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大历史不会萎缩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7)
黄仁宇 Ray Huang
所以我一看到时人写历史,谈到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膏腴万顷,土地集中,各王子也建庄园,是谓封建时代。后来松江华亭上海纺织业发达,又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希望这些人能够花一天半天的时间,稍为浏览明朝的财政史。再说一遍:资本主义要金融经济、商品经济趋于成熟,信用广泛地展开,支持现代经济的技术因素如信用状(letterofcredi)、汇票(billofexchang)、提货单(billofladin)、复式簿记都已通行,而且保障这些因素的法制都已在位,才够谈得上。明朝与清朝,不仅货币还没有组织得上头绪,而且法律上还没有彻底支持个人私人财产权利这一观念,一般人也还认为"集体责任"是好办法,不仅银行业和保险业还没有开头,连最基本的交通通信条件尚不具备。在这情形下如何能谈得上资本主义,尤其我们以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的话?我们无意在这种主义与那种主义上咬文嚼字。可是以上的误解蒙蔽事实。明清时代有少数的人在特殊环境里成为巨富。长江下游所产棉布称为"南京货"(nankeen)尚在工业革命之前输入欧美,保持夕阳前的质量优势,但是这些条件不是具备中国现代化的条件。财富缺乏法制上的保障,又无品位相同的公司做生意,将批发与零售结构为一体,势难持久。在这背景上我们尚可看到剩余的资本无法适当地投资,只能将金银制成器皿,或者埋藏于地下,再不然即开当铺,而也不是用于生产。16世纪中国有当铺2万家,即19世纪仍有7000家,即是信用不发达的证明。
于是经济无力多元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一直维持到本世纪,80%的人口,也还是以此为生。农地分割破碎,技术落后,农民借债只及于远亲近邻,他们唯一出头的办法即是进学中举,要不然就是增加户内的人力,于是引起人口数目直线式的上升。总而言之,中国近世纪的种种困难,在明清之际都已存在。只因尚未开垦的土地仍在,这经济体系仍能在数量上扩充,而且因科举考试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社会流动性(socialmobility),使这种体制仍能继续。
第五点,虽然有了以上的指摘,我们不能以为我们一生的不幸,应由这种财政体制负责。
中国人重褒贬,写历史时动辄把笔下之人讲解成为至善与极恶。这样容易把写历史当作一种抒情的工具,于是最近几十年尤其在大陆,产生一种骂历史、骂祖先甚至骂地理的读物。我知道这种弱点很难避免,即我自己亦然。可是这样情绪激动之后,把当初寻觅因果关系的初衷整个忘记。凡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只能说历史为何如是之展开,无法坚持历史应该如是展开才合情理。尤其今日我们提倡放宽历史的视界,我们务必采取中国法家所说"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归结起来,我说明研究中国近代史从财政税收可以打开出路,但是这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不能因为自己写了一本财政税收的书,因此也鼓励大家都写书讲述明代的财政税收,那样就辜负了自己写书的目的,也就辜负了东海大学要我来和各位讨论的目的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1)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2)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3)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4)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5)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6) |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7) |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1) |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2) |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3) |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4) |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5) | (三) 现代的展望(1) | (三) 现代的展望(2) | (三) 现代的展望(3) | (三) 现代的展望(4) | (三) 现代的展望(5)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1)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2)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3)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4)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5)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