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焚書 》
捲六四言長篇
李贄 Li Zhi
讀書樂並引
曹公雲:“老而能學,唯吾與袁伯業。”夫以四分五裂,橫戈支戟,猶能手不釋捲,況清遠閑曠哉一老子耶!雖然,此亦難強。餘蓋有天幸焉。天幸生我目,雖古稀猶能視細書;天幸生我手,雖古稀猶能書細字。然此未為幸也。天幸生我性,平生不喜見俗人,故自壯至老,無有親賓往來之擾,得以一意讀書。天幸生我情,平生不愛近傢人,故終老竜湖,幸免俯仰逼迫之苦,而又得以一意讀書。然此亦未為幸也。天幸生我心眼,開捲便見人,便見其人終始之概。夫讀書論世,古多有之,或見皮面,或見體膚,或見血脈,或見筋骨,然至骨極矣。縱自謂能洞五髒,其實尚未刺骨也。此餘之自謂得天幸者一也。天幸生我大膽,凡昔人之所忻豔以為賢者,餘多以為假,多以為迂腐不纔而不切於用;其所鄙者、棄者、唾且駡者,餘皆的以為可托國托傢而托身也。其是非大戾昔人如此,非大膽而何?此又餘之自謂得天之幸者二也。有此二幸,是以老而樂學,故作《讀書樂》以自樂焉。
天生竜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竜湖。竜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餘,讀書伊何?會我者多。一與心會,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繼以呼呵。慟哭呼呵,涕泗滂沱。
哭匪無因,書中有人;我觀其人,實獲我心。哭匪無因,空潭無人;未見其人,實勞我心。
棄置莫讀,束之高屋,怡性養神,輟歌送哭。何必讀書,然後為樂?乍聞此言,若憫不𠔌。
束書不觀,吾何以歡?怡性養神,正在此間。世界何窄,方册何寬!千聖萬賢,與公何冤!
有身無傢,有首無發,死者是身,朽者是骨。此獨不朽,願與偕歿,倚嘯叢中,聲震林鶻,歌哭相從,其樂無窮,寸陰可惜,曷敢從容!
五七言長篇
富莫富於常知足
富莫富於常知足,貴莫貴於能脫俗;貧莫貧於無見識,賤莫賤於無骨力。身無一賢曰窮,朋來四方曰達;百歲榮華曰夭,萬世永賴曰壽。
解者曰:常知足則常足,故富;能脫俗則不俗,故貴。無見識則是非莫曉,賢否不分,黑漆漆之人耳,欲往何適,大類貧兒,非貧而何?無骨力則待人而行,倚勢乃立,東西恃賴耳,依門傍戶,真同僕妾,非賤而何?身無一賢,緩急何以,窮之極也。朋來四方,聲應氣求,達之至也。吾夫子之謂矣。舊以不知恥為賤亦好,以得志一時為夭尤好。然以流芳百世為壽,衹可稱前後烈烈諸名士耳,必如吾夫子,始可稱萬世永賴,無疆上壽也。
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謝主人
去年花比今年早,今年人比去年老。盡道人老不如舊,誰信舊人老亦好。秋菊總開舊歲花,人今但把新人誇。不見舊日竜山帽,至今猶共說孟嘉?去年我猶在陰山,今年爾復在江南。
而人錯指前身是,一是文殊一瞿曇。花開於我復何有,人世那堪逢重九?舉頭望見鐘山高,出門便欲跨牛首。袁生袁生攜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雖有謝公墩,朝朝長在門。雖有階前塔,高高未出雲。褰裳緩步且相隨,一任秋光更設施。天生我輩必有奇,感君雅意來相期。
入門秋色上高堂,烹茶為具呼兒郎。歡來不用登高去,撲鼻迎風尊酒香,子美空吟白發詩,淵明采采亦徒疲。何如今日逢故知,菊花共看未開時!
至日自訟謝主翁
明朝七十一,今朝是七十。長而無述焉,既老復何益!雖有讀書樂,患失又患得。患失是伊何?去日已蹉跎。患得是伊何?來日苦無多。聰明雖不逮,精神未有害。故禿鋒芒少,指柔竜蛇在。宛然一書生,可笑亦可愛!且將未死身,暫作不死人。所幸我劉友,供饋不停手。
從者五七人,素飽為日久。如此賢主人,何愁天數九!
朔風謠
南來北去何時了?為利為名無了時。為利為名滿世間,南來北去正相宜。朔風三月衣裳單,塞上行人忍凍難。好笑山中觀靜者,無端絶塞受風寒。謂餘為利不知餘,謂渠為名豈識渠。
蓋名非利一事無,奔走道路鬍為乎?試問長者真良圖,我願與世名利徒,同歌帝力樂康衢。
題綉佛精捨
聞說澹然此日生,澹然此日卻為僧。僧寶世間猶時有,佛寶今看綉佛燈。可笑成男月上女,大驚小怪稱奇事。父然不見捨利佛,男身復隱知誰是。我勸世人莫浪猜,綉佛精捨是天台。
天欲散花愁汝著,竜女成佛今又來。
十八羅漢漂海偈
十八羅漢漂海,第一胖漢利害。失腳踏倒須彌,拋散酒肉布袋。猶然嗔怪同行,要吃諸人四大。咄!天無底,地無蓋,好個極樂世界。
十八羅漢遊戲偈
不去看經念偈,卻來神通遊戲。自誇能殺怨賊,好意翻成惡意。咦!南無阿彌陀佛,春夏秋鼕四季。
哭耿子庸
楚國有一士,胸中無一字。令人讀《漢書》,便道賴有此。蓋世聰明者,非君竟誰與?
所以羅旴江,平生獨推許。行年五十一,今朝真死矣。君生良不虛,君死何曾死!
其二
我是君之友,君是我之師。我年長於君,視君是先知。君言“吾少也”,如夢亦如癡。去去學神仙,中道復棄之。歸來山中坐,靜極心自怡。大事苟未明,兀坐空爾為。行行還出門,逝者在於斯。反照未生前,我心不動移。仰天一長嘯,茲事何太奇!從此一聲雷,平地任所施。開口嚮人難,誰是心相知?
其三
太真終日語,東方容易談。本是閩越人,來此共閑閑。君子有德音,聽之使人慚。白門追隨後,萬裏走滇南。移傢恨已滿,敢曰青於藍?志士苦妝飾,世儒樂苟安。謂君未免俗,令人坐長嘆。
其四
君心未易知,吾言何惻惻!大言北海若,小言西河伯。緩言微風入,疾言養叔射。分言雜俚語,無不可思繹。和光混俗者,見之但爭席。浩氣滿乾坤,收斂無遺跡。時來一鼓琴,與君共晨夕。已矣莫我知,雖生亦何益!
五言四句
宿吳門
秋深風落木,清水半池荷。驅馬嚮何去?吳門客子多。
其二
屋有圖書潤,庭無秋菊鮮。應知彭澤令,一夜不曾眠。
同深有上人看梅
東閣觀梅去,清尊怨未開。徘徊天際暮,獨與老僧來。
又觀梅
雷雨驚春候,寒梅次第開。金陵有逸客,特地看花來。
鄭樓
𠔌口鄭子真,棲遲市門裏。小樓延上客,酒酣猶未已。
薙發
空潭一老醜,薙發便為僧。願度恆沙衆,長明日月燈。
其二
有傢真是纍,混俗亦招尤。去去山中臥,晨興粥一甌。
其三
為儒已半世,食祿又多年。欲證無生忍,盡拋妻子緣。
其四
大定非關隱,魂清自可人。而今應度者,不是宰官身。
哭貴兒
水深能殺人,鬍為浴於此?欲眠眠不得,念子於茲死!
其二
不飲又不醉,子今有何罪?疾呼遂不應,痛恨此潭水!
