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皇傢醫事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屈維英 Qu Weiying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巡幸塞北,途經熱河時發現了一處理想的避暑勝地,便决定在此興建一個避暑避痘的行宮。嗣後,康熙帝又規定,以後凡是沒有出過痘的蒙、藏、回、維等上層貴族,欲朝見皇帝,可於每年七月到熱河,九月隨皇帝入圍秋狩,同時覲見皇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班制度的肇始。從此,每當天高氣爽的金秋季節,蒙古各部王公大臣便紛紛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皇上。這樣,既避開了痘疫發作期,也使朝廷密切了同各少數民族的關係,可謂一舉數得。
實際上,對於天花這種致命疾病的防治,中國古代中醫邁出了第一步,成為世界免疫學的先驅。
早在明朝時,中醫就開始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這種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16世紀下半葉)的種痘法,又稱鼻吹種痘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叫旱苗法,即取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被種痘者鼻腔中;另一種方法叫水苗法,即將天花患者的痘痂加入人奶或水,用棉簽蘸上,塞入被種痘者之鼻中。以上兩種方法,都是為了讓被種痘者輕度感染上天花,發熱出疹,再經過精心護理,病癥消失後,相當於出過天花,從而獲得了對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在康熙時期,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滿族已經普遍認識到“種痘”能增強抵禦天花的道理,特別是康熙帝本人對此認識明確,推行得也很堅决,致使種痘之法在朝野得到強製推行,效果甚佳。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這種接種人痘的方法,後來又通過俄國傳入土耳其、印度、日本、英國及歐洲各國。直到18世紀末,英國鄉村醫生琴納也許是受到中國接種“人痘”的啓發,終於發明了牛痘接種法。
康熙繼位後不久,北方連續性的天花大爆發開始減弱,同時南方傳統的種痘疫苗法也傳到了北方。此時的康熙帝對天花的防治已有了一定信心,於是把鼻吹種痘法從宮中一直推廣到民間,甚至推廣到漠南、漠北蒙古各部落,從而大大減少了天花這種烈性傳染病的發病率。他還降旨太醫院專門設立痘疹科,廣徵各地名醫前來供職。北京城內還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
據清宮醫案記載,康熙在總結前人防痘經驗的基礎上,開始主動出擊防治天花。在康熙帝的倡導推動下,清代朝野對天花的防治進一步係統化、科學化。康熙帝在其所著的《庭訓格言》中寫道:“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蕃,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痘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康熙帝堅意推行種痘術,不僅為民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為有清一代康乾盛世的開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意味着科學終於戰勝愚昧,我國的公共醫療制度初見端倪,自有其深遠的時代意義。
相關鏈接
天花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其癥狀表現為高燒、渾身乏力、惡心嘔吐和嚴重皮疹,基本上無藥可治。
天花幾乎與人類文明的歷史一樣悠久,古代中國、印度和埃及都有關於天花的記錄,科學家們在公元前1000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木乃伊上,就發現其頭部有天花留下的疤痕。到了公元6世紀,歐洲也出現了天花。16世紀初,歐洲殖民者又把天花帶到了美洲大陸,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印第安文明的阿茲特剋帝國沒有被強大的西班牙軍隊擊敗,卻在天花流行過後消失了。17~18世紀天花開始在西半球肆虐,據有關歷史統計,天花在全球曾至少造成1億人死亡,另外有2億人因患天花或失明,或留下終生疤痕。直到18世紀,英國鄉村醫生琴納發明了“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後這一方法逐漸在世界流行起來,有效控製了天花的傳染。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佈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