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易經雜說   》 第七部份      南懷瑾 Na Huaijin

  山中的宰相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易經》講了半天講到極點,衹教你把握一個時間、空間,時間不屬於自己,任你怎樣努力,也沒有用;時間到後來被變作運氣,運不來,輪不到那個時間,再轉亦沒有用。但是要註意,看歷史就知道,有些人時間到了自己的前面,卻不讓時間輕輕溜過去了。但“或躍在淵,無咎。”這句九四爻的爻辭說的是什麽呢?前面說過,這句爻辭的“或”字,等於一個人站在門中間,一腳在裏一腳在外,進出都可以,所以孔子這裏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來都可以,但並不是滑頭,當然滑頭也可以做到這樣,這中間就在各人的內心了。再進一步解說,一個人處世,或者進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沒有辦法固定,但是始終不是為個人,衹為社會,為國傢,要有貢獻,並不是滑頭,但為什麽要這樣?因為這樣站在中間,是等待時機,所以這是無咎的。當然人生做到第四爻,那是最舒服的。歷史上有些人可以做到這樣,舉例來說,道傢所標榜南北朝時候的陶弘景,有名的所謂山中宰相,南北朝幾個皇帝,大事都要請教他,但他永遠不出來,不做誰的官。像這一類人,所謂上下無常,進退無恆的人,中國歷史上蠻多,可是他的情感,對於社會、國傢的貢獻,並沒有忘記,並不是專門為私。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九三曰‘飛竜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
  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竜,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平天者親
  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九二爻說“利見大人”,現在九五爻也說“利見大人”,這到底說什麽呢?是很妙的,而孔子的解釋也炒得很,這也看出他老人傢的“上下無常,進退無恆”也蠻滑的。有人寫文章受他這一段的影響很大,那就是司馬遷。試翻開《伯夷列傳》看,司馬遷整個的思想路綫,都是走的這一段路,他對人生的評價,也是走這一段路。這一段很妙很妙,要詳細研究起來,問題很多。這一段的文字也很美,但不要被美的文字騙過去了。古人的文章,文字境界很高,讀起來,往往因為喜歡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字中重要的思想。如《勝王閣序》,大傢讀起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覺得文字很美,可是王勃在這篇文章中所透露的思想,卻被忽略了。
  現在我們先瞭解同聲相應這一段的文字。
  “同聲相應”,這四個字研究起來很有趣,所謂“同聲”,我們試到鄉村就體會得到,有一隻牛叫,另一隻牛亦叫,相應了,因為同聲,但牛叫雞不會叫,因為不同聲。“同氣相求”,同一個氣類的東西,這個“氣”字很玄了,以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物質元素排列相同的,自然合起來。這兩句話又在說些什麽呢?再看下面,透過了文字,就知道他的思想。“水流濕”,當然水嚮濕的地方流。“火就燥”,越乾燥的地方越容易起火,這都是說自然的現象。“雲從竜,風從虎。”竜大傢都沒見過,老虎一來風就來了。臺灣沒有老虎,在大陸,夜裏在鄉下丘陵地帶走路,就要註意,有風來了,老虎就來了,這是中國古代的物理常識,這些都是說物類的相從。可是孔子講這些幹什麽呢?和“飛竜在天,利見大人”又有什麽關係?他沒有交代,現代年輕人常常說:“中國古代沒有什麽東西,衹搞搞文字,沒有思想。”這種說法纔真是沒有思想呢!下邊他又說“聖人作而萬物睹”。我們現在一談到聖人就想到孔夫子,這裏孔夫子所講的聖人當然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指文王、周公,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代名詞,如佛傢講的“佛”,基督教講的“神”,都衹是一個代號。“聖人作而萬物睹”的意思是說,世界上有人文文化出來,唐堯虞舜開創人文文化以後,萬物的道理就看得清楚,這是講人的。下面再講物理的性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如一次燃燒,有的化為氣的上升,有的物質下落於地,於是他的結論“則各從其類也”,各人從他的同類。
  他這一段到底講了些什麽?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也講到這個問題,他首先列舉了好些個善人,都沒有得到上天的好報,懷疑為什麽道理,而最後引用了這段文章作答案,寫得非常妙。
  我們先解决一個問題,以前的文學中,常有“攀竜附鳳”這句話,例如漢高祖起來了,陳平、蕭何這些原來不過是縣政府的小科員,也做了一國的宰相,所以這一段,說穿了,也就沒味道,那衹是他的人生哲學。所謂“利見大人”,衹是各從其類,各人的愛好,也可以說是世界人類心理的分析。有些想發財的人,就看不起官位,這就是各從其類的意思,由這個道理可以看人生。到了九五爻這裏的利見大人,不是普通的大人,是各從其類的大人。
    莫到瓊樓最上層
  “上九曰‘亢竜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