其三
骨肉歸故裏,童僕皆我棄。汝我如形影,今朝唯我矣!
哭黃宜人
結發為夫婦,恩情兩不牽。今朝聞汝死,不覺情凄然!
其二
不為恩情牽,含凄為汝賢。反目未曾有,齊眉四十年。
其三
中表皆稱孝,舅姑慰汝勞。出朋日夜往,龜手事香醪。
其四
慈心能割有,約己善持傢,緣餘貪佛去,別汝在天涯。
其五
近水觀魚戲,春山獨鳥啼。貧交猶不棄,何況糟糠妻!
其六
冀缺與梁鴻,何人可比蹤?丈夫志四海,恨汝不能從!
夜半聞雁有引
改歲以來,老病日侵,計不久矣。夫餘七十人也,追思五十以前,抱此粗疏,遨遊四海,兼圖升鬥以贍俯仰,憑尺寸以奉高尊。人人皆視為畏途,餘獨坦行闊步二十五載,不少一日,遍交當世名流,無空過者,直至今日,猶然念餘不捨也。是世之所難者,餘之所易也。及其解組入楚,身退矣,名且隱矣,可謂易而又易矣,乃行畏途覺平妥,逃空虛轉顛躓何耶?豈非理之不可曉者耶?夫餘執此道以終始,未嘗一毫改步也。今難者反易,易者反難,雖餘亦自不知其故矣。內實自傷,故因聞雁而遂賦之。
孤鴻嚮北徵,夜半猶哀鳴。哀鳴何所為?欲我如鴻冥。
其二
自有凌霄翮,高飛安不得。如何萬裏行,反作淹留客?
其三
獨雁雖無依,群飛尚有伴。可憐何處翁,兀坐生憂患!
其四
日月湖中久,時聞冀北音。鴻飛如我待,鼓翼嚮山陰。
後數歲,餘竟赴冀北,過山陰,其詞卒驗。
莊純夫還閩有憶
乘竜人歸去,誰復到吾門?薄暮多風雨,知子宿前村。
其二
海物多奇錯,礪房味正清。夫妻共食啖,不得到麻城。
其三
三子皆聰明,必然早著聲。若能舉孝廉,取道過西陵!
其四
七十古來稀,知餘能幾時?君宜善自計,莫念出傢兒!
歲暮過鬍南老
鬍床挂空壁,窮巷有深居。滿目繁華在,先生獨晏如。
其二
河內著碑銘,瞿塘流頌聲。百年林下叟,隱隱作儀刑。
其三
四鄰簫管沸,大都為歲除。君看五馬貴,囊有一錢無?
其四
有席雖長穿,有朋亦喜歡,園蔬堪摘矣,不用一錢看。
山寺夜坐
鬆風已可哀,蘿月復飛來。如何當此夜,萬裏獨登臺?
慰鄭子玄
鄭子玄不顧雨雪之難,走潞河,欲尋舊交,餘懼其或有“嗟來”也,故作詩三章,以慰其行。
雨雪東南行,貧交傢上京”時孔北海,極重鄭康成。
右一章
四顧堪愁絶,連天一月雪。恐抵張傢灣,難對貧交說。
右二章
貧賤少親交,許由故棄瓢。許由千古少,蒙袂且相招。
右三章
(軼)
寓武昌郡寄真定劉晉川先生
密密梧桐樹,亭亭相與許。中夜聞人聲,疑是見君子。
其二
芒種在今朝,君行豈不遙!農夫歡倒極,雨立迓星軺。
其三
細問去來者,暮宿漢陽城。三日望京山,五日過西陵。
其四
青翠滿池臺,徒增靜者哀。一步一回遠,君今去不來。
其五
方我來歸日,是君傾蓋時。通玄信長者,北海好男兒!
其六
季心何意氣,夜半猶開門。幸免窮途哭,能忘一飯恩!
其七
黃昏入夏口,無計問劉琦。假若不逢君,流落安所之!
其八
南國留棠陰,江城遺白叟。君思用趙人,猶憶江南否?
時有倭警
塞上吟
乘槎欲問天,衹怕衝牛鬥。此桴欲浮海,又道蛟竜吼。
賦鬆梅
二八誰傢女,麯彈塞上聲。且莫彈此麯,無傢人難聽。
其二
皎皎中秋月,無聲誰論價。有色兼有聲,鬆梅明月下。
贈何心隱高第弟子鬍時中
三日三渡江,鬍生何忙忙?師弟恩情重,不忍見武昌。
偈二首答梅中丞
本無傢可歸,原無路可走。若有路可走,還是大門口。
其二
莫誇傢裏富,傢富令人醜。若實到傢人,一毫亦無有。
懷林答偈附
亦知都府內,事事無不有。衹是從外來,令人難長守。
六言四句
雲中僧捨芍藥
芍藥庭開兩朵,經僧閣裏評論。木魚暫且停手,風送花香有情。
其二
笑時傾城傾國,愁時倚樹憑闌。爾但一開兩朵,我來萬水千山。
士竜攜二孫同弱侯過餘解粽
解粽正思端午,懷沙莫問汨羅!且喜六竜下食,因知二妙堪多。
其二
元方既難為弟,季方又難為兄。如此食麋自可,何必白日飛升!
其三
我本老而好學,故隨真人東行。兩傢並生才子,自然常聚德星。
其四
泗州說有大聖,金陵亦有元城,何以維明與公,並稱“二李先生”。
七言四句
南池
濟漯相將日暮時,此間乃有杜陵池。三春花鳥猶堪賞,千古文章衹自知。
其二
水入南池讀古碑,任城為客此何時?從前祗為作詩苦,留得驚人杜甫詩。
太白樓
世事真同水上浮,金龜好換酒傢愁。山東李白今何在?城下唯瞻太白樓。
其二
天寶年間事已非,先生不醉將安歸?當時豪氣三千丈,傾國名花贈玉妃。
恨菊
不是先生偏愛菊,清霜獨有菊花開,滿庭秋色無人見,敢望白衣送酒來。
哭陸仲鶴
二十年前此地分,孤帆萬裏出重雲。滇南昔日君憐我,白下今朝我哭君。
其二
歲歲年年但寄書,草萍消息竟何如?巨卿未解山陽夢,垂老那堪策素車!
九日坪上
如鳥飛飛到處棲,今年九日在山西。太行正是登高處,無菊亦應有酒攜。
其二
坪上無花有酒錢,慢將沽酒醉逃禪。若言不識酒中趣,可試登高一問天!
其三
身在他鄉不望鄉,閑雲處處總凄涼。故人若問涼邊事,日射坪田索酒嘗。
除夕道場即事
衆僧齊唱阿彌陀,人在天涯歲又過。公道明朝七十一,誰知七十已蹉跎!
其二
坪上相逢意氣多,至人為我飯樓那。燒燈熾炭紅如日,旅夕何愁不易過。
其三
白發催人無奈何,可憐除夕不除魔。春風十日冰開後,依舊長流沁水波。
閉關
閉關正爾為參禪,一任主人到客邊。無奈塵心猶不了,依然出戶拜新年。
元宵
元宵真是可憐宵,獨對狐燈坐寂寥。不是齋居能養性,嗔心幾被雪風搖。
哭懷林
南來消息不堪聞,腸斷竜堆日暮雲。當日雖然扶病去,來書已是細成文。
其二
年少才情亦可誇,暫時不見即天涯。何當棄我先歸去,化作楚雲散作霞。
其三
夢中相見語依依,忘卻從前抱病歸。四大皆隨風火散,去書猶囑寄秋衣。
其四
年在桑榆身大同,吾今哭子非竜鐘。交情生死天來大,絲竹安能寫此中!
