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法苑珠林   》 第六      釋道世 Shi Daoshi

  六道篇第四之二
  鬼神部(此別十一部)
  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列數部業因部身量部壽命部好醜部苦樂部貴賤部捨宅部
  述意部第一夫論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偏多罪戾。或處幽岩。乍依高隴絶□深叢之裏。荒郊^7□野之中。異種音聲。特奇形勢。搖動凡識。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虛為怪相。或復鳥形魚質人面獸心。或鼓樂弦歌。鳴桴響鐸。如斯之類。悉皆懺悔。絓是九洲房廟。萬國之靈。姑蘇大伯。延陵季子。禹川文命。窟澤須註。水若山精。風師雨伯。豐隆列缺。回祿陵侯。或駕竹為竜。飛鳧代雁。形依高廟。體附重樓。行雨去來。分風上下。爰及黃頭大將針發鬼神綉利勒那槃荼羅剎三千眷屬五百徒黨。悉為懺悔。復有極重之障。稱為餓鬼。眼光似電。咽孔如針。不聞水漿之。名永絶粳糧之味。肢節一時火起。動轉五百車聲。今日善根並皆沾被。當願饑渴之鬼飲食自然。妖媚鬼神無復諛諂。光榮佛法擁護世間。衛像防經。長伸供養。疏善記惡永得熏修也。
  會名部第二問曰。雲何名鬼道者。如立世論雲。鬼道名閃多。為閻摩羅王名閃多故。其生與王同類。故名閃多。復說。此道與餘往還善惡相通。故名閃多。又新婆沙論。問。何故彼趣名閉戾多。答設施論說。如今時鬼世界王名琰摩。如是劫初時有鬼世界。王名□多。是故往彼生彼諸有情類。皆名閉戾多。即是□多界中所有義。從是以後皆立此名。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慳貪身語意惡行往彼生故。感饑渴業。經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或有腹大如山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能受。有說。被驅役故名鬼。恆為諸天處處驅役常馳走故。有悕望故名鬼。謂五趣中。從他有情悕望多者。無過此故。由此因緣故多鬼趣。又鬼神者。
  婆沙論中。鬼者畏也。謂虛怯多畏。故名為鬼。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恆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故名希求也。
  住處部第三如婆沙論說。餓鬼有二住。一正。二邊。第一正住者。說之不定。彼論說雲。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是其正處。又善生優婆塞經。亦同此說。五百由旬之下有閻羅鬼王城。周匝四面七萬五百千由旬。王領鬼衆於中止住。又如五道苦經說。此之餓鬼。正住彼鐵圍兩山中間。故說偈言。
  鐵圍兩山間不□日月光餓鬼聚其中償其宿罪故第二邊住處者。如婆沙論說。亦不定有其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彼有威德者。住山𠔌。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彼無威德者。或依不淨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塚墓而止。或依屏厠故區而居。皆無捨宅。果報劣人。
  又如論說。四天下中悉有鬼住。東西二方有威德無威德鬼。於北方中唯有威德鬼住。無有無威德鬼。以其報勝故如是。乃至忉利天中亦有威德鬼神住。應彼諸天所驅使故。自上諸天更無住處。故新翻婆沙論亦云。四大天衆及三十三天中唯有大威德鬼。與諸天衆守門防邏導從給使。有說。於此贍部洲西有五百渚。兩行而住(依舊婆沙論雲。閻浮提西有五百鬼城於此五百自有兩別矣)於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是故昔有轉輪王名□彌。告禦者摩怛梨曰。吾欲遊觀。汝可引車從是道去。令我見諸有情受善惡果。
  時摩怛梨即如王教。引車從於二渚中過時。王見彼有威德鬼。首冠華鬘身着天衣。食甘美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遊戲。見無威德鬼。頭髮蓬亂裸形無衣。
  顔色枯悴以發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見已深信善惡業果。問鬼趣形狀雲何。
  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或面似豬。或似種種餘惡禽獸。如今壁上彩畫所作。問語言雲何。答劫初成時皆作聖語。後時隨處作種種言。或有說者。隨從何處命終生此。即作彼形即作彼語。評曰。不應作是說。若從無色界歿來生此趣。可無形無言耶。應作是說。隨所生處。言形亦爾。
  列數部第四依正法念經云。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行因不等。受報各別。
  一鑊湯鬼(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二針口臭鬼(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也)
  三食吐鬼(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故常食吐也)
  四食糞鬼(由婦人誑夫自啖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也)
  五食火鬼(由禁人糧食令其自死。故受火燒□叫饑渴苦也)
  六食氣鬼(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睏饑渴。唯得嗅氣也)
  七食法鬼(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饑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八食水鬼(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燋渴也)
  九希望鬼(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饑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也)
  十食唾鬼(以不淨食誑出傢人。身常饑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十一食鬘鬼(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也)
