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记 淳熙三山志   》 捲第二地理類二      梁剋傢 Liang Kegu

  敘縣
  閩,宅東南,負山而舐海。【(底本作“負山而舐海”,庫本同,崇抄作“負山而抵海”。)】由建、劍至嵩溪,岩壑夾駛不留。其間州、縣若鎮,雖僅啓廓,竟不能容與十數裏。道出甘洲,山川揖遜,乃百裏如掌。海潮漲鹵至東峽,【(東峽位置,對西峽而言。本志“驛鋪”、“江潮”等篇所述“西峽”皆指今烏竜江峽口,則東峽當別在其東閩安鎮一帶江流狹束處。)】激淡潮而西。脈絡敷貫,委蛇詳緩。州治其中,有中州氣象。縣十二,瀕海七。【福清,距海六十裏;長樂,二十裏;閩,五十裏;連江,二十裏;羅源,十五裏;寧德,縣東;長溪,十裏。依山三。古田、閩清、永福。挾江二。侯官、懷安。】按國初吏部格:【(底本於“吏部格”之旁,以小字校改“格”為“括”,崇抄及庫本皆作“格”字,據改。)】“戶二千以上為‘望’,千五百以上為‘緊’,千為‘中’,五百為‘下’。”今“中”縣,並主、客戶皆萬以上。姑以建置先後為次雲。
  閩縣
  連江縣
  侯官縣
  長溪縣
  長樂縣
  ○閩縣
  〔望〕
  州東南隅。閩越故都--冶。漢末為侯官。吳屬建安。晉太康三年,置晉安郡,省典船校尉,【(本志捲一《敘州》有“吳景帝時置麯郍都尉”之說,於此《敘縣》中復有“省典船校尉”,捲二十《職官》又作“麯那都尉”,註“又曰典船校尉”,知是東吳時之同一官職,並存之。)立原豐。置原豐縣,郡治在焉。】侯官仍舊。隋平陳,郡廢,改縣曰原豐。【與侯官俱為原豐。】開皇十二年,改為閩。至大業初,置郡,復治閩縣。偽閩竜啓元年,【長興四年。】改為長樂。三年,仍舊。永隆三年,【天福六年。】又為長樂。四年,仍舊。
  東--西九十三裏。
  南--北八十裏六十步。
  東連江縣界,九十二裏。
  西侯官縣界,一裏。
  南福清縣界,八十裏。
  北懷安縣界,縣治後,絶河。
  東南長樂縣界,七十五裏。
  西南懷安縣界,十七裏。
  東北懷安縣界,二十裏。
  西北懷安縣界,一裏。
  十二鄉三十七裏
  鳳池西鄉縣東南。舊名雙桂鄉。有都尉、聯榮、上仁、棠陰、崇賢五裏。今並為崇賢。
  崇賢裏縣治,在城。
  鳳池東鄉縣東二十裏。舊無東字。有清謹、新昌與今三裏為五。今並焉。
  歸善裏(底本作“歸善裏裏”,衍一“裏”字,據庫本、崇抄刪。)前、後嶼。
  鼓山裏阮洋、灰崎、磕下石、劍山(石如劍痕,臨江)。
  桑溪裏獵嶺。
  晉安東鄉縣東七十裏。舊無“東”字。
  海麯裏湖江山,在海中。
  合浦南裏浮崎、洋嶼、猴嶼、閩安鎮。
  北裏(舊名海濱裏)鐵嘗殷嶼、翁崎。
  海畔裏王晡山(海中)、海雷石(波濤所穿,其下成竅,風搖則訇然有聲)。
  晉安西鄉縣東五裏,舊名靈芝。有清平、永樂、習賢、易俗、孝義為五裏,今並為三裏。閩越王郢塚霥,縣東田鄉。
  孝義裏鷓鴣、秋竹、鵝鼻嶺。
  瑞聖裏大乘前、竹嶼、橫嶼。
  易俗裏舶塔頭、東嶽前、奉真橋(元豐三年,道士顔象環作)、草參亭橋(靖國年作)、茶園山(王延稟為李仁達敗,奔之)(底本作“奔之”,庫本同,崇抄作“奔之處”。)、茶山館(舊閩縣尉廨也。崇寧三年敕以常平錢置漏澤園,遂於此創。今為東禪菜園,即雞公巷口也)。