晉陽懷古
水决汾河趙已分,孟談潛出間三軍。如何智伯破亡後,高赦無功獨首論?
過雁門
盡道當關用一夫,昔人曾此扦匈奴。如今冒頓來稽顙,李牧如前不足都。
其二
千金一劍未曾磨,陡上關來感慨多。關下人稱真意氣,關頭人說白頭何!
渡桑間
逢人勿問我何方,信宿並州即我鄉。明日桑間橫渡去,兩程又見梅衡湘。
初至雲中
錫杖朝朝信老僧,蒼茫山色樹層層。出門衹覺音聲別,不審身真到白登。
贈兩禪客
孟嘗門下客三千,狗盜雞鳴絶可憐。自脫秦關歸去後,始知二子會參禪。
得上院信
世事由來不可論,波羅忍辱是玄門。今朝接得竜湖信,立喚沙彌取水焚。
重來山房贈馬伯時
一別山房便十年,親栽竹筱已參天。舊時年少唯君在,何處看山不可憐。
古道通三晉
黃河遠綴白雲間,我欲上天天不難。主三誰雲通古道,人今唯見太行山。
中州第一程
程程物色使人羞,同上中原第一樓。太行雖有摧車路,千載人人到上頭。
詠史
荊卿原不識燕丹,衹為田光一死難。慷慨悲歌唯擊筑,蕭蕭易水至今寒。
其二
夷門畫策卻秦兵,公子奪符出魏城。上客功成心遂死,千秋萬歲有侯嬴。
其三
晉鄙合符果自疑,揮錘運臂有屠兒。情知不是信陵客,刎頸迎風一送之。
卻寄
一回飛錫下江南,咫尺無由接笑談。卻羨婆須蜜氏女,發心猶願見瞿曇。
其二
持鉢來歸不坐禪,遙聞高論卻潸然。如今男子知多少,盡道官高即是仙。
其三
盈盈細抹隨風雪,點點紅妝帶雨梅。莫道門前馬車富,子規今已喚春回。
其四
聲聲喚出自傢身,生死如山不動塵。欲見觀音今汝是,蓮花原屬似花人。
喜楊鳳裏到攝山
千年相守似兄弟,一別三年如隔世。今日還從江上來,孤雲野鶴在山寺。
其二
憶別竜湖纔幾時,天涯霜雪淨須眉。君今復自竜湖至,鬢裏有絲君自知。
山中得弱侯下第書
秣陵人去帝京遊,可是隋珠復暗投。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黃州。
同周子觀洞竜梅
一枝斜倚古垣東,白首逢君出洞竜,莫怪花神爭笑語,周郎昨夜此山中。
湖上紅白梅盛開戲題
始知春意屬閑身,紅白相將入望頻。古到開時君又去,看花不是種花人。
贈周山人
謾道男兒四海身,百錢賣卜不愁貧。即今欲上黃梅路,誰把十金拋與人?
牡丹時
牡丹纔記欲開時,芍藥於今久離披。可是山中無人到,花開花謝總不知。
其二
憶昔長安看花時,牡丹獨有醉西施。省中一樹花無數,共計二百單八枝。
五言八句
初到石湖
皎皎空中石,結茅俯青溪。魚遊新月下,人在小橋西。人室呼尊酒,逢春信馬蹄。
因依如可就,筇竹正堪攜。
春宵燕集得空字
高館張燈夜,清尊興不空。故交來昨日,千裏動春風。竹影寒塘下,歌聲細雨中。
可憐新歲月,偏嚮舊衰翁。
中秋劉近城攜酒湖上
舉網澄潭下,憑闌看得魚。誰將從事酒,一問子云廬?水白沙鷗淨,天空木葉疏。
中秋今夜月,爾我獨躊躇。
秋前約近城鳳裏到周子竹園
竹徑來三友,清幽半在君。拋書為對客,把酒好論文。青苔過雨後,獨鶴嚮人群。
攜手欲同去,相看日未曛。
其二
暑在人還倦,竹深風自涼。茶來頻我酌,酒到與君嘗。徙倚窺馴鹿,聞呼過短墻。
沉吟秋日近,容易得相將。
環陽樓晚眺得棋字
不是環陽客,何來席上棋!推窗雲亦去,俯檻月猶遲。水底魚竜醒,花間鳥鵲饑。
眼看春又半,雖老亦忘疲。
重過曾傢
冰肌仍帶雪,霜鬢更逢梅。花是去年白,人知何日回?一杯臨老客,三度隔墻開。
無計就君住,明朝還復來。
送鄭子玄兼寄弱侯
我乃無歸處,君鬍為遠遊?窮途須痛哭,得意勿淹留!旅鬢迎霜日,詩囊帶雨秋。
薊門雖落莫,應念有焦侯。
丘長孺生日
似君初度日,不敢少年看。百歲人間易,逢君世上難。三杯生瑞氣,一雨送春寒對客猶辭醉,尊前有老聃。
謁關聖祠
交契得如君,香煙可斷雲。既歸第一義,寧復昔三分?金石有時敝,關張孰不聞!
我心無所似,衹是敬將軍。
觀鑄關聖提刀躍馬像
英雄再出世,烈烈有暉光。火焰明初日,金精照十方。居然圍白馬,猶欲斬顔良。
豈料人千載,又得見關王。
秋懷
白盡餘生發,單存不老心。棲棲非學楚,切切為交深。遠夢悲風送,秋懷落木吟。
古來聰聽者,或別有知音。
閑步
灌園看老圃,秋色似江南。畦沁蔬堪摘,霜黃柿未甘。爾非陳仲子,我豈老瞿曇!
聊共班荊坐,憑君說兩三。
立春喜常融二僧至
客久歲雲暮,吾衰道自尊。時辰催短速,晷刻變寒溫。人賤時爭席,神傷早閉門。
新春看爾到,應念我猶存!
其二
正爾逢春日,到來兩足尊。偷生長作客,僧臘始開門,淡淡梅初放,如如雪可吞。
千三四百裏,又是一乾坤。
乾樓晚眺
呼朋萬裏外,拍手層霄間。塞晚浮煙重,天空歲月閑。斷雲迷古戍,落日照西山。
幸有聲歌在,更殘且未還。
其二
憑高一灑衣,望遠此何時?正是中元節,兼聽遊女悲。杯幹旋可酌,麯罷更題詩。
願將北流水,彈與鐘子期。
其三
中丞綏定後,攜我共登臨。所喜聞謠俗,非幹懷壯心,山雲低薄暮,樓日壓重陰。
欲歸猶未可,此地有知音。
贈利西泰
逍遙下北溟,迤儷嚮南徵。剎利標名姓,仙山紀水程。回頭十萬裏,舉目九重城。
觀國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六月訪袁中夫攝山
懷人千佛嶺,避暑碧霞顛。試問山中樂,何如品外泉?陰陰藤挂樹,隱隱日為年。
坐覺涼鳳至,披襟共灑然。
薜蘿園宴集贈鷗江詞伯
為有玉田飯,任從金粟過。名園花樹早,小徑牛羊多。煮茗通玄理,焚香去染痾。
宗侯非曠蕩,若意在煙蘿。
望東平有感
我來齊境上,吊古問東平。雨細河魚出,雲收山鳥鳴。夭桃夾岸去,弱柳送春行。
最樂誰堪比?唯君悟此生。
過聊城
誰道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渤海新開府,中原盡點兵。倭夷兩步卒,廊廟幾公卿。
不見魯連子,射書救聊城?
過武城
弦歌古渡口,經過欲停舟。世變人何往,神傷意不留。文章誇海岱,禮樂在春秋。
堪笑延陵札,同時失子遊!
其二
先師無戲論,一笑定千秋。白雪難同調,青雲誰見收。春風吹細草,明月照行舟。
魯國多男子,幾人居上頭?