  十二食血鬼(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十三食肉鬼(由以衆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十四食香鬼(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十五疾行鬼(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十六伺便鬼(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活)
  十七黑闇鬼(由枉法求財係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遍滿。猶刀割苦)
  十八大力鬼(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反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也)
  十九熾然鬼(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哭叫喚遍身火燃。後得為人常被劫奪)
  二十伺□兒便鬼(由殺□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兒也)
  二十一欲色鬼(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活命)
  二十二海渚鬼(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人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
  十倍過人)
  二十三閻羅王執杖鬼(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二十四食小兒鬼(由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二十五食人精氣鬼(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二十六羅剎鬼(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饑火所燒報)
  二十七火燒食鬼(由慳嫉覆心。喜啖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鬼也)
  二十八不淨巷陌鬼(由此不淨食。與梵行之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也)
  二十九食風鬼(由見出傢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饑渴。如地獄苦)
  三十食炭鬼(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也)
  三十一食毒鬼(由以毒食令人喪命。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饑餓恆食毒火。燒其身也)
  三十二曠野鬼(由曠野湖池造已施人。惡口决破令行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饑渴。火燒其身也)
  三十三塚間食灰土鬼(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三十四樹下住鬼(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財而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也)
  三十五交道鬼(由盜行路人糧。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也)
  三十六魔羅身鬼(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當破人善法也)
  依順正理論雲。鬼有三種。謂無少多財。無財復有三。炬針臭口。炬口鬼者。此鬼口中常吐猛焰熾然無絶。身如被燎多羅樹形。此受極慳所招苦果。針口鬼者。此鬼腹大量如山𠔌口如針孔。雖見種種上妙飲食。不能受用。饑渴難忍。
  臭口鬼者。此鬼口中常出極惡腐爛臭氣。過於糞穢沸溢厠門。惡氣自熏恆空嘔逆。設遇飲食亦不能受。饑渴所惱狂噭亂奔。少財亦有三。謂針毛臭毛癭。針毛鬼者。此鬼身毛堅剛鋸利不可附近。內鑽自體外射多身。如鹿中毒箭怖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饑渴。臭毛鬼者。此鬼身毛臭甚常穢薫爛肌骨。蒸坌腸腹衝喉戀歐。
  荼毒難忍。攫體拔毛傷裂皮膚。轉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饑渴。言癭鬼者。謂此鬼咽惡業力。故生於大癭。如大^7□腫熱晞酸疼。更相□^6□臭膿涌出。爭共取食少得充饑。多財亦有三。謂希祠希棄大勢。希祠鬼者。此鬼常時往祠祀中。饗受他祭。生處法爾時歷異方。如鳥陵空往還無礙。由先勝解作是希望。我若命終諸子孫等必當祠我資具飲食。由勝解力生此鬼中。乘宿善因感此祠祀。或有先性愛親知。為欲皆令豐足資具。以不如法積集珍財。慳□居心不能布施。乘斯惡業生此鬼中。住本捨邊便穢等處。親知追念為請沙門梵志孤窮供施崇福。彼鬼見已。於自親知及財物中生己有想。又自明見慳果現前。於所施田心生淨信。相續生長捨相應業。由此便成順現法受。乘斯力故得資具豐饒。希棄鬼者。此鬼欲常收他所棄吐殘糞等用充所食。亦得豐饒。謂彼宿生慳過失故。有飲食處見穢或空。樂淨見穢。亦由現福。如其所應各得豐饒。飲食資具生處法爾。所受不同不可推徵祠到。所以如地獄趣異熟生色。斷已還續。餘趣則無。於人趣中有勝念智修梵行等。餘趣中無。如天中隨欲衆具皆現。如斯等事生處法然。不可於中求其定量。大勢鬼者。大同前婆沙論說。又瑜伽論雲。鬼趣有三。一者外障鬼。謂彼有情由習上慳生鬼趣中。常與饑渴相應。皮肉枯槁猶如火炭。頭髮蓬亂唇口幹焦。常以其舌舐掠口面。饑渴慞惶處處馳走。所到泉池為諸有情手執刀仗護不令覷。或變成膿血自不欲飲。是名外障鬼。二者內障鬼。謂彼有情口如針炬其腹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是名內障鬼。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啖皆被燒然。由此因緣饑渴大苦。是名無障鬼。若夫善名利物。感報怡愉。惡是損他招果摧折。但善類登山理為難上。惡如崩墜實可易行。是以天宮閑曠來蹤蓋寡。地獄樊籠往人爭湊也。