  高蓋南鄉縣南十五裏。舊無“南”字。有仁德、方勝與今三裏為五。今並焉。
  時升裏(舊竜政裏)浮橋頭、下渡。
  仁豐裏蓋竹、高蓋、仙人井。(底本作“仙人非”,據崇抄改。)
  光德裏高湖。
  高蓋北鄉縣南十裏。舊烏石鄉,(底本作“烏石鄉”,崇抄同,庫本作“鳥石鄉”。)有周鼎、下惟、(底本作“下惟”,庫本同,崇抄作“下岜。)令德與今二裏為五。今並焉。
  加崇裏王坂洋、橫山頭、河口、烏石洋、(底本作“烏石洋”,崇抄同,庫本作“鳥石洋”。)上、中、下航、釣竜臺(閩王時,江邊號新市堤。翁承閤還朝,審知餞行於此)。
  高惠裏木道、河口、五竜塘。
  崇善東鄉縣南七十裏。舊名希福東鄉,凡四裏。
  還珠北裏扈嶼。
  南裏橫嶼。
  榮綉裏麻溪。(舊名西集裏。淳祐戊申,待製侍郎陳公塏為鄉帥。誥詞雲:“榮哉此行!何殊晝綉。”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立“榮綉坊”於大義。蓋陳氏世居此地。鄉貴觀文殿學士毅齋鄭公性之書扁。裏遂以“榮綉”名)。(榮綉裏名及以下註文,皆記淳熙成志後六十餘年事,當是後人所加。各本皆有之。但文字各有出入:底本作“陳公塇”,庫本作“陳公瑄”,崇抄作“陳公塏”,查本志三十一捲朱貔孫序及《宋史·陳塏傳》,當是“塏”字,據改。又底本“知閩縣帥與徒士民之請”,崇抄作“知閩縣帥從士民之請”,庫本作“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查本志“公廨類二·善溪廟”條,記及陳塏為鄉帥,率知閩縣師輿緻禱事,可互證,因據庫本改。又“榮綉裏”是淳祐後改之裏名,本志水利、僧寺等捲仍書“西集裏”。又此裏為“陳氏世居之地”,又稱塏為“鄉帥”。查《宋史·陳塏傳》作“嘉興人”,當是遷居久後還鄉任職者。)
  方嶽裏
  崇善西鄉縣南七十裏。舊名希福西鄉。(底本作“舊多希福西鄉”,參前條“崇善東鄉”註文,知是“舊名希福西鄉”之誤,正之。)有永慶、慕賢與今三裏為五。今並焉。
  待仕裏塔林、方山。
  清廉裏段塘、虎頭。(底本作“虎□”,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靈岫裏館前、劉嶼。
  開化東鄉縣東九十五裏。舊無東字。有受善裏與今二裏為三。今並焉。
  光俗裏營前、籌崎、竹嶼。
  至德裏洞江、澧瀆。
  開化西鄉縣東南三十裏。舊溫泉鄉。有歸化、崇信與今三裏為五。今並焉。
  歸仁裏盧蠃、石步。
  永福裏舊永安裏、城門山。
  高詳裏
  贊賢鄉縣南百裏。(底本作“縣南百□”,缺一字,據崇抄補。)
  紹惠裏琅崎。
  欽仁裏焦溪。
  歸義裏蔗崎、枕嶼。
  積善裏青布、苦竹。
  安仁鄉縣東十七裏。
  接賢裏白福
  仁惠裏城門、竜泉、盧下。
  永盛南裏石鼈。(後為雷所震,斷之。今半猶存。)
  北裏(舊勝殘裏)磕下、筋竹、石山(有自然井水甘美)。
  開化裏洋下、連坂、林浦邊、郡崎、上下董。
  ○連江縣
  〔望〕
