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首《汝坟》到底是夫妻之间情到深处不言爱还是赤裸裸的房中乐呢?首先,我们不妨反问一下,虽则科学表明鲂鱼尾部变红是发情的表征,然而,三千年前的先民就知道鲂发情时尾巴会变红吗?这显然是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才有可能的。而要喻男女之间欲火燃烧,渴望求欢的意象很多,如猫或狗的发情似更常见,更形象生动,何必一定要用鱼来作比喻呢?
其次,我们再看看孔老夫子的看法。《诗经》据说经过了孔老先生的“删诗”,而且又是他行诗教的首要教材。果如人们所说的,《汝坟》是一首性爱诗、房中乐的话,首先要过的便是孔老夫子的刀笔关。而《论语·阳货》篇中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是说一个人如不读《诗经》中《国风》首二篇(《关雎》、《鹊巢》),就好比面对着墙壁而站着,一无所见寸步难行!孔子是说为此诗者思想纯正,即“思无邪”,读《诗经》不可不读“二南”。这就排除了“二南”是房中乐的说法。
再说,就算《汝坟》这首“房中乐”、“性爱诗”过了孔子这一关,又如何能够逃得掉被朱熹揪出来当作“淫诗”示众的命运呢?
追溯人类伦理道德的起源,是古人对阴阳关系的认识,并与天地、夫妇等联系起来。《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周易·系辞》也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大自然的阴阳交感变化,形成了一切动物的阴阳性别。由于两性的吸引而产生了爱心,由于爱心的发展,而形成了伦理道德,才有了仁义、道德、礼制、法规的条理章则标准。孔子就把天地生育万物的自然规律称之为“仁”。“仁,亲也,从二人。”可见,夫妇相亲相爱之道,就是仁的起源。孔老先生把大自然孳生万物、世代相传的道理,称之为“孝”。“孝,从子老声;子承老也。”可见,子女承继父母世代相传不断就是“孝”。明白了这样一个起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经》多以男女情爱来喻王者之化、君子之德了。
麟之趾: 不关女儿风与情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周南·麟之趾
现代解《诗》者,历来不在意这首诗,不愿意在这首诗上多落笔墨,一些现代名家的《诗经》选本甚至连选都不选。
其实,《诗经》是一个整体,是三千年前古圣先贤的心志与怀抱的整体展现。以《国风》之首《周南》为例,《毛诗序》说得好,《麟之趾》,《关雎》之应也。这是说,《麟之趾》与《关雎》构成一个互相呼应的关系。“关雎”以正夫妇,夫妇正,则人伦备。夫妇是人伦之本。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本”。“麟之趾”则应教化行,人伦美厚如麟趾。关雎是因,麟之趾是果;关雎是始,麟之趾是末。
现代人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受《诗经》之意,根本不在意《诗经》的历史现场。不但不在乎,还轻视古代那些经学家的努力,认为他们牵强附会。在政治第一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完全政治化;在经济中心的历史时代,《诗经》的解释则趋向媚俗化。
如果说,不读《关雎》,不知自己是在向壁而立;那么,不读《麟之趾》一诗,则不知自己的脚如何踏上平地。
这首《麟之趾》再简单不过了,即通过以麟之趾、定、角为喻,来反复赞美公子。然而,这只是以字论字的理解,其中的深意值得深究。
麟的出现,在三千年前的先民看来是件大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