  業因部第五如智度論說。惡有三品。但造下品之惡。即生餓鬼趣中。依如十地論。亦同此說。於十惡業。隨造何業。一一先生三塗。後得人身。若依正法念經說。若起貪嫉邪佞諂麯欺誑於他。或復慳貪積財不施。皆生鬼道。從鬼命終。多生畜生道中。受遮咤迦鳥身。恆常饑渴受大苦惱。唯飲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飲餘水。是故常睏饑渴也。依業報差別經說。具造十業生餓鬼中。一身行輕惡。二口行惡。
  三意行輕惡。四慳□多貪。五起非分惡。六諂麯嫉□。七起於邪見。八愛着資生。即便命終。九睏饑而亡。十枯渴而死。以是業生餓鬼中。
  又分別功德論雲。有諸沙門行諸禪觀。或在塚間。或在樹下。時在塚間觀於死屍。夜見饑鬼打一死屍。沙門問曰。何以打此死屍耶。答曰。此屍睏我如是。
  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屍。當復何益也。於須臾頃。復有一天。以天曼陀羅花散此臭屍。沙門問曰。何為散花此臭屍耶。答曰。由我此屍得生天上。此屍即是我之善友。故來散花報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不以花散汝心中。乃散臭屍。夫為善惡之本皆心所為。乃捨本求末耶。
  身量部第六如五道經說。餓鬼形量極大者長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內如針。頭髮蓬亂形容羸瘦。柱杖而行。如是者極衆。最小者如有知小兒。或曰。三寸中間形量。依經具說。不可備錄。
  壽命部第七如觀佛三昧經說。其有餓鬼。極長壽者八萬四千歲。短則不定。依成實論。
  極長壽者七萬歲。短亦不定。若依優婆塞經說。極長壽者一萬五千歲。如人間五千年為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是日夜(計此人間日月歲數當二千七百萬歲也即彼鬼壽一萬五千歲)若依正法念經說。有鬼壽命五百歲。如人間十年為餓鬼一日一夜。如是日夜。壽五百歲(計此人間日月歲數當一百八十萬歲也)。
  好醜部第八如婆沙論雲。鬼中好者如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諸天無異。又一切五嶽四瀆山海諸神。悉多端正名為好也。第二醜者。謂無威德鬼。形容鄙惡不可具說。身如餓狗之腔。頭若飛蓬之亂。咽同細小之針。腳如朽槁之木。口常垂涎鼻常流涕。
  耳內生膿眼中血出。諸如是等。名為大醜。
  苦樂部第九如婆沙論說。鬼中苦者。即彼無威德鬼。恆常饑渴纍年不聞漿水之名。豈得逢斯甘□設值大河欲飲即變為炬火。縱得入口即腹爛燋。然如斯之類。豈不苦哉。第二鬼中樂者。即彼有威德中。富足豐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優縱。策乘輕馳。任情遊戲。共天何殊。如斯之類。豈不樂哉。問曰。
  既有斯樂便勝於人。何故經說人鬼殊趣。答曰。經說鬼神不如人道。略述二意。
  一受報公顯不及於人。為彼鬼神晝伏夜遊故。不及於人二。虛怯多畏不及於人。
  雖有威德以報卑劣常畏於人。縱晝夜值人恆避路私隱。問曰。既劣於人何得威德報同於天。答然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報由前身諂麯不實故。受斯鬼道也。
  貴賤部第十如婆沙論雲。有威德者。即名為貴。無威德者。即名為賤。又為鬼王者。即名為貴。受驅使者。即名為賤。貧富如何。答有威德者。多饒衣食僕使自在。即名為富。身常驅驅恆被敦役。□食不聞。弊服難值。如斯之類。即名為貧也。
  捨宅部第十一如婆沙論說。有威德者。便有宮宅七寶莊嚴。一切山河諸神悉有捨宅。依之而住。無威德者。如浮遊浪鬼。饑渴之徒悉無捨宅。權依塚墓。暫止叢林。草木岩穴。是其居處。
  故。莊嚴論雲。佛言。我昔曾聞有大商主子。名曰億耳。入海采寶。既得回還。與伴別宿。失伴慞惶。饑渴所逼。遙見一城。謂為有水。往至城邊欲索水飲。然此城者是餓鬼城。到彼城中。四衢道頭衆人集處。空無所見。饑渴所逼唱言。饑渴所逼。又見一城謂有水。往至城邊欲索飲。然此城者是餓鬼城。到彼城中四衢道頭處人集處。空無所見。饑渴所逼。唱言水水。諸餓鬼輩聞是水聲。皆來雲集。誰慈悲者欲與我水。比諸餓鬼身如焦柱。以發自纏。皆來合掌作如是言。願乞我水。億耳語言。我渴所逼故來求水。爾時餓鬼聞億耳為渴所逼自行求水。悕望都息。皆各長嘆。作如是言。汝可不知。此餓鬼城。雲何此中而索水耶。即說偈言。
  我等處此城百千萬歲中尚不聞水名況復得飲者譬如多羅林熾然被火焚我等亦如是肢節皆火燃頭髮悉蓬亂形體皆毀破晝夜念飲食慞惶走十方饑渴所逼切張口馳求索有人執杖隨尋逐加楚撻槌打不得近我等憂此苦雲何能得水以用慧施人我等先身時慳貪極嫉□不曾施一人漿水及飲食自物不與他抑彼令不施以是重業故今受是苦惱感應緣(略引六驗)
  宋司馬文宣宋王鬍宋李旦唐眭仁茜臨川諸山鬼怪雜明俗中鬼神宋司馬文宣。河內人也。頗信法。元嘉九年丁母難弟喪。月望旦忽見其弟。
  身形於靈座上不異平日。回遑嘆嗟諷求飲食。文乃試與言曰。汝平生時修行十善。若如經言應得生天。若在人道。何故乃生此鬼中耶。說吟俯仰默然無對。文宣即夕夢見其弟。雲生所修善。蒙報生天。旦靈床之鬼。是魔魁耳。非其身也。
  恐兄疑怪。故詣以白兄。文宣明旦請僧轉首楞嚴經。令人撲係之。鬼乃逃入床下。又走戶外。形稍醜惡舉傢駭懼詈叱遣之。鬼雲。餓乞食耳。積日乃去。頃之母靈床頭有一鬼。膚體赤色身甚長壯。文宣長息。孝祖與言往反。答對周悉。初雖恐懼末稍安習之。鬼亦轉相附狎。居處出入殆同傢人。於時京師傳相報告。往來觀者門巷疊跡。時南林寺有僧。與靈味寺僧含沙門。與鬼言論亦甚□麯。鬼雲。昔世□為尊貴以犯衆惡。受報未竟果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癘。所應鐘災者。不^2□道人耳。而犯橫極衆多濫福善。故使我來監察之也。僧以食與之。鬼曰。我自有糧不得進此食也。含曰。鬼多知我生。何來何因作道人。答曰。人中來。出傢因緣本誓願也。問諸存亡生死所趣。略皆答對。具有靈驗條次繁多。故不麯載。含曰。人鬼道殊。汝既不求食何為久留。鬼曰。此間有一女子應在收捕。而奉戒精勤。故難可得。比日稽留用此故也。藉亂主人有愧不少。自此已後不甚見形。後往視者但聞語耳。時元嘉十年也。至三月二十八日語文宣雲。暫來寄住。而汝傾傢營福。見畏如此那得久留。孝祖雲。聽汝寄住。何故據人先亡靈筵耶。答曰。汝傢亡者各有所屬。此座空設。故權寄耳。於是辭去。
  宋王鬍者。長安人也。叔死數載。元嘉二十三年忽見形。還傢責鬍。以修謹有闕傢事不理。罰鬍五杖。傍人及鄰里並聞其語及杖聲。又見杖瘢□。而不□其形。唯鬍猶得親接。叔謂鬍曰。吾不應死。神道須吾算諸鬼錄。今大從吏兵恐驚損墟裏。故不將進耳。鬍亦大見衆鬼紛鬧若村外。俄然叔辭去曰。吾來年七月七日當復暫還。欲將汝行遊歷幽途使知罪福之報也。不須費設。若意不已止可荼來耳。至斯果還。語鬍傢人云。吾今將鬍遊觀畢。當使還不足憂也。鬍即頓臥床上泯然如盡。叔於是將鬍。遍觀群山。備□鬼怪。未至嵩高山。諸鬼過鬍。並有饌設。餘施味不異世中。唯薑甚脆美。鬍欲懷將還。左右人笑鬍雲。止可此食。不得將還也。鬍末見一處。屋宇華曠。帳筵精整。有二少僧居焉。鬍造之。二僧為設雜□檳榔等。鬍遊歷久之。備見罪福苦樂之報。乃辭歸。叔謂鬍曰。汝既已知善之可修。何宜在傢。白足阿練。戒行精高可師事也。長安道人足白。故時人謂為白足阿練也。甚為魏虜所敬。虜主事為師。鬍既奉此練。於其寺中。遂見嵩山上年少僧者遊學衆中。鬍大驚與敘乖闊。問何時來。二僧答雲貧道本住此寺。往日不憶與君相識。鬍復說嵩高之遇。此僧雲。君謬耳。豈有此耶。至明日二僧無何而去。鬍乃具告諸沙門敘說往日嵩山所見。衆鹹驚怪。即追求二僧不知所在。
