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南懷瑾 Na Huaijin

  第一節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禪、道合一的途徑,已極其明朗。到南宋時期,在北方的民族,長期受睏於遼、夏、金、元的動蕩局面,國傢民族感情,與傳統文化精神交相激發,便有王重陽、丘長春師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變歷來神仙方士、符籙法術的道術,提倡敦品勵行,修心養性的漸修教化,成為黃河南北聲勢顯赫的新興道派,威名遠布。他們與成吉思汗,及元朝開國之初的政策,並元代以後的道教,都有極大的關係。明、清以後的道教,即以全真道為其中堅骨幹,是為開北宗竜門派的翹楚。全真道的學理與方法,完全近於禪宗北宗漸修的路綫,而且又富有儒傢與宋代新興理學家的精神。他們生當衰亂之世,華夏丘墟,以民間講學道的姿態,盡力保持國傢民族文化的元氣與精神,可謂用心良苦,功德無量,而古今學者,依樣畫葫蘆,一律指為釋老的異端,管窺陋見,卑不足道,實在有點辜負聖賢,非常可笑。
  一、創始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跡
  當宋徽宗政和二年間(公元一一一二年),這位皇帝正在玩他那一套書畫、蹴球、修煉神仙道術的時候,在陝西的終南山下劉蔣村中,便出了一位為後世道教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後來修道,改單名為嘉,字知名,道號曰重陽。他自幼便慷慨好義,不拘小節。而且在二十歲左右,便中過進士,很有文名。到了徽、欽二帝做了金人的俘虜,金人又利用劉豫稱齊王,定都山西大名府的時期,由此便結束了北宋的王朝,也是南宋的開始。他在這一段時期,故園傢國都算完了,如本傳稱:“當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封劉豫為王,國號齊,改元為阜昌初年。撫治河外,不及於秦,歲屢餓,人至相食。時鹹陽醴泉,惟師傢富魁兩邑,其大父乃出餘以周之,遠而不及者,鹹來劫取,鄰里三百戶,餘亦因侵之,傢財為之一空。有司率兵捕獲,將置之法。師曰:鄉人餓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有司賢之,遂釋不問,人服其德。金海陵煬王正隆四年,師忽自嘆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予猶碌碌如此,不亦愚乎?自是之後,性少檢束,親戚惡之曰:害瘋來。師受而不辭。關中謂狂者為害瘋。”因此便自叫自己曰王害瘋。不久,便遇呂純陽化身的點化,就修道了。
  本傳又說他此後五年中秋,再遇呂純陽於醴泉。“師趨拜之。衆笑言曰:是害瘋。安得識真仙師?其人邀師飲。師問其鄉閭年姓。答曰:濮州人,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留秘語五篇,令師讀畢焚之。且曰:去東海,投譚捉馬。已而,俄失所在,師乃捐棄妻孥,送次女於姻傢,竟委而去。行乞於(虖阝)社終南間,舉止亦若狂。人莫測也。後別構庵於南時村,起封高數尺,壙深丈餘,以活死人目之。又號曰:行菆。以方牌挂其上,書云:王害瘋靈位。自作歌曰:‘活死人兮王瘋乖,水雲別是一般諧。道名喚作重陽子,謔號稱為沒地埋。來者路不忘懷,行(歹贊)須是挂靈牌。’又於庵四隅,各植海棠梨一株。同庵和公,怪而問之?師曰:吾欲使他日四方教風為一,亦如此。”“俄一夕,自焚其庵,村裏驚救之。師方舞躍而歌曰:‘數載殷勤,謾居劉蔣,庵中日日塵勞長,豁然真火瞥然開,便教燒了歸無上,奉勸諸公,莫生悒怏,我咱別有深深況,惟留灰爐不重遊,蓬萊路上知往來。”
  他從此攜罐行乞東行,當金世宗大定七年間(公元一一六七年),便到了山東的登州,那時山東屬於金國的地方,並非南宋所有。他在寧海的儒者範明叔傢,遇到了當地的富豪馬宜甫,就是後來重陽門下,稱為七真的首徒馬丹陽。本傳說:
