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宋元玩具(2)
伊永文 Yi Yongwen
所以貴重得值數千錢。魔合羅製作最為精巧,最為貴重,當首推皇傢。《武林舊事》記:“七夕”前“修內司”按着規例要進十桌“摩喉羅”,每桌30個,大約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竜涎佛手香製造,全用鏤金珠翠,衣褶、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拿的戲具,都是“七金”做成,並用五色鏤金紗櫥放置。
最為廣泛的還是泥塑的魔合羅,在宋元俗稱為“泥孩兒”。《醉翁談錄》記東京的“七夕”,城中多賣“泥孩兒”。這些“泥孩兒”端正細膩,大小不太一樣,穿着男女各式服裝,南方人又管它叫“巧兒”。在魔合羅的塑造上,以宋代蘇州地區製作最為精巧,這在《歲時廣記》、《方輿勝覽》中都有明確記載。
江蘇鎮江出土宋代兒童泥玩具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就曾記道:臨安的風俗,是到西湖遊玩的人,都以買蘇州泥孩兒為時尚。有的女子將買來的蘇州“磨喝樂”,置於床屏之上,天天玩耍也不厭倦。
更多的遊湖者,紛紛競買這種稱為“湖上土宜”的泥玩具,以分贈友好。也有人形象地稱這種泥捏的兒童玩具為“黃胖”,《白獺髓》中有詩道:兩腳捎空欲弄春,一人頭上又安人。
不知終入兒童手,筋骨翻為陌上塵。
使這種泥玩具的神韻頓現。
據此看來,魔合羅的製作的確十分精巧,製作者的功勞是不可埋沒的。其中優秀者如南宋吳縣木瀆人袁遇昌,他塑的魔合羅,被人譽為“天下第一”。他所製作的一對高約六七寸的魔合羅,價值三四十緡,塑得齒、眉、發、衣襦、褶裙等,活靈活現。他還能塑泥美人及人物故事,以16出為一堂,形式多樣。在江蘇鎮江宋代遺址中,還發現過其他蘇州玩具製造者捏塑的神像、人物、兒童角抵等陶像,高約十餘釐米,用泥摶埴捏成後經過燒製,不施釉,略加彩繪,上有“吳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和“平江孫榮”等戳記。
但是也有外地製泥玩具優秀者,如北宋鄜州(今陝西富縣)人田,他製作的泥魔合羅姿態無窮,當時東京玩具製造匠仿效他的塑作,終不能及。田塑的魔合羅,一時價高至10縑,5個或7個孩兒群像的玩具,值30千錢。他塑的小泥魔合羅像衹有二三寸,大的也不過一尺高。陸遊曾收藏過他所塑的一對臥孩像。臨安之所以有一條“孩兒巷”,則是與人們喜歡玩魔合羅有關。
古代瓷羊、瓷猴玩具魔合羅的盛行,還帶動着其他玩具的製作。如宋元較為流行的各類小玉人、玉筆山、小玉龜等各種玉雕玩具,其中最為典型的玉雕童子,就是明顯受魔合羅的影響。玉雕童子的造型一般為短衣窄袖,手腕戴環,有的身着小馬甲,大肥褲,形態各異,或模仿唐代飛天,或攀枝欲立,或行走舞蹈,或執荷葉為傘……故宮博物院現存有數十個這類宋元玉雕童子玩具,使我們領略到了宋元玩具的精美。
節慶性玩具,是朝廷舉行隆重慶典時,商販投其所好而製作的。如北宋東京金明池出大竜船時,皇宮後苑便將雕牙縷翠,極盡精巧的“小竜船”呈現出來,民間商販則仿效製作“御座竜船”,及競渡竜船、虎頭船,上街叫賣。
這些東西雖然作工水平不一,但買的人卻很多。目前現存的宋代年畫《子孫和合》一圖,畫有三個兒童在一扁長石盆中做放舟之戲。石盆中的小木船,上有桅桿、樓閣,精緻小巧,一個兒童手中所拿的小木船則又為另一樣式,類似《清明上河圖》中的平頭船,可見宋代的玩具小
船是很多的。
另外,每逢皇傢大象出行,人們都來觀看。於是小商販便又製作大象玩具出售,許多人便買回送給不能看到大象出行的親友。在清明節時,各紙馬鋪,又在當街,用紙摺叠成樓閣,用這樣的玩具招攬顧客。
在宋元節慶、時令時,還製作了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食品玩具。像七月七日,東京城內,在小土板上敷土種粟,使之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捨、村落、人物等。九月重陽,商販便用粉做成獅子蠻王的形象出售。
《樸通事諺解》記元大都人們在春天舉行“賞花筵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絶技(1) | 絶技(2) | 絶技(3) | 伎巧(1) | 伎巧(2) | 宋元玩具(1) | 宋元玩具(2) | 宋元玩具(3) | 李開先與笑話(1) | 李開先與笑話(2) | 李開先與笑話(3) | 明清象聲(1) | 明清象聲(2) | 明清象聲(3) | 高爾夫球源何在(1) | 高爾夫球源何在(2) | 高爾夫球源何在(3) | 高爾夫球源何在(4) | “葉子戲”的演變(1) | “葉子戲”的演變(2) | “葉子戲”的演變((3) | “漢文化圈”的交流(1)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漢文化圈”的交流(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