  乃悟其神人焉。元嘉末。有長安僧釋曇爽。來遊江南。具說如此也。
  宋李旦。字世則。廣陵人也。以孝謹質素。著稱鄉裏。元嘉三年正月十四日暴死。心下不冷。七日而蘇。唅以飲粥。宿昔復常雲。有一人。持信幡來至床頭稱。府君教喚。旦便隨去。直北嚮行。道甚平淨。既至城閣高麗似今宮闕。遣傳教慰勞問呼。旦可前至。大廳事上見有三十人。單衣青幘列坐森然。一人東坐披袍隱機。左右侍衛可有百餘。視旦而語坐人云。當示以諸獄令世知也。旦聞言已。舉頭四視。都失嚮處。乃是地獄中。見群罪人受諸苦報。呻吟號呼不可忍視。尋有傳教稱。府君信君可還去。當更相迎。因此而還。至六年正月復死。七日又活。述所見事較略如先。或有罪囚寄語報傢道。生時犯罪使為作福。稍說姓字親識鄉伍。旦依言尋求皆得之。又云。甲申年當行疾癘殺諸惡人。佛傢弟子作八關齋。戒修心善行可得免也。旦本作道傢祭酒。即欲棄錄本法。道民諫製。故遂兩事。而常勸化作八關齋。
  宋尚書僕射滎陽鄭鮮之。元嘉四年從大駕巡京。至都夕暴亡。乃靈語着人曰。吾壽命久盡早應過世。賴比歲來敬信佛法放生布施。以此功德延駐數年耳。
  夫幽顯報應有若影響宜放落俗務崇心大教。於時勝貴多皆聞雲(右三驗出冥報記也)。
  唐眭仁茜者。趙郡邯鄲人也。少事經學不信鬼神。常欲試其有無。就見鬼人學之十餘年不能得見。後徙傢嚮縣。於路見一人如天官。衣冠甚暐曄乘好馬。從五十餘騎。視仁茜而不言。後數見之常如此。經十年凡數十相見。後忽駐馬呼仁茜曰。比頻見君情相眷慕。願與君交遊。茜即拜之問公何人耶。答曰。吾是鬼耶。姓成名景。本弘農。西晉時為別駕。今任鬍國長史。仁茜問其國何在王何姓名。答曰。黃河已北總為臨鬍國。國都在樓煩西北。沙磧是也。其王即是故趙武靈王今統此國總受太山控攝。每月各使上相朝於太山。是以數來過此與君相遇也。吾乃能有相益。令君預知禍難。而先避之可免橫害。唯死生之命與大禍福之報。不能移動之耳。仁茜從之。景因命其從騎常掌事。以是贈之遣隨茜行有事令先報之。即爾所不知當來告我。於是便別。常事恆隨逐如侍從者。須有所問無不先知。時大業初陵岑之象為邯鄲令。子文本年未弱冠。之象請仁茜於傢。教文本書。茜以此事告文本。仍謂曰。成長史語我。有一事羞君不得道。既與君交亦不能不告君。鬼神道亦有食。然不能得飽。常苦饑。若得人食便得一年飽。衆鬼多偷竊人食。我既貴重不能。偷之。從君請一餐。茜既告文本。文本即為具饌備設珍羞。茜曰。鬼不欲入人屋。可於外水邊張幕設席陳酒食於上。文本如其言。至時仁茜見景兩客來坐。從百餘騎既坐。文本嚮席再拜謝以食之不精。亦傳景意辭謝。初文本將設食。仁茜請有金帛以贈之。文本問。是何等物。茜雲。鬼所用物。皆與人異。唯黃金及絹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黃色塗大錫作金。以紙為絹帛。最為貴上。文本如言作之。及景食畢令其從騎更代坐食。文本以所作金錢絹贈之。景深喜謝曰。因眭生煩郎君供給。郎君頗欲知壽命乎。文本辭雲。不願知也。景笑而去。數年後。仁茜遇病不甚睏篤。而又不起。月餘日。茜憑常掌事。掌事不知。便問長史。長史報雲。國內不知。後月因朝太山為問消息相報。
  至後月長史來報雲。是君鄉人趙某為太山主簿。主簿一員闕。薦君為此官。故為文案經紀召君耶。案成者當死。茜問請將案出。景雲。君壽應年六十餘。今始四十。但以趙主簿橫徵召耳。當為請之。乃曰。趙主簿相問。眭兄昔與同學恩情深至。今幸得為太山主簿。適遇一員官闕。明府今擇人。吾已啓公。公許相用。兄既不得長生。命當有死。死遇濟會未必當官。何惜一二十年。茍生延時耶。今文書已出不可復止願。决作來意無所疑也。茜憂懼病逾篤。景請茜曰趙主簿必欲緻君。君可自往太山於府君陳訴。則可以免。茜問何因見府君。景曰。鬼者可得見耳。往太山廟。東度一小嶺平地。是其都所。君往自當見之。茜以告文本。文本為具行裝。數日景又告茜曰。文書欲成。君訴懼不可免。急作一佛像。彼文書自消。茜告文本。以三千錢為畫一座像。於寺西壁記。而景來告曰。免矣。茜情不信佛。意尚疑之。因問景雲。佛法說。有三世因果。此為虛實。答曰。皆實。茜曰。即如是人死當分入六道。那得盡為鬼。而趙武靈王及君今尚為鬼耶。景曰。
  君縣內幾戶。茜曰。萬餘戶。又曰。獄囚幾人。茜曰。常二十人已下。又曰。萬戶之內有五品官幾人。茜曰。無。又曰。九品已上官幾人。茜曰。數十人。景曰。六道之義分一如此耳。其得天道萬無一人。如君縣內無一五品官。得人道者萬有數人。如君縣內九品數十人。入地獄者萬亦數十。如君獄內囚。唯鬼及畜生最為多也。如君縣內課役戶。就此道中又有等級。因指其從者曰。彼人大不如我。其不及彼者尤多。茜曰。鬼有死乎。曰然。茜曰。死入何道。答曰。不知。
  如人知生而不知死彼之事。茜問曰。道傢章醮為有益不。景曰。道者被天帝總統六道。是為天曹。閻羅王者如人間天子。太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神如諸尚書。若我輩國如大州郡。每人間事道上章謂請福。如求神之恩。天曹受之下閻羅王云。以某月日得某甲訴雲雲。宜盡理勿令枉濫。閻羅敬受而奉行之。如人奉詔也。無理不可求免。有枉必當得申。何為益也。茜又問。佛法傢修福何如。景曰。佛是大聖無文書行下。其修福者。天神敬奉多得寬宥。若福厚者雖有惡道文簿不得追攝。此非吾所識。亦莫如其所以然。言畢即去。茜一二日能起便愈。文本父卒還鄉裏。茜寄書曰。鬼神定是貪諂。往日欲郎君飲食乃爾殷勤。比知無復利相見殊落漠。然常掌事猶見。隨本縣為賊所陷死亡略盡。僕為掌事所道如常賊不見。竟以獲全。貞觀十六年九月八日。文官賜射於玄武門。文本時為中書侍郎。與傢兄太府卿及治書侍御史馬周給事中韋琨。及臨對坐。文本自語人云爾(右一驗出冥報記)
  臨川間。諸山縣有妖魅來。常因大風雨有聲如嘯能射人。其所著者如蹄頭腫大毒有雌雄。雄急雌緩。急者不過半日。緩者不延經宿。其有旁人常以救之。救之小免則死。俗名曰刀勞鬼。故外書云。鬼神者。其禍福發揚之驗於世者也。老子曰。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𠔌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禎。然則天地鬼神。與我並生者也。氣分則性異。域立則形殊。莫能相兼也。生者主陽。死者主陰。性之所托各安其方。太陰之中怪物存焉(右二條出搜神記)。
  韓詩外傳曰。死為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
  膏歸於露。露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