  初宜甫夢其南園一鶴從地涌出,師至,同師擇地立庵,師指鶴起處,命名全真。全真之名,始於此矣。師欲輓之西遊,宜甫傢貲鉅萬。久而未决,其室孫氏尤難之。
  他住到馬宜甫的傢裏去,故意顯示神異來感動他們,宜甫夫婦便棄傢修道了。師為他改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同時又收了譚玉、王處一、郝升等。本傳說:
  譚玉者,以宿疾來見,師始拒之。玉固請為弟子,留宿庵中,其疾頓愈。玉遂黜其妻子而從之。師名以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繼有王公者,居半仙山。聞師至,來謁,問答有得,遂師禮之。後往鐵查山雲光洞。師飛蓋緻其名號,名處一,號傘陽子。日者郝升,深於易,賣卜於市,師入其肆,背而坐焉。升曰:請公回頭。師應聲曰:君何為不回頭耶?升悚然異之。從至朝元觀。師授之二詞,以發至意。升大感悟,乃執弟子禮。從至煙霞洞。賜名曰璘,號恬然子。
  在這一段期間,他率領門人到昆崳山,發現煙霞古洞,說是其先世修道的所在。在此又收了一位弟子,便是丘長春,為以後創建弘揚全真道的祖師,曾經為道教及元朝統一中國初期的社會,做了許多福利事業的超人。本傳說:
  棲霞丘公,年十九。雖已入道,未知所從,盤桓昆崳。聞師在全真庵,因投謁於齋次。師知其為遠器,贈之以詩,賜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自此門人頗集,師以駡詈笞捶磨煉之,稍稍散去。篤志不變者,惟馬、譚、丘而已。……師嘗顧丘長春曰:此子異日地位非常,必大開教門者也。
  當金大定九年四月間,寧海周伯通,請師到其傢,創立金蓮堂,與金蓮會。同時他又感化了馬鈺之妻孫氏,賜名不二,號清靜散人。所以後世稱全真道的七子,又有稱為金蓮正宗的。在這一段時期,他又在萊州設立平等會,由此遠近聞風,參加入會的便有千餘人了,他自作榜文雲:
  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靜之元,為玉華金蓮之根本,作三光七寶之宗源。普濟群生,偏拔梨庶。人人願吐於黃芽,個個不遊於黑路。玉華者,乃氣之宗。金蓮者,乃神之祖。神是氣之子,氣是神之母。子母相見,得為神仙。然則,有真功真行,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真功也。修仁藴德,濟貧拔苦,先人後已,與物無私,真行也。又自作有《金蓮定分疏》、《開明疏》、《三光疏》、《玉華疏》、《平等會規矩》及諸詩篇等等。其餘理論,則見於他們弟子們所集的《重陽立教十五論》一書。
  這一段時期,他多往來於登州、萊州之間,並且也到過南京,但都是在金國的範圍,並沒有到南宋來過(那時南京屬於金十九路,南京留守司治開封。)同時又收了劉處玄為徒,號長生子。於是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王傘陽、郝恬然、孫不二,都歸教席,“七真”之名,從此興盛。到金大定十年正月四日坐化,享五十八。到元朝至元六年己巳正月,元朝追褒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有遺文及全真前後《韜光集》行世。他臨歿的時候,囑戒弟子勿哭,自己作頌說:“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瘋。來時長日月,去後任東西。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衆心同。”他頌畢而坐。弟子們慟哭失聲,他忽又開目說:“何至於此?”便再囑馬丹陽等後事,“付之密語,勿輕之”,並且要馬丹陽到關西教化他的鄉人。後來馬丹陽等四人,扶師靈柩,歸葬終南山下劉蔣村,而且廬墓三年,如喪考妣。然後纔各散處四方,各從所志。