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王晨霞掌纹诊病系列三:手会说话   》 第7节:道教修心之法(1)      王晨霞 Wang Chenxia

  道教修心之法
  与儒家始终并存的学派是道家。
  “道家”之称始见于西汉前期太史公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乃指春秋末年老子创立的以“道”为世界本原的学说、学派,包括其后继任者庄周、黄老学者及其思想。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不亚于儒家。西汉中期后,儒术独尊,道家在野,但历代仍有不少包括儒生、佛家在内的其他学者汲取道家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学派中,所以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道家形成发展之时,正是中医药学产生之日,由于二者在思想理论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故它们势必相互吸收,相互为用。特别是对于生命观的认同上,和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方法上,还有对于药物的制作加工等方面,中医学和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家的生命观,来自老子的生命观。而“什么是生命的本原”这一问题,不仅医家需要解决,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思考和关注,而道家明确地提出“生命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可以为天下母”的道,在运动中产生了“一”,即混沌状态的气,一气又化为阴、阳二气,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降为地。阴、地与阳、天二气相冲产生“三”,三就指的是“和气”。由和气产生了世间万物及人,故称“三生万物”。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道产生天地万物及人,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就应该效法天地和道,而这一系列的产生和效法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道教的宇宙演化模式和生命本原论,认定人及天地万物是自然运动的产物,排除了上帝、天命、鬼神在其中的支配作用,是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所以当时的医学科学,也认可把“道”看作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把“气”视为世界万物及人的生命的本原,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中医的阴阳学说和气机学说,老子的生命本原论对医学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重要的。
  道教的生命本原论,决定了道教的生命观,从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观点,如:清净寡欲、聚气养气、节欲存精、太上养神等等方法,都是道家提倡并亲历而为修行的。
  道家与儒家不同,治理天下之事,道家不放在心上。道家看重的是修身长寿。而修身长寿重在修“心”,道家的修心之法,大部分在今天看来,就是心理学的范畴,所有的修心的方法,不外乎是针对于生命、针对于死亡、针对于生存方式的心理调整。
  道家经典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黄帝为政事劳累不堪,面色憔悴,心情迷乱,于是决定闲居一段时间,一天,他白天睡觉,梦到自己游玩到一个国家(注意:这种白日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疗法),那个国家没有君主和官吏,一切都听任自然,老百姓也都无欲无求,自然而然,他们不知道迷恋生存,不知道厌恶死亡(注意:道,出来了。梦中的针对疲劳的心理调整出现了),所以没有一个短命早死的。他们不知道偏爱自己,也不知道疏远别人,所以不喜欢也不憎恨。他们更不知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别人,不知道蝇营狗苟地去追求私利,因此没有利益和祸害(注意:遵循“道”的结局出现了。这里的心理调整针对的是黄帝的劳累不堪)。
  那个国家的人民,不知道什么叫畏惧。投进水里,他们不会淹死,跳进火里他们不会烧伤,甚至连刀砍和鞭打,也不会让他们感到疼痛。他们可以升到半空中,好像脚踏实地一样自在,睡在空中就好像睡在床铺上一样舒服。他们的视线不会被云雾遮挡,听觉不会被雷电所扰乱,心境不会被喜好所迷惑,连山谷都休想绊住他们的脚(注意:“天人和一”的道法自然出现了。多么美好的心理暗示,这种在无欲无求心态下可以成为神仙的心理暗示,缓解了黄帝的憔悴、迷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方文艺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祝由术——远古的心理疗法第3节:《黄帝内经》说心理(1)
第4节:《黄帝内经》说心理(2)第5节:为什么“怒伤肝”“悲胜怒”?第6节:儒、医、易术中的心理治疗
第7节:道教修心之法(1)第8节:道教修心之法(2)第9节:道教修心之法(3)
第10节:佛家的心理大药——后悔药(1)第11节:佛家的心理大药——后悔药(2)第12节:佛家的心理大药——后悔药(3)
第13节:咒禁与心理调整(1)第14节:咒禁与心理调整(2)第15节:医学说手与心理(1)
第16节:医学说手与心理(2)第17节:医学说手与心理(3)第18节:现代医学的三个证据
第19节:皮纹、掌纹与脑细胞的发育(1)第20节:皮纹、掌纹与脑细胞的发育(2)第21节:皮纹、掌纹与脑细胞的发育(3)
第22节:婴儿的掌纹(1)第23节:婴儿的掌纹(2)第24节:婴儿的掌纹(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