  禮記祭義曰。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之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依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張傾安定馬氏人。初傾之殺麴儉。儉有恨言。恨言。是月光見白狗。拔劍斫之。傾委地不起。左右見儉在傍。遂乃暴卒。
  依神異經曰。東北方有鬼星石室。三百戶而共所。石傍題曰鬼門。門晝日不閉。至暮則有人語。有火青色(右此四驗出其御覽)。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言鬼。尋復問之。卿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送行數裏。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檐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檐定伯數裏。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身重耳。伯因復檐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於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度。聽之了無聲音。定伯自度漕灌作聲。鬼復言。何以聲。
  定伯曰。新死不習度水故爾。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定伯便檐鬼着頭上急持之。
  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着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為羊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千五百文(右此一驗出列異傳)。
  趙泰傳曰。泰曾奄然而絶。有使二人。扶而從西入趣宮治。合有三重黑門。
  周匝數十裏。高梁瓦屋。是日亦有同死者。男子五六千人。皆在門外。有吏着帛單衣持筆疏人姓名。男女左右別記。謂曰莫動。當將汝入呈太山府君。名簿在第二十須臾便至。府君西嚮坐。邊有持刀直衛。左右至者案名一一呼入至府君所。
  依罪輕重斷之入獄。案抱樸子曰。按九鼎記及青靈經。並雲。人物之死俱有鬼也。
  魏孫恩作逆時吳興紛亂。一男子避急突入蔣侯廟。始入門木像彎弓射之即死。行人及守廟者。無不必見(右此一驗出幽冥錄)。
  畜生部(此別十部)
  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身量部壽命部業因部受報部修福部苦樂部好醜部述意部第一夫論畜生。癡報所感種類既多。條緒非一。稟茲穢質。生此惡塗。頓罷慧明。唯多貪恚。所以蜂蠆藴毒。蛇蝮懷瞋。鴿雀嗜淫豺狼騁暴。或復被毛戴角。
  抱翠銜珠。嘴巨鋒芒。爪甲長利。或復聽物往還。受人驅策。犬勤夜吠。雞競曉鳴。牛弊田農。馬勞行陣。肌肉於是消耗。皮膚為之零落。或可潛藏草澤遂被置羅。竄伏陂池橫遭罾網。如是畜生悉皆懺悔。乃至鯤鵬大質。螻蟻細驅。偃鼠飲河。鷦鷯巢木。水生陸産羽族毛群。錦質紫鱗丹鰓赬尾。如此之流。悉皆代為懺悔。當令信根清淨。捨此惡形。慧命莊嚴。復茲天報。無復驅馳之苦。永離屠割之悲。縱意逍遙。隨心放蕩。飲啄自在。嗚嘯無為。出彼樊籠。免乎係縛也。
  會名部第二畜生者。如婆沙論中釋。生謂衆生。畜謂畜養。謂彼橫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問曰。若以畜養名畜生者。如諸竜水陸空行。豈可為人所養名為畜生耶。答曰。養者義寬。具滿人間及以六天。不養者處狹。唯在人中山野澤內。又古昔諸竜亦為人養。具在文史。今從畜養偏多。故名畜生。又立世論雲。畜生梵名底(都履反)慄車。由因諂麯業故。於中受生故。復說。此道衆生多覆身行。故說名底慄車。
  依新婆沙論。名為傍生。故問。雲何傍生趣。答其形傍故行亦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有說。彼諸有情由造作增上愚癡身語意惡行。往彼生闇鈍。故名傍生。謂此遍於五趣皆有。如捺落迦中。有無足者。如娘矩咤蟲等。有二足者如鐵嘴鳥等。有四足者如黑駿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於鬼趣中。有無足者如毒蛇等。有二足者如烏鴟等。有四足者如狐狸象馬等。有多足者如六足百足等。
  於人趣三洲中。有無足者如一切腹行蟲。有二足者如鴻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於拘盧洲中。有二足者如鴻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
  無有無足及多足者。彼是受無惱害業果處故。四天王衆天及三十三天中。有二足者如妙色鳥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餘無者如前釋。上四天中。唯有二足者如妙色鳥等。餘皆無者。空居天處轉勝妙故。問彼處若無象馬等者如何為乘。亦聞彼天乘象馬等。雲何言無。答由彼諸天福業力故。作非情數象馬等形。而為禦乘自娛樂也。
  依樓炭經說。畜生不同。大約有其三種。一魚。二鳥。三獸。於此三中。一一無量。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於彼經中。但列總數不別列名。正法念經。種數不同有四十億。亦不列名。
  住處部第三如新婆沙論。問傍生本住何處。答本所住處在大海中。後時流轉遍在諸趣。
  問其形雲何。答多分傍側。亦有竪者。如緊捺落畢捨遮醯盧索迦等。問語言雲何。答劫初成時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分有情不平等故。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又舊婆沙論說。畜生住處乃有邊正之別。第一正住者。或說在鐵圍兩界之間冥闇之中。或在大海之內。或在洲渚之上。第二邊住者。謂在五趣之中。如地獄中。或有無足畜生如彼蛇等。或有二足者如彼烏鳩等。或有四足者如彼狗等(此中。或有實報或有化者不定)於鬼趣中亦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畜生。謂彼有威德鬼中亦有象馬駝驢等。無威德鬼中唯有狗等。修羅趣中(一同鬼趣中說)於天趣中。唯有二足四足畜生。更無餘種(然欲色二界諸天。有具不具報化畜生一如前天中說)。
