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中國高端訪問2:嚮你解密文壇符號背後 》
第7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1)
吳志菲 Wu Zhifei
餘瑋 Yu Wei
賀敬之
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
賀敬之,筆名艾漠、荊直,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傢。1924年11月出生於山東嶧縣(現棗莊市)。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係學習並開始創作。歷任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副主任,中國戲劇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等職;現任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賀敬之"這個名字,是與歌麯《翻身道情》、《南泥灣》,歌劇《白毛女》,詩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等名作緊密相聯的一個符號。而熟知中國當代文學的人也必定知道,劇作傢、詩人賀敬之的創作雖然說不上浩繁,但他的每一部作品發表出來都有一定分量。
賀敬之的文學創作善於從歷史的與思想的高度來提煉文骨,他寫詩則堅持"詩學和政治學"統一的標準,以政治為綱,吹響時代的號角。他似乎註定就是為文學創作而生,成為時代的歌者。
而夫人柯岩---詩集《"小迷糊"阿姨》、《周總理,你在哪裏》,報告文學集《癌癥≠死亡》,長篇小說及同名電視連續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等許多著名文學作品的作者,同樣是一位優秀的當代文學大傢。這對文壇伉儷在相伴半個世紀的歲月中,共同走過崎嶇不平的人生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也寫就了一段溫馨飄香的文壇佳話。
文壇伉儷原本患難知己
1949年底,中宣部組成作傢代表團去朝鮮慰問,巴金為團長,年輕的作傢賀敬之積極報了名。當時丁玲是中宣部文藝處處長,她組織大傢學習。在學習期間,丁玲發現賀敬之很瘦弱,氣色不好,好像有隱疾在身,擔心他到了朝鮮以後出問題,就對他說:"你不要去了,你到農村去吧。"由於丁玲的這一决定,賀敬之得以認識柯岩,並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柯岩祖籍廣東南海,本名馮愷,1929年生於河南鄭州,1948年考入蘇州社會教育學院戲劇係,1949年5月蘇州解放後正式參加革命工作,同年調到北平,其時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任編劇。柯岩在17歲時就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同窗》,她才華橫溢,長相不俗,走到哪裏都非常招人喜愛。
1950年初,柯岩所在劇院舉行劇本座談會,請賀敬之去談《白毛女》的創作經驗,柯岩是課代表。初次接觸,賀敬之對柯岩的印象很好---樸素,不矯揉造作,充滿了革命熱情。而柯岩一見到賀敬之卻感到出乎意料---想不到《白毛女》的作者這麽年輕,這麽文雅,不僅沒有大作傢的派頭,連小作傢的沾沾自喜也沒有:說話是那麽平易、謙虛,又富有幽默感。
從工作的接觸開始,賀敬之與柯岩的交往越來越多。兩個人常聚在一起談文學,談生活,談革命,談創作,他們有太多相似的追求,很快就成了朋友。
但是,促使他們感情發生飛躍的契機卻是賀敬之的一場大病。1951年初,賀敬之到河北省大名縣下鄉。到了縣裏,他感到身體不適,渾身無力,舉手擡足都非常睏難,後來竟出現吐血。縣裏大夫診斷為肺結核,賀敬之被火速送回北京,住進當時專治結核病的北京紅十字醫院。當時肺病雖已不是什麽不治之癥,但仍有很大的危險性,又是傳染性的疾病,為了防止傳染,醫院裏一般不許來探望病人。令賀敬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柯岩來醫院探望他。擔心柯岩被傳染,賀敬之心中很不安。可柯岩卻笑着說:"越害怕纔越會傳染呢。"這句話令病中的賀敬之深受感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中心 |
|
|
第1節:臧剋傢:文亦詩,人亦詩(1) | 第2節:臧剋傢:文亦詩,人亦詩(2) | 第3節:臧剋傢:文亦詩,人亦詩(3) | 第4節:臧剋傢:文亦詩,人亦詩(4) | 第5節:臧剋傢:文亦詩,人亦詩(5) | 第6節:臧剋傢:文亦詩,人亦詩(6) | 第7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1) | 第8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2) | 第9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3) | 第10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4) | 第11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5) | 第12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6) | 第13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7) | 第14節:賀敬之:人生之詩因跌宕而動人(8) | 第15節:李瑛:用真情頌歌時代最強音(1) | 第16節:李瑛:用真情頌歌時代最強音(2) | 第17節:李瑛:用真情頌歌時代最強音(3) | 第18節:李瑛:用真情頌歌時代最強音(4) | 第19節:舒乙:衆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1) | 第20節:舒乙:衆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2) | 第21節:舒乙:衆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3) | 第22節:舒乙:衆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4) | 第23節:舒乙:衆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5) | 第24節:舒乙:衆人稱甲的“愛國者導彈”(6)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