七言八句
自武昌渡江宿大別
疏鐘夜半落雲房,今夕何由見武昌?流水有情憐我老,秋風無恙斷人腸。
千年芳草題鸚鵡,萬裏長江入漢陽。大別原非分別者,登臨不用更悲傷。
曉行逢徵東將士卻寄梅中丞
烽火城西百將屯,寒煙曉爨萬傢村。雄邊子弟誇雕韉,絶塞將軍早閉門。
而海何年知浪靜,登壇空自拜君恩。雲中今有真頗牧,安得移來覲至尊?
晚過居庸
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關吏不聞占紫氣,行人或共說非熊。
灣環出水馬蹄澀,回覆穿雲月露融。燕市即今休感慨,漢傢封事已從容。
九日至極樂寺聞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賦
世道由來未可孤,百年端的是吾徒。時逢重九花應醉,人至論心病亦蘇。
老檜深枝喧暮鵲,西風落日下庭梧。黃金臺上思千裏,為報中郎速進途。
元日極樂寺大雨雪
萬國衣冠共一新,婆裟獨占上方春。誰知嚮闕山呼日,正是飛花極樂辰?
寂寂僧歸雲際寺,溶溶月照隴頭人。年來鬢發隨刀落,欲脫塵勞卻惹塵。
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韻
無端滯落此江瀕,雨濕徵衫逢故人。公道三元猶浪跡,誰知深院有孤身?
纔傾八鬥難留客,酒賦千鐘不厭貧。自是仙郎佳況在,何妨老子倍精神。
讀羊叔子勸伐吳表
三馬同槽買鄴都,轉身賣與小羌鬍。山濤不是私憂者,羊祜寧知非算無?
天塹長江權入晉,地分左裧終輸吳。當時王謝成何事?衹好清談對酒垆。
讀劉禹錫金陵懷古
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懷古獨稱劉。千尋鐵鎖沉江底,百萬竜驤上石頭。
賦就群公皆閣筆,功成二子莫為仇。鐘山王氣千年在,不見長江日夜浮!
琉璃寺
琉璃道上日初西,馬繞秋風萬木低。僧捨不關從客去,田傢有酒為誰攜?
籬邊小雨催黃菊,山岫明星報曉雞。自有深公為伴侶,何妨一笑過前溪!
赴京留別雲鬆上人
支公遁妓此山居,深院巢雲愧不如。自藉鬆風一高枕,始知僧捨是吾廬。
風吹竹柏袈裟破,月滿池塘鐘磬虛。獨有宿緣酬未畢,臨歧策馬復躊躇。
望魯臺禮謁二程祠二程俱産於此
日暮西風江上臺,森森古木使人哀。二雲一夜真堪賦,魯國何年入望來?
千載推賢唯伯仲,百年想像見嬰孩。翛然欲下門庭雪,知是先生愛不纔。
增補一
答李如真
弟學佛人也,異端者流,聖門之所深闢。弟是以於孔氏之徒不敢輕易請教者,非一日矣。
蓋恐其闢已也,謂其志不在於性命,恐其術業不同,未必能開我之眼,愈我之疾。我年衰老,又未敢泛泛然為無益之請,以虛度此有限時光,非敢忘舊日親故之恩,如兄所云“親者無失其為親,故者無失其為故”之雲也。念弟非薄人也,自己學問未曾明白,雖承朋友接引之恩,切欲報之而其道無由,非能報之而不為之報也。
承兄遠教,感切難言。第弟禪學也,路徑不同,可如之何!且如“親民”之旨,“無惡”
之旨,種種“不厭”“不倦”之旨,非不親切可聽,的的可行。公念弟至今德尚未明,安能作親民事乎?學尚未知所止,安敢自謂我不厭乎?既未能不厭,又安能為不倦事乎?切恐知學則自能不厭,如饑者之食必不厭飽,寒者之衣必不厭多。今於生死性命尚未如饑寒之甚,雖欲不厭,又可能耶?若不知學,而但取“不厭”者以為題目功夫,則恐學未幾而厭自隨之矣。欲能如顔子之好學,得歟?欲如夫子之忘食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又可得歟?況望其能不倦也乎哉!此蓋或侗老足以當之,若弟則不敢以此自足而必欲人人同宗此學脈也。
何也?未能知學之故也,未能自明已德故也,未能成己、立已、盡己之性故也。惟德有未明,故凡能明我者則親之;其不如己者,不敢親也;便佞者、善柔者皆我之損,不敢親也。
既不敢親,則惡我者從生焉,我惡之者亦從生焉,亦自然之理耳。譬如父之於子然,子之賢不肖雖各不同,然為父者未嘗不親之也,未嘗有惡之之心也。何也?父既有子,則田宅財帛欲將有托,功名事業欲將有寄,種種自大父來者,今皆於子乎授之,安能不以子為念也?今者自身朝餐未知何給,暮宿未知何處,寒衣未審誰授,日夕竊竊焉唯恐失所尚,無心於得子,又安知有子而欲付托此等事乎?正弟之謂也。此弟於侗老之言不敢遽聆者以此也。弟非薄於故舊之人也,雖欲厚之而其遭固無從也。籲!安得大事遂明,輪回永斷,從此一聽長者之教,一意親民而宗“不厭”“不倦”學脈乎!
且兄祗欲為仁,不務識仁,又似於孔門明德緻知之教遠矣;今又專嚮文學之場,精研音釋等事,似又以為仁為第二義矣。雜學如此,故弟猶不知所請教也,非薄之調也,念兄未必能並弟之眼,愈弟之疾也。大抵兄高明過於前人,德行欲列於顔、閔,文學欲高於遊、夏,政事不數於求、由,此亦惟兄之多能能自兼之,弟惟此一事猶惶惶然恐終身不得到手也。人之賢不肖懸絶且千萬餘裏,真不可概論有如是哉!弟今惟自愧爾矣。(《李溫陵集》捲一)
答何剋齋尚書
某生於閩,長於海,丐食於衛,就學於燕,訪友於白下,質正於四方。自是兩都人物之淵,東南纔富之産,陽明先生之徒若孫及臨濟的派、丹陽正脈,但有一言之幾乎道者,皆某所參禮也,不扣盡底藴固不止矣。五十而至滇,非謀道矣,直糊口萬裏之外耳。三年而出滇,復寓楚,今又移寓於楚之麻城矣。人今以某為麻城人,雖某亦自以為麻城人也。公百福具備,俗之人皆能頌公,某若加上辭,贅矣。故惟道其平生取友者如此。(《李溫陵集》捲一)
與焦從吾
此間自楚倥去後,寥寥太甚,因思嚮日親近善知識時,全不覺知身在何方,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將至。蓋真切友朋,死生在念,萬分精進,亦自不知故耳。自今實難度日矣。去年十月曾一到亭州,以無處館宿,不數日即回。今春三月復至此中,擬邀無念、曾承庵泛舟白下,與兄相從。夫兄以蓋世聰明,而一生全力盡嚮詩文草聖場中,又不幸而得力,故於死生念頭不過一分兩分,微而又微也如此。且當處窮之日,未必能為地主,是以未敢决來。然念兄實不容不與弟會者。兄雖強壯,然亦兒於知命矣。此時不在念,他年功名到手,事勢益忙,精力漸衰,求文字者造門日益衆,恐益不暇為此矣ˇ名富貴等,平生盡能道是身外物,到此反為主而性命反為賓,奈之何?我與兄相處,惟此一事,故不覺如此。(《李溫陵集》
捲二)
又與從吾
無念來歸,得尊教,今三閱月矣,絶無音使,豈科場事忙不暇作字乎?抑湖中無鴻雁,江中少鯉魚也?都院信使不斷,亦可附之,難曰不便也。此中如坐井,捨無念無可談者。雖時時對古人,終有眼昏氣倦時。想白下一字如萬金,兄何故靳不與耶?
