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思考 》 文學史 》
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遊國恩 You Guoen
第一節 秦代文學
秦始皇滅六國,完成中國的統一,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大帝國。為了適應統一帝國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對生産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同時它又焚書坑儒,推行極端嚴酷的思想政治。這對學術文化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短短十幾年的秦代,幾乎沒有什麽文學可言,更談不上什麽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於統一前的《呂氏春秋》。這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著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故後世又稱為"呂覽"。它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傢學說,故《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傢"。書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文獻和遺聞佚事。它是一種係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先秦其他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蕩兵》、《順說》、《察今》等篇都有這樣的特點。
秦代文學的唯一作傢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師事荀卿。入秦為呂不韋捨人,後為秦丞相。作於始皇十年的《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歷敘秦穆公以來,都以客致富強而成霸業,以見用人惟材,不必限於本土。然後列舉種種器物玩好,雖不産於秦,而秦用之,以與異國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說之以利害,更加強了說服力:
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踶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綉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文章排比鋪張,有戰國縱橫辭說的習氣。而文辭修飾整齊,音節和諧流暢,與漢初散文和漢代辭賦也頗為接近。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會稽等處的刻石文,大都也出於李斯之手。內容歌頌秦王功德,形式則模仿雅頌,都是四言韻文,但多以三句為一韻。秦刻石文沒有什麽文學價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對後世碑志文有影響。
此外,秦時民間尚有歌謠流傳。《漢書?賈捐之傳》有"長城之歌,至今未絶"的話,可以想見當時人民利用歌謠同秦代的黑暗統治進行鬥爭的情形。今所傳者,僅有這樣一首: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這首歌謠見於晉楊泉《物理論》,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已經引用它。它相當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對徵戍徭役的激憤情緒。類似這樣的民謠當時一定不少,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第二節 賈誼和漢初散文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一個傑出的政治傢和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二十餘,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在貶謫中,他仍不忘國事。後為梁懷王太傅,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劉嚮編為《新書》。《新書》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因而殘缺不全,個別篇章也可能經過割裂竄改,但决非偽書。
賈誼在《新書》中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說:"自古及今,凡與民為敵者,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大政》上)。為瞭解决人民生計問題,他提倡"農本",反對富人奢侈浪費。面對迅速鞏固政權、完善封建制度的歷史任務,賈誼又提出了一係列的主張。如要求削弱諸侯和限製豪強商賈的非法活動,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傢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主張更完善地建立以等級製為中心的封建禮製,以鞏固封建統治。這些主張適應漢初統一形勢的需要,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賈誼的散文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專題性的政論文,如《過秦》、《大政》等篇。《過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賈誼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總結秦代興亡的歷史原因。上篇主要敘述秦國力量的強大,是全文的關鍵。它用渲染、比襯手法顯示秦國的聲威。如寫六國人材衆多,"以什倍之地、百萬之衆,仰(《史記》作"叩")關而攻秦",結果卻為秦人"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但就是這個"席捲天下"、"威震四海"的王朝,卻在"率散亂之衆數百"的陳涉"奮臂大呼"下土崩瓦解。經過這一比襯,文章有力地突出了秦代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就是:農民起義的威力,足以給封建地主階級以致命的打擊,統治者如果不嚮農民作些讓步,即一點"不施仁義",那衹有失盡民心、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作者在中篇中從各方面來闡明民心的作用,讀完中篇人們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衹要民心一失,無論如何強大也不免覆滅的命運。這樣,上文對強秦的誇張又起了加強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過秦》篇在文字上頗重修飾,又善於鋪張渲染,有戰國縱橫傢的遺風。
二是針對各種具體問題而發的疏牘文,所謂《陳政事疏》及《新書》前四捲"事勢"類就是這種文章。它的一個特色是觀察敏銳,能透過太平景象,覺察到社會潛伏的矛盾和危機。例如《數寧》篇說:"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無知,固諛者耳......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勢,何以異此?"作者還敢於大膽揭露這些矛盾和危機,加強其筆鋒犀利、言辭激切、感情強烈的特色。例如《時變》篇:
鬍以孝弟循順為?善書而為吏耳。鬍以行義禮節為?傢富而出官耳。驕恥偏而為祭尊,黥劓者攘臂而為政。行惟狗彘也,苟傢富財足,隱機盱視而為天子耳!唯告罪昆弟,欺突伯父,逆於父母乎?然錢財多也,衣服循也,車馬嚴也,走犬良也。矯誣而傢美,盜賊而財多,何傷?......
