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      呂撫 Lv Fu

  詩曰:
  世上生靈作業多,功名富貴反成魔。
  常懷杞國憂天悶,不見康衢擊壤歌。
  仗劍提刀爭日月,伏屍流血換山河。
  白頭釣叟秋江上,笑指清鷗下碧波。
  卻說周武王,姓姬,名發,黃帝之後。初,帝嚳高辛氏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出野見巨人跡,悅而踐之,心動有娠,期年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避之,徙置林中,適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復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成人。其遊戲,好種植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堯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稷之曾孫公劉遷豳;又九世曰古公稟父,避狄人之難,去豳遷岐。
  古公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季歷生昌,有聖德,古公欲傳位於季歷以及昌。泰伯知之,與仲雍逃之荊蠻。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王季卒,子西伯昌立,是為文王。文王娶有萃氏女曰太妊,不妒忌,有聖德,生十子。長伯邑考,早卒。
  次發。
  文王薨,子發立,是為武王。遂伐商而有天下,封紂子武庚為殷侯。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為之監,相武庚治殷。命召分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宜生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弱。
  命閎夭封比幹之墓,微子膠鬲為臣,殷人大悅。改正朔,以建子月為歲首,改祀曰年。色尚赤,服以冕。乃祀於周廟,追王古公稟父曰太王,季歷曰王季,文考曰文王。立徹法,一夫受田百畝,其法與助法略同。王踐祚三日,召士大夫而問曰:“惡有藏之約,行之博,萬世可為子孫恆守者乎?”師尚父對曰:“黃帝顓頊之道,在丹書有之,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
  枉者廢滅,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博,可以為子孫恆守者此也。”王聞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及凡鑒、盥、盤、楹、杖、帶、履、觴、豆、戶、牖、劍、弓、矛,各有銘焉。王虛己,問箕子殷所以亡。曰:“語殺紂,是歟?非歟?”箕子不忍言,王乃問以天道,箕子陳《洪範》,遂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武王追思元聖,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少吳之後茲輿於莒,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鬍公媯滿於陳,大禹之後於杞,祝融之後於邾,四嶽之後文叔於許,仲虺弟雍滑之後於薛。又封功臣同姓,而師尚氏為之首,封於營邱,曰齊。封周公於麯阜,曰魯,封召公奭於北燕,封畢公高於畢,封弟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郕,封叔虔於霍,封康叔封於衛,封叔綉於滕,封虢仲於西虢,封虢叔於東虢,封泰伯之後周章於吳,仲雍之後於虞,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封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周之子孫不狂惑者,即為諸侯。班賜宗彝,分殷器物於諸侯。
  王威德遠揚,遂通道於九夷八蠻。各以其方物來貢,肅慎氏貢楛矢石砮,西旅貢獒。王遷都於鎬,是為鎬京。建學養老,作樂曰《大武》。王有疾,周公旦為壇,祝告太王、王季、文王,求以身代王死。史錄其册祝之文,藏於金滕之匱。王翌日乃愈。
  後五年,王崩。在西伯位十三年,在王位七年,壽九十三年。
  初,武王暮年,納呂望之女曰邑薑,亦有聖德,生子誦,至是立,年方一十三歲。周公旦位塚宰,乃攝政,代王當國,南面負扆以朝諸侯。管叔、蔡叔、霍叔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王亦疑公,周公旦乃避位,出居東土,取《易》之三百八十四爻,各係以詞。周公居東,憂武庚必叛,王室必搖,乃作,《鴟鴞》之詩以貽王。三年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啓金滕之匱,考往古事跡,以占驗其吉兇。乃見周公請禱代武王之事,王執書以泣。乃出郊,迎周公。周公乃相成王,天乃雨,反風,禾則犀起。畢公、召公命邦人盡竪起所偃大木,以土築之,依然無恙。歲則大熟,奄君薄姑謂祿父曰:“武王既死,今王尚幼,周公見疑,此百世一時也。”清舉事。武庚從之,與管叔、蔡叔、霍叔等同反,奄及淮夷、徐戎皆叛。周公乃作《大誥》,曉諭天下。奉王命以討武庚、管叔,誅之,放蔡叔於郭鄰,降霍叔為庶人。命子魯侯伯禽代淮夷、徐戎,遂定奄及淮夷,東土其寧。封微子於宋,以紹殷後。用殷禮樂,於周為賓而不臣。王漸長,能聽政。
  周公歸政於王,王中立聽政,四聖維之。周公常立於前,太公常立於左,召公常立於右,史佚常立於後。是以慮無失策,事無過舉,天下大治。定鼎於郟鄏,郟鄏即洛邑,以其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也,是為東都,又為成周,遷殷頑民於成周,使周公分治之。復封蔡叔之子蔡仲於蔡。封弟叔虞於唐,後為晉國。王在位三十七年崩。子钊立,是為康王。
