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集 》 病隙碎筆 》
第7節:病隙碎筆1(7)
史鐵生 Shi Tiesheng
既然人死後,靈魂的有與無同樣都拿不到證據(真是一件公平的事呵),又為什麽會有涇渭分明的兩種信奉,一種寧可信其有,另一種偏要宣佈其無呢?依我想,關鍵在於接下來互不相同的推演。
信其有者的推演是:於是會有地獄,會有天堂,會有末日審判,總之善惡終歸要有個結論。這大約就是有神論。不過,有神論對神的態度並不都一致,這是另外的話。
宣佈其無者的推演是:當然就沒有什麽因果報應,沒有地獄,沒有天堂,也沒有末日審判。此屬無神論。但無神論也有着對神的描畫,否則怎麽斷定其無呢?且其描畫基本一致,即那是一種誰也沒見過、也不可能見過,然而卻束縛人,甚至威脅着人類自由的東西。"不,那根本是沒有的!"
二十八
這其實就有點兒問題了:根本沒有的東西如何威脅人?根本沒有,何至於這麽着急上火地說它沒有?顯然是有點兒什麽,不一定有形,但確乎在影響我們。並非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纔存在,你能撞見誰的夢嗎?或者摸一摸誰的幻想?神,在被猜想之時誕生,在被描畫的時候存在,在兩種相反的信奉中同樣施展其影響。
信其有者,為人的行為找到了終極評判乃至奬懲的可能,因而為人性找到了法律之外的監督。比如說警察照看不到的地方,惡念也有管束。當然,弄不好也會為專製者提供方便,強徒也會祭起神明。
信其無者則為人的為所欲為鋪開坦途,看上去像是渴盼已久的自由終於降臨,但種種惡念也隨之解放,有恃無恐。但這也並不就能預防專製,亂世英雄大權獨握,神俗都踩在腳下。
二十九
說白了,作惡者更傾嚮於靈魂的無。死即是一切的結束,惡行便告輕鬆。於此他們倒似乎勇敢,寧可承擔起死後的虛無,但其實這裏面掩藏着潛逃的顫慄,即對其所作所為不敢負責。這很像是蒙騙了裁判的犯規者,事後會寬慰有加地告訴你:比賽已經結束,錄像並不算數。
人死後靈魂依然存在,是人類高貴的猜想,就像藝術,在科學無言以對的時候,在神秘難以洞穿的方向,以及在法律照顧不周的地方,為自己填寫下美的志願,為自己提出善的要求,為自己許下誠的諾言。
但是惡行出現了。惡行警覺地發現,若讓那高貴的猜想包圍,形勢明顯不妙。幸虧靈魂不死難於證實,這不是個好消息麽?惡行於是看中"證實"二字,慌不擇路地拉扯上科學--什麽好意思不好意思的--嚮那高貴的猜想發難。但是匆忙中它聽差了,靈魂不死的難於證實並不見得對它是個好消息,那衹是說,科學在這個問題上持棄權態度。科學明白:靈魂的問題從來就在信仰的領域,"證實"與"證偽"都是外行話。
三十
可什麽是惡呢?有時候善意會做成壞事,歹念碰巧了竟符合義舉。這樣的時候善惡可怎麽評斷,靈魂又據何奬懲?以效果論嗎,有法律在,其他標準最好都別插嘴。以動機論嗎,可是除了自己,誰又吃得準誰一定是怎麽想的?所以,良心的審判,註定的,審判者和被審判者都衹能是自己。這就難了,自我的審判以什麽作標準呢?除非是信仰!或者你心裏早有着一種善惡標準,或者你就得費些思索去尋找它。這標準的高低姑且不論,但必超乎於法律之外,必非他人可以代勞,那是你自己的事,是靈魂獨對神的傾訴、懺悔和討教。這標準碰巧了也可能符合科學,但若不巧,你的煩憂恰恰是科學的盲區呢?便衹好在思之所極的空茫處,為自己選擇一種正義,樹立一份信心。這選擇與樹立的發生,便可視為神的顯現。這便是信仰了,無需實證卻可以堅守。
善惡的標準,可以永久地增補、修正,可以像對待幸福那樣,做永久的追尋。怕衹怕人的心裏不設這樣的標準,拆除這樣的信守,沒有這樣的法庭也不打算去尋找它,同時快樂地宣揚這纔是人性的復歸。
三十一
不過麻煩並沒有完:倘那選擇與樹立完全由着自己說了算,事情豈不荒唐?豈不等於還是沒有標準?豈不等於可以為所欲為、自做神明?一傢一面旗,都說自己替天行道,冷戰熱戰於是不亦樂乎,神明與神明的戰爭並不見得比群毆來得文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 第1節:病隙碎筆1(1) | 第2節:病隙碎筆1(2) | 第3節:病隙碎筆1(3) | 第4節:病隙碎筆1(4) | | 第5節:病隙碎筆1(5) | 第6節:病隙碎筆1(6) | 第7節:病隙碎筆1(7) | 第8節:病隙碎筆1(8) | | 第9節:病隙碎筆1(9) | 第10節:病隙碎筆1(10) | 第11節:病隙碎筆1(11) | 第12節:病隙碎筆1(12) | | 第13節:病隙碎筆1(13) | 第14節:病隙碎筆2(1) | 第15節:病隙碎筆2(2) | 第16節:病隙碎筆2(3) | | 第17節:病隙碎筆2(4) | 第18節:病隙碎筆2(5) | 第19節:病隙碎筆2(6) | 第20節:病隙碎筆2(7) | | 第21節:病隙碎筆2(8) | 第22節:病隙碎筆2(9) | 第23節:病隙碎筆2(10) | 第24節:病隙碎筆2(11)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