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田玉川 Tian Yuchuan

  但繼秦而興的漢朝,“漢承秦製”,在漢初奉行“黃老之術”,提倡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恢復經濟之後,就開始“獨尊儒術”了。儒學在經歷了秦朝的浩劫和漢初的冷落之後,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漢書·董仲舒傳》引董仲舒與漢武帝奏對時建議道:“《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會師異道,人異論,百傢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邪闢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依然是為了統一思想,不過,與秦統一於法傢思想一樣,漢武帝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定儒術為一尊。從此,儒傢學說,由諸子百傢中的一傢,一躍而為天下獨尊的一傢,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心理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時至今日,我們仍不能說,不受其影響。
  那麽,儒傢學說憑什麽會獲得如此的尊崇呢?
  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儒術之所以獨尊,根本的原因,還是由小農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而决定的。
  自春秋戰國至秦漢,“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梁惠王章句上)的小農經濟模式基本形成和確定。《漢書·食貨志》載:“今農夫五口之傢,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秦朝時的人口約兩千多萬,漢中期的人口上升到五千多萬,按五口之傢的模式,即多達一千萬傢。從漢至清亡,人口和土地面積基本都在這個水準上浮動。如何有效地管理這麽多汪洋大海一樣的小農呢?怎樣才能使強暴的專製皇權的統治看起來合情合理,而且富有一些所謂的人情味呢?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
  比如孔子學說中的:“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顔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顔淵》)以及:“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以及:“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睏而學之,又其次也;睏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以及“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以及:“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矣。”(《論語·堯日》)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等,無不是論證了皇權專製統治的合法性。
  同樣,孟子學說中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道義也。”(滕文公章句上)以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章句上)以及:“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離婁章句上)以及:“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離婁章句上)等等,也是用倫理來論證統治者富有的人情味。
  這樣以來,孔孟學說就轉變成了維護皇權專製統治的意識形態,與小農經濟一起構成了一個動態的超穩定的三角版塊。其中,小農經濟是基礎;皇權專製制度猶如金字塔一樣,高居其上;孔孟學說起着教化小農、支撐皇權的作用。
  從漢武帝獨尊儒術,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專製皇權體製,孔孟學說一直是傳統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
  在這個三位一體的動態超穩定的三角版塊結構中,孔孟學說與皇權專製體製,以及小農經濟各占三角形的一個邊。若一邊殘破,就猶如三角形缺了一個角,整個三角版塊的穩定就打破了。穩定一旦被破壞,社會動蕩就難免了,所謂的亂世就來了;若孔孟學說與皇權專製體製和小農經濟三者基本處於協調狀態,那社會的穩定就有了保證。所謂的太平盛世也就出現了。
  孔孟學說在動態三角版塊中的協調作用,對小農的教化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皇權專製強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因而,孔孟學說能夠發展為貫穿兩千多年歷史的儒學,既是官方的意識形態,也是社會的價值標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