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性善(5)      李鍌 Li Xian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所有的惡習都是後天沾染的。譬如考試之後,成績不夠理想的人,都會自責考前不用功,這證明他有良心--善良的本性,纔懂得自責與後悔。不過這種良心發現之後,便應該好好用功,加倍努力。否則一受外力影響,又會偷懶貪玩,下次考試時,成績仍然不理想,看在大傢眼裏,以為這是生來就偷懶貪玩的劣根性。難道是真的沒有善良的本性嗎?其實不然。所以孟子告誡我們要把持本性,不要喪失良心。
  (二)
  孟曰:“自暴①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②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③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④,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⑤也;義,人之正路⑥也。曠⑦安宅而弗居,捨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一○)
  章旨
  孟子哀痛暴棄仁義者自甘墮落。
  註釋
  ①暴猶“害”,糟蹋的意思。
  ②棄拋棄。
  ③非詆毀。朱熹《孟子集註》:“非,猶毀也。”
  ④居仁由義存仁行義。居,居心、存心。由,行。
  ⑤安宅可安居的住宅。
  ⑥正路正大的道路。
  ⑦曠空。
  析論
  前一章“牛山濯濯”說到人心因不用不思而迷失,人生便也因心之迷失而沉淪。但什麽叫做不用或不思呢?就是不順着他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做决定。什麽是本性呢?那就是仁義。
  仁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真實德性,這種德性是與生俱來的“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人總要經常保有它,順着它,心纔會安穩踏實,這就叫做“安宅”。義也是一個人內在真實的德性,是待人處事的準則,“乃天理之當行,無人欲之邪麯”。人必須遵此而行,才能在這世上與人和樂相處,共成一體,這就叫做“正路”。這“安宅”與“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衹要順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為真實有意義的存在,但是卻有很多人漠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而棄之不顧,白放着人生美好的大道而棄之不行,結果徒然使自己陷溺於衝突矛盾、痛苦迷惑之境,這不是很悲哀嗎?這些人就是“自暴自棄”的人。對自暴自棄的人,跟他說什麽話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不信仁義,所以也就“言非禮義”;跟他一起從事事業也不能成功,(新浪讀書獨傢首發)因為他不能“居仁由義”,處處都會和社會環境相衝突。像這樣不能居於“安宅”、行於“正路”的人,真是可哀。其所以如此,乃是自放其良心,不能存養善性的緣故。
  人生在世,父母是我們最好的保護者,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指導者,聽從父母或老師的指引,就是屬於“居仁由義”的事,但是有些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無視於仁義,到頭來成為問題青少年,這不是很悲哀的事嗎?讀了此章,真要好好思考反省啊!
  (三)
  孟子曰:“仁,人心也①;義,人路也②;捨其路而弗由,放③其心而不知求④,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一一)
  章旨
  孟子言為學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心。
  註釋
  ①仁人心也仁,是人人固有的愛人之心。
  ②義人路也義,是人人應該走的大路。
  ③放亡失、丟失。
  ④求尋找、找回。
  析論
  孔門有三千弟子,最被孔子許為好學的是顔回。顔回的成就屬於德行科,可見孔子的教學最終目標除了知識的長進外,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培養。孔子的道德總概念是“仁”,孟子則開展為“仁、義、禮、智”四項,四項之中,孟子尤重仁、義,認為仁、義之心是人的良心本性,一切道德的培養要依乎仁、義來發展。孟子說仁是人心,是人之安宅;義是人路,是人之正路。做學問如果不依仁、義,所學得的衹是外在的知識。試看有些知識分子學問淵博,但是枉法壞紀,作姦犯科,這種學問要了又有何用?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是一語中的。學問之道最重要的是把放失的仁、義之心找回,然後掌握住這顆心,無論進德修業,或是待人處事,都不至於有所缺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