馬丹陽便嗣其教化。從開創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跡看來,如果推開神仙的道業而不談,另從國傢民族興亡的角度,來看衰亂時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會使人發生無限的感慨。假使用歷史的觀點來追論,如中國的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列子,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竜樹菩薩、馬鳴菩薩,希臘的蘇格拉底(socrates)、亞裏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圖(Plato),猶太的耶穌(Jestls),阿拉伯的穆罕默德(Muhammed),有的在哲學上名垂萬古,有的在宗教上與天地同休,他們建立了不世的功業。但是,這些偉大的超人們,生當其時,沒有哪一個不是遭逢時世的衰亂,由於政治、社會衰敗的反應,而另覓人生究竟的道路而來的。至於藉此而寄情物外,將一片悲天憫人的血淚,灑嚮虛空的,其心尤可令人悚然起敬。
  少年的王重陽,是一個有豐富學問的人,而且任俠重義,豪氣凌雲。他生當衰亂之世,自己眼見要遭遇到亡國滅種的痛苦,況且正當“南渡君臣輕社稷”的時代。時勢環境迫得他無力輓回絶對的頽勢,便衹有創教立宗,以保持文化精神在宗教社會之間了。所以他便不得不自己活埋,號為“活死人”和“瘋子”。至於說他所遇的師父,是呂純陽的化身,命他嚮東去創教,又吩咐他密語,他臨死又吩咐馬丹陽密語。如果除開囑咐修道的密訣外,誰能證明七百年前,他們師徒所說的是什麽?究竟是為道或為國?自然都是疑案了。總之,沒有哪一個宗教的教主,和以學術思想自任的大宗師們,他們是絶無用世之心的人。衹是不像英雄們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卻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過所走的路綫,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例如宋人有反遊仙詩說呂純陽的:“覓官千裏赴神京,得遇鐘離蓋便傾。未必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雖然是別有寓意的幽默話,但是也確有至理,發人深省。
  當南北朝之間,少數民族崛起西北,以石勒、姚興等的酋長之雄,如果沒有神僧佛圓澄,和高僧鳩摩羅什等的教化,不知道還有多少生靈,受其塗炭。當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以素無文化基礎的民族,除了依賴武力徵伐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設,如非丘長春師徒教化其間,他禍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餘年的情況了。這筆寫到全真道的事跡,又不勝有觀今鑒古之嘆!元代的道士趙道一編著《王重陽傳》後的係語,也同有此感。他說:
  皇不足則帝,帝不足則王,王不足則霸,霸又不足,則道之不幸也。至哉全真!傑生中土,轉澆灕以宗太樸,化頑獷以慕無為。一師倡之,七真和之。猗歟盛哉!時當今之有國也。力不侔於五鬍,德弗逮於拓跋,綿綿之運,信罔有矣!然天啓玄元之教,俾福被於群生。斯道無喪,以至今日,全真之功也。
  這一段的評語裏,便說到元朝“力不侔於五鬍,德弗逮於拓跋。”不但談不上王道,即如退而求其次的霸道,也夠不上。元朝的統一中國,衹能說是武力上的幸運。他言下對於重陽真人師徒的推崇備至,也就是對於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勝遺憾之嘆!
