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人史綱   》 五 城市      柏楊 Bai Yang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國傢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的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歷史上沒有地位。像東部第一大港上海,十七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遲到十八世紀並人中國版圖後,纔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纔突然重耍,之前不過是一個閉塞的崎嶇山城。而在歷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雲南省的大理市,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五百一十六年之久。黑竜江省的阿城市,十二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玉朝皇帝趙佶父於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我們先介紹古都部份:
  從紀元前二十七世紀,中國第一位國傢元首黃帝王朝一任帝姬軒轅開始到二十世紀中國境內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四千六百四十三年間,中國共出現了八十三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跟五百五十九個男女帝王——其中三百九十七個是皇帝,一百六十二個是國王。八十三個政權共建立了九十六個國都,那就是說,有九十六個城市之多,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我們用下表列出建都時間最久的最前十名: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僅比西方世界薩爾貢帝國的阿卡德城稍晚一百年。居第四位的夏縣,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居第八位的商丘,築城時間在紀元前十八世紀。居第六位的江陵,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七世紀。但這一係列的在古中國煊赫一時的權力中心,現在雖然仍有名稱相同的城市存在,卻很難再找到昔日光榮的殘跡。
  建都之久居第一位的西安。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是古中國的精華所在。八、九世紀時,受到吐蕃王國和叛軍的攻擊,灌溉係統破壞,人民逃散,不能再維持一個經濟單元,纔喪失繼續作為國都的資格。但二十世紀使它復興,成為重工業中心之一。它擁有最多的古跡,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所建立的長樂宮遺跡,到絶世美女楊玉環沐浴過的華清池溫泉,無一不使人興起懷古的幽情。
  居第二位的洛陽亦然,紀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在此興築兩個相距二十公裏的雙子城:西城稱為王城,東城稱為成周——成周也稱洛邑、洛陽,不久就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以美女和牡丹聞名於世。但它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方邊緣,跟關中地區相接,成為內戰中必爭之地,再三再四地被大火焚毀,以致十世紀之後,終於沒落為一個窄狹而又粗陋的小城,直到二十世紀末,纔逐漸恢復它過去的光輝。它擁有跟西安同樣多的古跡,洛陽城跟黃河之間的邙山,就隱藏着無數歷史故事。
  居第三位的北京,是中國古城中的鑽石。自十三世紀起,一直都是中國大一統時代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語在二十世紀初被定為標準中國語,北京居民的謙遜態度和文化素質的深厚,為全國所稱道。它所擁有的古跡都是近代的,沒有西安、洛陽那麽古老,因之保存的也比較完整。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顯示出它重要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位置,不但可照顧多災多難的北疆,還有充分的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黑竜江流域和西北地區的新疆。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面對挑戰的態度。二是國民的心理狀態,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有一種嚮往的嚮心力,增加全國團结和統一的力量。
