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吳建雄 Wu Jianxiong

  我一直斟酌開篇首句的意思,想過無數個解釋方法,一個個都被自己推翻了。我應該更謹慎點,因為一個好的解釋不僅是為了給莊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讓現代人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教誨。《養生主》的內核是"順應自然",那麽這個"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點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卻又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這麽一來,這句話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個人本身欠缺的才華。細細分析後發現還是不對。
  時隔兩年,在我不知第幾次重讀《養生主》開篇後,我終於得到了更為恰當的解釋。"知"在此處依然指的是知識,才智,但在翻譯時這個"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識本身,而是指人對知識的欲望。
  所以,《養生主》首句最精確的理解應該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欲望,怎麽會不窘睏呢?如果已經感覺窘睏了,還要繼續沉迷,那是相當危險的。也正因為"欲望"的驅使,人的行為越來越不受控製,欲念是産生怨恨的根源。莊子趕緊敲了警鐘:"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如果不註意控製欲望,做了善事就貪圖贊賞,那麽,做了惡事就必定要面對刑戮了。人應該跟欲望保持距離,要謹慎小心,從個人原則上不犯錯誤,保衛自身,保全天性,贍養父母(原譯:不給父母留下憂患),終享天年。
  拒絶了自身的欲望後,有長遠目光的莊子又提出了對人間險惡的决絶。有時候你本人不犯錯,但難免碰到天災人禍,防犯之心不可無。寓言傢莊子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這個典故已被後人廣為流傳,但由於人們對莊子思想的誤解與對其哲學價值的忽視,其意義至今還停留在很大衆的解釋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義,但如果你衹知此含義,那就大錯特錯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這樣的:優秀的廚師為了把肉從牛身上割下來,一年換一把刀;普通的廚師為了把牛的骨肉分離,死命地砍骨頭,他們一月換一把刀;而一個姓丁的廚師,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但他的刀依然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刀保護得好,衹因他會鑽空子,他的刀在骨節間的空隙處落手,盡可能少地與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見,同樣的刀在不同廚師手中的壽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為了告訴我們如何熟練去操作某件事,而是為了指明一個道理:人在社會中就跟刀一樣,而那些社會上的是非、那些故意傷害你的陰謀詭計就是牛骨,你冷靜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廚師。
  莊子對人間險惡的估算是精確的,所謂决絶不是叫你做鴕鳥自欺欺人,而是告訴你要靈活地跟身邊的人玩遊戲。敵暗我明,不要正面衝突,要學會適當的躲避,並能恰如其分地攻擊敵人。
  莊子最後的决絶是對生命所獲、所失的决絶,是對生與死的决絶。
  相信生活會有最好的給予,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從小就衹有一隻腳的右師大,並不自卑難過,他很坦然地對公文軒說:"這就是老天爺給我的,我不怨別人。"接受上天的給予,無論好壞美醜,都應該感謝。莊子在這裏寫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贈予是快樂的。面對上天給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現在,努力生活,遠比什麽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個個白日夢要好。對於已經失去的也不要太憐惜了,這對繼續生活的人沒有任何價值。右師大不會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隻新腳,也不會牽挂還沒出現就已失去的空腳。這個例子莊子用得很精準,若是換成曾經雙腳健全的人現在衹剩一隻腳,那麽關於得失的决絶莊子怎麽說都是理虧的。莊子要把"失"寫成徹頭徹尾的"失",從一開始就沒有過的"失"。
  失去身上某樣東西不算什麽,為了把决絶推嚮另一個極緻,莊子說到了對死者的决絶。死去的人跟逝去的愛情一般,曾經甜蜜的戀人如今已沒感覺,不會為對方開心而喜,也不會為對方難過而悲。所以對於死去的人也別哭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