  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人不要坐到最高位,換句話說,做人也不要做得太高明了,做得太高明了不好玩的,貴到沒有位置好占。有的人,學問、人格、儀表都好,可是太貴了,貴而到了無位,連一個科員的位置都得不到。高到極點,下面沒有幹部了,或者說天下人都是幹部,可是天下人都不敢說話,有意見都不敢發表,這就討厭了,到這時就到了亢竜的境界,這時即使是好的,也會被打下來了,自己左右沒有人來幫助,所以這一爻最不好。“動而有悔”,動輒得咎,沒有好的事情臨到身上了。
  孔子這一段,把六爻的爻辭,統統拉到人文文化的這一面,這是第三節。
    用九而不被九用
  下面又不同了,如果也是屬於孔子研究《易經》所說的話,那麽可能孔子去年的心得報告和前年的心得報告又不同了。我們先看看原文:
  “潛竜勿用,下也。見竜在田,時捨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
  淵,自試也。飛竜在天,上治也。亢竜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
  治也。”
  “潛竜勿用,下也。”下這個字的意思,太低了。“見竜在田,時捨也。”時間定在那裏,捨就是住,定在那裏。“終日乾乾,行事也。”這是對做事而言。“或躍在淵,自試也。”是自己準備,試探一下。“飛竜在天,上治也。”上面最好的現象,天下太平的境界。“亢竜有悔,窮之災也。”到了極點,前面再沒有路走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整個是好的,天下太平。這一段的六爻解釋又不同,而且講得非常抽象。
  “潛竜勿用,陽氣潛藏。見竜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竜在天,乃位乎天德。亢竜有悔,與時偕極。乾
  元用九,乃見天則。”
  “潛竜勿用,陽氣潛藏。”這和最初的解釋一樣,等於晚上太陽在地球的下面,陽氣潛伏在下面,還沒有出來。“見竜在田,天下文明。”等於早上太陽剛出來,天下文明。我們註意,“文明”這兩個字出自《易經》,實際上是文章與光明兩個意思的聯合,文章就是指萬物擺在宇宙間的美麗現象,都稱作文章。“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這兩句“與時偕行”要註意,剛纔說過,《易經》的整個精神,也可以說是時,這幾句話是重要的話,孔子告訴我們,要跟着時代在變,在進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認清楚時代,把握時代,同時進步,不能落伍,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或躍在淵,乾道乃革。”到了第四爻,由內到外,這是一個改革的、變更的現象。“飛竜在天,位乎天德。”這是講位,到了最高處了。“亢竜有悔,與時偕極。”時間不屬於自己的了,時間到了頂。“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是說乾元用九,為天地的法則,天地造了萬物,但是不支配萬物,也沒有把萬物收回來,所以用九而不被九用。
  說到這裏,可以告訴大傢,任何一卦的解釋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靠自己的觀念來解釋,各人的見解不同,卦的解釋也就見仁見智了。
  現在我們繼續講乾卦的《文言》。
  有關乾卦的解釋,《周易》中共分了五個階段,茲列如下:
  一、卦辭:為乾元、亨、利、貞……
  二、爻辭:為初九,潛竜勿用;九二,見竜在田……
  三、彖辭:為彖曰:大裁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四、彖辭:為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竜勿用,陽在下也……
  五、文言
  乾卦的《文言》中又分為六節:
  一、曠元者善之長”,至“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為第一節。
  二、自“初九日潛竜勿用”,至“上九曰亢竜有悔,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為第二節。
  三、自“潛竜勿用下也”,至“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為第三節。
  四、自“潛竜勿用陽氣潛藏”,至“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為第四節。
  五、自“乾元者始而亨”,至“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為第五節。
  六、自“君子以成德為行,至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為第六節。
   成功與成名
  卜卦如果靠這個做依通的話(如算命用子平,或用紫微鬥數來算,都是依通的方式)。從前面各個階段可以看到,各階段的解釋不盡相同,其中除了爻辭,後面幾個階段的解釋,據古人說都是孔子作的,但後世采懷疑的態度,並不承認完全是孔子所作的,認為有些是孔子作的,有些是孔子的學生所作的,但從它各階段的觀念變更上嚴格地看,是不是還有時代的問題?因為古人有一種新的觀念産生,往往不敢直說是自己的新觀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詩,常常有好東西,卻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最著名的例子,晉朝著《文心雕竜》的劉勰,古代搞文學的人,幾乎沒有不讀他的《文心雕竜》,這本書等於是中國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他是在和尚廟裏長大的,當他欲想成名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去拜訪當時很有名的大文豪瀋約,請求指教推薦。