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國下   》 非常君臣(6)      易中天 Yi Zhongtian

  由此可見,劉禪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麽差。他之所以顯得很差,是因為他的父輩(劉備、諸葛亮)和對手(孫權、司馬懿)太強,自己又是一個亡國之君。如果是一統天下的承平時代,他當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對付的。
  於是我們必須繼續追問:諸葛亮為什麽要大權獨攬,不肯還政於君?
  有一種說法是劉禪沒有執政經驗。比如《三國志·後主傳》裴鬆之註引《魏略》,就說諸葛亮“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閑通嫻。所謂“未閑”,也就是不熟習。劉禪沒當過皇帝,當然是不熟習政務的。那麽,如果“閑”了呢?再說了,你不讓他實習、實踐,他怎麽“閑”得了?所以此說不通,或衹能勉強做出解釋。
  我猜測,諸葛亮這樣做,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風追漢初,虛君實相”。我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講過,西漢初年中央機構的設置,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要算是最好的。其最為合理之處,就是區分了“宮廷”與“朝廷”,或“皇權”與“相權”。皇帝是國傢元首,主要起象徵國傢統一的作用;宰相是政府首腦,帶領官員實際管理國傢,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打個比方說,皇帝好比是董事長,宰相好比是總經理。皇帝授權而不負責,宰相負責而無主權,一旦國傢有事,皇帝就能夠以授權人的名義責問宰相和政府,宰相和政府也不能不承擔政治責任。這樣,宰相領導的政府就有可能成為“責任內閣”或“問責政府”。諸葛亮主政期間的蜀漢就是這樣。《出師表》說:“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就是既有“授權”又有“問責”了,是最好的。反過來,皇帝親政並不好。皇帝自己授權,又自己行政,則一旦國傢有事,也就無人負責,無責可問,是不好的。所以必須“虛君實相”,即劉禪所謂“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可惜,諸葛亮一去世,就人亡政息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第二是“任重道遠,不敢放手”。《出師表》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是實話。諸葛亮是一個極其負責任的人。他總怕事情做不好,也總是不放心別人。寧肯自己纍,也不肯放手。也許,在他眼裏,劉禪還是孩子,怎麽能把國傢交給他?
  第三是“內外交睏,危機四伏”。《出師表》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也是實話。事實上,諸葛亮全面接管蜀政時,蜀國的情況並不容樂觀。北有曹魏,東有孫吳,蜀漢政權內部表面上一團和氣,實際上矛盾重重。而且,正是這錯綜復雜的內部矛盾,使諸葛亮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他和同僚的關係,解决一係列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衹有他能夠處理好。這恐怕也是他不能輕易就還政於君的原因之一。
  那麽,蜀漢政權內部又有什麽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什麽?諸葛亮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請看下集:難容水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內容簡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難容水火(1)難容水火(2)難容水火(3)難容水火(4)難容水火(5)
難容水火(6)難容水火(7)無力回天(1)無力回天(2)無力回天(3)無力回天(4)
無力回天(5)無力回天(6)無力回天(7)殊途同歸(1)殊途同歸(2)殊途同歸(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