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
葛劍雄 Ge Jianxiong
稍後問世的《瀛寰志略》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作者徐繼畬出生於山西的五臺山,卻不像一般北方人那麽保守。由於他在福建任職多年,並曾以福建布政使的職位駐守廈門,負責辦理通商事務,以後又升任福建巡撫(省最高行政長官),兼辦通商,所以特別留意外界情況。據他在該書序言中自述:道光癸卯(二十二年,1842年)鼕,餘以通商事久駐廈門。米利堅人雅裨理(David Abeel,1804—1846年,美國傳教士)者,西土淹博之士,挾有海圖册子,鏤板極工,註小字細如毛發,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與昭談,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圖摹取二十餘幅,綴之以說,說多得之雅裨理。參以陳資齋《海國見聞錄》、七椿園《西域聞見錄》、王柳𠔌《海島逸志》、泰西人《高厚蒙求》諸書,題曰《瀛寰志略》。此書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版,全書十捲,約十四萬字,附地圖四十二幅。作者比較係統、詳細地介紹了近八十個國傢和地區的位置、歷史、經濟、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狀況,對以往中國人很少瞭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涉及,而對亞洲、歐洲、北美洲的介紹更加詳細,如歐洲各國的面積、人口、財政收入和兵力都有具體數字,這顯然得益於雅裨理提供了相當詳盡的資料和記載。作者的高明之處更表現在他對西方政治制度的認識,如在介紹英國的議會制度時稱:“國有公會所,內分二所,一曰爵房,有爵位貴人及耶穌教師處之;鄉紳房者,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國有大事,王諭相,相告爵房,聚衆公議,參以條例,决其可否。復轉告鄉紳房,鄉紳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議,可行則上之相而聞於王,否則報罷。”作者不僅肯定英國的制度已為歐洲許多國傢所仿效,又指出英國因此而強盛的事實:“四海之內,其帆檣無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處,無不睥睨相度,思朘削其精華。”
對方興未艾的美國,作者不僅給予高度評價,還顯現出熱情的贊譽。特別是對美國的開國領袖華盛頓和他領導的獨立戰爭,都作了傳神的描述:時事倉促,軍械、火藥、糧草畢無。(華盛)頓以義氣激勵之,部署既定,薄其大城。時英將頓水師於城外,忽大風起,船悉吹散。頓乘勢攻之,取其城。後英師大集,轉戰而前,頓軍敗。衆恇怯欲散去,頓意氣自如,收合成軍,再戰而剋。由是血戰八年,屢厥屢奮。頓志氣不衰,而英師老矣。佛朗西(法蘭西)舉傾國之師渡海,與頓夾攻英軍,西班牙、荷蘭亦勒兵勸和。英不能支,乃與頓盟,劃界址為鄰國。對華盛頓個人的功績和品格更是推崇不已: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陳)勝、(吳)廣,割據雄於曹(操)、劉(備),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裏,乃不僭號位,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絶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衆國以為國,幅員萬裏,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鎸刻着這段話的石碑作為中國人民的禮物,遠涉重洋,運至美國首都華盛頓,至今鑲嵌在華盛頓紀念碑的內壁。
徐氏這種新鮮觀念在當時實屬罕見,此書出版後就受到各方面激烈批評,有人指責他“輕信夷書,動輒鋪張揚厲”。“於華盛頓贊其提三尺劍取國而不私有,直為環宇第一流人。於英吉利妄稱其雄富強大,謂其版圖直接前後藏,著書宣示,為域外觀,何不檢至是耶1連曾國藩也認為他“頗張大英夷”,保守派、頑固派就更不用說了。甚至有人故意斷章取義,污衊徐氏稱日耳曼聯邦有“王氣方興未艾”,而實際上在“王氣”前有“西方”二字。肯定和贊揚他的人則限於少數同僚故舊,影響有限。
徐氏的遭遇並非偶然,也不是個別例子。當中國的官員和文人學者走出國門,親歷英、法、美等西方國傢後,多數人不得不承認西方物質條件的發達和政治制度的先進。但當這類記載傳到國內後,絶多數人還是將信將疑,懷疑者甚至直接指責傳播者為“賣國賊”,是為“夷狄”張目。當西方世界的真相已經無法否認時,保守派又想出另一種抵製的辦法——“中國古已有之”,就是無論西方有什麽優點,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說不定西方還是嚮中國人學的。如當有人盛贊華盛頓功成身退、美國總統由選舉産生時,保守派就會說:中國早就有堯、舜、禹禪讓,比美國先進得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 | 第2節:中國的形成(2) | | 第3節:中國的形成(3) | 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 |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 | 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 |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 | 第8節:中國與世界(1) | | 第9節:中國與世界(2) | 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 |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 | 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 |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 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 |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 | 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 |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 | 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 |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 | 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 |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 | 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 |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 | 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