  成康之際,天下太平,人不犯法,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在位二十六年崩。子瑕立,是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周道漸衰。王巡狩,返濟漢,楚使漢濱人以膠舟乘王,王至中流,膠液船散,王及蔡公皆溺死。子滿立,是為穆王。穆王得八駿馬,造父以善禦得幸。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徐戎作亂,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逼,分命東方諸侯徐子主之。徐子,嬴姓也,國方五百裏,行仁義。得朱弓矢,自以為天瑞,乃稱偃王。諸侯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王正西巡狩,樂而忘返,聞徐子僭號,乃命造父為禦而歸,以救偃王之亂。命楚伐徐,徐子愛民無權,不忍鬥,乃北走彭城,百姓隨之萬數。徐子將死,曰:“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備,故至此。”穆王乃以趙城封造父,其族由此為趙氏。命呂侯作祥刑。王在位五十五年崩,壽一百四歲。子共王繄扈立,在位十二年崩。子懿王又喜雞立,在位二十五年崩。弟孝王闢方立,時有商蜚廉、惡來之後曰非子者,好馬,善養息之,王命主馬汧渭之間,馬大蕃息,王封為附庸之君,邑於秦,使續伯翳之後。天大雨雹,牛馬凍死,江漢冰。王在位十五年崩。懿王之子夷王燮立,始下堂而見諸侯,在位十六年崩。子厲王鬍立,以夷公為卿士,專以聚斂圖利為事。國人謗王,召公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出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召惠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今王塞天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弗聽。於是國人莫敢言。王心戾虐,萬民弗忍,乃相與畔襲王。王出奔於彘,太子靖匿召公傢,國人圍之。召公以其子代太子,太子竟得脫。王在彘不敢歸。二相周真公、召惠公以太子靖尚幼,乃相與和協,共理國事,號曰共和。王崩於彘,在位五十一年。子靖立,是為宣王。
  周公、召公輔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治,任申伯、仲山甫、張仲,順天下之人心,而更改其失理之事。興德教,舉逸士,海內翕然嚮風。諸侯復宗周,王化復行。王嘗晏起,薑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傳母通言於王曰:“妾不纔,至使君王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亂之興,自婢子始,敢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罪也。”自是勤於政事,早朝晏罷,卒成中興之名。時有馬化為人,有兔舞於鎬京之異。
  王欲殺其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爭之,王不聽,殺杜伯,左儒死之。因出獵,見杜伯、左儒以朱弓矢射王,中心,王病心痛而崩,在位四十六年。子幽王宮涅立。
  初,夏孔甲時,卜藏竜斄於櫝,傳及商周,莫敢發也。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也。王使婦人裸體噪之,化為鼋,入於王府。府有童妾,齔齒尚未盡,遭之,既笄而懷孕,積至多年。至宣王時,乃生一女,以其不夫而育,懼而棄之。時童謠曰:“厭弧箕服,實亡周國。”山桑曰厭;弧,弓也;箕,草名,似荻而細,可結為服以盛箭。王禁國人不得鬻是器。有夫婦不知,仍鬻桑弧箕服者,王使執而戮之,棄而逃,於道見前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夫婦哀其夜號而取之,逸逃於褒。褒人褒妁有獄,入是女於王,王置是女於後宮,而捨褒妁之罪。棄女子出於褒,竜斄肇於夏。夏姒姓,是為褒姒。生得兩頰芙蓉,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因是竜精所生,雙彎瘦小,為弓跬裝。與妲己一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王往後宮,見而愛之,寵幸無比。生子伯服。褒姒與虢石父相比,而譖申後及太子宜臼。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出奔申。西周地震,三川竭,岐山崩。
  太史伯陽父曰:“周將亡矣,禍成矣,無可奈何矣!”褒姒好聞裂繒之聲,王日發繒裂之,以適其意,而不得一笑。蓋褒姒一笑嫣然,媚人腸胃,王百計誘之而不能得。先王嘗置烽火,與諸侯約,有寇至則舉火,諸侯各引兵來援。王欲褒姒笑,乃無故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時王欲殺太子宜臼,求之於申,申侯弗與,王伐申,申侯與鄫人召西夷犬戎入寇。王舉烽火徵兵,無一人一騎至者。
  犬戎遂弒王於驪山下,在位十一年。犬戎虜褒姒,並殺鄭桓公,盡收周寶賂而去。秦襄公力戰卻戎,衛武公和晉文侯仇,將兵救周逐戎,鄭世子掘突收父散兵,從諸侯迎故太子宜臼於申,歸即王位,是為平王。
  王以豐鎬逼近犬戎,乃東遷洛邑以避之。秦襄公以兵送王,王始命秦為諸侯,賜以岐豐之地,秦於是始大;命衛侯和為公,賜晉侯仇以河內附庸,而晉始大。西周遂亡,凡十二主,共三百五十二年而東。自王室東遷,天子微弱,號誇不行,政由方伯。未知五霸之起,起自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