  身量部第四如菩薩處胎經云。第一大鳥不過金翅鳥。頭尾相去八千由旬高下亦爾。若其飛時從一須彌。至一須彌終不中止。廣如經說。第二獸者不過於竜。如阿含經說。難陀跋難陀二竜。其形最大。繞須彌山七匝。頭猶山頂尾在海中。第三魚身者不過摩竭大魚。如四分律說。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七百由旬。故阿含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如赤𠔌。若依俗書。莊周說雲。有大鵬。其形極大。鴻鵬之背不知幾千裏。將欲飛時擊水三千裏。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而上。去地九萬。方乃得逝。要從北溟至於南溟。一飛六月。
  終不中息(此當內典小金翅鳥。俗情不測謂言別有大鵬之鳥)俗書復說。水獸大者。不過巨靈之鰲。其形最大。首冠蓬萊海中遊戲。亦不說其高下長短也(此^6□未同小小之摩竭。不可較其優劣也)莊周說。小鳥之微不過於鷦螟之鳥。蚊子須上養子。有卵須上孚乳。其卵不落(此亦未達。內典衆生受報極小者形如微塵。天眼方睹。故內律雲。佛令比丘漉水而飲。捨利弗乃多遍而漉。猶有細蟲。
  因此七日不飲水。身形枯^6□。佛知而故問。汝雲何憔悴。答言。佛令漉水而飲。弟子。縱多遍漉。以天眼觀蟲。猶尚而過如器中漂水沙。以護生命不敢飲水。故身憔悴佛告捨利弗。若以天眼觀一切人民無有活者。自今已後但聽肉眼看水清淨。其內無蟲即得開飲。故知衆生微報處處皆遍。小者豈同鷦螟之質大也)。
  壽命部第五如毗曇說雲。畜生道中。壽極長者不過一劫。如持地竜王及伊羅□竜等。壽極短者不過蜉蝣之蟲。朝生夕死不盈一日。中間長短不可具述。如智度論說。佛令捨利弗觀鴿過未。前後各八萬劫。猶不捨鴿身。故知畜生壽報長遠。非凡所測也。
  業因部第六依業報差別經中說。具造十業得畜生報。一身行惡。二口行惡。三意行惡。
  四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毀駡衆生。八惱害衆生。九施不淨物。十行於邪淫。若依正法念經說。畜生種類各各差別。業因得報亦各不同。備如經說。不可具述。若依地持。具造十惡。一一能令衆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中。後得人身猶有習報(具如餘篇中說)。
  受報部第七依賢愚經云。爾時有諸估客欲詣他國。其諸商人共將一狗。至於中路。衆賈頓息。伺人不看。狗便盜肉。衆人瞋打而折其腳棄野而去。時捨利弗天眼見狗。
  □躄饑餓睏篤垂死。着衣持□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飛至狗所。慈心憐愍以食施與。狗得其食活命歡喜。即為狗說微妙之法。狗便命終。生捨衛國婆羅門傢。後捨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而問言。尊者獨行無沙彌耶。捨利弗言。我無沙彌。聞卿有子。當用見與。婆羅門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孤幼。不任使命。比前長大當用相與。後至七歲。以其兒付令使出傢。便受其兒。將至衹桓聽為沙彌。漸為說法。心開意解得阿羅漢果。功德悉備。均提沙彌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觀過去世本造何行遭聖獲果。觀見前身作一餓狗。蒙和上恩今得人身並獲道果。欣心內發而自念言。我蒙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身供給所須。求作沙彌不受大戒。佛告阿難。由過去世迦葉佛時。均提出傢少年聲好。善巧贊唄人所樂聽。
  有一老僧音聲濁鈍不能經唄。已得羅漢功德皆具。年少比丘自恃好聲。見而訶之聲如狗吠。時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識我不。我得羅漢儀式悉具。年少聞說。心驚毛竪惶怖自責。即於其前懺悔過咎。由其惡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傢持淨戒故。今得見我蒙得解脫。又智度論雲。愚癡多故。受蚯蚓蜣螂螻蟻鵂鶩角□之屬諸騃蟲鳥。竜樹菩薩或云。淫欲情多故欲受鶩身。或云。愚癡多故亦受鶩身。
  此二鶩身為同為異。答謂習欲生者是水鳥鳧鴨之流。習癡生者是陸鳥□梟之類。
  或晝見夜亦見。由欲生故恆多連飛。並泛鳥之類。或夜見晝不見。由癡生故恆多夜遊伺。鼠鴟亦二種。習欲生者是老鴟。則晝見夜不見。習癡生者是角鴟。則夜見晝不見。又長阿含及增一經云金翅鳥有四種。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皆先大布施。由心高陵虛苦惱衆生心多瞋慢生此鳥中。有如意寶珠以為瓔珞。變化萬端無事不辨。身高四十裏。衣廣八十裏。長四十裏。重二兩半。食黿鼉蟲□以為段食(涅槃經云。能食能消一切魚金銀等寶唯除金剛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亦有婚姻。兩身相觸以成陰陽。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大海北岸一樹。
  名究羅瞋摩。高百由旬。蔭五十由旬。樹東有卵生竜宮。卵生金翅鳥宮。樹南有胎生竜宮。胎生金翅鳥宮。樹西有濕生竜宮。濕生金翅鳥宮。樹北有化生竜宮。
  化生金翅鳥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莊飾如上。若卵生金翅鳥飛下海中。以翅搏水水即兩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竜隨意而食之(華嚴經云。此鳥食竜所扇之風。風若入人眼人眼則失明故不來人間恐損人眼也)胎濕化等亦復如是(涅槃經云唯不能食受三歸者)有化竜子。於六齋日受齋八禁。時金翅鳥欲取食之。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高十六萬裏。求覓其尾了不可得。鳥聞亦受五戒。又觀佛三昧經云。金翅鳥王。名曰正音。於衆羽族快樂自在。於閻浮提日食一竜王及五百小竜。於四天下更食。日日數亦如上。周而復始。經八千歲死相既現。諸竜吐毒不能得食。饑逼慞惶求不得安。至金剛山。從金剛山直下。從大水際至風輪際。
  為風所吹還上金剛山。如是七返。然後命終。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難陀竜王懼燒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車軸。鳥肉消盡唯餘心存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剛山。難陀竜王取為明珠。轉輪聖王得為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又樓炭長阿含經等雲。竜還有四。皆先多瞋恚心麯不端。大行布施今受此形。由施福故以七寶為宮(宮之所在如前金翅鳥中說也)身高四十裏。衣長四十裏。廣八十裏。重二兩半。神力自在。百味飲食。最後一口變為蝦□。若自化眷屬發於道心乞施皂衣能使諸竜各興供養者。沙不雨身及離衆患(亦能變身為蛇等。不遭蝦蟆及金翅鳥)。
