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谴责 大馬扁   》 第六回 朱一新論學究淵源 陳千秋夭壽歸泉壤      黃小配 Huang Xiaopei

  話說林子重因御史安維峻參劾康有為,即對康有為說知。還說有一件是最緊要的,已交粵督查辦。康有為聽了,覺林子重所說安御史參自己各情,如以孔子自比及妄自尊大以邪說惑人等事,心知參的不錯,故一聽得交粵督查辦,面色已登時變起來。便問道:“還有一件是參我什麽事呢?”林子重道:“他說老師所著《新學偽經考》一書,稱孔子改元稱製,不特厚誣孔子,且實是心謀不軌。並道這書於學術人心大有關係,須毀去書板,重重把老師懲辦,才能正人心、端學術:這等說。老師試想平生所說,如黜周王魯呢,張三世呢,正三統呢,於學術人心有什麽妨礙,如此參劾,還近人情麽?”康有為聽罷,默然半晌,暗忖自己所著《新學偽經考》一書,衹在北京時賺騙四川繆寄萍的著作得來,初時本欲竊些聲名,故把繆氏原著署作已名,忖梓發行。今因此書被人參劾,倘若是查辦了,要懲辦自己,就悔不如不竊騙他人著作較好呢。想罷,便道:“你從那裏聽得來?”林子重道:“弟為有些訟事,得與督幕裏頭一位老夫子相識,他卻秘密告小弟知的。”康有為道:“現在粵督之意,究竟怎樣?”林子重道:“這卻未知。但小弟因鄉間訟事,因與鄰紳爭承賭具及爭官書院常業兩案,曾與那位老夫子有過付,小弟盡易嚮他關說。故他對弟說時,弟已請他關照,他亦已一力擔承,想斷不致有礙的。”康有為道:“你如何不早說?你但說我被安御史彈參,又不把與督幕老夫子關說的事先行告我,若沒膽子的,好不嚇死!”林子重道:“說話盡要次敘,若不說明參案,怎能說下去呢?”康有為道:“自今不必多說,總在督幕裏頭的老夫子竭力說情罷了。”林子重領諾而出。後來費盡許多人事,盡力斡旋,纔把安御史的參案,什麽“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糊塗奏復了。康有為經這一場造化,到那時方纔心定。
  那日方從友人處回來,聽得安御史這會參他,原因康有為中舉時,房師安蔭甲一場苦心,存起康有為那本捲,不料康有為中舉後,拜過兩位主考,並不曾拜過薦捲官。安蔭甲就心懷不服,就查悉康有為的痛腳,函請安御史參他的。康有為聽得,回館後即對衆學生說知,並說道:“我三場文字皆應入選,且所考的是朝廷科舉,中的應中,說什麽受知師?我原不必拜他。且他有何學問,卻要我投拜他門下。我不拜他時,他便見怪,就要慫恿他的兄弟來劾我,還近情理麽?”各人聽了無語,單是林子重答道:“中的應中,既無所謂受知,況安蔭甲又怎能當得老師叩拜,老師也說得是。唯當初不拜薦捲官,不如連兩位主考也不應往拜。但老師獨拜兩位主考,究是何意?”當下林子重這一問,原屬有理,衹是康有為實不願聞,卻亦沒得可答,早已面紅耳熱,半晌纔強答道:“我卻蒙兩位主考簪花,實不得不拜的。”林子重又道:“據老師說來,中的衹是朝廷科舉,簪花亦是主考應做的事,似亦不必往拜,想老師於兩位主考太過謙虛罷了。”康有為這時實嫌林子重頂撞自己,但子重嚮知自己的內事,卻不敢責成他,就勢道:“這般小人,動因私意報復,就慫恿言官參劾當今大賢,豈不可恨!然天生德於餘,安蔭甲其如餘何?衹可惜道大莫能容,動為世人所忌,欲行其道,豈不甚難?此後惟有如杏壇講學,長此終老而已。”說罷,不勝嘆息。
