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7节:论仁爱(4)      Li Xian

  ②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只要尽其在我,肯向内心去求仁德,那么,仁德自然就会当下呈现。
  析论
  由于孔子平时不轻易以仁者的美名赞许任何人,所以弟子们总觉得"仁"是如此遥不可及的理想人格典型,其实,仁德并不遥远,就存在我们自己的心性之中,不假外求。所以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须靠自己,哪能靠别人?)(《颜渊》第一二)可见仁德的体现完全由自己主宰,不可能由他人代劳。
  欲或不欲,是意志的问题,一念欲仁,斯仁已至。我"欲仁"不仅是一种内心愿望的表现,也是一种肯求取仁道的努力倾向,有了这种愿望表现、这种努力倾向,仁道自然当下呈现。只要一心向慕仁德,便可专心向善,行为自然不会发生偏差,坏念头亦无从兴起。
  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勉人努力实践仁道,实在是"仁"为人类内心深处最真诚无私、最纯洁无瑕的一份关爱,只要有适当的机缘,便应让它发芽而萌生仁爱的行为。
  (九)
  子贡问为仁①。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②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一五·九)
  章旨
  孔子教子贡为仁在于事贤友仁,以成其德。
  注释
  ①为仁行仁。
  ②利动词,使其精良。
  析论
  工匠希望把事情做好,就必须使用精良的工具;君子若要为仁,也必须结交仁士与贤大夫。
  君子居处在一个邦国,要事奉贤能的大夫,以观摩其临民接物之方与从政治事之学,以为服务社会之资。君子择友,必属有仁德之士,其用意在于以文会友,修道辅仁。晏子曾说:"吾闻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士。居必择处,所以求士也;游必择士,所以修道也。"(我听说君子居家一定会挑处所居住,出游也会选择有修养的士人为友。居家挑处所,目的在找到好士人;出游选择有修养的士人,目的在修成道德。)(见刘向《说苑·杂言》篇)"择士以修道,交友以辅仁",就是"友其士之仁者"的注脚。
  综上所述,可知孔子指点子贡为仁当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相观而善,熏习日久,自能涵养仁心,日进于高明。
  (十)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里仁》第四·一)
  章旨
  孔子教人应选择风俗仁厚的乡里作为住所。
  注释
  ①里仁为美乡里间具有仁厚的风俗,才是美好的地方。里,乡里。
  ②择不处仁选择住所,却不居住在风俗仁厚的乡里。处,居也。
  ③焉得知如何算得上明智呢。知,音zhì,通"智"。
  析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日孟母三迁,主要原因就是要选择"里仁为美"的环境,使孟子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成长,最后果然达到了期望的目的。可见环境对人格的成长影响有多大。处在今日社会中,良好的社区,如果大家都能携手合作,和睦相处,而又有优美的环境,相信在这种地方成长的孩子,一定是人格健全、学业进步。所以孔子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的处所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选择民风淳厚、环境优良的地方。
  (十一)
  子曰:"当仁①,不让于师②。"(《卫灵公》第一五·三六)
  章旨
  孔子鼓励门人要勇于行仁。
  注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第2节:论道德(1)第3节:论道德(2)第4节:论仁爱(1)
第5节:论仁爱(2)第6节:论仁爱(3)第7节:论仁爱(4)第8节:论仁爱(5)
第9节:论仁爱(6)第10节:论孝友(1)第11节:论孝友(2)第12节:论孝友(3)
第13节:论孝友(4)第14节:论孝友(5)第15节:论修养(1)第16节:论修养(2)
第17节:论修养(3)第18节:论修养(4)第19节:论修养(5)第20节:论修养(6)
第21节:论修养(7)第22节:论修养(8)第23节:论修养(9)第24节:论修养(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