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學而篇第一(3)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①,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②。”
[譯文]
(1.5)孔子說:“領導千車之國,要謹慎而守信,節儉而愛民,使用民力要順應天時。”
[註釋]
①道,何按:導,首領,率領。《釋文》:“道”,本或作“導”。馬融說:“道謂之為政教。”
千乘之國:乘音剩。馬融引《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鹹(成,即城),成(城)出革車一乘。”古代四匹馬拉一輛兵車稱作“乘”,擁有兵車千乘的國傢,百夫配一車,則有士卒十萬,國傢人口在五十萬以上。包鹹說:“千乘之國,百裏之國也。”《禮記·坊記》:“製國不過千乘,傢富不過百乘。”當時是中等之國。
楊伯峻《論語譯註》說:“春秋時代,國傢的強弱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春秋初期,大國都還沒有千輛兵車。《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城濮之戰,晉文公戰車僅七百乘。至平丘之會,晉國已有四千乘了(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千乘之國,在孔子時僅為中等之國,因此子路說‘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敬,讀為謹,小心也。同1.6“謹而信”。
②使民以時:使民,勞役,即《孟子·梁惠王》“不違農時”。包鹹說:“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務。”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①。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②。”
[譯文]
(1.6)孔子說:“弟子們!進傢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言語要謹慎而守信,博愛大衆而且親愛人類。已做到這些還有餘力,再用以研習學術。”
[註釋]
①弟子即子弟。孔子招徒,收之如假子,故以子弟、弟子為稱。
入、出,《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命士即名士,先秦貴族子弟,行冠禮命名後方入成年,稱“命士”)則知這裏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
謹,楊樹達謂:“寡言叫做謹。”泛,古無輕唇音,泛、博音義通。泛愛即博愛,即普愛。衆,多人曰衆。
親,噙也,嘴銜曰噙。《易》之鹹卦,帛《易》作“欽”,即親吻也,引申為親愛。《尚書·堯典》:“剋明俊(己)德,以親九族。”傳:親,愛也。仁,藉為人(雍也篇:“井有仁焉。”鄭註:“仁,人也。”)。
②文即文學。文學一詞,今古異義。古之所謂“文學”,學術也。
[原文]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③。事君能緻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1.7)子夏說:“重視賢者,輕視美色。侍奉父母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獻生命。與朋友交往講話必守信義。(這樣的人)即使沒有讀過書,我也說他是有學識啊!”
[註釋]
①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重要弟子。孔子死後,孔學重要傳人之一。可註意者,《論語》中多子夏語錄。
②賢賢,第一“賢”字為動詞,第二“賢”字為名詞。意為:以賢者為賢。易色,易讀為希,輕也。輕視容色。(參《漢書》捲七五“李尋傳”師古註)
③能,古音讀為以,即今語“要”也。竭,盡也,一音之轉。
④緻,獻也。送物曰緻物,緻有奉送意。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①,無友不如己者②。過,則勿憚改③。”
[譯文]
(1.8)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業就不會鞏固。要主守忠信。不和(上述方面)不如己者交朋友。如有錯誤,不要怯於改正。”
[註釋]
①主忠信:主,守也,守持。信,誠也。忠信即忠誠。顔淵篇(12.10)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②無友不如己者,即不與(忠信)不如自己者為友。古今解此句多誤讀。
③憚,忌憚,怕也,畏懼。今北地方言稱“懼”為“顫”,懼而抖為“顫抖”,語源本於“憚”也。
[原文]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2},民德歸厚矣{3}。”
[譯文]
(1.9)曾子說:“慎重考慮事情的結果,思慮久遠,使民衆的道德歸嚮於純厚。”
[註釋]
{1}《說文》:“慎,謹也。”終,結果。終字從鼕。鼕字,甲骨文象一繩兩端係兩結。終即結也。上古結繩記事、記歷,故歲尾亦稱“鼕”(即“終”)。
{2}追,追思;遠,久也,久遠。
{3}厚,淳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