  二、丘長春與成吉思汗的因緣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這都是他師父王重陽真人為他取的名字。他是山東登州棲霞縣的人,當金熙宗大定七年間,他方十九歲,居昆崳山修道,而遇王重陽,便依之稱弟子。重陽當時贈以詩曰:“細密金麟戲碧流,能尋香餌食吞鈎。被予緩緩收綸綫,拽入蓬萊永自由。”對於他的器重,由此可見。他追隨依止於重陽,不過四年,重陽便即坐化。臨歿吩咐他聽學於馬丹陽,他便隨馬丹陽、譚長生、劉長生等四人,護重陽靈柩,歸葬終南山下,並且隨丹陽等廬墓三年,極盡師弟之禮。後來他便獨居於磻溪、竜門七年,專志修道,備嘗難苦。後世道教的竜門派,俗稱北派的,就宗於他修道於竜門而定名。他在這幾年中,對於修道的心得,隨時作成詩歌,因此流開去,聲譽便逐漸隆盛起來。因金朝的京兆統軍夾𠔌公禮請,遂還歸終南,弘揚全真道。金世宗二十八年,召請人見。世宗嚮他求道,他便先說延生保命之要,次及持盈守成之難。又說:
  富貴驕淫,人情所常。當兢兢業業,以自防爾。誠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遠。譎詭幻怪,非所聞也。
  金世宗對於他,非常重視。先安置他在萬寧宮之西,一年之中,屢次召見。他急急請求還山,到了是年八月,纔放他還終南山。賜錢十萬,他都辭而不受。二十九年,世宗死後,他便於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年)回到故鄉棲霞,大修道觀,安置徒衆。當南宋寧宗嘉定十二年,金宣宗興定三年(公元一二一九年)的時期,他住在萊州的昊天觀。那時山東大部分的地方,都被南宋收復。寧宗久聞他的道望,便遣使召請南行,而且命令大帥彭義斌派兵保衛起行,他都辭謝不去。地方官怪而問他的原因,他便說:“吾之出處,非若輩所可知。他日恐不能留耳。”到了那年的五月,成吉思汗在西徵的途中,從奈蠻國遣近臣札八兒、劉仲祿,遠涉間關險阻,到山東來請他西去。本所載成吉思汗寫給他的製詔說:
  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是以南連蠻宋,北接回紇。東夏、西戎,悉稱臣佐。任大守重,懼有闕政。且夫刳舟剡楫,將以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將以安天下也。朕踐祚以來,勤心庶政。三九之位,未見其人。伏聞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賾究理,道衝德著,有古君子之遺風,抱真上人之雅操。今知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山川懸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臣,備輕車,不遠數千裏,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遠行為念。或憂民當世之務,或恤朕保身之術。朕得親仙座,惟先生將咳嗽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這一篇製詔,當然不是成吉思汗的手筆,那是不用推想可知。但是他的渴望之誠,和卑辭厚禮,卻躍然紙上。按明陶宗儀著《輟耕錄》原文,還較為詳細,但大體不外這些懇切的情辭。而且劉仲祿奉命為請師的專使,其初一路行來,還不知道丘長春在山東那裏,本來想帶兵五千,專來迎請。後來經過金朝西北駐軍和邊臣的勸告說:正當兩國議和,恐怕金人驚擾。纔衹帶蒙古親兵二十人,一路探訪,來到登州。丘長春卻一反常態,立即接受了成吉思汗的邀請。選弟子中可以從行的,共計十八人,便於(公元一二二○年)二月北行到了燕京行省(北京)。他所經過的地方,大傢爭求他的文筆詩頌,衹要有此一紙,就可免了元兵的殺戮。後來元朝用兵中國,人們都求丘長春全真道的庇護,猶如清末時期,國人求庇於外國教士一樣,真是歷史上一件異事。
  丘長春到了燕京的時候,成吉思汗的西徵行程,已經更加遼遠。據《輟耕錄》等的記載,他便進表陳情,奏請不去。如原表雲:
  登州棲霞縣志道丘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纔。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諸衆人,內顧自傷,衷情誰測,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竜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絶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銜霜,圖其一見,蓋聞車駕衹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遙遠,不知其幾千裏。風塵澒洞。天氣蒼黃,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其奈劉仲祿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肯來歸命,遠冒風霜,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詔,詳其可否。兼同時四人出傢,三人得道,惟處機虛得其命。顔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竜飛年三月日奏。
  到了十月間,成吉思汗在鄰近印度的邊境,遣使奉詔回邀西去,如原詔雲:
