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      陳羨 Chen Xian

  劉裕在此時,已得了不少新助手,文有纔比蕭何的劉穆之,武有智勇雙全的朱齡石,加上北府舊將的一幹人等,都是將來輔佐他建立宋國的得力幹將。正如桓玄所料,劉裕兵力雖少,戰鬥力卻極強。劉裕又祭出對付孫恩的呼叫戰法,部下兵士一個個如下山猛虎,所嚮披靡,陣斬吳甫之。皇甫敷不甘示弱,親率數千人迎戰。戰事激烈,劉裕部將檀憑之戰死,劉裕本人被皇甫敷重重包圍,被逼到大樹前,再無退路。皇甫敷笑道:“劉裕啊劉裕,你想怎麽個死法?”說着拔戟就刺,劉裕大吼一聲,皇甫敷竟被驚得沒刺中!(劉裕幾次在不利的戰事中憑藉吼聲轉危為安,可見其“獅吼功”練得不是一般的強)兩人正相持間,劉裕的部下趕到,一箭射倒了皇甫敷,劉裕又補上一刀,砍死了皇甫敷。劉裕乘勝進軍,攻到建康城外的覆舟山下。
  建康城中,桓玄聽聞自己兩員大將戰死沙場,心生恐懼。於是他與吏部郎曹靖之之間有了那麽一段頗富深意的對話。
  桓玄問大臣們:“朕難道敗了麽?”曹靖之答道:“民怨神怒,微臣怕是真要敗了。”桓玄不解:“民怨也就罷了,神卻為什麽會怒呢?”曹靖之說:“陛下把晉朝宗廟移到江濱,使其流離失所,而自傢的宗廟呢,又不祭祖輩(桓玄的宗廟,衹祭到其父桓溫,因此不合禮法),這些神靈都會怒的。”桓玄生氣:“既如此,愛卿為何不早說?”曹靖之說:“輦車上的帝王都以堯舜自居,微臣哪裏還敢說話?”一句話點中了帝王們得意時的心態,透徹之極。桓玄無言,衹好讓桓謙、卞範之等人帶着兩萬兵馬出城禦敵碰碰運氣。
  那頭劉裕則有心决戰,軍中士兵飽餐一頓後,他把剩下的軍糧全部丟棄,又讓老弱士兵登上覆舟山,升起旗幟以為疑兵,各路並進,呼聲振天。桓玄的軍隊不知敵軍虛實,雖在實際人數上占優卻不敢作戰,更何況桓謙的士卒多是北府兵出身,知道劉裕的厲害,還沒怎麽打呢,士氣就矮了半截。劉裕藉着風勢,放火助攻,桓謙等人的軍隊便不再抵抗,頃刻間四散潰逃。
  早就無心戀戰的桓玄一接到戰報,便帶着兒子和侄子狼狽出逃,一路上失魂落魄,幾天吃不到一點像樣的飯菜。然而一到尋陽,他就故態重現,自認為天不助他,將來必能捲土重來。他挾持司馬德宗,繼續西行,回到了老巢江陵。他下令遷都江陵,重置百官,增設刑罰,毫無吸取教訓之意。
  這樣一個“皇帝”,縱有再多的兵將,也是枉然。他留手下將領何澹之把守尋陽上遊的湓口,又讓庾稚祖、桓道恭等人共同防禦一路尾追上來的劉裕、何無忌的軍隊。何澹之的上萬水軍在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卻完全頂不住何無忌、劉道規幾千水軍的急攻,失了尋陽。
  桓玄不甘失敗,又組織起兩萬多人的荊州兵,親自率軍順江而下。劉毅、何無忌、劉道規則率領了不滿一萬人的軍隊從尋陽西上,兩軍在崢嶸洲(今湖北黃岡西北)相遇。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將士們有些害怕,想要暫時退保尋陽。劉道規則說:“現在不可以退,敵衆我寡,如果現在因畏懼而退卻,即使到了尋陽也難以守祝桓玄雖然出身豪門,內心其實膽怯得很,何況現在已經連敗幾戰,手下的士兵並無獲勝的信心。兩軍相遇勇者勝,兵多有什麽用1說着就率領本部兵士衝鋒在前,劉毅、何無忌也迅速跟進。
  桓玄的性情脾氣,被劉道規完全言中。他在指揮水軍作戰時,又在自己的大船旁邊停靠小船以備逃跑,這樣的統帥,怎麽可能服衆?劉毅等人乘着順風,放起火來,把桓玄大軍殺得全無鬥志,丟盔卸甲,四散潰逃。桓玄乘着小船,拖着司馬德宗,又一次逃回到江陵。
  江陵城裏也已人心大亂,號令不行,實在呆不下去了。桓玄乘着夜色,帶上心腹部下繼續西逃(這一次終於不顧那位白癡皇帝了),想去漢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卻在江陵城西的枚回洲碰到毛璩的部下,難逃活路。窮途末路的桓玄,面對揮刀嚮前的益州督護馮遷,還想着恩威並施,他從頭上摘下一枚玉導送給馮遷,又問:“你是什麽人,竟敢殺天子?”馮遷不以為然地冷笑:“我不過是殺天子之賊罷了1
  桓玄的皇帝夢,就這麽結束了,從登基算起,前前後後不過六個月。古往今來,做皇帝夢的又何止成千上萬,然而,卻很少有人想過,通嚮皇帝寶座的陛階,也可能是一去不返的黃泉之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一 劉裕發跡(1)
一 劉裕發跡(2)二 桓玄的野心(1)
二 桓玄的野心(2)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四 強國之本(1)
四 強國之本(2)五 拓跋珪功過(1)
五 拓跋珪功過(2)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七 盧循之亂(1)
七 盧循之亂(2)八 二劉相爭(1)
八 二劉相爭(2)九 翦除異己(1)
九 翦除異己(2)十 討滅宗室(1)
十 討滅宗室(2)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