念弟實當會兄。古人言語多有來歷,或可通於古未必可通於今者,時時對書,則時時想兄,願得侍兄之側也,此弟之不可少兄者一也。學問一事,至今未了,此弟之不可少兄者二也。老雖無用,而時時疑著三聖人經綸大用,判若黑白,不啻千裏萬裏,但均為至聖,未可輕議之,此又弟之不可少兄者三也。若夫目擊在道,晤言消憂,則半刻離兄不得,此弟之所以日望兄往來佳信也。聞霍丘有高中門生,便一往賀,順道至此,慰我渴懷,然後赴京,不亦可歟?萬勿以多事自托也。
《福建錄》《孝第策》冠絶,當與陽明《山東試錄》並傳。“朱紫陽斷案”至引伯玉四十九、孔子七十從心,真大手段,大見識,弟嚮雲“善作者純貶而褒意自寓,純褒而貶意自存”是也。兄於大文章殊佳,如碑記等作絶可。蘇長公片言衹字與金玉同聲,雖千古未見其比,則以其胸中絶無俗氣,下筆不作尋常語,不步人腳故耳。如大文章終未免有依仿在。後輩有志嚮者何人,暇中一一示我,我亦愛知之。世間無根器人莫引之談學,彼不為名便是為利,無益也。
又與從吾孝廉
《經》雲:“塵勞之儔,為如來種。”彼真正具五力者,嚮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侶為魔王伴,全不覺知是魔與佛也。願兄早了業緣,速登上第,完世間人,了出世法,乃見全力雲。
近居竜湖,漸遠城市,比舊更覺寂寞,更是弟之晚年便宜處耳、謂百姓生而六十,便免差役,蓋朝廷亦知其精力既衰,放之閑食,全不以世間事責問之矣,而自不知暇逸,可乎!
《弘明集》無可觀者,衹有一件最得意事。昔時讀《謝康樂》,自負慧業文人,頗疑其誇;日於集中見其辨學諸篇,乃甚精細。此其自志學之年即事遠公,得會道生諸名侶,其自負固宜。然則陶公雖同時,亦實未知康樂,矧遺民諸賢哉!謝公實重遠公,遠公實雅愛謝公,彼謂嫌其心雜不許入社者,俗士之妄語耳。遠公甚愛賢,所見亦高,觀其與人書,委麯過細,唯恐或傷,況謝公聰悟如是,又以師道事遠公,遠公安忍拒之!千載高賢埋沒至今,得我方爾出見於世,此一喜也。主摩詰以詩名,論者雖謂其通於禪理,猶未遽以真禪歸之,況知其文之妙乎!蓋禪為詩所掩,而文章又為禪所掩,不欲觀之矣。今觀《六祖塔銘》等文章清妙,豈減詩才哉!此又一喜也。
意欲別集《儒禪》一書,凡說禪者依世次匯入,而苦無書;有者又多分散,如楊億、張子韶、王精、文文山集皆分散無存。若《僧禪》則專集僧語,又另為一集,與《儒禪》並行,大約以精切簡要為貴。使讀者開捲瞭然,醍醐一味,入道更易耳。《華嚴合論》精妙不可當,一字不可改易,蓋又一《華嚴》也。如嚮、郭註《莊子》,不可便以《莊子》為經,嚮、郭為註;如左丘明傳《春秋》,不可便以《春秋》為經,左氏為傳。何者?使無《春秋》,左氏自然流行,以左氏又一經也,使無《莊於》,嚮、郭自然流行,以嚮、郭又一經也。然則執嚮、郭以解《莊子》,據左氏以論《春秋》者,其人為不智矣。(《李溫陵集》捲二)
復耿中丞
四海雖大而朋友實難,豪士無多而好學者益鮮。若夫一往參詣,務於自得,直至不見是而無悶,不見知而不悔者,則令弟子庸一人實當之,而今不幸死矣!僕尚友四方,願欲生死於友朋之手而不可得,故一見於庸,遂自謂可以死矣,而詎意子庸乃先我以死也耶!興言及此,我懷何如也!公素篤於天倫,五內之割,不言可知。且不待遠求而自得同志之朋於家庭之內,祝餘之嘆,豈虛也哉!屢欲附一書奉慰,第神緒忽忽,自心且不能平,而敢遽以世俗遊詞奉勸於公也耶?今已矣!惟念此問學一事,非小小根器者所能造詣耳。夫古人明以此學為大學,此人為大人矣。夫大人者,豈尋常人之所能識耶?當老子時,識老子者惟孔子一人;當孔子時,識孔子者又止顔子一人。蓋知已之難如此。使令弟子庸在時,若再有一人能知之,則亦不足以為子庸矣。嗟嗟!勿言之矣!今所憾者,僕數千裏之來,直為公兄弟二人耳。今公又在朝矣,曠然離索,其誰陶鑄我也?夫為學而不求友與求友而不務勝己者,不能屈恥忍痛,甘受天下之大爐錘,雖曰好學,吾不信也。欲成大器,為大人,稱大學,可得耶?(
《李溫陵集》捲二)
答周二魯
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適,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秕糠。此儒者之用,所以竟為蒙莊所排,青牛所訶,而以為不如良賈也。蓋其朝聞夕可,雖無異路,至於用世處身之術,斷斷乎非儒者所能企及。後世稍有知其略者,猶能緻清淨寧一之化,如漢文帝、曹相國、汲長孺等,自利利他,同歸於至順極治,則親當黃帝、老子時又何如耶?僕實喜之而習氣太重,不能庶幾其萬一,蓋口說自適而終是好適人之適,口說為已而終是看得自己太輕故耳。
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處衆人之所惡,則幾於道矣。”卜在黃安時,終日杜門,不能與衆同塵;到麻城,然後遊戲三昧,出入於花街柳市之間,始能與衆同塵矣,而又未能和光也。何也?以與中丞猶有辯學諸書也。自今恩之,辯有何益!祗見紛紛不解,彼此鋒銳益甚,光芒愈熾,非但無益而反涉於吝驕,自蹈於宋儒攻新法之故轍而不自知矣。豈非以不知為己,不知自適,故不能和光,而務欲以自炫其光之故與!靜言思之,實為可恥。故决意去發,欲以人山之深,免與世人爭長較短。蓋未能對面忘情,其勢不得不復為閉戶獨處之計耳,雖生死大事不必如此,但自愧勞擾一生,年已六十二,風前之燭,曾無幾時,祝自此以往,皆未死之年,待死之身,便宜歲月日時也乎!若又不知自適,更待何時乃得自適也耶?且遊戲玩耍者,衆人之所同,而儒者之所惡;若落發毀貌,則非但儒生惡之,雖衆人亦惡之矣。和光之道,莫甚於此,僕又何惜此幾莖毛而不處於衆人之所惡耶?
非敢自謂庶幾於道,特以居卑處辱,居退處下,居虛處獨,水之為物,本自至善,人特不能似之耳。僕是以勉強為此舉動,蓋老而無用,尤相宜也。
白下此時,五臺先生在刑曹,而近溪先生亦已到。僕愧老矣,不能匍匐趨侍,兄既同官於此,幸早發興一會之,五臺先生骨剛膽烈,更歷已久,練熟世故,明解朝典、不假言矣。
至其出世之學,心領神解,又已多年,而絶口不談,逢人但說因說果,令人鄙笑。遇真正儒者,如癡如夢,翻令見疑。則此老欺人太甚,自謂海內無人故耳。亦又以見此老之善藏其用,非人可及也。衹有丈夫志願,或用世,或出世,俱不宜磋過此老也。近老今年七十四矣,少而學道,蓋真正英雄,真主俠客,而能回光斂焰,專精般若之門者,老而糟粕盡弃,穢惡聚躬、蓋和光同塵之極,俗儒不知,盡道是實如此不肖。老子云:“天下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蓋大之極則何所不有,其以為不肖也固宜。人盡以此老為不肖,則知此老者自希;知此老者既希,則此老益以貴矣。又何疑乎!僕實知此二老者,今天下之第一流也,後世之第一流也。用世處世,經世出世,俱已至到。風但細心聽客,决知尺有大受用處也。然此言亦僕之不能自適處也,不真為己處也。何也?兄未嘗問我此兩人,又未嘗欲會此兩人者,我何故說此兩人至此極也,豈非心腸太熱之故歟!一笑!一笑!