  州東北九十裏。【《舊記》:百六十裏。】晉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晉志》、《宋志》皆有溫麻縣。】隋開皇中,省入閩縣。唐武德六年,復析置。其年改為連江。【以縣治連接江水,故名。崇寧三年,尚書省以縣萬戶,(底本作“以孫萬戶”,庫本作“以係萬戶”,據崇抄改。)擬差京朝官知。】
  東--西九十五裏。
  南--北百十五裏。
  東海,二十裏。
  西懷安縣界,四十裏。
  南閩縣界,二十五裏。
  北羅源縣界,四十五裏。
  東南海,三十五裏。
  西南閩縣界,二十五裏。
  東北羅源縣界,百二十裏。
  西北懷安縣界,九十裏。
  七鄉舊五鄉二十四裏
  寧善鄉縣東南四十裏。舊有豐邑,後並。
  欽平上裏東塘村。
  下裏白沙浦通津橋(初,梁石為步,中流以舟濟,號中濟。政和甲午為十八梁)。
  崇德裏桑嶼、東路、上下於塘(在海中)、(庫本、崇抄作“竽塘”。)關嶺、蛤沙、北交(舊有鎮,今廢)、大小亭山(昔黃氏兄弟載寶沒於此,遂二處立廟)。
  永福鄉縣南二十四裏。
  新安裏荻蘆。
  安慶裏赤沙渡、赤沙館。鄭崎。
  永貴裏(舊有上、下裏亭,並。)船步渡、荻蘆寨(有渡)、二沙鎮(今廢)、後浦。
  太平鄉縣西四十裏。
  光化裏羅崙渡、潘渡。
  清河裏
  臨江裏泗口、湯洋、長圓、盧溪(舊有北嶺鎮,後廢)。
  安仁裏上屯、東岸、白岩、中屯、陂西、天鑿、長溪、下屯、菜洋、東岸渡、七猴渡。
  名聞下鄉縣西北七十七裏。
  安義裏辛洋溪、丹洋、下屯、洪路。
  中鵠裏南坂山、黃岩村。(舊名通化。唐張瑩嘗有詩:“一箭不中鵠,五湖歸釣魚。”景德中,以更裏名)。
  敦賢裏翠林山。
  安定裏洋尾、東充。
  名聞上鄉
  加賢裏九彎溪、西際。
  下裏麥浦。
  進賢裏東塘、黃坑。
  歸仁裏(舊屬太平鄉)米令橋頭。
  五賢上鄉縣東北百五十裏。
  集政裏上洪、(崇抄有旁註改“洪”為“鴻”。)白鵠、下廉、麻村、臨海。
  安德裏狀元坊(以鄭侍講鑒兩優釋褐,名)。
  招賢下裏(舊不分上、下裏)峽口鎮(今廢)。
  五賢下鄉
  保安裏瓷窯、管瀆。
  建興裏浮曦、赤石村。
  招賢上裏
  ○侯官縣
  〔望〕
  州西南百步。唐武德六年置,治州西江岸,水陸三十一裏。貞觀五年,省入閩縣。長安二年,析閩縣西十二鄉復置。貞元五年,洪水漂壞。後團練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州城。元和二年,省;五年,復置。【先是同長樂省,(底本作“先見同長樂時,崇抄同,據庫本改。)仍置場徵,世不便,(庫本作“民不便”。)遂復置。】偽閩竜啓元年,改為閩興,以長樂為侯官。三年,皆復舊。
  東--西百八十裏。
  南--北二百九十裏。
  東閩縣界,五十步。
  西永福縣界,八十裏。
  南閩縣加崇裏,二裏。
  北懷安縣崎山界,五裏。界首至縣,二十裏。
  東南閩縣寧越門,一裏。
  西南永福縣筇溪村,五十裏。界首至縣,五十裏。
  東北懷安縣界,二裏。
  西北閩清縣仁溪埕,百裏。界首至縣,三十裏。
  十鄉五十裏
  桂枝鄉縣西南二裏。以唐陳去疾登元和十四年科第,改名。劉若虛作“陳淑”。《唐登科記》無“陳淑”,有“陳蜀,閩縣人”。
  榮親裏(舊名延福。鹹平五年,劉若虛登第,授大理評事,知溫州永嘉縣。解任歸鄉時,王父母、父母俱無恙。謝侯泌因改今名以寵之。若虛自記,仍賦詩)。
