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归山   》 第7节:汉奸发生学(3)      李零 Li Ling

  司马迁是因"李陵之祸"才发愤著书,当然对李陵充满同情,但《史记》作于武帝之世,不 免讳言陵冤,反不如《汉书》敢讲话。据《史》、《汉》二书,陇西李氏本是有名的军人 世家,生于边塞,长于边塞,善骑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可他这一家子真是一代比一 代惨:广心高命奇,自结发大小七十余战,反无尺寸之功以封侯,竟跟卫青赌气自杀。广 有三子:当户、椒早死,敢被霍去病(卫青之侄)暗杀。及陵(当户子)为将,但愿一取单于 ,重振家声,反而身败名裂。天汉二年,陵自告奋勇,为贰师(李广利)分兵,汉武帝惜骑 不予,路博德羞为陵踞,他竟提步卒五千,深入大漠。结果遇匈奴主力(八万人),血战浚 稽山。虽威震匈奴,重创单于,然道穷矢尽,陷围无救。不得已,遣余卒溃围,己独出降 (当时所谓"降"者乃俘非叛)。李陵生降,并非贪生怕死,乃思得其当,有以报汉。武帝不 察其隐,只恨其败(恨他不给李广利长脸遮羞),竟把为李陵打抱不平的司马迁处以腐刑 。后来武帝虽悔陵无救,派公孙敖将兵迎陵,敖无功而还,谎言陵叛。武帝又不察其诬, 收陵母弟妻子尽诛之(古代军人的家属往往是人质),使陵绝望于汉而终不归。
  李陵由降而叛亦属"逼叛"。如果只从"叛"字着眼,你只能说李陵是"汉奸"。因为他毕 竟 娶了匈奴公主做了匈奴王,毕竟死在胡地没回来。但是如果能体谅他的"叛"出于"逼", 你 还不如说他背后的那只手,即由用人唯亲的汉武帝、指挥无能的李广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 、善为谣言的公孙敖,以及墙倒众人推,"随而媒其短"的满朝大臣,他们汇成的那股力 ,才是真正的"汉奸"。当然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汉奸机制"。因为通常意义上 的汉奸都是个人而不是组织,都是明摆在面上而不是隐藏在背后。
  读《史》、《汉》二书,你会发现,那时的军人太苦。文帝时冯唐有言:"陛下法太明,赏 太轻,罚太重",军人"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赏可不行,罚则必用。武帝时,地方吏治虽号称"破觚为圜,NB746雕为朴,网漏于吞 舟 之鱼", 但在军队中却依然是"法若凝脂",密不透风。汉《军法》规定,"畏懦当 斩","逗桡当斩","失期当斩","失道当斩",生俘也在死罪之列。李广就因生俘逃 归,坐法当斩,赎为 庶人,打发回家。后经启用,亦不得志。最后竟因期会失道,不堪再受刀笔吏之辱,引刀自 刭。陵若生还,可想而知。所以若从"组织"的观点看问题,李陵倒也并不冤枉。
  不过,在李陵故事的结尾有一戏剧性场面。李陵不是铁板钉钉的汉奸吗(而且即使是在"民 族大团结"的今天,也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原谅),只有痛诋我们"汉奸传统深厚 "的一位少 数民族作家曾到外蒙凭吊李陵,不但把卫青、霍去病骂了,就连苏武也没好词,反而说"当 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见张承志《杭盖怀李陵》( 散 文)。可是汉武帝死后你猜怎么着汉政府却特意差他的老乡到匈奴去看他,告之" 汉已大 赦,中国安乐",请他"来归故乡,无忧富贵"。而李陵也真倔,居然说"归易耳,恐再辱 ","丈夫不能再辱",硬是不肯成全汉政府的良心。在他看来,大丈夫贵在从一,忌在反 复。逼叛是辱,平反也是辱。况且如果我是叛徒,何必赦如果不是叛徒,又该谁来原谅谁 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新版序言(1)第2节:新版序言(2)第3节:放虎归山(代序)(1)
第4节:放虎归山(代序)(2)第5节:汉奸发生学(1)第6节:汉奸发生学(2)
第7节:汉奸发生学(3)第8节:汉奸发生学(4)第9节:汉奸发生学(5)
第10节:汉奸发生学(6)第11节:汉奸发生学(7)第12节:纸上谈兵--装孙子(1)
第13节:纸上谈兵--装孙子(2)第14节:纸上谈兵--装孙子(3)第15节:纸上谈兵--装孙子(4)
第16节:纸上谈兵--装孙子(5)第17节:纸上谈兵--装孙子(6)第18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1)
第19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2)第20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3)第21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4)
第22节:万岁考(1)第23节:万岁考(2)第24节:传统为什么这样红(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