關,而由間道越過長城,深入明之內地,大肆搶掠騷擾,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實力。不久,清軍又取得鬆山之戰的勝利,擊潰明軍十餘萬。
明崇禎帝即位以後,起用名將袁崇煥。皇太極見遼西方面袁崇煥堅城難攻,於是計劃繞道進襲北京。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率軍出動,以蒙古軍為響導,從竜井關、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圍北京。袁崇煥聞訊,急率錦州總兵祖大壽等自山海關疾馳入援。不久,崇禎帝殺袁崇煥。這次皇太極統兵入塞,先後攻剋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於次年自率大牟退還瀋陽,留阿敏等駐守關內四城。不久,關內四城被明軍收復,阿敏率殘兵敗將逃歸。
祟禎六、七年間(16331634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後航海投降為滿清帶來許多兵馬和船衹,並且帶來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當時明朝最新式武器,金軍有了這種大炮以後,其攻堅和野戰的能力大為提高了。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又命阿濟格等入長城,破昌平,焚天壽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後繞過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剋城十二座,俘獲人口牲畜十八萬。明朝督師張鳳翼等皆按兵不敢戰,聽任清兵從容退去。崇禎十一年(1638年),皇太極又命多爾袞、嶽□等越過長城,大舉深入。明朝以盧象昇為督師,宦官高起潛為監軍。負責督軍迎敵。而高起潛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皆不欲戰,結果盧象昇孤軍奮鬥,在矩鹿賈莊血戰而死。這年鼕,清兵大蹂畿輔,連下四十叁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東,攻破濟南,俘明德王朱由樞。然後清兵由山東回師出塞,明軍皆尾隨不敢擊,這次出塞,清兵俘漢人四十六萬餘,獲白金百餘萬,滿載而歸。幾年後,明清之間又發生規模巨大的鬆山之戰。先是崇禎十四年(1641年),皇太極發大兵圍攻錦州,勢在必剋。清兵逼城列營圍困,明錦州守將祖大壽告急。明朝即遣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叁桂等八總兵,領兵十叁萬來援,集結寧遠。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一再促戰,同時又有密敕刻期進兵。洪承疇迫不得已,即進師鬆山。皇太極聞知,親率大軍赴援,陳師於鬆山、杏山之間,切斷明軍糧道。洪承疇抵鬆山後,因軍中乏糧,諸將各懷去志,不待軍令,爭相率軍逃奔,返口寧遠就食。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明兵十數萬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叁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無計其數。最後,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鬆山,士卒不過萬餘,餉援皆絶。崇禎十五年(1642年),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解送瀋陽,投降清朝。不久,錦州糧盡援絶,祖大壽也率衆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鬆山失陷對明朝影響極大,從此明朝在關外已不能再戰,完全無力應付遼東局面。崇禎十五年十月,皇太極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極生前最後一次入關攻明,兵分兩路入長城,共會於薊州,直抵山東兗州而還,攻破叁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殺明宗室魯王,俘獲人民叁十六萬餘口、牲畜五十萬頭。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軍經通州徐徐凱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諸軍皆尾隨其後,始終未敢一戰。這年八月,皇太極死,廟號太宗,葬昭陵,其子福臨繼位,由多爾袞輔政。這時關外錦州、鬆山、杏山、塔山均為清朝所有,唯寧遠等四城未剋。
叁是用人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他責備“臣皆亡國之臣”,難道真的是手下沒有忠君愛國的人才嗎?
事實上我們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還是有很多的。軍事才能極高的有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乃至後期的吳叁桂,這些都是難得的將纔,如果能夠給他們必要的信任和權力,足以抵擋住滿清的進攻。政治上更不用說,大批的明朝降臣為滿清效力時,能夠提出正確的國策。尤其是洪承疇,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滿清的進駐中原,穩定江山和他的戰略有很大的關係。衹不過是崇禎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這個倒不是崇禎的錯。
崇禎個性上的缺點,加上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這一堆爛攤子任誰也難以處理。崇禎這個亡國之君有點兒冤。但是既然身為大明皇帝,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既然崇禎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價,也沒必要苛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訓,至少能夠做到用制度的完善來避免因為個性、劣根性犯下大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原編者按 | 1、薩爾滸大戰戰略 | 2、明朝皇帝戰略 | 3、明朝的軍事實力 | 4、袁崇煥戰略 | 5、凌遲 | 6、崇禎戰略 | 7、皇太極戰略 | 8、明朝最後戰略 | 9、吳叁桂的叁個選擇 | 10、李自成兵敗 | 11、滿清戰略 | 12、南明小朝廷戰略 | 13、史可法戰略 | 14、歷史的戰略 | 1、戰役篇 | 2、明代制度篇 | 3、大明帝王篇 | 4、明代憂患篇 | 5、明代人物篇 | 6、南明篇 | 7、大清篇 | 8、明之滅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