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今註今譯   》 兩派十宗及其他      南懷瑾 Na Huaijin    徐芹庭 Xu Qinting

  由秦、漢以後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係統,我過去曾臚列它為兩派六宗。所謂兩派:
  (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後,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傢,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傢易學係統的,這便是道傢易學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註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傢易學的一派。
  所謂六宗:
  (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象數的範圍。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於魏、晉之初,由阮籍、王弼等開其先聲。繼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後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註,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儒理”說易,大盛於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於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於這一範圍。史事一係,也由宋儒開始,如楊萬裏的易學,便偏重於這一觀點。
  事實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說,還不能盡概兩千餘年易學關連的內容。如果加上由象數易學的發展,包括術數的雜易等,應該可歸納為十宗,除了以上所說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
  (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
  至於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象數為主,比較偏嚮於固有的科學性質,素來不為尋章摘句、循行數墨的學者所能接受,因此在過去的學術專製時代中,便被打入江湖術土的方伎之流,無法有所增益與發明,頗為可惜。
  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象數,衹是偏重儒理,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象外無詞”,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象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很可能會替中國文化的前途,開發更大的光芒。古人雖然也有這種企圖,但始終不敢脫離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後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托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傢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於象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設卦爻辭例,但仍睏於災祥休咎的觀念,衹作人事吉兇的判斷,並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於漢、宋儒易的範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尚秉和頗得象數的效用,亦自成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敘言《易經》與“三易”易名的定義《易經》的作者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易學的傳承及其他兩派十宗及其他易學的精神
本書譯事的經過《周易今註今譯》四版序《周易今註今譯》凡例上經(1)
上經(2)上經(3)上經(4)上經(5)
上經(6)上經(7)上經(8)上經(9)
上經(10)上經(11)上經(12)上經(1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