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刘绍铭作品系列:吃马铃薯的日子   》 第7节:的士公司接线生      刘绍铭 Liu Shaoming

  三、的士公司接线生
  在印刷厂做了一段时间后,承亲戚之介换了差事:到计程车公司去当电话接线生。童工生涯中的打杂不算什么职业,因此严格说来这才是我的第一件差事。月薪是一百五十元港币,但没有免费午餐。
  大行的士公司总站设在半山般含道——香港中上阶层的住宅区。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没有传呼机,客人要的士就打电话来,我们伙计就依司机老爷排队的先后分发任务。
  这份工作给我上了社会大学的第一课。印刷厂的员工大半与学校或教会有关,背景比较单纯;吃计程车这行饭的,品流就复杂多了,尤其是司机老爷。那时香港拿到的士驾驶执照的人不多,竞争不大,小费的收入也相当可观。这些人的教育程度较低,仅能看报纸。遇着生意清淡时,他们一伙人凑在一起聊天的题目,绝无例外是酒色财气。
  在圣类斯工场,每天“天主经”、“圣母经”声声入耳,一到这三教九流都有的地方来,平均每两三分钟就听到“三字经”。说这两个世界是云泥之别,一点也没有夸张。我当时能够避免与他们“同流合污”,原因是穷之所赐。我的收入比他们少很多,哪有资格跟他们同起同坐去打麻将?哪有钱陪他们喝酒,去风流快活?
  做童工时看到的贵族学校学生,都是中小学生,他们吃鸡蛋牛奶猪肝牛肉长大,粉脸真是吹弹欲破;现在接触到的辈分高多了:香港大学的金童玉女。那时的港大不像今天这么平民化,只要拿到入学资格,无须入校门一步,也会自觉身份不凡。
  这些在全港独一无二的最高学府念书的少爷小姐,有不少就住在附近。晚上若有舞会举行,时见少年绅士淑女并肩款步前来要车。那时我刚过了十七岁。如果不是抗战耽误了小学四年,如果不是迫于环境而辍学,我自信一定可以考得上这家由港督做校长的大学,然后在香港社会平步青云,讨个玛利诺书院毕业的小姐……
  这当然是白日梦。在圣类斯时的白日梦是做神父,现在是做港大学生,可见人长大了,梦的情节也变得现实。但一个初中也没读完的孩子哪有希望进大学?不要说大学,连进专科学校也没有资格。每念及此,顿觉前路茫茫。大行的士公司的“站长”(接线生的雅称)除我自己外还有三位,都是三四十岁的人。由于年龄资历的关系,他们的薪水也比我高一二倍。
  我时常想:如果我循规蹈矩地干下去,十年二十年后,了不起也不过是由小站长升到老站长。难道我这一辈子要在应对客人的呼唤中度过么?“大行的士……罗便臣道21号。好,马上来!”
  的士公司的生意,最忙时是上下班时间。晚上十一二时后,水静鹅飞,铃声寥落。但这行生意既称24小时服务,电话来时不问昼夜总得有人招呼。
  24小时分成三个班次:早上8时至下午4时;4时至12时;午夜12时至明晨8时。
  我刚上班时被派定的是第一个班次,因此生活相当正常,但也最忙了,难得有一分钟自己的时间。为了同事间的方便,大家常常对调班次,因此有一个时期我也当过第二班。
  午夜12时至明晨8时那一班,难得有人问津。道理很简单:结了婚的人一当此班,家中再无天伦之乐。
  但这段上班时间有一个好处:电话不响的时候,时间全是你的。
  于是我自告奋勇接这一班。司机老爷只上早午两班,只有一个人例外:一个祖父年纪的公公。他选这个时间倒非心甘情愿,奈何身体老谢衰残,在黄金档时间跑生意,怎抢得过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因此,每夜过了12时,这位公公就成了我唯一的同事。其实,大部分时间他上班也等于下班,因为除非有客人电召,否则,他一来就在车厢内蒙头大睡。
  这正合我意。每夜1时左右到第二天同事来接班前这六七个钟头,全是我自修中文、英文的时间。那时凡在坊间看到什么“无师自通”或“自修生必备”一类的书籍,一概买了下来。
  半山灯火明灭。秋冬时分,若遇天雨,倍添萧瑟。车房不设闸门,若遇老翁司机出车,房宇间只我一人展卷吟哦。此情此景,颇似《列异传》所载:“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诗经。”可惜的是,历尽不知多少夜雨秋灯,始终未遇“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之言……”
  可见古时的鬼也比今天的多情。
  任何选择都有一利一害。昼夜颠倒的生活损人健康,对处在发育年龄的孩子影响尤大。我寄居在伯父家,无固定床位,我若早上8时下班赶回他家,伯母可能尚未起床,有诸多不便。权宜之计是自置行军床在车房阁楼上搭临时铺盖。
  在每两三分钟出车一次的车房内怎好搭卧榻?一来废气冲天,二来人声马达声嘈杂。差不多有大半年时间,我没有一天一觉连睡四五小时的纪录。
  生活晨昏颠倒,吃饭的时间也随着改变。每天稍有营养的一顿,就是与伯父家人同吃的晚饭。人家消夜的时间就是我的“晚饭”——通常就是用玻璃瓶盛着伯父家的剩饭剩菜——时间。
  睡眠不足,再加上营养不良,我当通宵班值不到一年,就患了初期肺病。
  公司给了我一个月的有薪病假。幸好一来症状轻微,二来治肺病的特效药刚上市,承一位好心的“香港难民”——那时在《香港时报》当电讯翻译的杨际光——给我注射,不到半年就痊愈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节:新版自序第2节:前言第3节:目录第4节:童年杂忆(1)
第5节:童年杂忆(2)第6节:童工岁月第7节:的士公司接线生第8节:文书生涯
第9节:黑市教师第10节:家贫莫论亲(1)第11节:家贫莫论亲(2)第12节:朋友是熟的好
第13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第14节:吃马铃薯的日子(2)第15节:吃马铃薯的日子(3)第16节:吃马铃薯的日子(4)
第17节:吃马铃薯的日子(5)第18节:吃马铃薯的日子(6)第19节:吃马铃薯的日子(7)第20节:吃马铃薯的日子(8)
第21节:吃马铃薯的日子(9)第22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0)第23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1)第24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