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汉语语源考古学的重要原理是以声音,即以自然语言作为寻绎文字语义的根本,以声求义,以义理形,而不是以字形为本原,据字形而求意义。钱大昕云:“古人训诂,寓于声音。字各有义,初无虚、实、动、静之分。好恶异义,起于葛洪《字苑》,汉以前无此分别也。”(《十驾斋养新录》)
清儒王引之云:“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经义述闻》)
清儒戴震指出:“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王念孙云:“凡叠韵之字,其意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即得,求诸其文则惑。”
章太炎云:“治小学者,在于比次声音,推迹故训,以得语言之本。”
洪亮吉《汉魏音序》:“古之训诂即声音。《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论语》曰:政,正也。……展转相训,不离初音。汉儒音经,咸遵斯义。以迄刘熙《释名》、张揖《广雅》,魏晋以来《声类》、《字诂》诸作,靡不皆然。声音之理通,而六经之旨得矣。”
邓廷桢说:“古双声叠韵之字,随物名之随事用之,泥于其形则龃龉不安,通乎其声则明辨以析。”“说经者不求之于声,而泥于形以诂义,鲜有不迂曲者也。”(《双砚斋笔记》)
《帛书》64卦及8纯卦多与传世本不同卦名,表明以往根据传世本表面字义对卦名的考释多不足信。盖卦名之义在声义不在文字,不可根据文字之形而泥之也。
这一训诂学的根本方法,即循义辨音,以音统形,是清代训诂语言学者勘读古籍的密钥,也是本书重新研治及解译《易经》的根本之方法。
{1}《尔雅》一名,古无达诂。以余谬见,尔古音泥,粘也。雅,义也。所谓“尔雅”,即一连串近、同义词的粘连、归类和互释。
{2}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
{1}刘又辛:《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