  聚星裏城內。
  永平裏城內。
  東孝悌鄉縣南八十裏(舊無東字)。
  安平裏陳湖。
  馴翬裏小目溪。
  永欽裏柳橋。
  處仁裏(舊屬桂枝鄉)。
  孝順裏(城西草市)。
  美宅裏祭酒嶺(俗呼為“進酒”。湛溫,光州人,事王延翰,官至御史大夫、國子祭酒。時,延稟守建州,與延翰有隙,遣使覘之。延翰命溫往餞,因鴆之。溫嘆曰:“唇亡則齒寒,吾寧以一身代萬人肝腦塗地。”引卮獨酌,斃於嶺下)。
  西孝悌鄉縣西百裏。舊修文鄉。
  揚名裏赤岸。
  惠化裏赤岸。
  齊禮裏塘岸。
  招賢裏石門。
  順平裏石門。
  勝業鄉縣西十五裏。
  新安裏瓦埕。
  孝成裏新道、玉山(宿猿洞之西南,偽閩望祀之所)。
  正節裏廊回。
  方興裏後塢。
  方樂裏洪塘。
  修仁鄉縣西南七十裏。
  永康裏橫棣。
  遷蝗裏南嶼。
  綏平裏坎下。
  靈鳳裏高崎。
  海平裏曇崎。
  永安鄉縣西北百六十裏。
  嘉祥東裏大湖洋。
  西裏白沙。
  保安上裏大目溪(崇慶院前豐澤潭。相傳:竜每二年一興,(底本作“相傳竜□二年一興”,缺一字,庫本作“相傳有竜二年一興”,崇抄作“相傳竜每二年一興”,據補。)興則暴雨漲溪,衝梁突岸。乃以鐵纜纜之,上鑄鐵佛,縫罅皆藏鐵。自此不為患)。
  下裏蒙溪。
  永興裏黿村。
  清化裏黿村。
  守仁裏仁溪、湯背。
  石門鄉縣西北八十五裏。
  九功上裏甘蔗。
  下裏甘蔗。
  歸德裏唐舉。
  萬安裏彭蜞。
  東太平鄉縣西北百二十裏。
  興禾裏嶼頭。
  東安裏黃沙嶺。
  安仁裏雪峰、湯院。
  加川裏後尾。
  疇川裏後尾。
  西太平鄉縣西北百二十裏(舊原豐)。
  仁德裏大、小若。(底本有關各處皆作“大小若”,庫本同,崇抄原亦作“若”字,又再添加“竹”頭,遂成“箬”字。按今地名是“大、小箬”,或非宋代原名,仍從其舊。)
  旗亭裏
  志節裏
  惇和裏
  永寧裏(以上四裏,地名侯官鎮)
  五芝鄉縣西南百裏,舊令善鄉。
  閩光裏(《方輿記》:月嶼。出蟟蛤,號蟟沙(底本作“出潦蛤,號潦沙”,庫本同,據崇抄改。)
  清政裏(舊曰“貞正”,避仁廟諱,改)白鶴。
  三秀裏黃岸、江口。
  新興裏古靈。
  吉壤裏竜湖。
  ○長溪縣
  〔望〕
  州東北。水陸五百四十五裏。【《舊記》:八百五十六裏。】唐武德六年,析連江置。尋省以為寧遠鎮。長安二年復置。【縣南有溪數十裏,通海。】寧遠故城遺址今尚存。【或言:“長溪,唐嘗升為鬆州。”按《舊唐志》:武德中,括州管鬆、嘉、臺三州。(底本作“括州管鬆、嘉、合三州”,庫本同,據崇抄改“合”為“臺”。)七年,廢鬆州為鬆陽。則長溪未嘗為鬆州也。】
  東--西八百四十五裏。
  南--北六百三十裏。
  東海,十裏。自海至榆星嶼,二百裏。
  西建寧府界,二百三十裏。界首至政和縣,百七十裏。
  南海,百裏。
  北處州界,三百六十裏。界首至竜泉縣,三百裏。
  東南海,十裏。
  西南寧德縣界,百五十裏。界首至縣三十五裏。
  東北溫州界,二百裏。界首至平陽,一百裏。
  西北處州界,四百裏。界首至縣,三百裏。
  四鄉二十二裏
  勸儒鄉縣東北。唐林嵩登乾符二年第,觀察使李晦表請改鄉裏,因敕賜今名。
