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揭秘旷世文物的传奇内幕:《故宫》导演看台北故宫 》
南迁避战火
周兵 Zhou Bing
1931年,”九一八”爆发,离东北只有二百多公里的北平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文化古城北平沦陷,不仅人民受难,许多文物也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文物抢运计划,决定转移故宫以及其它的北平文物至内地保存。
抢运计划不可谓不好,然而就算在这样的危机关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宝的迁移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抢运计划一经提出,便引起各方争议。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迁往西安,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转至上海。而北平各阶层及普通市民则反对国宝南迁,他们认为文物固然重要,却比不上国土和人民,这时迁走文物,无疑是动摇人心之举,而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南迁会造成文物失散。当时不仅有以周肇祥为首的“北平市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公开表示将以武力阻止南迁,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接到恐吓电话:“你是不是要担任押运古物的工作?当心你的命!”
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件更为荒唐的事情。1932年8月,北平政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原本是为研究如何保护故宫国宝一事,没想到与会人员不仅不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国宝提出建议,反而形成了拍卖文物以购买五百架飞机抗敌的荒谬决议。吓得易培基和其他博物院领导四处奔走呼吁,在张学良、蒋伯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阻止和反对下,拍卖文物的风波才得以平息。
文物抢运计划直至1933年初仍未能正式实施。期间,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整理、挑选、装箱的工作。为防止文物途中破损,装箱是个相当重要的技术活。古籍文献等好装,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易变形文物就需要特别小心了。故宫为此专门请来了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包装技术,又仔细观察江西景德镇运送瓷器时的捆扎方法。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然后钉箱盖,贴封条。为做到万无一失,故宫人特意买来许多普通瓷器反复作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装了几箱之后,大家总结出了四字真言:“稳、准、隔、紧”。庄严先生解释前两个字:“所谓稳者,不外小心是也;所谓准者,换言之即为正确,没有错误。”而对于后两个字,那志良先生也有叙述:“一个是紧,一个是隔离,每捆瓷器捆扎紧紧的,捆与捆之间用稻草谷壳,塞得紧紧的,便少有破碎之虞。”后来,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件国宝历经波折,但受损者几乎没有。
这些箱子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制作出来存放紫禁城里的文物,在大陆颠沛流离了十五年之后,又被运去了台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金城出版社 |
|
|
名人推荐语 | 《台北故宫》作者周兵简介 | 序言:走进故宫 靠近平静(白岩松) | 序言:一切诸法,缘会而生(郭长虹)(1) | 序言:一切诸法,缘会而生(郭长虹)(2) | 《台北故宫》自序(周兵) | 南迁避战火 | 第一次迁移:从北平到上海 |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1) |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2) |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3) |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4) |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5) | 从大陆到台湾(1) | 从大陆到台湾(2) | 第三次迁移: 风雨中鼎轮 | 第四次迁移:仓皇海沪轮 | 第五次迁移:飘摇昆仑舰(1) | 第五次迁移:飘摇昆仑舰(2) | 马衡的坚守 | 第六次迁移:白市驿机场(1) | 第六次迁移:白市驿机场(2) | 第七次迁移:最后的飞离(1) | 第七次迁移:最后的飞离(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