(《李溫陵集》捲四)
答周柳塘
耿老與周書云,“往見說卓吾狎妓事,其書尚存,而頃書來乃謂弟不能參會卓吾禪機。
昔顔山農於講學會中忽起就地打滾,曰:“試看我良知!’士友至今傳為笑柄。卓吾種種作用,無非打滾意也。第惜其發之無當,機鋒不妙耳。”又謂“魯橋諸公之會宴鄧令君也,卓吾將優旦調弄,此亦禪機也,打滾意也。蓋彼謂魯橋之學,隨身規矩太嚴,欲解其枷鎖耳。
然魯橋之學,原以恭敬求仁,已成章矣。今見其舉動如是,第益重其狎主辱客之憾耳。未信先橫,安能悟之令解脫哉!”又謂“卓吾曾強其弟狎妓,此亦禪機也。”又謂“卓吾曾率衆僧入一嫠婦之室乞齋,卒令此婦冒帷簿之羞,士紳多憾之,此亦禪機也。夫子見南子是也。
南子聞車聲而知伯玉之賢,必其人可與言者。卓吾蔑視吾黨無能解會其意,故求之婦人之中。
吾黨不己之憾,而卓吾之憾,過矣。弟恐此婦聰明未及南子,則此機鋒又發不當矣。”
餘觀侗老此書,無非為我掩醜,故作此極好名色以代我醜耳。不知我生平吃虧正在掩醜著好,掩不善以著善,墮在“小人閑居無所不至”之中,自謂人可得欺,而卒陷於自欺者。
幸賴真切友朋針膏肓,不少假藉,始乃覺悟知非,痛憾追省,漸漸發露本真,不敢以醜名介意耳。在今日正恐猶在詐善掩惡途中,未得全真還元,而侗老乃直以我為醜,麯為我掩,甚非我之所以學於友朋者也,甚非我之所以千裏相求意也。跡真用意,非不忠厚款至,而吾病不可瘳矣。
夫所謂醜者,亦據世俗眼目言之耳。俗人以為醜則人共醜之,俗人以為美則人共美之。
世俗非真能知醜美也,習見如是,習聞如是。聞見為主於內,而醜美遂定於外,堅於膠脂,密不可解,故雖有賢智者亦莫能出指非指,而況頑愚固執如不肖者哉!然世俗之人雖以是為定見,賢人君子雖以是為定論,而察其本心,有真不可欺者。既不可欺,故不能不發露於暗室屋漏之中,惟見以為醜,故不得不昭昭申明於大廷廣衆之下,亦其勢然耳。夫子所謂獨之不可不慎者,正此之謂也。故《大學》屢言慎獨則毋自欺,毋自欺則能自慊,能自慊則能誠意。能誠意則出鬼門關矣。人鬼之分,實在於此,故我終不敢掩世俗之所謂醜者,而自沉於鬼窟之下也。使侗老而知此意,决不忍為我粉飾遮護至此矣。
中間所云“禪機”,亦大非是。夫祖師於四方學者初入門時,未辯深淺,顧以片言單詞,或棒或喝試之,所謂探水竿也。學者不知,粘著竿頭,不肯捨放,即以一棒趁出,如微有生意,然後略示鞭影,而虛實分矣。後學不知,指為機鋒,已自可笑。況我則皆真正行事,非禪也;自取快樂,非機也。我於丙戌之春,脾病載餘,幾成老廢,百計調理,藥轉無效。及傢屬既歸,獨身在楚,時時出遊,恣意所適。然後飽悶自消,不須山查導化之劑;鬱火自降,不用參蓍扶元之藥;未及半載而故吾復矣。乃知真藥非假金石,疾病多因牽強,則到處從衆攜手聽歌,自是吾自取適,極樂真機,無一虛假掩覆之病,故假病自瘳耳。吾已吾病,何與禪機事乎?既在外,不得不用捨弟輩相隨;弟以我故隨我,我得所托矣。弟輩何故棄妻孥從我於數千裏之外乎?心實憐之,故自體念之耳,又何禪機之有耶?
至於嫠婦,則兄所素知也。自我入邑中來,遣傢屬後,彼氏時時送茶饋果,供奉肉身菩薩,極其虔恪矣。我初不問,惟有等視十方諸供佛者,但有接而無答也。後因事聞縣中,言語頗雜,我亦怪之,叱去不受彼供,此又邑中諸友所知也。然我心終有一點疑:以為其人既誓不嫁二宗,雖強亦誓不許,專心供佛,希圖來報,如此誠篤,何緣更有如此傳聞事,故與大衆共一訪之耳。此氏有嗣子三十餘歲,請主陪客,自有主人,既一訪問,乃知孤寡無聊,真實受人欺嚇也。其氏年已不稱天之外矣,老年嫠身,係秣陵人氏,親屬無堪倚者,子女俱無,其情何如?流言止於智者,故餘更不信而反憐之耳。此又與學道何與乎?念我入麻城以來,三年所矣,除相愛數人外,誰肯以升合見遺者?氏既初終如一,敬禮不廢,我自報德而重念之,有冤必代雪,有屈必代伸,亦其情然者,亦何禪機之有,而以見南子事相證也?大抵我一世俗庸衆人心腸耳,雖孔夫子亦庸衆人類也。人皆見南子,吾亦可以見南子,何禪而何機乎?子路不知,無怪其弗悅夫子之見也,而況千載之下耶!人皆可見,而夫子不可見,是夫子有不可也。夫子無不可者,而何不可見之有?若曰禮,若曰禪機,皆子路等倫,可無辯也。
所云山農打滾事,則淺學未曾聞之;若果有之,則山農自得良知真趣,自打而自滾之,何與諸人事,而又以為禪機也?夫世間打滾人何限,日夜無休時,大廷廣衆之中,餡事權貴人以保一日之榮;暗室屋漏之內,為奴顔婢膝事以幸一時之寵。無人不然,無時不然,無一刻不打滾,而獨山農一打滾便為笑柄也!侗老恐人效之,便日日滾將去。餘謂山農亦一時打滾,嚮後絶不聞有道山農滾者,則雖山農亦不能終身滾,二況他人乎?即他人亦未有聞學山農滾者,而何必愁人之學山農滾也?此皆平日杞憂太重之故,吾獨憾山農不能終身滾滾也”
滾時,內不見己,外不見人,無美於中,無醜於外,不背而身不獲,行庭而人不見,內外兩忘,身心如一,難矣,難矣。本知山農果有此乎,不知山農果能終身滾滾乎!吾恐亦未能到此耳。若果能到此,便是吾師,吾豈敢以他人笑故,而遂疑此老耶!若不以自考,而以他人笑,惑矣!非自得之學,實求之志也。然此亦自山農自得處耳,與禪機總不相幹也。山農為己之極,故能如是,倘有一毫為人之心,便做不成矣。為己便是為人,自得便能得人,非為已之外別有為人之學也。蓋山農欲於大衆之中試此機鋒,欲人人信己也,不信亦何害!然果有上根大器,默會深契,山農亦未始不樂也。吾又安知其中無聰明善悟者如羅公其人,故作此醜態以相參乎?此皆不可知。然倘有如羅公其人者在,則一打滾而西來大意默默接受去矣,安得恐他人傳笑而遂已也?笑者自笑,領者自領。幸有領者,即千笑方笑,百年笑,千年笑,山農不理也。何也?佛法原不為庸衆人說也,原不為不可語上者說也,原不以恐人笑不敢說而止也。今切切於他人笑之恐,而不急急於一人領之喜,吾又不知其何說矣。其亦太徇外而為人矣。
至於以劉魯橋為恭敬,又太悖謬”老之粗浮有可憐憫者,不妨饒舌重為註破,何如?夫恭敬豈易易耶!古人一篤恭而天下平,一恭己而南面正,是果魯橋之恭乎?吾特恨魯橋之未恭耳,何曾以恭為魯橋病也。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一居敬而南面可,是果魯橋之敬乎?吾特憾魯橋之未敬耳,問曾以敬為魯橋病也。甚矣吾之痛苦也!若信如魯橋便以為恭敬,則臨朝端默如神者决不召禍敗。衛士傳餐,衡石程書,如此其敬且勤也,奈何一再世而遂亡也耶?
