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偶尔远行 》
第7节:进岛之前(1)
周国平 Zhou Guoping
第一部分进岛之前
天上掉下一个机会(2000年11月11日)
如果在半年前,有某占卜者拦住我,预言我将要去南极,我一定会斥为信口胡言。然而,五个月前,确实有一个人特地飞到青岛,亲口对我说了这话。他不是一个占卜者,而是鹭江出版社的编辑阿正。
当时,我正在青岛出差,给一项竞赛担任评委。评委之中,还有葛剑雄教授。在我们下榻的旅馆里,阿正兴奋地向我们谈了他的计划。他的想法是,组织若干位人文学者去南极体验生活,然后每人从自己的学科视野出发写一本书,这项活动的经费将由鹭江出版社赞助。他引以自豪的是,这一举动在世界上是首创性的,迄今为止还不曾有组织地让人文学者去南极。至于人选,我和葛是他心目中的首选,其余的尚未确定。
去,还是不去?他等着我的表态。
我犹豫片刻,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我心中的想法是:答应了再说,谁知道能不能办成呢。在我看来,这个计划虽非信口胡言,却也够得上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了。老天,那是南极啊,要花多少旅费,还要经过怎样繁复的审批程序。即使得到批准,像我这样的体格能否通过体检,也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回北京后,我照常做着我的工作,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在那一头,阿正认真地推进着他的计划。忽一日,他通知我们到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开会。坐在那间朴素的办公室里,看着他招募来的其他各位好汉,听着极地办主任介绍南极科学考察情况,我发现事情越来越像是真的了。接着,心理测试和体检顺利通过。接着,国家海洋局的批件下来,我们被列入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正式队员的名单。公务护照业已办妥,日程业已确定,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要动身了。至此,事情的真实性已经无可怀疑。
这么说,我真的要去南极了?
我应该承认,我压根儿没有做过南极探险梦,因此,现在也就没有梦想成真的感觉,反倒觉得身不由己地掉进了一个梦境里。
“你说一说你决定去南极的三个最主要的理由。”即将同赴南极的邵滨鸿给我出题。
我回答:“第一,是因为南极的特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第二,是因为机会难得,至于第三个理由……没有了,也不需要了。”
的确不需要了。天上掉下一个机会,恰好掉在我的头上。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想到要去争取,即使争取也未必争取得到。现在既然掉在了我的头上,我也就没有理由推辞。
诱惑和危险(11月11日)
有关消息通过媒体传开以后,朋友们普遍感到惊奇,惊奇之余,有的表示羡慕,有的表示担心。这两种反应都很正常,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南极是一片既神秘又危险的土地。
南极的魅力不容置疑。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吧:在那个晶莹的冰的世界里,没有人烟,没有污染,空气无比洁净;冰架向大海伸展,海面上布满大小不等的冰山,在阳光下闪射奇异的光芒;海滩上栖息着无数憨态可掬的企鹅,海豹在岸边自由地嬉戏。
可是,南极的危险也不容忽视。张开耳朵听一听南极的“世界之最”吧:最冷,年平均气温零下17度,冬季低于零下40度,最低曾测到零下89.2度;风暴最频繁最猛烈,局部地区风速可达每秒85米以上;冰雪最多,占全球总储量的90%,冰盖终年覆盖整个大陆,平均厚度2450米,最大厚度4750米;最干旱,有“白色沙漠”之称,会使你的指甲一片片脆落。
何况还有全球最大的臭氧洞,在紫外线直射之下,用不了几小时,你的脸就会脱皮和变黑。
与在南极长期生活过的老队员聊一聊,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一些较轻微的惊险的经历。那些最严重的惊险的经历无人能够告诉你,然而记录在案。冰盖下有许多冰缝,大者深几百米,宽几十米,皆被茫茫白雪掩盖着,某年某月,某国考察队连车带人掉了进去,从此永远消失。暴风雪常常突如其来,如白色幕布推进,刹那间把人裹住,能见度为零,加上不可抵挡的风速,某月某日,某人被困冻死或者被刮得不见踪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目录(1) | 第2节:目录(2) | 第3节:序 | 第4节:前言一 | 第5节:前言二 | 第6节:邓正来序 | 第7节:进岛之前(1) | 第8节:进岛之前(2) | 第9节:进岛之前(3) | 第10节:进岛之前(4) | 第11节:进岛之前(5) | 第12节:进岛之前(6) | 第13节:进岛之前(7) | 第14节:岛上日记(1) | 第15节:岛上日记(2) | 第16节:岛上日记(3) | 第17节:岛上日记(4) | 第18节:岛上日记(5) | 第19节:岛上日记(6) | 第20节:岛上日记(7) | 第21节:岛上日记(8) | 第22节:岛上日记(9) | 第23节:岛上日记(10) | 第24节:岛上日记(1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