  各學生齊道:“老師尚未及強仕之年,何便灰心如此。三年一科,以老師文字,尋個上進,是不難的。”康有為怒道:“我已屢說自己不是好求科舉的人,偏苦苦把括帖功名來安慰我,實是小覷我了。”各學生又道:“我們不是小覷先生,不過欲出身加民,須由這條路進身。即日前先生進京,亦想是此意,叵耐文運未通,就阻遲了時候罷了。”康有為道:“我們不僅區區求做官,衹懷一個達則兼善天下的念頭而已。若但謀科舉,實非吾志。且即做官,豈必盡由科舉?”說到這裏,各學生又道:“難道先生要由捐班出身不成?”康有為道:“這一發不是話了。科舉我且不願,何況捐班?”各學生道:“然則先生要從那裏出身呢?”康有為道:“昔成湯聘莘野,劉備顧草廬,一旦得時,不患朝廷不來徵聘。”各學生聽得,那愚拙的就信康有為抱道自重,稍有知識的就知他把一派夢話來欺人了。
  正談論間,忽門房報稱有人來見,康有為就退下堂來回屋裏,着門房請那人來見。卻是前任御史浙江翰林朱一新,到來相會。康有為讓他坐後,即問道:“足下光臨,有何賜教?”朱一新道:“聞前者足下被御史所參,今幸沒事,特來問候。”康有為道:“自來君子每為小人所排擊,也不足怪,何勞老兄費心!”朱一新見他開口就以君子自命,已覺可笑,衹隨口答一聲“是”。康有為道:“老兄近來看什麽新書?”朱一新道:“聖經賢傳,看個不盡,新書二字,就是足下與小弟倒怕不曾夢見。”康有為這時好生不悅,即道:“足下何由知我不看新書?如足下所說聖賢經傳,我反不瞧在眼內呢!”朱一新道:“我正有一事要嚮足下請教。足下所稱《左氏春秋》為偽經,究竟從那裏見得?”康有為道:“足下還不知麽?左氏一經,不過漢時劉歆所著,衹托於左氏之名,書中語氣全是劉歆的。”朱一新道:“此不過逆臆之言。劉歆若經年纍月著就一經,何苦要藉重左氏之名?且劉歆即不欲自己署名,彼孔門許多弟子,何以不托名他人,必要托名左氏?老兄得四川繆氏緒餘,何苦誤信如此。”康有為此時深怒朱一新提出四川繆氏,即答道:“這見地實是小弟讀書得來,並非得諸四川繆氏,足下此言實屬無理。”朱一新道:“無論此見解為四川繆氏的,抑為足下的,但據理而言,這等見解實是不通,衹可欺愚民,安能欺得有識之士?”康有為道:“你這見解是小弟逆臆之言,試問足下又有何據,謂《左氏春秋》非劉歆所著?”朱一新道:“自然有據。司馬遷自敘一篇,已言有《左氏春秋》,論司馬遷本在劉歆之前,可見左氏一經,不是劉歆所著,想老兄或不曾讀過《史記》耳。”康有為見朱一新謂他不曾讀過《史記》,更火上加油,怒道:“小弟實是爛熟《史記》的,腐遷說《左氏春秋》一語,衹是後來劉韻所改耳。”朱一新道:“這話更是無稽,司馬遷《史記》誰見劉歆改來?足下遁詞,抑何可笑!”康有為道:“盡信書不如無書,足下實為古人所欺。即如世說焚書坑儒,難道真有其事麽?”朱一新道:“我亦信真有其事。”康有為笑道:“天下許多書,始皇那能搜羅淨盡而焚之?即天下許多儒者,豈亦盡任始皇坑死嗎?足下信以為真,又有何考據呢?朱一新道:“鑒史曾說得來,道是聚天下書籍於鹹陽而燔之,又捕儒士四百五十人悉數坑之,此便是證據。且衹言焚書,不是言焚盡天下之書;衹言坑儒,也不是說坑盡天下之儒。足下謂為不真,試問又有何據,謂始皇無焚書坑儒之事呢?”康有為道:“世稱始皇焚書,而後有漆書壁經之書,但漆書壁經一說,不載於魯恭王傳中,可知是假。《綱鑒》多後儒偽造,以訛傳訛,足下信之,又為古人所欺了。”朱一新道:“你且勿信魯恭王傳,我且勿說《綱鑒》,但當時詩書偶語者,且要棄市,可知焚書坑儒的事是確有的了。”康有為聽罷,不覺滿面通紅,無言可答。朱一新見他如此荒謬,故略折駁他一二,今見他啞口無言,亦恐他不好意思,衹得講些別話,支使開了,再談一會而別。康有為深恨朱一新不已,又恐方纔被他駁倒,不知學生有聽得沒有;若被學生聽着,必謂自己學問不足,實在朱一新之下。便傳門丁進來問道:“方纔我與來友談論,可有學生在房門外竊聽沒有?”門丁道:“朋友往來談天,學生們哪有這般閑心要來竊聽呢!”康有為方始放心。便一連數天,盡翻書籍,看有什麽考據,可與朱一新再行辯駁。誰想翻查自己所有的書籍,究竟是朱一新說的有理,自己實不及他,惟有啞忍而已。這且按下慢表。