對於富人豪強的橫行霸道,作者就是這樣無情地揭露,猛烈地抨擊的。
三是利用各種歷史材料和故事來說理的文章,《新書》後六捲的"連語"、"雜事"大都屬於這一類。其語言淺顯,敘述也較生動。賈誼的散文都有善用比喻的特點,語言富於形象性。他的文章風格對唐宋的政論文是頗有影響的。
賈誼又是漢初著名的辭賦傢。賦本是誦的意思,《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荀卿《賦篇》第一次以"賦"名篇,漢人沿襲其義,凡辭賦都稱為"賦"。漢初騷體的楚辭逐漸變化,新的賦體正在孕育形成,故賈誼的賦兼有屈原、荀卿二傢體製。他的《吊屈原賦》為謫往長沙途經湘水時所作,藉憑吊古人來抒發自己的感慨。例如說:
彼尋常之污瀆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製於螻蟻。
在那個時代,作者確實是一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傑出人物,但卻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擠,政治抱負未得施展。作者以其抑鬱不平之氣傾註在《吊屈原賦》中,雖痛逝者,實以自悼。他的《鵩鳥賦》為謫居長沙時所作。賦中據老莊"萬物變化"之理,說明禍福榮辱皆不足介意。這是作者謫居時哀傷情緒的自我排遺。漢初黃老思想流行,賦中充滿了"縱軀委命"的消極思想。這是作者處在逆境中的心情的反映。還有《惜誓》一篇,被收在《楚辭》中,或以為賈誼所作,但王逸已經"疑不能明"。賈誼的賦在形式上,趨嚮散體化,同時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較整齊。這是新賦體的特點,顯示了從楚辭嚮新體賦過渡的痕跡。
漢初除賈誼外還有不少散文傢,他們的文章大都或論秦之得失,以為統治者的藉鑒;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文章的語言多受辭賦影響,有很多排偶句,風格頗有戰國說辭的遺風。這一方面固然是前代傳統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當時遊士說客仍然存在於諸侯王國的緣故。後來,隨着諸侯勢力的削弱和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這種文章風格也逐漸消失。在這些散文傢中,以晁錯和鄒陽成就為較高。
晁錯(?--前154),文景時人,官至御史大夫。著有《賢良文學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等。其中以《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此二疏原為一文。《漢書?晁錯傳》於《守邊勸農疏》前雲:"錯復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曰......"然此疏實衹言守邊備塞一事,另有《論貴粟疏》載於《漢書?食貨志》,正言勸農力本事,故知二疏原為一篇。)最為著名。此二疏主張募民備塞,防禦匈奴的入侵。他又敏銳地註意到農民流亡的社會現象,指出人民流亡的原因是由於生活的貧睏;而人民的貧睏主要是由於官府的"急政暴賦"和商人的兼併所造成;所以主張務農貴粟,提出募粟入官、得以拜爵除罪的政策。晁錯的文章善於從歷史事實、當前情況、各種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體分析,立論精闢而切於實際,其不足之處是略乏文采。
鄒陽,文景時人,曾為吳王、梁孝王門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等。而後者是作者在獄中的自我表白。《漢書?鄒陽傳》說他為人有智略,而這篇文章恰好體現了"有智略"的特色。因梁王聽信讒言,心有餘怒,直說則不利;所以用大量篇幅說明知人與不知人之別。指出知人必須不"惑於衆口",不"移於浮辭",這就動搖了梁王對讒言的信賴。作者善於把握這一關鍵,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本文博引史實,排比鋪張,有戰國遊說傢氣味。《漢書?藝文志》有鄒陽七篇,列入縱橫傢,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三節 枚乘
枚乘(?--約前140),字叔,淮陰人,漢初重要的辭賦傢。他生活在文景時代,初為吳王濞郎中,後為梁孝王門客,"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徵乘,道死"。《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今存《七發》一篇是他的代表作。
