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外建筑的文化脉络:追逐建筑   》 寻找建筑文脉(6)      刘元举 Liu Yuanju

  我想,他们笑过之后,一定会相拥而哭的。要么,他们也会在心里流泪。反正我在看到了这个细节时,我笑不起来,我觉得心里酸酸的。以后每每想到这个细节,我的心里就充满酸楚。  林洙在那部书中还详细地记载了梁先生他们发现佛光寺的过程。应该说,这次发现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了一处建筑物,还有对于一种民族的建筑历史与文化精神的发现。在这个了不起的发现过程中,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还有纪玉堂他们四个人,都已经载入史册,令后人仰慕不已。他们当时为了弄清大殿的建造年代,必须爬上去接近脊檩,因为建造的年代通常写在那上头。可是,要爬上去并非容易,顶板上面暗淡无光,只能由檐下的空隙往里爬。上边的尘土积存千年,从未有人惊动过,厚得不可思议,踩上去就像踩在棉花堆里。梁檩周围盘踞着数不清的蝙蝠,黑压压地组成一个群体的阵容,坚定地与人对抗,无法驱散。只有在照相的时候,那闪光灯骤然之间惊散了这千年的安宁,蝙蝠飞扬起来。带着一股秽气,令人难以忍受。还有千千万万只臭虫大军埋伏在陈旧的木材缝隙中,有时候人发现不了它们,一踩一片,躺下测量时,后背又碾碎万千。测量数据是项精致的工作,攀上爬下,忽尔钻入屋顶,忽尔爬到殿中构架上仔细量测,惟恐有遗漏之处。林徽因没有爬高,她居然能够在下边站着而一眼发现有根大梁下边的墨迹。她喊别人,指点给人家看,可是,别人无法看清。林徽因坚持说她看见了。那字迹像是题字,被一层土朱所复盖,大殿高离地面足有九米,要想看清上边的字只能搭个脚手架上去看了。他们就请佛光寺的老和尚到村子里去找人。村子离庙很远,人烟稀少,老和尚去了一整天才找来了两个老农。老和尚帮着老农还有这几位书生忙了一天总算搭起了架子。人们把被单撕开浸水互相传递上去。土朱着了水,字迹渐渐显现出来,但是,水一干,就又看不见了。整整折腾了三整天,总算把梁上所有的题字读完,于是,确定了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75年)。
  他们从脚手架上下来,脸上的灰土汗水全成了欢乐的符号。他们把所有带来的舍不得吃的罐头统统打开了,在巍峨的佛光寺大殿下边坐成一团,大吃二喝,庆贺他们的发现。梁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
  “当时夕阳西下,映得整个庭院都放出光芒。远看山景美极了,这是我从事古建筑调查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林徽因当时一定和丈夫一样沉浸在这种美丽无比的情境之中。她没有留下文字,我想她若把那次发现写成文字一定比梁先生的更漂亮。那将会是一篇传世散文。女人比男人更爱幻想,林徽因那时会想什么?她大概不会想到以后的几十年间她在国徽的设计上大出风头吧?那比她的诗更能震动中华民族。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者。在梁思成的成功中能够不参杂着林徽因的智慧吗?
  张锦秋也是女人,张锦秋的文学水平也相当高。她在年轻时也有过文学的热梦,她在通往作家的路上已经走出了一大截子了却拐了个弯儿进入了建筑界。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她有点像林徽因?与她没见过面时这个念头就有了,与她见了面后仍然无法驱逐她像林徽因这个念头。其实,从照片上看林徽因与张锦秋的长相毫无相象之处,但是,我仍然不能改变我的这种感觉。现在想来,她与林徽因的相像之处不在形似而在于神似上,何况她们都是具有非凡才华的建筑界名流。
  张锦秋的文学水平我们完全可以从她的一篇文章中领略到。那篇文章就是记载她的那次五台山之行。
  “南禅寺大殿果然名不虚传,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虽然只是个三开间的殿宇,但造型端丽,结构简洁,是典型的唐式建筑。平缓的屋顶、深远的挑檐、舒展微翘的翼角、简明受力的斗拱,侧角的木柱、升起的梁枋、高昂的鸱尾、两端升起的叠瓦屋脊、叉手、直棂窗……我们这一伙就像小学生认字一样,逐一识别。以前从书本上学得的抽角概念一一得到印证,我简直心花怒放。唐代建筑如此洒脱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们在那里仔细欣赏体味。很快就按照分工,摄影的摄影,测量的测量,我们不仅要带走它古老而又清新的形象,还要掌握它的一系列相关的数据。既要定型又要定量,这样才能得到比较扎实的设计参考资料。由于南禅寺其他建筑均非唐构,所以整整一下午我们都围着这座大殿忙碌。结束工作时已夕阳西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目录寻找建筑文脉(1)寻找建筑文脉(2)
寻找建筑文脉(3)寻找建筑文脉(4)寻找建筑文脉(5)
寻找建筑文脉(6)寻找建筑文脉(7)寻找建筑文脉(8)
寻找建筑文脉(9)西方的诱惑(1)西方的诱惑(2)
西方的诱惑(3)西方的诱惑(4)西方的诱惑(5)
西方的诱惑(6)西方的诱惑(7)西方的诱惑(8)
广州有个佘俊南张锦秋之于西安(1)张锦秋之于西安(2)
建筑学巨擘陈植(1)建筑学巨擘陈植(2)建筑学巨擘陈植(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