  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師省,所奏應召而來者,具悉。惟師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元纁,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違。兩朝屢召而弗行,單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啓,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雲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伐用張,軍旅試臨,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固然。久逸暫勞,冀心服而後已。於是載陽威德,略駐車徒。重念雲軒既發於蓬萊,鶴馭可遊於天竺。達摩東邁,緣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鬍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幾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秋暑,師比平安好。旨不多及。
  他由此便不辭險阻,遠涉沙漠,追隨成吉思汗的西徵路綫,歷時四年,經數十國,行萬有餘裏,《元史》稱其:“蹀血戰場,避寇絶城,絶糧沙漠。”於公元一二二二年,到達邪迷思幹城。再過鐵門關。纔在雪山之陽,與成吉思汗見面。居住一年以後,他自北印度的邊境返國,成吉思汗派騎兵數千,護送他回燕京。改天長觀為長春宮。又敕修白雲觀,合而為一。並以萬歲山、太液池賜之,改名為萬安宮。
  在我們的歷史上,當六朝的時期,前秦苻堅為了迎接高僧鳩摩羅什東來,專為他發兵七萬徵服龜茲國,纔得到了羅什大師。後秦王姚興,而且又為了大師,於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派兵滅了後涼,他纔到了長安。在此以前,苻堅為了爭取道安法師,及習鑿齒等學者,也不惜用兵十萬,進攻襄陽,硬把他們俘去。歷史上為了一位學者大師,至於兵戎相劫,而且還因此攻城滅國,實在為千古稀有的事。但是那是為了爭取另一外國的學者大師到中國來傳法的舉動。至於唐代玄奘法師,為了求法,在交通阻塞的當時,單人渡戈壁沙漠等地的險阻,遠到印度去留學十八年,聲名洋溢中外,功業長留人世,這也是一件永為世人崇拜的事實。可是人們卻遺忘了當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時期,他遠自印度邊境,也為了一位學者道士,派兵東來中國,迎接丘長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長春的先見之明,他不辭艱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為得預先佈置,保持民族國傢文化的統。這是多麽可歌可泣,而且含有無限悲憤的歷史往事!因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傢的歷史學者們輕輕地一筆抹煞,無奈不可乎!
  三、丘長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翻開歷史的記載,自秦皇、漢武,海上求仙以來,並唐、宋的帝王,誤於神仙方術者,屢見不鮮。丘長春以全真道的大師,成吉思汗呼為神仙而不名,而且經過如此艱難的請去,他應當傳些長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術了。事實上,並不如此。他教給成吉思汗的,卻都是中國正統學術,儒、道兩傢忠孝仁義的話。尤其諄諄勸其戒殺而治天下。這比三國時期於吉、左慈等方士之流,想以方技動人的,就不知高明到多少倍了。《元史·釋老傳》載:
  太祖時方西徵,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錫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焉。於是錫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同時,丘長春又把握許多機會,對於成吉思汗,加以機會感化。如本傳載:
  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人罪奠大於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威震動而震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導有衆。太祖從之。歲癸未,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者久之。
  成吉思汗既賜給丘長春以虎符璽書,在過去中國帝王的習慣上,便算是等於列土封侯的榮寵。在某種情形之下,他憑這些東西,就可以便宜行事的。丘長春以間關萬裏之行,換得虎符璽書而歸,不但為道傢文化,增長聲威。而且他們師徒,還憑此服務戰地救了許多自己國民的生命,不使死於元兵的兇殘淫掠之下,這更是值得大書而特書的一件事,如《元史·釋老傳》載:
  時國兵(元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羅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
  後來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時期,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璽書,襲掌其教。其餘的門人,分符領節,各據一方,執掌他的教化,也庇護了多少國民的生命財産。而且到了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年)還加賜金印。當國傢有難,受異族統治之下,一個新興的道教宗派,做了許多保存民族命脈的工作,追懷千古,實在應當稽首無量。