  擢秀裏(底本作“折秀裏”,庫本同,據崇抄改。)赤岸、????埕、文翁橋、飯溪、沙江渡、竜首橋、三沙峰火寨。(“三沙峰火寨”,崇抄於“峰”旁添改“烽”字,疑非舊名。)
  望海裏斂村、太姥山、村、(底本作“□村”,缺一字,庫本作“文村”,據崇抄補。)三陀九嶺、(崇抄作“王陀九嶺”。)益溪、大小圓塘、白露、????埕(六十六竈)。
  遙香裏白林橋、翁潭、王孫、雁溪、三尖。
  育仁裏南北鎮、後埕、沙埕(縣四裏)。
  廉江裏桐山、駱駝嶺、百秤。(崇抄作“百祥”。)
  靈霍鄉縣西南六十裏。
  萬安裏大小黃沙、獅頭、????埕(與擢秀裏百二十五竈)、金波橋、宣化橋、(底本“宣□橋”,缺一字,據崇抄補。)戢田(縣北)、竜首山(崇抄作“竜貢山”。)(西脅有清泉,病者飲輒愈)。
  溫麻裏石背、東灣、????田。
  柘陽裏蓋竹、蟬洋、重魚、羅福(崇抄作“羅魚”。)
  沿江裏古漏、蘇洋、大流港。
  秦溪東裏東屬、下益、纔良。(底本作“下益纔良”,崇抄作“下盃方良”,庫本作“下盃纔良”。)
  西裏大小籰、黃崎、深浦。
  永樂鄉縣西北二百裏。
  仁風裏竜臯、茜洋、黃蘭、秦溪口、白沙、大梅。(底本作“大海”,庫本同,據崇抄改。)
  西興裏白沙、廉村、薛傢坂(唐進士薛補缺令之所居。其孫芳杜,為人正直。既死。鄉人為立祠,與令之同祠。立亭曰“清風”)。(底本作“唐□□□□□今之所居”,缺五字,且誤“令之”為“今之”,又“為人□直”、“與□之同祠”皆缺字,據庫本補。)
  欽德裏繆洋、雞嶼、牛嶺。
  平溪裏大小魚溪、西溪、麻竹、斜灘。
  歸化東裏察洋、湖邊。
  西裏鬆潭溪、船潭。
  安東鄉縣東南九十裏。
  安民裏(縣南十裏。地形飲海中作蜂腰。(底本作“蜂要”,庫本同,據崇抄改。)東名上限,西名下限。往嘗截之通潮,以不能而止。歲春夏交,有跨魚掩至,其積如山)????埕、沙舌、高平山(俗傳:菖洪嘗遊其上,有丹鼎、丹竈)。
  新南裏吒崎(舊有浙津驛在八尺琅玕頭,今廢)。
  連海裏(底本作“建海裏”,據庫本、崇抄改。)蚶硯石、苦竹(濱海之民,多“滬業”。《輿地志》:“海濱漁捕,張兩翼,潮上,即沒以取魚。謂之“滬業”)。(底本作“扈業”,崇抄同,庫本作“滬業”。按,陸龜蒙《漁具詠序》雲:“列竹於海澨曰滬”,據改。)
  招賢裏(舊無)上下角、西臼、蠣澳、大小金????埕(同安民裏輸寧德縣)。
  ○長樂縣
  〔緊〕
  州東南百裏。【曾師建《記》:百二十裏,潮信也。】唐武德六年,析閩縣地為新寧縣,在敦素裏平川。【距今縣十五裏。】尋改為長樂。上元元年,防御使董玠以其卑湫,移治吳航頭。元和三年,省入福唐縣。五年,復置。偽閩竜啓元年,改為侯官縣。三年,仍舊。永隆三年,改閩縣為長樂,長樂為安昌,明年仍舊。
  東--西百二十裏。
  南--北六十五裏。
  東海澳,三十五裏。
  西閩縣界,一裏。水路百二十裏至縣。
  南福清縣界,五十裏。
  北山外大海,取連江縣界,(底本作“缺,崇抄同,庫本作“去”。)百二十裏。
  東南千零裏至東洛。水路百二十裏。
  西南泉元裏至石尤嶺,(各本均衹作“尤嶺”二字。按其下“泉元裏”條,有“石尤嶺”。又捲三“福清縣”亦記“北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知脫一“石”字,補之。)三十五裏,福清縣界。