《七發》是假設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的談話。"七發"的意義,劉勰以為"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心雕竜?雜文》)。李善以為"說七事以啓發太子",後一種解釋比較符合作者原意。《七發》首段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樂、安逸懶惰是貴族子弟的病根,但此病非藥石針炙所能治。這顯然是作者針對當時貴族的腐朽生活而提出的諷刺和勸戒,但未能給予正面的有力的批評。接着吳客分述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田獵、觀濤等事,目的是由靜而動,由近及遠,一步步啓發太子,誘導他改變生活方式。作者特別傾全力於田獵和觀濤兩事的鋪寫,認為田獵可驅散懶惰的習慣,觀濤有"發蒙解惑"的功效。但根本問題並不在此,而在於用"要言妙道"轉移他的志趣。故末段要進方術之士與太子"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而太子即已"渙然若一聽聖人辯士之言,恝然汗出,霍然病已"。作者認為安逸享樂的病,最好從思想上來治療,這具有深刻意義。篇中對這一點雖未加以充分發揮,但通過前面各種事物的逐漸引導,已經可以使讀者有所領悟。
《七發》在藝術上的特色是鋪張,劉勰說:"枚乘攡豔,首製《七發》,腴辭雲搆,誇麗風駭"(同上)。但它並不像後來的大賦那樣堆疊奇僻詞彙,讀起來較為平易,而且不乏精彩片段。例如: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氵豈氵豈,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這一段用各種比況描寫濤狀,奇觀滿目,音聲盈耳,使讀者精神震蕩,有如身臨其境。此外,如前半篇用誇張、渲染手法表現音樂的動聽也頗為出色。但總的看來,《七發》鋪寫過繁,刻劃有餘,而生動不足,這不能不算是藝術上的一個缺點。
《七發》是標志着新體賦--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賦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新體賦由騷體的楚辭演化而來。屈宋等作傢的楚辭富於楚國的地方特色,是一種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現實、抒發個人憤懣感情為主的詩歌體裁。新體賦首先在內容上改變為對帝王的歌功頌德,勸百而諷一;形式上則改變楚辭句中多用虛詞、句末多用語氣詞的句式,進一步散體化,成為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新體賦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鋪張為能事,以適應統一帝國的需要。所以劉勰說:"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竜?詮賦》)。新體賦的散文化以及經常使用排比整齊的句法,都與這一根本特色有關。
《七發》奠定了新體賦的形式,促進了漢代辭賦的發展。它引起後代許多作者的模仿,在賦中形成一種定型的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號為"七林"。例如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啓》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發》。
枚乘的散文今存《諫吳王書》及《重諫吳王書》兩篇,都是為諫阻吳王濞謀反而作。兩篇皆善用比喻,多為排偶句,有明顯的辭賦特點。特別是前一篇幾乎全用比喻構成。又書中多用韻語,全篇僅僅五百餘字,而韻語就有二十多句,這也是本文一個特點。
第四節 司馬相如及其他作者
武帝時代是辭賦最興盛的時代。《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的賦,不算"雜賦",共有七百餘篇,其中武帝時就有四百餘篇。司馬相如是這時期的最大代表作傢。
司馬相如(?--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最初"以貲為郎",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後免官遊梁,與鄒陽、枚乘等同為梁孝王門客,著《子虛賦》。過了幾年,梁孝王死,相如歸蜀,以琴挑臨邛富人卓王孫寡女文君,文君夜奔相如,同歸成都,"傢徒四壁立"。後來與文君又回臨邛,以賣酒為生,"令文君當垆,相如身自着犢鼻褌,與保傭雜作,滌器於市中"。王孫以為恥,乃分給文君傢僮(奴隸)和財物。因為武帝讀了相如的《子虛賦》,大為贊賞,以及狗監楊得意又乘機推薦,武帝就召見了相如,相如乃改賦天子遊獵之事,就是現今所傳的《子虛賦》(《文選》分"亡是公"以下為《上林賦》)。武帝大喜,任為郎。從此相如在漢宮庭任官,並深得武帝的信任。後相如出使"通西南夷",著《難蜀父老》一文,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起了積極作用。晚年以病免官,傢居而卒。