  居第五位的南京,於三世紀東漢王朝末期築成,被形容為具有竜蟠虎踞的形勢。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每一個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從前中國人口集中在長江以北中原地區,不像現在,江南的人口密度反而較高,所以把南京作為首都,在過去那些時代,有它的睏難。
  居第七位的開封,是地理條件最差的古都。它四周連一個較為險要,可作初步抵抗外來軍隊,以待援軍的關隘都沒有。敵人從東西南三方任何一方進攻,都能長驅直入,逕抵城下。北方雖然有黃河,但黃河是會結冰的,反而更有利於敵人的行軍。而在不結冰時期,敵人又隨時可以决堤灌城。所以凡是以開封作國都的政權,幾乎全都以被屠殺作為結局。
  居第九位的杭州,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它比南京更偏東南,在交通不便的往昔,情形跟成都相同,衹能充當分裂時代一個地區的重心。它近郊的西湖,是中國最美麗的勝景之一,湖畔全是引人入迷的古跡名勝,幾乎每一個墳墓,每一條小橋,都是一部史詩。
  除此之外,依照順序,還有下列九個古城,充當國都的時間,都在百年之上。
  十一內蒙古巴林左旗,古稱臨潢,遼帝國的國都。跟新鄭相同,歷時二百零五年。
  十二河南省安陽市,古稱殷邑。充當商王朝國都二百零四年。十九世紀時,附近的小屯村農民在耕田時掘出很多刻有奇怪古文字的甲殼和骨骼,纔發現是三千年前的古都廢墟。考古學家為研究那些以及之後不斷出土的甲骨上的古文字,特別建立了一門專門學問,稱為“甲骨學”,對紀元前十二世紀商王朝的社會形態作深入的探討。
  十三寧夏銀川市,古稱興慶。充當西夏帝國國都一百九十六年。但西夏的文化程度太低,在亡於蒙古人時,又遭到徹底的毀滅,我們現在已很難尋覓到留下來的屬於興慶古城的遺跡。
  十四四川省成都市。它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斷斷續續地充當割據狀態下的一些短命政權的國都,共歷時一百六十年,但卻是保留古跡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三國時代的古跡。成都以芙蓉花聞名,所以也稱錦城,或稱蓉城。
  十五山東省淄博市,充當戰國時代齊王國國都一百三十九年。是紀元前四世紀時中國兩大超級巨城之一(另一是秦王國國都鹹陽)。史籍上對它人口的稠密形容為:“吐氣成雲,揮汗如雨。”
  十六河北省邢臺市,古稱襄國。充當商王朝跟後趙帝國的國都共一百三十五年。
  十七陝西省鹹陽市,充當戰國時代秦王國、以至秦王朝首都,共一百三十三年。鹹陽位於另一名都西安西北二十五公裏,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贏政的國都。但當秦王朝覆亡時,推翻它的強人項羽把當時最宏偉的阿房宮燒成一片焦土,鹹陽進永遠喪失充當首都的資格。
  十八山西省臨汾市,古稱平陽。充當黃帝王朝第六任堯帝伊祁放勳跟大分裂時代漢趙帝國的國都,共一百一十年,另外還有黃帝王朝第七任舜帝姚重華作為國都的山西省永濟市(臨汾西南一百七十公裏),同是儒傢學派所歌頌的伊甸園。
  十九甘肅省武威市,古稱姑臧。也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河西走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大分裂時代作為四個短命政權的國都共一百零八年。
  除了這些古都,我們再介紹一些其他城市。事實上這些城市大半也都是古都,任何一個國傢如果有中國這種擁有九十五個古都的話,都會發現,略具規模的城市,都有過這份光榮。
  甘肅省蘭州市,最早的名字是金城,古都之一,大分裂時代西秦王國曾在此建都十三年。蘭州是現代中國地理上的幾何中心,但在二十世紀之前,全國開發地區僅限於東南,所以包括西安在內,都一直被當作荒涼的西北邊城。西安曾一度被定為西京,蘭州更在西京五百公裏之外。二十世紀之後,它纔顯出它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廣東省廣州市,同樣也是古都之一。小分裂時代南漢帝國曾在此建都五十五年。是中國跟外國人接觸最早的通商海港之一,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從貿易中産生的繁榮,直到十四世紀大黑暗時代來臨,纔告萎縮。十九世紀時,西洋的巨艦巨炮,首先在此敲開中國關閉緊緊的大門,以後即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港。
  江蘇省揚州市,古稱廣陵、江都,是一個純商業城市,位於南北大運河註入長江的地方,雖然不斷受到戰爭的傷害,但始終保持它特有的繁榮。自命不凡的七世紀隋王朝皇帝楊廣,對揚州就有一種強烈的感情,他選擇了揚州作為他被絞死的刑常
  江蘇省蘇州市,古稱姑蘇,充當春秋時代吳王國國都八十八年。紀元前五世紀吳王國國王夫差,在此築城,從此即以美女聞名全國。有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即指蘇州的美女和杭州的美景而言。
  西藏拉薩市,這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城市,古稱邏些城,是古吐蕃王國的國都,喇嘛教的聖地。它神秘的程度跟童話中巫婆住的魔宮一樣。中國古代所采取的“公主和親”政策,在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強悍的吐蕃人,最後終於被嫁過去的中國公主所信仰的佛教馴服,現在拉薩還存有吐蕃國王為中國公主所建的宮殿。