  食黿鼉魚鱉以為段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亦有婚姻。身相觸以成陰陽。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得免金翅鳥食。唯有十六王。一娑竭。二難陀。三跋難陀。
  四伊那婆羅。王提頭賴咤。六善見。七阿盧。八伽句羅。九伽毗羅。十阿波羅。
  十一伽□。十二瞿伽□。十三阿耨達。十四善住。十五憂睒伽波頭。十六得叉迦。
  又樓炭華嚴經云。娑竭竜王住須彌山北大海底。宮宅縱廣八萬由旬。七寶所成。墻壁七重。欄楯羅網。嚴飾其上。園林浴池衆鳥和鳴。金壁銀門。門高二千四百裏。廣二千二百裏。彩畫殊好。常有五百鬼神之所守護。能隨心降雨。群竜所不能及。住淵涌流入海。青□璃色。又海竜王經云。竜王白佛言。我從劫初正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竜眷屬繁多。佛告竜王。其於佛法出傢。違犯戒行不捨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竜中。佛告竜王。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居傢出傢。違其禁戒皆生竜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居傢出傢。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竜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居傢出傢。
  犯戒皆生竜中。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傢出傢。□諍誹謗經戒。死生竜中。今已有出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諸竜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泥洹後多有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竜中或墮地獄。
  又僧護經云。爾時世尊告僧護比丘。汝於海中所見竜王。受此竜身。牙甲鱗角。其狀可畏。臭穢難近。以畜生道障出傢法。不能得免金翅鳥王之所食啖。竜性多睡。有五法不能隱身。一生時。二死時。三淫時。四瞋時。五睡時。復有四毒不能如法。一以聲毒故不能如法。若出聲者聞則害人。二以見毒故不能如法。
  若見身者必能害人。三以氣毒故不能如法。若被氣噓必能害人。四以觸毒故不能如法。若觸身者必能害人。
  修福部第八如菩薩處八胎經云。佛告智積菩薩。吾昔一時無央數劫為金翅鳥王。七寶宮殿後園浴池皆七寶成。心得自在如轉輪王。乃能入海求竜為食。時彼海中有化生竜子。於其齋日奉持八禁。時金翅鳥王身長八千由旬。左右兩翅各長四千由旬。
  以翅斫海取竜。水未合頃飛銜竜出。鳥欲食竜時。先從尾而吞。到須彌山北有大鐵樹。高下六萬裏。銜竜至彼欲得食啖。求竜尾不知處。以經日夜明日竜始出尾語金翅鳥。化生竜者我身是也。我不持八齋法者汝即灰滅。時金翅鳥聞悔過自責。佛之威神甚深難量。我有宮殿。去此不遠。共我至彼以相娛樂。竜即隨鳥至宮觀看。今此眷屬不聞如來八關齋法。唯願指授禁戒威儀。若壽終後得生人中。
  爾時竜子具以禁戒法便讀誦之。即於鳥宮而說頌曰。
  我是竜王子修道七萬劫以針刺樹葉犯戒作竜身我宮在海水亦以七寶成摩尼玻□珠明月珠金銀可隨我到彼觀看修佛事復益善根本慈潤悉周遍爾時鳥聞竜子所說。受八關齋法。口自發言。從今以後盡形壽不殺生如諸佛教。金翅鳥眷屬受三自歸已。即從竜子到海宮殿。彼有七寶塔。諸佛所說諸法深藏。別有七寶函滿中佛經。見諸供養猶如天上。竜子語鳥。我受竜身劫壽未盡。
  未曾殺生嬈觸水性。時竜子竜女心開意解。壽終之後。皆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苦樂部第九如經說雲。如有福竜。依報快樂具足。妻妾伎女衣服飲食象馬七珍無不備有。優樂自在過逾於人。乃至六欲天中亦有鳥獸。自在受樂。亦有薄福諸竜。日別熱沙爆身。為諸小蟲之所唼食。又如人間畜生驅策鞭打擔輕負重馳騁走使不得自在。乃至水陸空行乏少水草共相殘害。又復鐵圍山間。兩界畜生恆居暗瞑。受苦無間無暫時樂。如是諸苦不可具陳。
  好醜部第十如經說雲。如竜驥驎鳳孔雀鸚鵡山雞畫雉。為人所貴情希愛樂。如獼猴豺狼虎兕蚖蝮服鳥梟鴟等。人所惡見不喜聞音。如是好醜陳列難盡。貴賤可知。不可具述。
  感應緣(略引其七)
  黃初有魅怪蜀山有猳國怪越山有鳥怪季桓子井有羊怪晉懷瑤傢地有犬怪臯辛氏時有狗怪西國行記人畜交孕怪魏黃初中。頓丘界有人騎馬夜行。見道中有物大如兔。兩眼如鏡。跳梁遮馬令不得前。人遂驚懼墮馬。魅便就把驚怖暴死。良久得蘇。蘇已失魅不知所在。
  乃便上馬前行數裏逢一人。相問訊已說嚮者事變如此。今相得為伴甚佳歡喜。人曰。我獨行得君為伴快不可言。君馬行疾且前。我在後隨也。遂共行語曰。嚮者物何如乃令君懼怖耶。對曰。其身如兔而眼如鏡形甚可惡。伴曰。試顧視我耶。
  人顧視之猶復是也。魅便跳上馬人遂墜地怖死。傢人怪馬獨歸。即行推覓。於道得之。宿昔乃蘇說狀如是。
  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與猴相類。長七尺。能作人行善走逐人。名曰猳國。
  一名馬化。或曰玃□。伺道行婦女。有長者輒盜取將去。人不得知。若有行人經過其傍。皆以長繩相引猶故不免。此物能別男女氣臭。故取女男不知也。若取得人女則為傢室。其無子者終身不得還。十年之後形皆類之。意亦迷惑不復思歸。
  若有子者輒抱送還其傢。産子皆如人形。有不養者其母輒死。故懼怕之無敢不養。及長與人不異。皆以楊為姓。故今蜀中西南多諸楊率。皆是猳國馬化之子孫也。
  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治鳥。穿大樹作巢。如五六升器。戶口徑數寸。周飾以土堊。赤自相分。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去。或夜冥不見鳥。鳥亦知人不見。便鳴喚曰。咄咄上去。明日便急上去。咄咄下去。明日便宜急下。若不使去但言笑而已者。人可止伐也。若有穢惡及其所止者。則有虎通夕來守。人不去便傷害人。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嗚亦鳥也。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中取石蟹就人火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謂此鳥是越柷之祖也。
