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伟大发明
很多人对近代以前中国的了解大都是它杰出的发明。中国发明历史久远,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所以不利于技术的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技术领先了西方(欧洲)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中国人民过去发明了铁犁、弓箭、油漆、风筝(有的能载人飞行)、指南针、纸、铁等,他们还把油气用作燃料,把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用手推车来运送货物,还挖掘了第一条用于运输和航行的运河。中国层出不穷的发明和革新的推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需求,特别是农业方面需要提高效率,以便提供更多的粮食;二是好奇,这反映在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兴趣上。历史学家彼得·戈拉斯写道:
中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划分是不清楚的。西方人理解的"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在传统的中国思想里并不存在。因而不难理解,中国并不"科学的"观念却引发了各种技术发明。比如,人们通过天文和占卜来探寻宇宙奥秘的强烈愿望,促进了公元后第一个千年里中国许多发明的产生。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推动了11世纪苏颂的水运仪象台的诞生,这代表了古代中国机械方面的最高成就。水运仪象台的运行原理是:滴漏设备通过水力冲击固定在水轮外围的连续叶片,带动水轮转动,从而推动与水轮相连的浑仪、浑象和报时系统的匀速缓慢运转。⑨
同样,中国人对磁力的兴趣推动了指南针的发明。古代中国人在炼丹过程中对各种原料的组成物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又促进了火药的发明,二者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食物供给方面,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农业耕作方法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在汉朝灭亡后,中国农业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主要粮食作物由粟麦变成了稻米。"在公元5世纪和6世纪期间,中国有大量居民迁移到长江地区,"拉尔写道,"那里的土地原来因火灾或洪灾的破坏处于荒芜状态,由于移民的到来,这些土地变成了水稻耕作区。后来人们开始使用新的农具、推广新的轮作方法并种植新的作物,南方水稻种植的技术与北方的旱地耕作是完全不同的。"⑩随着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激增,农业生产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农业经济学家埃斯特尔·博色拉普在她的大作《农业增长的条件》(1965)中指出,中国的农业发展遵循一种独特的模式(被人们称为"博色拉普式增长"),在比较中国和印度时这种模式会比较明显,中国农民比印度农民更勤劳,生产能力也更强。和马尔萨斯主义者认为的人口增长会使粮食生产达到极限的观点不同,"博色拉普式增长"的观点认为即使有人口增长,农业产出也可以满足需求。拉尔解释道:"由于采用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每亩的粮食增产可以满足每亩土地上所增加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
古代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也领先于西方,这成就了它11~15世纪海上强国的地位。中国早就有专业海军部队。中国不仅发明了指南针,而且还制造了人力操纵的备有涡轮的航船以及安置在船尾的船舵,可以根据水的深浅利用船舵来调节船的高低。有些中国航船还配备了防水箱,不仅坚固无比,而且在部分受损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航行。在中国航海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它的海船探险扩展到很远的地方,中国的船队跨过印度洋到达了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体现中国航海水平的"大宝船"的体积是欧洲航船的5倍。15世纪中国的永乐皇帝组织了多次远洋航行,其中有一次还从非洲带回了长颈鹿和斑马等动物,不过这些航行多是向其他国家表达善意,并非为了贸易。
"李约瑟之谜"
有关中国发明的论述少不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约瑟夫·尼达姆)教授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和技术史的研究。他对中国的兴趣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剑桥大学华裔科学家共事的经历, 1942年他受命去中国工作,这让他无比兴奋。他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促使七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诞生,其中第一卷在他的同伴和学生的帮助下于1954年出版。李约瑟的另一贡献是创建了剑桥大学的李约瑟研究所,他是当时西方久负盛名的汉学家,被称为20世纪的"伊斯拉谟"。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由于谴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并支持中国和朝鲜,在西方世界备受批评。然而,他提出的"李约瑟之谜"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李约瑟之迷"的问题是: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欧而不是在中国产生?或者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欧而不是产生于曾经在科技方面领先世界的中国?正如戴维·兰德斯指出的那样,中国在更早的时候(约11世纪)就已经具有每年12?5万吨生铁的生产能力,而英国在700年后才达到同样的水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