  遼寧省遼陽市,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古稱襄平,也稱遼東。它至遲在紀元前四世紀便已築城,當時燕王國長達八百公裏的長城,西起上𠔌(河北懷來),東端便經過此城之北。它在燕王國覆亡前夕,曾充當首都五年。大分裂時代曾一度被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占領,引起以後楊廣三次失敗的徵討。後來遼、金、蒙古三個大帝國,都把它定為陪都,稱為東京。十七世紀清王朝初興起時——那時尚稱後金汗國,也曾在此建都四年。東北所有的其他城市,都是它的晚輩。
  甘肅省敦煌市,也屬於古都之群,大分裂時代充當西涼王國國都八年。在十八世紀俞,始終是中國西部邊界上的重鎮,現在敦煌西距邊界綫帕米爾高原一千七百公裏。而從前敦煌西距邊界綫衹不過一百公裏。就在敦煌西北七十公裏處,築有要塞玉門關,探險傢兼西域萬王之王的班超老年時思念故鄉,渴望返國,當時的東漢政府依靠他安撫西域,拒絶他退休,他曾哀告說:“我並不敢盼望回到酒泉郡,衹願生時進入玉門關。”後來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南移,玉門關西去的道路斷絶。於是在敦煌西南五十公裏處,築起另一個要塞陽關,代替玉門關成為西陲門戶,唐王朝詩人曾形容說:“勸君更進一杯酒二百出陽關無故人。”顯示出敦煌歷史上的形勢。
  在結束本節之時,我們發現,中國文明體係中,建築文明似是最貧乏的一環。除了萬裏長城純軍事工程外,古中國缺少雄偉的城市,雄偉的宮殿,更缺少雄偉的民間房捨。宗教的寺院廟宇固然具有規模,但陰暗窒塞,衹適合鬼神擠在一起,不適合人類正常生活。所謂飛檐琉瓦,雕梁畫棟以及亭臺樓榭巧妙的庭院佈置,跟中國這麽一個龐大帝國應有的磅礴心胸和氣吞山河的氣魄相較,好像巨人戴着其小如豆的禮帽,非常的不相稱。事實上,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葉,我們還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民間建築,都非常矮小簡陋,跟沒有文明的野蠻民族相去無幾。比中國最早的古都新鄭還要早一千年的剋裏特島邁諾斯王國的國都諾薩斯城,就比中國十九世紀時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壯觀百倍。歐洲那種哥特式、希臘式、羅馬式各型建築,像雅典的萬神殿、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古中國從沒有産生過。
  為什麽會如此?
  原因在於絶對君權思想下的政治形態,因為堅持尊君的緣故,不允許人民的房捨高過或好過政府官員們的房捨,也不允許政府官員們的房捨高過或好過帝王的皇官。至少從第一個黃金時代——即大黃金時代結束時起,將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裏,政府一直禁止人民在建築上作任何改變和追求任何進步。歷代王朝都有一種建築法規,規定人民房捨的最高限度和最廣限度,也規定衹準使用什麽質料,什麽顔色和什麽圖案,如果有人不遵守這個規定,或拒絶傳統的矮小簡陋的形式,發揮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建造一棟高大寬敞、空氣流通的巨廈,他就犯了“違製”的條款,會受到跟叛逆一樣同等懲罰,最嚴厲時可能全家老幼一律處斬。這種畸形的抑製,直到十九世紀還是如此。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當時的清政府還下令禁止人民仿效西洋興建兩層以上的樓房。
  另一種現象也使我們驚異,那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新興政權,對於焚燒舊政權的建築物懷有濃厚的興趣。叛變成功的武裝部隊一旦攻陷大一點的城市(尤其是國都),第一件事幾乎就是縱火。像紀元前三世紀,西楚王國國王項羽焚燒秦王朝國都鹹陽(陝西鹹陽),大火三月不絶。縱火的目的在於表示自己是愛民的,所以對暴政下的産品必須徹底掃除。可是新貴們當然不願露天而居,燒掉後不久,他們就振振有詞地再建築屬於自己的更豪華的宮殿。等到下一個叛變成功時,再被付之一炬。
  結果是,中國的古城和古建築,幾乎全部毀滅,留下來的寥寥無幾。諾薩斯城仍在,而新鄭已數度化為廢墟。羅馬城仍在,而西安、洛陽,除了一些被挖掘過的帝王墳墓外,很少屬於建築物上的古跡。開封十世紀宋王朝的宮殿,二十世紀初衹剩下個磚砌的高臺。南京十四世紀明王朝的宮殿,二十世紀初成為一個命名為“明故宮”的飛機常衹有北京的城市和宮殿仍保留着,但都是十五世紀後的建築,而它的窄狹和陰暗,也使人失望。
  這些人為的禁忌符咒,在鴉片戰爭後終於被撕毀,西方發源的新興文化的衝擊使中國人的靈性復蘇,在現代中國巨廈林立的街頭,我們無法思議古城窄狹擁擠的景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第一章歷史舞臺
一 空中·馬上二 河流·湖泊
三 山四 沙漠·萬裏長城
五 城市六 地理區域
七 演員第二章神話時代
一 開天闢地二 五氏
三 東西方世界第三章 傳說時代
一 黃帝王朝二 姬軒轅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四 東西方世界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