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國史十六講 》
1-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
樊樹志 Fan Shuzhi
第六講 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
五鬍十六國時期的漢鬍互化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進入漢族農業區,必然為先進的社會所同化,這就是所謂漢化。它當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匈奴及其他民族的漢化都是如此。
從東漢初年南匈奴進入山西,到西晉初年匈奴部衆的南遷,持續了二百多年,匈奴逐步漢化。以至於匈奴人建立的政權,稱之為“漢”,是“十六國”之一。大約在曹操晚年,匈奴貴族因上代是漢朝皇帝的外孫,而改姓劉。漢國的建立者劉淵,在學習漢族傳統文化方面很下功夫,他師事著名經學家崔遊,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其愛好《春秋左氏傳》。他能背誦孫、吳兵法,熟讀諸子百傢以及《史記》、《漢書》,頗為自負,自命漢初辯士隨何、陸賈與名將周勃、灌嬰四人才幹集於一身。304年,他起兵反晉,為了爭取漢人的支持,宣稱自己是“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因此他立國號為“漢”,自稱漢王,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以示自己的政權是漢朝宗室的延續。劉淵建立漢國後,任用他的經學老師崔遊為御史大夫,東漢大儒盧植的曾孫盧志則被任命為其子劉聰的太師。由此不難看出,十六國的第一個政權的建立者――匈奴人劉淵――漢化程度之深。
建立後趙國的羯族人石勒,漢化程度也很深。他認識到羯族力量有限,要鞏固後趙政權,必須爭取漢人合作,盡量利用漢人的治理方略。他重用“博涉經史”的漢人張賓為謀主,言聽計從,下令鬍人不得凌辱衣冠華族(漢人),派官員到各地勸課農桑。他不識字,卻喜歡聽人講經、誦讀史書,雖在戎馬倥傯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設立太學和郡國學,用儒傢經學培養包括羯族將領子弟在內的人才,並且建立秀纔、孝廉試經之製,用儒學選拔官員。
氐族建立的前秦國的君主苻堅,重用漢族寒門士人王猛,按照漢法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文化,對王猛主張“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十分欣賞與支持。他廣修學宮,親臨太學考試學生經義優劣,奬勵儒生,爭取漢族士大夫的支持。他對博士王��說,朕一月之內三次親臨太學,發現人才,躬親奬勵。其目的在於,不使周公、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我手裏失傳,是不是可以追上漢武帝、漢光武帝了?王��回答道,陛下神武撥亂,開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漢武帝、漢光武帝不值得相提並論。
這樣的事例可以舉出很多。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鬍人漢化,中原的儒學起到了關鍵作用。魏晉南北朝史專傢何茲全說:西晉末年,隨着士族上層的渡江南下,裝在他們頭腦裏的玄學也被帶過江去,原先影響甚微的經學士族留在北方,他們保持着漢朝經學重禮儀的傳統。而鬍族政權武力占據北方,要立國中原,必須熟悉儒學傳統,崇尚中原文化,以漢法治漢人。鬍族君主與漢人士族在這種背景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儒學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同化作用。
民族的同化總是雙嚮進行的,鬍人漢化的同時,就是漢人鬍化。所謂漢人鬍化,是在長期的交流中,漢人在生産、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吸收了鬍人的習俗。這種變化,從東漢末年已經開始,《後漢書五行志》寫道:“靈帝好鬍服、鬍帳、鬍床、鬍坐、鬍飯、鬍箜篌、鬍笛、鬍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你看,皇帝對鬍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很感興趣,包括鬍人的服裝、鬍人的帳篷、鬍人的高足傢具、鬍人的飲食、鬍人的樂器、鬍人的舞蹈等等。由於皇帝的倡導,京都的達官貴人都競相仿效,興起了漢人鬍化的之風。這種風氣到五鬍十六國時期達到高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鬍床”――鬍人發明的高足座椅。中原漢人一嚮的習慣是席地而坐,或是跪坐,或是盤腿坐,並無坐椅子、凳子的習慣。所以竹林七賢雙腳前伸的坐法被稱為“箕踞”,是極不恭敬的失禮舉動。鬍人發明的座椅,被漢人稱為“鬍床”,它還有這樣一些別稱:繩床、交椅、交床、逍遙座、折背樣、倚床。鬍床自北而南廣為流行,促使高足傢具的興起,終於改變了漢人席地而坐的習慣。“筵席”一詞與席地而坐的習俗緊密相連,舉行宴會時,在地上鋪上大的“筵”,再鋪上小的“席”,作為座墊,中間有矮足的稱為幾、案的桌子。這種筵席方式,至今在日本、韓國依然可以見到。鬍床及高足傢具流行後,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宴飲搬到了高高的桌子上,但“筵席”的說法一直沿用下來,不過已經失去了它的本意。
十六國時期,隨着騎馬民族的南下,把畜牧及與其有關的生産技術帶到了中原地區。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牛、馬、騾、羊等牲畜的飼養、役使方法,獸醫術、相馬術,以及製作毛氈、奶酪、油酥的技術,逐步為漢人所接受。《齊民要術》還談到鬍人的飲食習慣對漢人的影響,它提到的“鬍物”有:鬍餅、鬍椒酒(篳撥酒)、鬍飯、鬍羹、羌煮等,看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已經把鬍人的飲食習慣吸收到自己的生活中,逐步采用燒烤獸肉、奶酪為飲料?鬍人習俗。
鬍語、鬍歌、鬍樂、鬍舞、鬍戲的流行,給中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北方漢人子弟以學習鬍語為時髦之舉,久而久之,北方漢語中充斥了“鬍虜”之音。鬍樂對中原音樂的影響是深遠的,鬍笳、羌笛、琵琶等樂器,隨着民族大遷徙,從漠北、西域以及其他地區傳入中原,使傳統音樂顯得更加豐富多彩。西晉後期,天竺國送給涼州刺史張軌樂工二十二人,樂器一部,其中有笛子、琵琶、箜篌、五弦琴、銅鼓、皮鼓等,還帶來了天竺調等樂麯。前秦末年,呂光遠征西域,又獲得篳篥、腰鼓、答臘鼓,以及龜茲樂麯。
我們不難從中窺知,當年中原鬍歌、鬍樂盛行的斑斕景象,漢鬍互化的纍纍碩果。我們先人的這種大智慧,令人敬佩,也令人感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從“大同”到“小康” | 1-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 | 1-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 1-中華帝國的初建(1) | 1-中華帝國的初建(2) | 1-讖緯、清議、玄學 | 1-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1)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2)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4) | 1-帝國的衰落與分裂 | 1-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1) |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2) |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1) |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2) | 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1) | 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2) | 1-面嚮海洋的時代 | 1-面嚮海洋的時代(1) | 1-面嚮海洋的時代(2) | 1-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清 | 1-“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