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7節:孝敬之道(7)      於丹 Yu Dan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裏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着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跡。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麽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麽要這麽做。
  我曾經看到,有一個雜志上說:當天神把每一個小孩子派到人間的時候,總是給他們很多祝福,總是跟孩子們說,你們去吧,到這個世界上去創造吧!你們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長,一生中可以有着無數的奇跡。多好的人間,你們去吧。
  這些小生命很忐忑,說,天神跟我們說人間這麽好,可我們也聽說人間有很多的醜陋,有很多的競爭,有很多的掙紮。我們真到了人間,遭遇這一切的時候,沒有天神保護了,怎麽辦呢?
  天神說,放心吧,我們已經早早派去了天使,每個小生命都有一個特定的天使在等着他。這個天使會終其一生,忠誠地對待這個孩子,在最黑暗的時候會給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時候會給他溫暖,在所有風險來臨的時候,會拼着性命保護孩子。
  孩子們一聽,就很放心了,問,我們怎麽才能找到自己的那個天使呢?
  天神說,很簡單,你衹要叫一聲"媽媽",她就出現了。
  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終生相守,那麽,孩子對父母呢?恐怕就不是這樣的了。有時候,我們的孝敬之心埋在心底,但我們會有很多藉口,使得我們對父母的孝敬心思或濃或淡,自己閑的時候就濃一點,自己忙的時候就淡一點。
  其實,我們今天想想,《論語》裏面關於孝的很多描述,不見得都符合今天的標準,因為它所誕生的那個時代離我們太遠,那時的生活環境與我們不同,更重要的是社會基礎不同,比如那時盛行宗法制度,而現在的社會不太講究這個了。
  大傢知道,在《論語》裏面曾提倡一種行為,叫做"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論語·子路》),就是傢裏面有人做了錯事,比如父親偷了衹羊,甚至比這更大的錯事,兒子要瞞着,不能告發,父親對做了錯事的兒子也是這樣。孔子說,父子相隱就是一種很正直的行為。
  這種態度在今天,就不值得提倡。為什麽孔子要這麽提倡呢?我們可以先看看更深層的背景。在春秋時期,周天子乃至各諸侯國的君位繼承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是當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套禮儀體係的表現形式之一。君、臣、父、子,這個關係是一體化的,也就是說,兒女的孝敬跟臣子的忠誠連在一起。提倡孝道,跟以禮立國有關聯,所以孔子把"父慈子孝"這種倫理範疇之中的父子相隱行為納入"禮"的秩序之中,認為這種行為是值得提倡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