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係列叢書:佛國懸疑探秘   》 此袈裟非彼袈裟(1)      佚名 Yi Ming

  大鑒寺位於韶關市內,始建於唐代。大鑒寺裏香火旺盛,大殿中供奉着觀音菩薩,在觀音菩薩像右邊安坐的正是六祖惠能像。據說,當年六祖在這裏不僅為僧俗說法,而且同時構建了《六祖壇經》中的許多禪宗理論。
  惠能為中國佛學留下了唯一一部由中國人撰寫的經書——《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惠能的弟子法海根據他的弘法記錄整理出來的,而對於惠能是否識字的問題,人們至今衆說紛紜。的確,六祖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手跡。但如果六祖不識字,他又怎麽能通曉古今,背誦經典,在講經說法時出口成章呢?
  南華禪寺的僧人說,在佛法裏,有一些智慧是天生的。這種智慧從自性中流露,它是遠離語言文字的。六祖擁有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
  不過,韶關大學宗教研究室主任羅千人教授卻認為六祖衹是早年不識字,他在後來應該是識字的,衹是他不那麽註重文字,而有意識地要嚮大傢傳達這樣一個信念:人所求的佛法、所參的禪不在文字當中,而是意在言外。
  在大鑒寺中仍然沒有找到六祖衣鉢的絲毫蹤跡。
  就在這時,我們輾轉得知:在南華禪寺藏經閣的一個密室中,的確有一件寺中世代珍藏的袈裟。經過再三懇求,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師終於將袈裟展示了出來。袈裟是鎮寺之寶,由於年代久遠,如果接觸空氣,極易氧化造成破損,所以,如今已被藏於真空包裝中。傳正大師告訴我們,這件袈裟不是釋迦牟尼傳下的袈裟,而是武則天御賜的千佛袈裟。袈裟還有一件明代的復製品,也非常珍貴。袈裟上用金絲綉滿了佛像,佛像排列整齊,一個個佛像面目清晰,形態莊嚴,綉工極其精巧。未尋到釋迦牟尼袈裟的遺憾,因目睹這稀世珍品而稍稍衝淡了一些。
  對佛祖衣鉢的去嚮,歷代傳說衆多,莫衷一是。其中一種傳說就是,衣鉢被女皇武則天以強索的手段從惠能的手上取走了,然後回贈了一件千佛袈裟和一隻水晶鉢盂作為交換。今日能看到的寺中珍藏的袈裟正是武則天當年的回贈品。這件回贈品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唐代刺綉精品,袈裟為杏黃色,長2.86米,上面用金綫綉出12條金竜,張牙舞爪,形象生動。
  關於佛祖衣鉢的去嚮問題,羅千人教授認為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六祖大師親自把它處理好了。有如下幾個理由:首先,五祖大師把衣鉢傳給六祖時曾有明確囑托,從今以後衹傳心法而不傳衣鉢,六祖大師肯定會按照師父的吩咐去做好這件事情;其次,六祖大師在得到衣鉢以後遭遇了很多危險,無數風波都因對佛祖衣鉢的爭奪而起,六祖必定不願佛祖衣鉢成為後世紛爭的禍根。按照常理推測,他應該是自己把衣鉢處理掉了。
  六祖惠能以佛法感化追殺僧衆,護住了佛祖衣鉢;也許正是出於佛傢慈悲之心,又在其後將衣鉢毀去,以免貽害衆生。然而世人出於貪欲,覬覦之心不減。上有女皇武氏以藉為名,欲將衣鉢據為己有;下有僧衆世人始終苦苦尋覓衣鉢的蹤跡。如今空遺佛祖袈裟在石上的印痕,僅剩流傳民間的一段千古傳奇。時光流逝,千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佛祖衣鉢安在?也許真的已無人知曉。
  當我們帶着種種疑惑離開南華禪寺時,天色已晚,從這千年古剎遙遙傳來晚鐘之音,鐘聲在林𠔌間回蕩,歷史留下的傳奇也久久縈繞在我們心間。
  歷史驛站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北10公裏的法門鎮,東距西安120公裏,西去寶雞96公裏,是關中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法門寺“創始東漢”,由東漢到北魏均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語“無憂”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印度)國王,他將佛祖釋迦牟尼遺骨分為84000份,在世界各地修建了84000座塔分葬佛骨捨利。在中國有19塔,法門寺便是其中一座。隋朝時,改天下佛寺為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實寺”。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傢寺院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的宗教乃至政治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唐初,高祖李淵改其名為“法門寺”,寶昌寺僧人惠業為法門寺第一任住持。
  捨利:“捨利”一詞來自梵語Sarira,譯為遺留物、靈骨或堅固子。捨利可分為碎身捨利和全身捨利:碎身捨利是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後火化所形成的結晶體,或如珠,或如花,通常認為白色為骨捨利,赤色為血肉捨利,黑色為發捨利,也有雜色的,是綜合而成;全身捨利是修行很高的高僧圓寂後,遺體不經火化而以坐缸等方式處理,經數年後開缸保存之肉身捨利法體,也稱肉身菩薩。

    《神秘中国》创作组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觀音顯聖撥雲見日救人性命的觀音小白花“活大殿”傳奇(1)“活大殿”傳奇(2)
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佛祖衣鉢落入誰傢此袈裟非彼袈裟(1)此袈裟非彼袈裟(2)
千佛洞中的秘密壁畫背後的文明奇跡鳩摩羅什發現的“世界”雀離大寺的故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