  全真教傳授源流表
  王嚞重陽———馬鈺丹陽——於志道洞真——李道謙天樂——孫德彧開玄
  ——楊明真碧虛——李志遠無欲
  ——譚處端長真
  ——劉處玄長生——於道顯高峰——孫伯英
  ——王志明
  ——崔道演真靜——張志偉天倪
  ——王志深
  ——丘處機長春——尹志平清和
  ——王志坦淳和——張志敬誠明
  ——樊志應重玄
  ——宋德方披雲——祁志誠洞明
  ——秦志安通真
  ——申志貞洞元
  ——李志全純成
  ——李志方重玄——霍志真寂然
  ——陳志益重顯
  ——劉道寧真常——禇志通伯達
  ——房志起衝虛
  ——王處一玉陽
  ——郝大通廣寧——範圓曦玄通
  ——王志謹棲雲——徐志根洞陽——孫履道明德
  ——張志信消遙
  ——姬志真知常
  ——孫不二清淨
  全真教歷任掌教表
  姓名號藉卒年或掌教時代壽數
  王嚞重陽鹹陽金大定十庚寅卒五八
  馬鈺丹陽寧海州嶽大定廿三癸卯卒六一
  譚處端長真寧海州盎大定廿五乙已卒六三
  劉處玄長生東萊疊豢和三癸亥卒五七
  丘處機長春登州元太祖廿二丁亥卒八十
  尹志平清和萊州元憲宗元辛亥卒八三
  李志常真常開州元憲宗六丙辰卒六四
  張志敬誠明安次元至元七庚午卒五一
  王志坦淳和湯陰元至元九壬申卒七三
  祁志誠洞明元至元三十癸巳卒七五
  張志仙玄逸元至元卅一至大德六
  苗道一凝和元至大三
  孫德彧開玄眉山元至治元辛酉卒七九
  藍道元元至治二
  孫履道明德元泰定元二
  苗道一凝和元天歷二至元統元
  完顔德明重玄元元統三
  第二節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元代立國之初,由於全真道丘長春的影響,朝廷內外,雖篤信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亦曾有毀道教經典的事件,但對於儒傢的孔子,與世居竜虎山的天師道,卻能仍循宋代故事,又加敕封,而正其名為正一教主。元朝尊封孔子的敕文,有雲:“先孔子而聖,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非孔子無以法。”不但為元朝增加不少光采,同時也為歷代尊崇孔子的頌詞中,無出其右的贊評。至於敕封張天師的經過與事實,如《元史·釋老傳》所載雲:
  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竜虎山,相傳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則廷臣郊勞,待以客禮。及見,語之日:昔歲己未,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神仙之言,驗於今矣。因命坐,錫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十八年、二十五年,再入覲,世祖嘗命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嘆久之。二十九年卒。子與棣嗣為三十七代,襲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覲,卒於京師。元貞元年,弟與材嗣為三十八代,襲掌道教,時潮嚙????官、海????兩州,為患特甚。與材以術治之,一夕大雷電以震,明日見有物魚首龜形者磔於水裔,潮患遂息。大德五年,召見於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武宗即位,來覲,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錫金印。仁宗即位,特賜寶冠,組織文金之服。延祐三年卒。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如故。
  此外,金元之際,在黃河以北,尚有劉德仁創立的大道教,蕭抱珍創立的太乙教。皆不備述。
  普及民間道教觀念的兩部書
  元明之際,中國文學的趨嚮,已由漢文、唐詩、宋詞、元麯的演變,到了明代,遂流行語體小說。自元代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以後,關羽、諸葛亮都變為聰明正直的天神。繼之又有《西遊記》與《封神演義》的出現。從此而使道教的天、人、神三種關係的觀念,普遍傳布,永為後代中國民間社會的共同崇奉,對於道教天神信仰的宣傳,最為有力。《西遊記》的故事,以唐代佛教的高僧玄奘法師為主角,藉用他留學印度的事實,演成唐三藏西天取經的經過,襯托道傢修行煉丹成道的宗旨。《封神演義》則以歷來道傢所崇拜輔助周武王開國的姜尚(子牙)為主角,演成人與天神之間的關係,充分表現行善得道,作惡受報,褒揚聰明正直,死而為神,天人合一的中國宗教精神。這兩部小說真正的作者,現代學者雖有考證,但都仍有問題。據道佛兩傢歷來相的觀念,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站在道教立場來贊揚佛傢的解脫。《封神演義》的作者,是站在佛教立場來贊成道傢的精神。但無論如何,明代以後,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觀念,以及對道、佛兩教的認識,都由於此二書而來,乃至一般知識分子,亦附會因襲,始終不加深究,故對宗教思想,産生許多可以發噱的誤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出版說明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道教的建立道教的成長道教的擴張
道教的演變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明清時期的道教二十世紀的道教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