故知恭敬未易言也。非恭敬之未易言也,以恭敬之未易知也。知而言之則為聖人;不知而言之而學之,則為趙括讀父書,優孟學孫叔,豈其真乎!豈得不謂之假乎!誠可笑也。
弟極知兄之痛我,侗老之念我,然終不敢以庸衆人之心事兄與侗老者,亦其稟性如是;亦又以侗老既肯出此言以教我矣,我又安敢默默置可否於度外,而假為世間承奉之語以相奉承,取快於二公一時之忻悅已耶!(《李溫陵集》捲四)
寄答留都
觀兄所示彼書,凡百生事,皆是仰資於人者。此言誰欺乎!然其中字字句句皆切中我之病,非但我時時供狀招稱,雖與我相處者亦洞然知我所患之癥候如此也。所以然者,我以自私自利之心,為自私自利之學,直取自己快當,不顧他人非刺。故雖屢承諸公之愛,誨諭之勤,而卒不能改者,懼其有礙於晚年快樂故也。自私自利則與一體萬物者別矣,縱狂自恣則與謹言慎行者殊矣。萬千醜態,其原皆從此出。此之責我是也。
然已無足責矣。何也?我以供招到官,問罪歸結,容之為化外之民矣。若又責之無已,便為已甚,非“萬物一體”之度也,非“無有作惡”也,非心肝五髒皆仁心之藴蓄也,非愛人無己之聖賢也,非言為世法、行為世則、百世之師也。故餘每從而反之曰:吾之所少者,萬物一體之仁也,作惡也。今彼於我一人尚不能體,安能體萬物乎?於我一人尚惡之如是,安在其無作惡也?屢反責之而不知痛,安在其有惻隱之仁心也?彼責我者,我件件皆有,我反而責彼者亦件件皆有,而彼便斷然以為妄,故我更不敢說耳。雖然,縱我所盲未必有當於彼心,然中間豈無一二之幾乎道者?而皆目之為狂與妄,則以作惡在心,固結而難遽解,是以雖有中聽之言,亦並棄置不理。則其病與我均也,其為不虛與我若也,其為有物與我類也;其為捷捷辯言,惟務己勝,欲以成全師道,則又我之所不屑矣。而乃以責我,故我不服之。
使建昌先生以此責我,我敢不受責乎?何也?彼真無作惡也,彼真萬物一體也。今我未嘗不言孝弟忠信也,而謂我以孝弟為剩語,何說乎?夫責人者必己無之而後可以責人之無,己有之而後可以責人之有也。今己無矣而反責人令有,己有矣而反責人令無,又何也?然此亦好意也。我但承彼好意,更不問彼之有無何如,我但虛己,勿管彼之不虛;我但受教,勿管彼之好臣所教;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說我害人。則處己處彼,兩得其當,紛紛之言,自然冰釋。何如,何如?
然弟終有不容默者。兄固純是仁體矣,合邑士大夫亦皆有仁體者也。今但以仁體稱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我為麻痹不仁之人矣。此甚非長者之言“一體”之意也。分別太重,自視太高,於“親民”“無作惡”之旨亦太有欠缺在矣。前與楊太史書亦有批評,倘一一寄去,乃足見兄與彼相處之厚也。不然,便是敬大官,非真彼之益友矣。且彼來書時時怨憾鄧和尚,豈以彼所惡者必令人人皆惡之,有一人不惡,便時時仇憾此人乎?不然,何以千書萬書駡鄧和尚無時已也?即此一事,其作惡何如!其忌刻不仁何如!人有謂鄧和尚未嘗害得縣中一個人,害縣中人者彼也。今彼回矣,試虛心一看,一時前呼後擁,填門塞路,趨走奉承,稱說老師不離口者,果皆鄧和尚所教壞之人乎?若有一個肯依鄧豁渠之教,則門前可張雀羅,誰肯趨炎附熱,假托師弟名色以爭奔竟耶?彼惡鄧豁渠,豁渠决以此惡彼,此報施常理也。公不作惡,便無回禮。至囑!至囑!(《李溫陵集》捲四》
書常順手捲呈顧衝庵
無念歸自京師,持顧衝庵書。餘不見顧十年餘矣,聞欲攀我於焦山之上。餘不喜焦山,喜顧君為焦山主也。雖然,倘得從顧君遊,即四方南北可耳,何必焦山?必焦山,則焦山重;若從顧君,則不復知有山,況焦山特江邊一髻者哉!可不必也。
餘有友在四方,無幾人也。老而無朋,終日讀書,非老人事,今惟有等死耳。既不肯死於妻妾之手,又不肯死於假道學之手,則將死何手乎?顧君當知我矣,何必焦山之之也耶?
南北中邊,隨其所到,我能從焉,或執鞭,或隨後乘,或持拜帖匣,或拿交床俱可,非戲論也。昔季子葬子於贏、博之間,子尚欲其死得所也,況其身乎?粱鴻欲埋於要離墳傍,死骨猶忻慕之。況人傑蓋世,正當用世之人乎?吾志决矣。因無念高徒常順執捲索書,餘正欲其往見顧君以訂此盟約也,即此是書,不必再寫書也。(《李溫陵集》捲四)
與管登之書
承遠教,甚感。細讀佳刻,字字句句皆從神識中模寫,雄健博達,真足以超今絶古。其人品之高,心術之正,才力之傑,信足以自樂,信足以過人矣。雖數十年相別,宛然面對,令人慶快無量也。如弟者何足置齒牙間,煩千裏在問哉?愧感!愧感!
第有所欲言者,幸兄勿談及同學之事。說學問反埋卻種種可喜可樂之趣。人生亦自有雄世之具,何必添此一種也?如空同先生與陽明先生同世同生,一為道德,一為文章,千萬世後,兩先生精光具在,何必更兼談道德耶?人之敬服空同先生者豈減於陽明先生哉?願兄已之!待十萬劫之後,復與兄相見,再看何如,始與兄談。笑笑。(《李溫陵集》捲六)
增補二
復焦弱侯
無念回,甚悉近況。我之所以立計就兄者,以我年老,恐不能待也。既兄官身,日夜無閑空,則雖欲早晚不離左右請教,安能得?官身不妨,我能蓄發屈已相從,縱日間不閑,獨無長夜乎?但聞兄身心俱不得閑,則我决不可往也無疑也。至於衝庵,方履南京任,當用纔之時,值大用之人,南北中外尚未知稅駕之處,而約我於焦山,尤為大謬。捨穩便,就跋涉,株守空山,為侍郎守院,則亦安用李卓老為哉?計且住此,與無念、鳳裏、近城數公朝夕竜湖之上,雖主人以我為臭穢不潔,不恤也。所望兄長盡心供職業!
