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双重生命 》
第7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7)
安内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1997年7月17日在巴黎影像资料馆举行了一次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研讨会,法国影评人米歇尔·西芒(Michel Ciment)提议对波兰电影的各个时期做一次简短回顾。如果说1950年代波兰新电影的第一波浪潮包括瓦伊达、耶日·卡瓦莱罗维奇(Jerzy Kawalerowicz)、沃伊切赫·哈斯和安德烈·蒙克(Andrzej Munk)——这是一群“与历史对话”但又不乏浪漫主义的导演——1960年代早期的第二次浪潮主要包括波兰斯基和耶日·斯科里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的话,那这第三次浪潮就是由扎努西和基耶斯洛夫斯基掀起的,那是“对日常生活和悲观主义的一次回归”。
196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自己的头两部学生短片,片长都在6分钟左右,用35毫米黑白胶片拍摄。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日后的两大发展方向。《办公室》(Urzad)是一部关于官僚主义的讽刺性纪录片。地点是一家国有保险公司的办公室,我们能听到办公人员的对话,但他们的嘴唇看上去却几乎纹丝不动,办公室中非人性的特点通过这一细节得到升华。短片的焦点围绕表格上该用哪种橡皮图章的讨论展开。一位老妇人交来申请,文员声称这与办公室无关。书架上码放着文件,茶已沏好,我们听见一个女声反复响起,告诉某人“写下你这辈子干过的活儿”。
另一方面,《电车》(Tramwaj)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短片,从中可以看出那种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浪漫与偷窥的交织。年轻人跑着跳上电车,发现车里坐着一位美丽的女孩。冷风从车门吹入,他关上门,她看着他笑了笑,然后睡着了。他到站下车,目视电车和车上的睡美人远去。忽然,他又追着电车跑去。这个失落的年轻人可以被看做是《爱情短片》中偷窥者托梅克的一个原型。
担任《电车》监制的是旺达·雅库伯夫斯卡(Wanda Jakubowska)教授,二十年前正是她拍摄了有关奥斯维辛——并且是在奥斯维辛实地拍摄——的第一部剧情片,当初她也是那儿关押着的一名政治犯。影片名叫《最后一站》(The Last Stop,又名《最后的舞台》[The Last Stage]),用黑白胶片拍摄,有力地表现了集中营女犯人众志成城的主题。后来,她还监制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另一部短片《希望音乐会》(Koncert Zyczen,1967年),这部剧情短片长17分钟,说的也是个爱情局外人的故事。湖边,一群年轻人正在嬉笑打闹,背景中,巴士游览车的收音机里传来喧闹的摇滚乐。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偷偷注视着树丛中的一对情侣,他出神地盯着那个女孩。不久,情侣坐摩托车离开,巴士也鸣笛上路。就在摩托车超过巴士时,后座上的女孩掉了背包。巴士上的年轻人拾起背包但却不愿归还,除非女孩上车跟他们走。她似乎受到诱惑,已经准备照做。最终,一切归于平静,女孩回到男友身边。摩托车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只剩下戴眼镜的男孩仍痴痴地望着女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 | 第2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2) | 第3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3) | 第4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4) | 第5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5) | 第6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6) | 第7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7) | 第8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8) | 第9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9) | 第10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0) | 第11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1) | 第12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 第13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3) | 第14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4) | 第15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 第16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6) | 第17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 第18节:个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 第19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1) | 第20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2) | 第21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3) | 第22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4) | 第23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5) | 第24节: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