《子虛》、《上林》是司馬相如賦的代表作品。賦中假設楚國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的互相誇耀,最後亡是公又大肆鋪陳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及天子射獵的盛舉,以壓倒齊楚,表明諸侯之事不足道。這樣,作品就歌頌了大一統中央皇朝無可比擬的氣魄和聲威。在統一帝國政治經濟空前發展、中央王朝對封建割據勢力的鬥爭取得進一步勝利的時代,這種歌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作品主要部分在於誇張帝王的物質享受,渲染貴族宮庭生活驕奢淫佚的風氣,迎合了武帝的好大喜功。賦末委婉緻諷,流露了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即認為過分奢侈"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計,作者主張"解酒罷獵",與民同利。正如揚雄所謂"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之聲,麯終而奏雅",實際上它起不了多少諷諫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新體賦的特色是鋪張。在這一點上,《子虛》、《上林》比枚乘《七發》有進一步的發展。作品以子虛誇楚開始,說"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餘也,臣之所見,特其小者耳,名曰雲夢",並乘勢大力誇耀楚王遊獵雲夢的規模。哪知烏有先生卻以齊國的渤澥、孟諸可以"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蒂芥",壓倒了楚國。最後亡是公纔以天子上林的巨麗、遊獵的壯觀,又壓倒了齊楚。這樣一浪高過一浪,形成了文章壯闊的氣勢。其次是以大量的連詞、對偶、排句,層層渲染,增加了文章詞采的富麗。例如:
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𠔌為之蕩波。
這種描寫確實氣勢充沛,波瀾壯闊。但也往往誇張失實,"虛而無徵",鋪張過分,轉成纍贅。而且由於層層排比,板滯少變,堆砌詞藻,好用奇詞僻字,讀之令人生厭。
司馬相如精通文字學,作過字書《凡將篇》。其後揚雄、班固莫不如此。因此在文字上誇奇炫博,就成了這些賦傢的習氣。
《子虛》、《上林》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雖出於《離騷》,但其有意識地虛構人名,展開辯論,則又兼采《莊子》手法。後來揚雄《長楊賦》的"子墨客卿"、"翰林主人",張衡二京賦》的"憑虛公子"、"安處先生"都是模仿這種形式。
《子虛》、《上林》賦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的友人盛覽嘗問他作賦秘訣。相如說:"賦傢之心, 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其實這並不僅僅是作傢個人的才力,即他說的"賦傢之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空前統一、繁榮的漢帝國的出現,加強了正處在上升期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信心,也大大開拓了文人學士的胸襟與眼界,使他有可能在賦裏多少反映這個強大的漢帝國的面貌,也多少表現了當時統治者一種發揚蹈厲的精神。後來張衡二京,左思三都,雖篇幅加廣,而氣魄終覺不如。至南朝文人勉強學步,就如在蹄涔之水,吹波助瀾,更無足觀了。所以《子虛》、《上林》賦的出現是有一定的現實社會基礎的。然而作品所表現的時代面貌終究是非常表面和畸形的,因此它們並不能真正反映它的時代。至於它們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則與楚辭有很多聯繫,是楚辭的變化和發展。
《子虛》、《上林》賦在漢賦發展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它們確立了一個"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漢賦自司馬相如始以歌頌王朝聲威和氣魄為其主要內容,後世賦傢相沿不改,遂形成一個賦頌傳統。如果說這種歌頌在司馬相如時代還不是全無意義的話,那麽隨着時代的變化,它往往流為粉飾太平,對封建帝王貢諛獻媚,全然失去意義。它們也奠定了一種鋪張揚厲的大賦體製。後世賦傢大都按照這一體製創作,愈來愈失去了創造性。
司馬相如還著有《大人賦》、《長門賦》、《哀秦二世賦》等騷體作品。《大人賦》迎合了武帝好神仙的心理,所以武帝讀後大為歡喜,"縹縹有凌雲之氣"。《長門賦》據敘中說,是為武帝陳皇后失寵而作。《南齊書?陸厥傳》載厥與瀋約書,謂《長門》、《上林》非一傢之賦。從文章風格看來,的確如此。後來顧炎武因敘文不符事實,也斷為後人托名之作。不過這賦即屬偽作,仍是一篇很好的抒情文。它細緻地同時典型地表現了一個失寵的宮人望君不至的復雜變化的心情,對後世宮怨詩的創作有一定啓發作用。