弟嘗謂世間有三等作怪人,致使世間不得太平,皆由於兩頭照管。第一等,怕居官束縛,而心中又捨不得官。既苦其外,又苦其內。此其人頗高,而其心最苦,直至捨了官方得自在,弟等是也。又有一等,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此其人身心俱勞,無足言者。獨有一等,怕作官便捨官,喜講學便講學,不喜講學便不肯講學。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輕安,既無兩頭照顧之患,又無掩蓋表揚之醜,故可稱也。趙文肅先生雲:“我這個嘴,張子這個臉,也做了閣老,始信萬事有前定。
衹得心閑一日,便是便宜一日。”世間功名富貴,與夫道德性命,何曾束縛人,人自束縛耳。
狂言如此,有可采不?
無念得會顧衝庵,甚奇,而不得一會李漸庵,亦甚可撼!鄒公有教賜我,楊公有俸及我,皆當謝之。然我老矣,伏枕待死,筆墨久廢,且以衰朽田野之老,通刺上國,恐以我為不祥也。罷罷!自告免狀,知不我怪。嚮鄒公過古亭時,弟偶外出,不得摳趨侍從,悔者數日。
夫金馬玉堂,所至蓬蓽生光,既過三日,餘香猶在,孰不爭先快睹耶?鄙人獨不得與,何緣之寡薄也!
有《出門如見大賓篇說書》,附往請教,尚有《精一》題、《聖賢所以盡其性》題,未寫出、容後錄奉。大抵聖言最切實,最有用,不是空頭語。若如說者註解,則安用聖言為耶!
世間講學諸書,明快透髓,自古至今未有如竜溪先生者。弟舊收得頗全,今俱為人取去,無一存者。諸朋友中讀經既難,讀大慧《法語》及中峰《廣錄》又難,惟讀竜溪先生書,無不喜者。以此知先生之功在天下後世不淺矣。聞有《水滸傳》,無念欲之,幸寄與之,雖非原本亦可;然非原本,真不中用矣。方庵至今在滇,何耶?安得與他一會面也!無念甚得意此行,以謂得遇諸老。聞山東李先生嚮往甚切,有絶類離群之意。審此,則令我寤寐爾思,展轉反側,曷其已耶!袁公果能枉駕過竜湖,明年夏初當掃館烹茶以俟之,幸勿爽約也!楊復所憾與兄居住稍遠,弟嚮與柳老處,見其《心如𠔌種論》及《惠迪從逆》作,是大作傢。論首三五翻,透徹明甚,可惜末後作道理議論,稍不稱耳。然今世要未能作此者,所謂學從信門入是也。自此有路徑可行,有大門可啓,堂堂正正,日以深造,近溪先生之望不孤,而兄等得良侶矣。弟雖衰朽,不堪雕琢,敢自外於法席之下耶?聞此老求友不止,决非肯以小成自安者,喜何如也!
我已主意在湖上,衹欠五十金修理一小塔,鼕盡即搬其中。祝無功過此一會,雖過此,亦不過使人道他好學、孳孳求友如此耳。大抵今之學道者,官重於名,名又重於學。以學起名,以名起官。使學不足以起名,名不足以起官,則視棄名如敝帚矣。無怪乎有志者多不肯學,多以我輩為真光棍也。於此有恥,則羞惡之心自在。今於言不顧行處不知羞惡,而惡人作耍遊戲,所謂不能三年喪而小功是察也,悲夫!
近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說書》一篇。世間人誰不說我能知人,然夫子獨以為患,而帝堯獨以為難,則世間自說能知人者,皆妄也。於問學上親切,則能知人;能知人則能自知。是知人為自知之要務,故曰“我知言”,又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於用世上親切不虛,則自能知人;能知人由於能自知。是自知為知人之要務,故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堯、舜之知而不偏物,急先務也”。先務者,親賢之謂也。親賢者,知賢之謂也。自古明君賢相,孰不欲得賢而親之,而卒所親者皆不賢,則以不知其人之為不賢而妄以為賢而親之也。故又曰“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則不失人,不失人則天下安矣。此堯之所難,夫子大聖人之所深患者,而世人乃易視之。嗚呼!亦何其猖狂不思之甚也!況乎以一時之喜怒,以一人之愛惜,而欲視天下高蹈遠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穢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
故得位非難,立位最難。若但取一概順己之侶,尊己之輩,則天下之上不來矣。今誦詩讀書者有矣,果知人論世否也?平日視孟軻若不足心服,及至臨時,恐未如彼“尚論”切實可用也。極知世之學者以我此言為妄誕逆耳,然逆耳不受,將未免復蹈同心商證故轍矣,則亦安用此大官以誑朝廷,欺天下士為哉?毒藥利病,颳骨刺血,非大勇如關雲長者不能受也。不可以自負孔子、孟軻者而顧不如關義勇武安王者也。祗此一書耳,終身之交在此,半路絶交亦在此,莫以狀元恐嚇人也。世間友朋如我者絶無矣。
蘇長公何如人,故其文章自然驚天動地。世人不知,祗以文章稱之,不知文章直彼餘事耳。世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文章垂不朽者。弟於全刻抄出作四册,俱世人所未嘗取者。世人所取者,世人所知耳,亦長公俯就世人而作者也。至其真洪鐘大呂,大扣大鳴,小扣小應,俱係彼精神髓骨所在,弟今盡數錄出,間時一披閱,平生心事宛然如見,如對長公披襟面語,朝夕共遊也。憾不得可寫一部,呈去請教耳。倘印出,令學生子置在案頭,初場二場三場畢具矣。竜溪先生全刻,千萬記心遺我!若近溪先生刻,不足觀也。蓋《近溪語錄》須領悟者乃能觀於言語之外,不然未免反加繩束,非如王先生字字皆解脫門,得者讀之足以印心,未得者讀之足以證入也。
弟今年六十二矣,病又多,在世日少矣,故所言者皆直緻不委麯。雖若倚恃年老無賴,然於相知之前,亦安用委麯為也!若說相知而又須委麯,則不得謂之相知矣。然則弟終無一相知乎?以今觀之,當終吾身無一相知也。(《李溫陵集》捲四)
寄答京友
“纔難,不其然乎!”今人盡知纔難,盡能言纔難,然竟不知纔之難,纔到面前竟不知愛,幸而知愛,竟不見有若己有者,不見有稱喜贊揚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薦禰正平,跣足救楊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纔也;雖惜纔,亦以惜纔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
則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嗚呼!吾無望之矣!
舉春秋之天下,無有一人能惜聖人之才者,故聖人特發此嘆,而深羨於唐、虞之隆也。
然則纔固難矣,猶時時有之;而惜纔者則千古未見其人焉。孔子惜纔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當其位。入齊而知晏平仲,居著知公孫子産,聞吳有季子,直往觀其葬,其惜纔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滅而不見哉!然則孔子之嘆“纔難”,非直嘆纔難也,直嘆惜纔者之難也。
夫纔有巨細,巨纔方可稱纔也。有巨纔矣,而肯任事者為尤難。既有大纔,又能不避禍害,身當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則無憑,雖惜纔,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憑據,可藉手以薦之矣,而年已過時,則雖纔如張襄陽,亦安知聽者不以過時而遂棄,其受薦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夫凡有大纔者,其可以小知處必寡,其瑕疵處必多,非真具眼者與之言必不信”此數者,則雖有大纔,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過人,才學冠世,為當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麯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縱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與之並時,朝聞而夕用之也。嗚呼!可嘆也夫!(《李溫陵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自序 | 捲一書答 | 捲二書答 | 捲三雜述 | 捲四雜述 | 捲五讀史 | 捲六四言長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