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中國歷史博弈中的叢林法則:破局   》 第7節:用間辨真偽(1)      莫可 Mo Ke

  用間在兩軍對戰之中顯得相當重要。而在破局當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巧妙地用間,就能找準對方的動嚮,就不會輕易陷入對方所設的局裏面,在對局之中掌握主動。
  在中國傳統藝術瑰寶中,有一幅聞名世界的《韓熙載夜宴圖》,長335.5釐米,寬28.7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而在這幅壯麗的藝術珍品後面,卻有一個關於"用間"的故事。《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由聽琴、觀舞、休閑、賞樂和調笑等五個既可獨立成章,卻又相互關聯的片斷所組成的畫捲,無論是造型、用筆、設色方面,都顯示了畫傢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繪畫技藝。《韓熙載夜宴圖》全捲共分五段:第一段寫韓熙載與賓客們諦聽狀元李傢明的妹妹彈奏琵琶的情景;第二段寫韓熙載親自為舞伎王屋山擊鼓;第三段寫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息場面;第四段寫女伎們吹奏管樂的情景;第五段寫宴會結束,賓客漸漸離去。全圖五幅,整幅畫捲交織着纏綿又沉鬱的氛圍,看得出主人公在及時行樂中,遮隱着對生活的巨大失望和內心痛苦。
  顧閎中為什麽要"心識默記"地畫下這個長捲?韓熙載為什麽要夜夜笙歌大擺"夜宴"?一切盡在那個亂世的政治大背景之中。
  韓熙載原是山東的一個貴族,因後唐誅殺其父而逃到江南做官。韓熙載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年輕時在京洛一帶即負盛名,所以,深得南唐三主喜愛。李昪死後,其廟號"烈祖"即由韓熙載參與製定的。李璟即位後,曾令韓熙載以本官權知製誥。中主死後,後主李煜更是有意授其為相。
  韓熙載歷三朝、事三主,自然會捲入宮中黨爭權鬥,尤其引起宋齊丘、馮延巳等朝中權要的嫉恨與不滿,所以,官運也是起起伏伏。至李煜繼位,南唐搖搖欲墜,宮中黨爭日甚。所以,為了避禍,韓熙載跑到中華門外的戚傢山裝病不出,或以聲色自娛來"避國傢入相之命"。
  韓熙載的夜宴排場很大,就其傳世的夜宴圖看,畫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餘人,多數都是社會名流。韓熙載可謂傢財頗豐,除了每月豐厚的俸祿收入外,由於他文章寫得極好,文名遠播,江南貴族、士人、僧道載金帛求其撰寫碑碣的人不絶於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賞賜,遂使韓熙載成為南唐朝臣中為數不多的富有之傢。
  正因為韓熙載傢富於財,所以他纔有條件蓄養伎樂,廣招賓客,宴飲歌舞。傢財耗盡後,仍未有所改變,每得月俸,就散於諸伎,以至於搞得自己一無所有。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換上破衣爛衫,裝成盲叟模樣,手持獨弦琴,敲敲打打,逐房嚮諸伎乞食,大傢都習以為常了。
  後主幾次想把他召來申斥一頓,礙於他是朝中大臣,不想直斥其過,便命畫師顧閎中潛入韓熙載傢,將其取樂之狀描繪下來。顧閎中喬裝打扮,一連數夜混入韓府細心觀察,將韓熙載與諸伎女縱情燈燭間,觥籌交錯之情景默記於心,歸來後再仔細揣摩,然後繪成長捲獻上,果然惟妙惟肖,形神酷似,這就是擅譽千古的《韓熙載夜宴圖》。
  據說李煜曾把這幅畫拿給韓熙載觀看,希望其能節制放蕩的生活,以國事為重,韓熙載表面上"視之安然",內心卻是大吃一驚。
  在《韓熙載夜宴圖》背後這場鬥爭中,後主李煜采用了"用間"這樣的計謀,掌握了韓熙載的動嚮,使其占到了上風。畫師顧閎中則成為了後主李煜"用間"的這個間。正是這一場用間的大戲,使得後世多了一份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後主李煜也因為"用間",破了韓熙載不問國事之局。
  其實,這用間的計謀,歷史上很多的皇帝都用過,而不僅僅是後主李煜。到了明朝的朱元璋那裏,更是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對於手無寸鐵的儒士,朱元璋也刻意防範。為了偵察別人隱私,他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莘莘士子的舉手投足,都在特務的嚴密監視之下。
  博士錢宰奉調赴南京編纂《孟子節文》,公餘之暇,信口吟了一首詩。不料隔墻有耳,早已被特務錄在紙上,報告給了朱元璋。次日上朝時,朱元璋指着詩中的"嫌"字說,你的詩寫得不錯,衹是朕並沒有"嫌"你,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手足無措,連忙叩頭謝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試探識真情(1)第2節:試探識真情(2)第3節:慧眼鑒實情(1)第4節:慧眼鑒實情(2)
第5節:察言善觀色(1)第6節:察言善觀色(2)第7節:用間辨真偽(1)第8節:用間辨真偽(2)
第9節:小處知虛實第10節:醉酒觀其性(1)第11節:醉酒觀其性(2)第12節:觀友知其人(1)
第13節:觀友知其人(2)第14節:觀友知其人(3)第15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1)第16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2)
第17節:抓大能放小第18節:秉要執本抓關鍵(1)第19節:秉要執本抓關鍵(2)第20節:計議當從長(1)
第21節:計議當從長(2)第22節:避其鋒芒走為上(1)第23節:避其鋒芒走為上(2)第24節:忍辱含垢(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