  東北新開裏到當西澳,水路百二十裏,外連江縣界。
  西北賓興裏至閩縣苦竹溪,水路十五裏。(底本作“小路”,據崇抄改。)
  四鄉舊七鄉三十二裏
  善政鄉縣西一裏,並永泰鄉為之。(廉風、建興、崇德、敦素、崇賢,舊屬永泰。)
  賓賢裏(舊德緻裏。因鄒異中經明行修科改。)河南臨水渡,出首石(縣主山,高二十餘丈,廣數十裏,中有泉。四望皆水也,又名“四水口”)、縣驛(縣南十五步)、臨水驛(縣西一裏)、吳航頭(相傳夫差略地至此,未必然)。
  逍遙裏黃彈嶺。
  進賢裏桃坑(源出董平山)。
  廉風裏董平山。
  建興裏(距海半裏)。
  清平裏沙坑。(距海半裏。縣濱海處多沙,風颺飛積,小成坡,大成山,歲歲遷徙無定,撲面眯目,(底本作“撲面昧日”,據庫本、崇抄改。)無所不至;而米𠔌、飲食中殊無之。亦異也。)
  崇德裏北湖(距海三裏)。
  敦素裏(舊縣治,距海五裏)
  崇賢裏晁石。
  仁義裏獲溪橋(源出大山陽,流入演江,江闊九裏,深十一丈,東流二十裏入海。昔有二竜起於江中,白歸山陽,則白竜潭也;黑居山陰,則祥雲潭也。有人於潭側獲卵殼,大如鬥)。
  昌化鄉縣東南十裏,並依德鄉為之(海濱、崇化、良田、千零。舊屬依德)。
  絃歌裏石梁。
  海濱裏東石。
  崇化裏流水。
  良田裏江田。
  千零裏社下、鐘門驛(今無)。
  崇仁裏湖東。
  和風裏河下、雙髻石。
  招賢裏竹■〈土尋〉。
  永勝裏千歷。
  二難鄉縣西南五裏,舊崇丘鄉。以潘循、潘衢同登祥符元年第,改。後並安時鄉之昆由、依福、靈石、泉元、歸義裏。
  同榮裏(疑更“歸義”為之)參溪、破石潭(下有石柱廟)、摶紗潭(深不可測,嘗有以紗一摶測之,不至其底)。
  崇丘裏大邊、洋門。
  信德裏小邊。
  嵩平裏白田。
  (上三裏,舊屬閩縣。鹹平二年,以煎????之鄉與閩縣惟界一嶺,私販叢至。踰境即非所部,閩之弓手倉卒莫至,遂以隸之)
  泉元裏石尤嶺、白岩山。
  依福裏(前曾村)
  靈石裏小門。
  昆由裏百石堰、黃竜潭(底本作“黃竜潭”,庫本、崇抄皆作“黃新潭”。)(歲旱,雩之。昔有巫者妻漚麻潭側,見黃竜首藉其上,馳以告其夫,夫以告縣。往祈之,俄而大雨)。
  芳桂鄉東北二十五裏。
  新開裏梅花村。
  方樂裏東皇村。
  大宏裏(以林犯禦名思中宏詞,(林慎思,長樂人,字虔中,唐鹹通十年,以博學宏詞第進士。本志因南宋孝宗名“慎”,故避諱以“犯禦名”三字代之。)奏名)大石、渡橋。
  萬安裏相村、祥雲潭(舊名“玄雲”。祥符中,避聖祖名,改。旱,禱即應)。
  敦化裏古爛嶺。
  《三山志》捲第二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關於《淳熙三山志》前言總敘凡例
捲第一地理類一捲第二地理類二捲第三地理類三
捲第四地理類四捲第五地理類五捲第六地理類六捲第七公廨類一
捲第八公廨類二捲第九公廨類三捲第十版籍類一捲第十一版籍類二
捲第十二版籍類三捲第十三版籍類四捲第十四版籍類五捲第十五版籍類六
捲第十六版籍類七捲第十七財賦類捲第十八兵防類一捲第十九兵防類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