司馬相如的散文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封禪文》等。《難蜀父老》假托蜀父老非難"通西南夷",從而引出作者的正面意見,闡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義。《封禪文》頌揚"大漢之德",認為可以舉行封禪的典禮。這些文章的思想傾嚮與《子虛》、《上林》賦有一致之處,足以互相印證。司馬相如的散文常用賓主答問形式及排偶句調,頗有辭賦氣味。
圍繞在漢武帝周圍的文士除司馬相如外,還有朱買臣、吾丘壽王、嚴助、主父偃、東方朔、枚臯、終軍等。而公卿大夫如兒寬、孔臧、董仲舒、司馬遷等,也時常作賦。武帝時代的辭賦,實盛極一時,成為文壇的主要形式。
枚臯是枚乘的兒子。《漢書?藝文志》說他有賦一百二十篇。但"其文骫骳,麯隨其事"(《漢書?枚乘傳》),是典型的文學弄臣,連他自己後來都"自悔類倡"。
東方朔是個滑稽傢,常在武帝前調笑取樂,"然時觀察顔色,直言切諫"(《漢書?東方朔傳》)。曾上書反對武帝起上林苑。由於武帝把他當俳優看待,他在政治上不得信任,便寫了一篇《答客難》發泄牢騷。《答客難》是一篇散文賦,設主客問答,說明戰國"得士者強,失士者亡",士人可以"身處尊位",而到了武帝大一統的時代,情形則完全兩樣。例如說:
......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雖欲盡節效情,安知前後?
這道出了士人在帝王的隨意擺布下,懷才莫展的實況,具有一定的意義。他又有《非有先生論》,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勸帝王聽諫,風格與《答客難》相近。另有騷體賦《七諫》,因襲楚辭,無甚特色。東方朔的作品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如揚雄《解嘲》、班固《答賓戲》、張衡《應間》等,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是模仿《答客難》的。
此外,武帝時代在淮南王劉安(?--前122)那裏,也形成了一個辭賦和散文的中心。《漢書?藝文志》著錄淮南王賦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可見劉安及其賓客作賦衆多的一斑。劉安是愛好屈原作品的,他的《離騷傳》最早給屈原和《離騷》以很高的評價。認為《離騷》兼有《國風》和《小雅》之長,而屈原的"志"則可"與日月爭光"。可惜劉安的賦今已不傳。他的群臣賦也衹存小山的《招隱士》一篇。它描寫山中幽深險阻,有猿狖虎豹,不可久留。語言富於形象性和音樂性,是漢代優秀的騷體賦。今存《淮南子》二十一篇是劉安群臣或賓客的集體著作,它包含各派思想,和《呂氏春秋》一樣,被列為"雜傢"。實際主要是道傢和陰陽傢的思想。它同樣慣用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說理,因而保存了許多古代歷史和文學的片斷。它的文章,排比鋪張,則顯然受辭賦的影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編 上古至戰國的文學 第一章 上古文學 | 第二章 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 | 第四章 先秦諸子散文 | 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 第二編 秦漢文學(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 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 第二章 偉大的歷史傢、散文傢司馬遷 | 第三章 西漢後期及東漢的散文和辭賦 | 第四章 漢代樂府民歌 | 第五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公元190-589年) | 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 第二章 西晉文學 | 第三章 陶淵明 | 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 第五章 南北朝詩人 | 第六章 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 |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公元581-978年) |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 | 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