  且說康有為在萬木草堂把好言籠絡一班學生,各學生又替他招羅受業的人,漸至生徒已有數百之多。其中惟陳千秋改號超回,與梁啓超改號軼賜,就算是康館天字第一號的門生。那康有為自試過南宮不售回粵後,又被朱一新駁倒,已鬱鬱不樂,雖日中以孔子自命,好欺飾庸愚,但恐自己日前誇張太過,自被朱一新駁倒之後,終恐被人知道,無以見人,便擬出遊別省,托稱如孔子周遊列邦,暫時躲開廣東亦好。適又接朱一新寄來一函,康有為一看,衹看那函道:
  長素足下:日前踵門,得領大教,兩相論學,想足下胸中仍有欲發揮者,弟亦甚樂聞教。然僕與足下,皆非新學中人,故談及新學,皆如門外漢。若談舊學,則弟讀書廿年,生平所學,正欲質諸足下。或以函札討論或對坐研究,弟不敢不勉。想足下自以為是,弟亦豈敢自以為非,他日將兩人見解刊發成書,以待世人評議,亦雅事也。
  康有為看了,見朱一新自從駁倒自己,反來糾纏自己。更稱要將兩人辯論的見解刊發成書,這樣無論世人見了,及自己學生見了,皆失自己體面,故三十六着以避為上着。是以托稱周遊各省之意,當要即行,便把朱一新來書按下不復。又想孔子當日周遊,也帶同門弟子前去,想這會如超回、軼賜等,自應一並同行。偏事有湊巧,那陳千秋正因有病,恰纔回鄉去了。康有為便問學生:“陳超回幾時回來?”各學生都道:“不知”。康有為道:“他究竟是什麽病呢?”各學生道:“他但午後潮熱,同學中多疑他是夾色呢!”康有為聽了怒道:“超回傢眷不在城裏,他又不回鄉已久,哪有此癥?除是宿娼得來。但回也好學,斷沒有此事,你們休要亂說!”衆學生便不敢多言。不想過了兩天,陳千秋家乡已使人到城搬取千秋的衣物,道是陳千秋已死。死時自舌頭至指甲統通瘀黑,活是夾色死的。康有為一聽,也慟哭道:“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亡之命矣乎!”徐徐又道:“天喪餘,天喪餘!”放聲哭了一會。各學生也來勸慰,康有為道:“昔孔子謂顔回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吾之超回亦不幸短命,前後一轍,甚矣吾衰也!”說罷,復捶胸大慟。正是:
  論學偏逢高手輩,及門又喪得心人。
  要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康無賴館堂出奇醜 繆文豪京邸著新書
第二回 遇棍徒繆寄萍失書 爭山長康有為喪氣第三回 熱名場偽聖掇鄉科 落孫山公車陳腐策
第四回 餘御史割席拒狂生 黠娘兒登輪追蕩子第五回 康學究避債吟劣詩 安御史據情參偽聖
第六回 朱一新論學究淵源 陳千秋夭壽歸泉壤第七回 變宗旨遺書通革黨 詐傳道踏月涉荒山
第八回 談聖道即景觸風情 為金錢榮歸爭局董第九回 據局戳計打康舉人 謀官階巧騙翁師傅
第十回 請舉賢翁同龢中計 聞變政清太後驚心第十一回 革禮垣天子信讒言 亂宮闈妖人陳奏摺
第十二回 康長素挾仇謀國後 譚嗣同被騙入京師第十三回 托革命當面寫書函 賺舉兵瞞心稱密詔
第十四回 陷同黨衹身逃險地 救危機義士入京津第十五回 釀黨獄陷入罹死罪 赴筵會懼友泄真情
第十六回 戲雛姬失禮相臣傢 索密詔逐出東洋境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