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這一大段下來,有梁啓超,有屠格涅夫;有中文,又夾了幾個英文詞組或縮寫,還充斥着大量不知所云的概念和任意新造的詞語,看起來真是中西結合,集大成啊。可這恰恰也是最可笑的,大傢讀罷,除了一眼而可知的浮躁,剩下的並不是思想,而是賣弄——易明星所說的“一勺燴”是也。所以,李澤厚的康德研究和孔子研究,乃至於他不斷自我肯定的美學“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和哲學領域的“情本體”、“西體中用”等概念,無不充滿矛盾與淺顯易見的錯誤。我們這裏衹談他的《論語今讀》,關於美學,今後或者還有機會探討。
比如在《論語·裏仁第四》中:“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李譯:人犯錯誤,各有種類。觀察他的錯誤,就知道他是哪種人了。
李澤厚將“斯知仁矣”中的仁,直接等同於“人”,實在是低級錯誤。孟子是說過“仁者,人也”的話,但後面緊接着說明:“合而言之,道也。”可見“仁”並不能等同於“人”,而是講“為人之道”,從善之心。對“仁”這樣關鍵的內容,解譯尚且如此隨意,其他各章則可想而知了。
《論語》究竟該怎麽讀?
前面點評的幾本《論語》今註,各有良莠。楊伯峻是以語言學的學術底藴去讀的;錢穆是以純正國學、傳統的解經思路去讀的;南懷瑾融通佛學與道傢,而對《論語》作了別樣的闡述;李澤厚則從西方哲學和馬剋思主義的學術體係管窺《論語》。這些書各有側重,各有其他註譯不能趕超的優勢和特點。但是,如果從整體上去考察,就會發現它們也都具有很多相同的缺點。
首先,以上各註都側重對《論語》每一章語錄進行解讀,而對《論語》的整體編輯思路、各篇主旨及章節脈絡一無所發。
實際上,《論語》的很多語錄是上下文緊密聯繫的。比如《論語·八佾第三》: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很明顯,第『18』章是告訴我們:如果與領導相處事事盡禮的話,別人就會說你在拍馬屁。本章衹告訴我們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並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麽做。但是,第『19』章馬上就幫我們明確指出了如何與領導相處的方法——“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我們將上下文結合,方知孔子真義:下屬對領導不必事事盡禮,衹要工作盡心盡力就可以了。
再如《論語·裏仁第四》: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wù)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如果僅看第『3』章,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麽說“衹有仁者纔懂得愛人、恨人”?普天下的人不都可以愛、惡、欲嗎?可見這一章是不完整的,提出了問題,並沒有給出答案。於是緊接着第『4』章說,“真正有志於仁的人,是沒有恨人之心的”。可見,仁者的愛人、惡人,並不是普通的愛、惡之情,而是超越了“小我”利益的。這樣我們就進一步深入到孔子“仁”道的核心了。仁者的“愛”是愛人,仁者的“惡”也是愛人,不過是以“惡”的方便假象來行教化之道而已,如同父母責駡子女、老師批評學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