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朱幼棣 Zhu Youdi

  根據《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記載:“古潼關關城歷經宋、元、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基本保留完好。新中國成立後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拆掉潼關城樓,現在還留有土垣,關左有新建的黃河鐵橋。”
  古潼關的廢棄與毀滅,是三門峽大壩控製水位工程决策和設計失誤直接造成的。
  三門峽水庫是黃河幹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潼關距三門峽大壩113?郾5公裏。我想,為了“黃河安瀾,國泰民安”,毀古城真的是修三門峽必須付出的代價,那也罷了。可事實是,三門峽蓄水後的水位,從來沒有到達和淹沒過潼關城!——這完全是一個誤判,一個杞人憂天式的大敗筆。
  1954年1月,蘇聯電站部派出以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專傢為主的蘇聯專傢組,幫助中國製定治理和開發黃河規劃。
  同年4月,水利部成立了黃河規劃委員會,10月完成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確定三門峽水庫正常高水位350米。
  1956年,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提交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初步設計要點報告》,將水位在350米的基礎上提高到360米,庫區淹沒農田面積由200萬畝增加到325萬畝,移民由58?郾4萬人增加到87萬人,陝西省的損失不能不說慘重。
  1957年至1962年大壩施工完成。第一臺15萬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施工完成當年,當庫水位為332?郾5米時,黃河流量為2 000秒立方。黃河水受到攔截後,在水庫底部造成回水頂托,流速減緩,泥沙沉降,在渭河口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河的塹口擡高,河底淤積的渭河成了懸河,一場大雨後,渭河淹沒農田25萬畝。水庫水位還未達到340米時,就出了嚴重的問題,三門峽不得不開閘泄洪,降低水位,同時大壩開始改建。
  1969年,三門峽開始第二次改建工程。國務院批準的《三門峽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見》,當時定的標準是,“非汛期水位310米”。
  從最初設計350米,擡高到360米,以後又降到310米——儘管這個標準後來也未被認真執行,據說現在非汛期是318米。三門峽電站從計劃的高水頭改為低水頭髮電。
  ——蕓蕓專傢搞的360米的“虛高水位”,是留在歷史和科學發展長河上的虛假的刻度。它造成的水文,可能還有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損失和災難,不應該在今天水落石出嗎?
  出潼關北城門便是風陵渡,黃河浩浩蕩蕩。
  兩衹破船斜斜地擱在空曠的河灘上。
  再往西走不多遠,是黃河急轉彎處,滾滾黃水,在這裏兼納渭河與洛河,形成了黃河上獨有的三河交匯的奇景,令人嘆為觀止。這位副書記稱這裏是萬裏黃河遊覽的最佳地點是有道理的。不到潼關,確實感受不到黃河的雄偉與壯麗。
  落日如輪,腳下是火焰一般躍動的草灘。
  對岸是黃土高原和暮色裏隱現鐵青色的中條山。
  黃河衝出晉陝大峽𠔌,從北方迎面而來,直奔腳下,在城下驀然掉頭東去,形成小於90度的銳角。涌浪迸裂,濤聲如雷,使人倍感大河一瀉千裏的博大氣勢。西邊天際的洛河與渭水,弦絲一般閃着柔光。黃河與渭河的灘地上,有鳥群飛鳴翔集,風老鶯雛,深緑淺緑中常見白羽一片。這裏已成為鳥類自然保護區。
  我們無法讀盡每一條相關的史料,也無法窮究和撫平每一道歷史的傷痕。一再尋訪,也衹是表達對這片土地、這座當代“龐貝”古城的情感。
  在時隔十多年後的2004年夏天,我帶着在北航上學的女兒,經蒲州遺址,再次來到潼關故城,我們都攀緣下到了衝溝,考察僅存的水關遺址。這裏已經完全成了一條“原生態”的河流了,陽光在草葉上跳躍,關門在藍天下勾出了美麗的弧綫。女兒敏捷,爬得比我快,走得比我遠。我對她說,從這個角度望望古城水關,完全不同於以往“嚮前看”的習慣定式,會對我們自身多一分理解和認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為了前瞻的回顧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