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解讀老子智慧:活學活用道德經   》 第7節:抱着與人為善的想法做事      鬍衛紅 Hu Weigong

  楚王問為什麽?田忌說:“申孺這個人,狂傲自負,既慢待能人,又輕視庸人。能人和庸人都不願為他效力,所以我料定他逢戰必敗;田居這個人,為人正直,禮遇能人,但輕視庸人。能人願意為他效力,庸人卻離心離德。所以,我料定他勝負各半;至於眄子這個人,既尊敬能人,又愛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願意為他出死力。所以我料定您與他交鋒,僅僅能夠幸免於難罷了!”
  後來,齊國派申孺為將攻楚,楚王聽從田忌的建議,僅派5萬人迎敵,大獲全勝。後來齊國派眄子為將攻楚,楚王親自挂帥,出動全國軍隊迎敵,仍然失敗,僅免於亡國而已,就像田忌事先預言的一樣。
  眄子這個人,尊敬能人,愛惜庸人,真算得上“與善仁”了。
  言必行,行必果
  什麽是“言善信”?就是說話要講信用。人世間的道理,就像那條物理學上的定理: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你嚮他人施予什麽,也會得到什麽。一個人不受信任,是因為他不講信用;反之,一個人受人信任,是因為他說話算數。這個道理將在後面加以論證,在此不必贅述。
  用業績說話
  什麽是“正善治”?就是忠於職守,用業績說話。古今中外,無論什麽事物都可能過時,無論什麽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業績說話”這一條永遠不會過時。如果用業績說話不靈了,說明這傢公司、這個團隊該倒閉了。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必存任何僥幸心理。
  做力所能及的事
  什麽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將它理解為有辦事才能也未嘗不可。但才能大小,是相對事情難易程度而言的。如蘇東坡所言:“挾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確實力有不逮,也沒辦法。但有些事我們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棄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則。
  抱着與人為善的想法做事
  什麽是“動善時”?也就是合理把握辦事時機。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問題。什麽時機纔合適?這完全取决於各人的眼光和閱歷。有的人能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有的人卻讓事情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
  如果我們的眼光與閱歷不夠,如何做到“動善時”呢?嚮有經驗的人請教是一法。除此之外,抱着與人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錯不了。如果你做的事對他人有利,它總是合宜的。美國企管專傢史蒂芬?柯維說:“為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利益……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一個聰明人,不會嫉妒別人的收穫,他們總是考慮如何幫助他人獲益而不是奪取別人的利益。這正好符合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原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第1節:不要幻想金子超過汗水第2節:步行可能比飛行更快第3節:絶不在質量上打折扣第4節:不戰而屈人,不爭而獲利
第5節: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第6節:像深秋的水一樣清澈平靜第7節:抱着與人為善的想法做事第8節:先幹起來再說
第9節:行動産生奇跡第10節:大膽邁出第一步第11節:在壞事發生之前采取措施第12節:透過現象看本質
第13節:敢下壯士斷腕的决心第14節:認真做到一百分第15節:成功取决於你的自我要求第16節:優秀或平庸都是一種習慣
第17節:選擇小事成就大業第18節:積小勝為大勝第19節:安心做小事,自然大功成第20節:細節决定成敗
第21節:不輕視每一個小人物第22節:不輕視每一件小事第23節:不輕視每一筆小錢第24節: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質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