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遊   》 第7節:澳大利亞(7)      劉心武 Liu Xinwu

  朋友和那美國青年都朝我擺手,讓我看墻上的圖片和說明。細細一看,圖片有鴨嘴獸從水中伸出上半身以蹼爪趴伏岸邊的特寫玉照,下面文字的大意是:它很害羞,請尊重它的性格。如果您在水中沒有看到,那麽它可能在水上部分。我拼命仰頭朝水上部分望,所留出的可視部分竟非常有限,為什麽不多留些空間?啊,再看另一張圖片,是遊動的鴨嘴獸全身照,下面文字的大意是:公獸體長約56 公分,雌獸約48公分,它們真的很害羞……我明白了:雖
  然人類把它們從大自然裏移到了這裏,但它們的生存應該並不是為了讓人類觀賞,因此,這回沒能看到它們,不是它們該求我原諒,而是我應該對它們說:對不起,害羞的朋友,打擾了……
  我雖然沒能看到鴨嘴獸真容,但這傢動物園如此以動物為本的陳列原則,令我深深感動。朋友說是“很人性化”,這衹有把動物和人平等對待才能理解。
  廠房辦公倉庫安傢
  預定中午11:30 去SBS 電臺錄訪談節目,接我去的朋友11:00 到達我下榻的花園大廈,開車前往北悉尼的路上,他對我說:“廠房快到了。”我吃了一驚:“怎麽,先要參觀工廠麽?那還來得及?”朋友笑了:“你要去的不就是那廠房麽?”車子不久就轉進了一個廠房建築的車庫裏,下車進入內部,我纔恍然大悟,原來,SBS設在悉尼的電臺所使用的空間,確實是利用一座寬闊深邃的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它利用原廠房的結構,前半部兩廂造出二樓的大回廊,當中形成氣勢恢弘的天井,天井裏佈置成藝術展覽廳,兩壁懸挂着繪畫與浮雕,當中是些圓雕和裝置藝術,從二樓回廊下望,衹覺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實二樓回廊墻上也懸挂着大大小小的造型藝術作品,一路欣賞過去,意識到這裏的藝術品展示,是刻意突出多元的意藴,原住民的藝術作品多有蟒蛇及各種其它動物的變形圖象,還總會拍上許多大大小小的人手印,體現出他們認為自己跟那些生命一樣都是大自然驕子的意識;歐陸移民後裔的作品則在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手法裏,又強調出澳洲人的特殊裝飾趣味,比如特別喜歡明快的藍顔色;也有希臘、俄羅斯、土爾其、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移民的各具特點的作品,中國移民的書法、山水畫扇面等作品也很搶眼。沒想到節目沒錄,先享用了一頓藝術宴饗。
  SBS 是政府全額撥款的非贏利宣傳機構,它的任務就是弘揚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傢種族、文化的多元性,求得各種族、文化間的親好和諧。難怪他們那樣佈置其前堂天井與回廊,據介紹,他們這裏展示的多元藝術作品不是永遠固定,而是常常更換的,以期更能體現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並存、交融、提升的無限活力。走到後半部分,那是利用原廠房改造成的辦公室與播音間,迎見我的電臺負責人先帶我參觀了一圈,他們這裏播出的語種真多,我見到的標識就有西班牙語、波蘭語、越南語等等,後來到了中文部,據介紹,現在每天下午都有兩小時的普通話廣播,收聽的華裔公民和僑民很多。我很愉快地接受了他們電臺記者的采訪,錄了約45 分鐘,他們說將剪輯成30 分鐘,過兩天周末時播出。幾天後我在墨爾本華廈中文傳媒集團的電臺又作了一期節目,巧的是,那傢電臺的辦公室和播音間也是利用一個較小的廠房改造成的;那回是直播,且有熱綫電話打進來,我沒想到來電竟接二連三應接不暇,其中有的恰是聽過我在悉尼SBS 電臺所錄節目的,熱心聽衆不僅問及我個人的寫作現狀和國內文學動嚮,還問到我覺得澳大利亞有什麽值得中國藉鑒的地方?對此我立刻答曰:有的,比如合理地利用改造舊廠房。
  目前中國各處地方都有若幹工廠或因其位置在發展中的城市裏已不適宜而搬遷,留下了掏空的廠房,這些廠房往往被視為贅物、廢物,其地盤被有關部門出讓了使用權後,獲得地盤的開發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這些廠房拆毀,然後去蓋些所謂能體現出現代化風貌的供“成功人士”享用的“尊貴邸宅”。這裏面存在的問題很多。這些工廠原來屬全民所有,搬遷或停産後,其土地使用權怎麽能就成了有關部門的商品,可以賣給開發商,或與開發商聯手經營用以發財,而這所發的財怎麽就都屬於他們這一小部分社會成員了呢?當然澳大利亞的情況與此有很大的不同,且不在土地歸屬問題上去進行討論。澳大利亞的做法,前提是:城市裏所有超過70年的舊建築,一律視為文物,絶不允許隨便拆除,但鼓勵社會各種力量參與改造,使其仍能適宜當代生活,得到利用。我所去的兩個電臺,前者是政府用稅金,後者
  是私人出資加以改造,都是外殼不能令其大變形,而裏面允許將其營造為新的使用空間,據說對於一般澳大利亞人來說,這種外觀保持住歷史舊貌的廠房,與其它那些比如說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市政廳、文藝復興韻味的教堂一樣,都能喚起一種審美愉悅感。
  SBS 電臺一位工作人員對我說,他在廠房上班,在倉庫安傢,乍一聽,覺得他住得夠差勁的,後來朋友開車路過了一棟那樣的倉庫,我纔明白,那外表古舊的倉庫,經改造為公寓後,是比我下榻的外表華美的新花園大廈還要貴上兩檔的高級住宅,而且住進那樣的地方,是不少澳大利亞“布波族”所嚮往的。據說開發商為改造那樣的倉庫,投資比建新房大多了,技術上要求也極高,因為施工時衹許掏空裏面加以改造,外觀一點不能動,還要深挖地下以形成停車場,衹是因為許多澳大利亞人都具有“以舊為美”的“厚古薄今”心理,市場需求頗大,高投資高回收不成問題,所以有些開發商竟樂此不疲。
  我當然不主張照搬澳大利亞人對廢舊廠房和倉庫的那些做法,但我們能不能至少也保留住一些那類的舊建築,將其就便改造為展覽館、圖書館、購物中心、多功能會議廳、劇場、健身場所……等公衆共享空間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澳大利亞(1)第2節:澳大利亞(2)第3節:澳大利亞(3)第4節:澳大利亞(4)
第5節:澳大利亞(5)第6節:澳大利亞(6)第7節:澳大利亞(7)第8節:奧地利(1)
第9節:奧地利(2)第10節:德國(1)第11節:德國(2)第12節:德國(3)
第13節:德國(4)第14節:丹麥(1)第15節:丹麥(2)第16節:丹麥(3)
第17節:法國(1)第18節:法國(2)第19節:法國(3)第20節:法國(4)
第21節:法國(5)第22節:法國(6)第23節:法國(7)第24節:法國(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