  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馬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耶。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驅蚑^2□^2□。水中之怪是竜罔。土中之怪曰賁羊。夏鼎志曰。罔象如三歲兒。赤目黑色大耳長臂赤爪。索縛則可得食。王子曰。木精為遊光。金精為清明。晉元康中。吳郡婁縣懷瑤傢。忽聞地中有犬子聲隱其聲。上有小穿大如螾。瑤以杖刺之。入數尺覺如物。乃掘視之得犬子雌雄。各一目猶未開。形大如常犬也。哺之而食。左右鹹往觀焉。長老或云。
  此名犀犬。得之者令傢富昌。宜當養之。以目未開還置穿中。覆以磨礱。宿昔發視左右無孔還失所在。瑤傢積年無他禍福也。
  大興中吳郡府捨中。又得二牧物如初。其後太守張茂為吳興兵所殺。屍子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無傷。夏鼎志曰。掘地而得狗名曰賈。掘地而得豚名曰邪。掘地而得人名曰聚。聚毋傷也。此物之自然。無謂鬼神而怪之。
  然則與地狼名異其實一物也。準南萬畢曰。千歲羊肝化為地宰。蟾蜍得□卒時為鶉。此皆因氣作。以相感而惑也。睾辛氏有老婦人居於王宮。得耳疾歷時醫為挑治。出頂蟲大如繭。婦人去後。置以瓠籬。覆之以盤。俄爾頂蟲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遂畜之。時戎吳盛強數侵邊境。遣將徵討不能禽勝。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首者。購金千斤封邑萬戶。又賜以少女。後盤瓠銜得一頭將造王闕。王診視之即是戎吳。為之柰何。群臣皆曰。盤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
  雖有功無施也。少女聞之啓王曰。大王既以我許天下矣。盤瓠銜首而來為國除害。此天命使然。豈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霸者重信。不可以子女微軀而負明約於天下。國之禍也。王懼而從之。令少女隨。盤瓠將女上南山。山草木茂盛無人行□。於是女解去上衣為僕竪之紛。着獨拘之叉。隨盤瓠升山入𠔌止於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視覓。天輒風雨嶺震雲晦往者莫至。蓋經三年産六男六女。盤瓠死後自相配偶為夫妻。織續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製着用。經後母歸以語王。王遣追之男女。天不復雨衣服^6□褳言語侏離。飲食蹲踞好山惡都。王順其意有詔賜以名山廣澤。號曰蠻夷。蠻夷者。外癡內黠。安土重賜以其受異氣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伴。田作價販無開濕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取其遊食於水。今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群夷是也。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每祭盤瓠。其俗至今。故世稱赤^6□橫頵盤瓠子孫(右六條出搜神記)。
  奘法師西國記雲。僧伽羅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此國本寶渚也。多有珍寶棲止鬼神。其後南印度有一國王。女聘鄰國吉日送歸。路逢師子。侍衛之徒棄女逃難。女居輿中心甘喪命。時師子王負女而去。入深山處幽𠔌。捕鹿采□以時資給。既積歲月遂孕男女。形貌同人性種畜也。男漸長大力格猛獸。年方弱冠人智斯發。請其母曰。我何謂乎。父則野獸母乃是人。既非族類如何配偶。母乃述昔事以告其子。曰人畜殊途宜速逃逝。曰我先已逃不能自濟其子於後逐師子父。登山踰嶺。察其遊止可以逃難。伺父去已遂檐負母下趣人裏。母曰。宣各慎密勿說事源。人或知聞輕鄙我等。於是父國。國非傢族宗祀已滅。投寄邑人。人謂之曰。爾曹何國人也。曰我本此國流離異域。子母相攜來歸故裏。人皆哀愍更共資給。其師子王還無所見。追戀妻兒憤恚既發。便出山𠔌往來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殘毒生類。邑人輒出遂取而殺。擊鼓吹貝負弩持鉾。群從成旅然後免害。其王懼仁化之不洽也。乃縱獠者期於擒獲。王躬率四兵衆以萬計。掩捕林藪彌跨山𠔌。師子震吼人畜僻易。既不擒獲。尋復招募其有擒執師子除國害者。
  當酬重賞式旌茂續。子聞王之令。乃謂母曰。饑寒以久宜可應募。或有所得以相撫育。母曰。言不可。若是彼獸雖是畜也猶是汝父。豈以艱辛而興逆害。子曰。
  人畜異類禮義安在。既以違阻此心何異。乃抽小刃。出應招募。是時千衆萬騎雲屯霧合。師子踞在林中。人莫敢近。子即其前父遂馴伏。於是乎親愛忘怒。乃剚刃於腹中。尚懷慈愛猶無忿毒。乃至刳腹含苦而死。王曰。斯何人哉。若此之異也。誘之以福利。震之以威禍。然後具陳始末備述情事。王曰。逆哉。父而尚害況非親乎。畜種難馴兇情易動。除民之害其功大矣。斷父之命其心逆矣。重賞以酬其功。遠放以誅其逆。則國典不虧王言不貳。於是裝二大船多儲糧糗。母留在國周給賞功。子女各從一舟隨波飄蕩。其男船泛海至此寶渚。見豐珍玉便於中止。其後商人采寶復至渚中。乃殺其商主留其子女。如是繁息子孫衆多。遂立君臣以位上下。連都築邑據有疆域。以其先祖擒執師子。因舉元功而為國號。其女船者。泛至波刺斯西。神鬼所魅産育群女。故今西大女國是也。故師子國人。形貌卑黑方頤大顙。情性獷烈安忍鴆毒。斯亦猛獸遺種故。其人多勇健斯一說也。
  若據佛法所記。則依起世經。昔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
  又屈支國東境城北天祠前有大竜池。諸竜易形交合牝馬。逐生竜駒之子。方乃馴駕。所以此國多出善馬。聞諸先志曰。近代有王號曰金華。政教明察感竜馭乘。王欲終沒鞭觸其耳。因即潛隱以至千金。城中無井取彼池水。竜變為人與諸婦人會。生子驍勇走及奔馬。如是漸染人皆竜種。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力乃引構突厥殺此人。少長俱戮略無^6□類。城今荒蕪人煙斷絶(右二驗出奘法師傳)。
  述曰。數見愚俗邪說之人云。貴賤不同人畜殊別。何有人作畜生畜生。作人。佛說虛誑恐不依實。若汝守愚不信佛言者。何故。前列俗典書史具述。目驗所□豈亦不信。如行恩含忍。即同楚子蛭痼疾皆愈。宋公不禱妖星夕退。若也行惡如漢鴆趙王如意。蒼狗成肉。齊殺彭生立豕為祟。近事尚然。況復行因善惡業報。升瀋殊趣纍劫受殃也。
  法苑珠林捲第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