瀋約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對他說:“還早呢?年輕人,慢慢來。”這一下,劉勰受了相當大的打擊,但他非常聰明,懂得瀋約的心理,一聲不響回去。等了半年,把原來的那篇文章,稍稍變動一下,然後再送給瀋約,說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絶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請瀋約批評。瀋約接過來閱讀,一字一嘆,大為叫好。可是等瀋約讀完了,贊美了半天,劉勰纔說,這就是半年前送來請你批評、你說不好的那篇文章,這還是我作的那一篇呀!再舉一個近代的實例,以前在上海出品無敵牌牙粉的家庭工業社大老闆--天虛我生,年輕窮睏時投稿謀生,都被退稿,後來辦了家庭工業社,執上海工商界牛耳,各報章雜志,都以高額稿酬請他寫文章,他把過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寄出去應付,登出來以後,人人都說好。從這兩個故事上,使我們看通了所謂成名與不成名,實在沒有什麽道理。古人當其道不能行的時候,所以往往和劉勰一樣,衹好假托他當時的古人,再不然,就變成秘本,無名氏的著作,越是秘本就越易流行,這就是人類的心理。不過現在的人不同了,不但是抄古人的文章據為己有,乃至於偷老師、偷同時代人物的文章為己有。
  從這些心理狀態分析,所以對《易經》乾卦卦爻各種不同觀念的解釋,是不是出於一個人的手筆?是不是出於同一時代?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們不能不同意這些疑古派的意見,不能說他們一點理由都沒有,但是依我們看,時代離開不會太遠。因為在原則上並沒有變。現在我們看到《文言》的第五階段,這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好的開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這裏解釋“乾,元、亨、利、貞”,乾卦的“元”字的意義,是“始而亨者也”,是代表元始,同時代表元始就是大吉大利、亨通的。如以做事來說,就是一開始就好,要註意的是,在這裏“元”與“亨”是連起來解釋的,即原始的、完整的,整個是亨通的,而代表一個很好的開始。
    性與情
  “利貞者,性情也。”
  一個性,一個情,講到中國文化的哲學,這裏就提出來了,性情這兩個東西,性代表人的本體、本來,情是後來發展為人的情緒。中國人原來講人的心理,有所謂七情六欲,六欲是佛傢的觀念,七情則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以現代觀念而言,性是理智的,譬如遇到一件事情,在觀念上覺得不應該駡的,可是因為情緒不好,一見不對就駡,在駡的時候自己也知道何必生那麽大的氣,可是忍不住駡了,理性上知道不必要,可是在情緒上忍不住。情也和生理有關係,假使感冒了,或者腸胃不好,身體不舒服,往往情緒壞得多,這是一種性情。另外一種物理的性情,如堪輿學上的一些道理,房屋前有塘後有塘守空房,左有塘好,右有塘年輕人至少要離傢出走,門前有路繞過是所謂玉帶圍腰很好,如果門前橫過的路是反弓形就很不好。這上面就常常看到物理的有情與無情的道理。現在拿《易經》來講,對“性情”兩個字,不作哲學的解釋,而作物理上的解釋。這裏說“利貞”兩個字,所代表的一個是性,一個是情,其中貞是性,利是情。
    利與義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這解釋又與上面不同了,意思是乾卦所謂的“利”。我們要註意,現代提到利,都是利害觀念的利,而《易經》上講的利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利,並不是我求利,而是自己幫助了別人就稱作利。這裏就告訴我們,乾是能以最好的利去利天下,自己不求利。這種偉大的胸襟,纔夠得上“元亨利貞”的“利”,所以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
   心物一元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接着說乾卦所代表的性質,是剛健,中正,純粹的精也。問題來了,什麽叫作“精”?這很難解釋,用現代的話來說,這裏是說乾卦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這個本體不是屬於物質的,物質不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唯物哲學以物質當作宇宙萬物的基礎,西方的唯心哲學也沒有說對。《易經》的哲學是心物一元的,這心物一元叫作精,這個道理牽涉很廣,如果發揮起來,又是另外一個專題了。
  卦情
  “六支發揮,旁通情也。”
  研究《易經》有一個名詞--“旁通”,讀漢代的《易經》,經常有這兩個字,卦的錯綜復雜就是旁通。一個乾卦的六爻放在那裏,每個爻的變,都可以變成另外一個卦,第一爻一變,就變成天風女後卦,第二爻再變就變成了天山遁卦,每個卦的六爻都可以變動,這六爻發揮出來,就是旁通。這個旁通,有一專門名詞為“卦情”。哲學的道理,《易經》通了,人並不是物,一個人在一個團體裏,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我同大傢認識,彼此自然就有了感情,就要發揮旁通,旁通者情也,彼此相互的關係,這是情。
  “時乘大竜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解釋乾卦的精神,在時間上如六條竜一樣,一天分六個時辰,駕禦天體,就是他的功能,而風、雲、雷、雨等等,雲行雨施,使天下安定,這目的在解釋乾卦的本體,等於基督教說的上帝,佛教的佛,道傢的道。
  下面是解釋爻辭了。
   理想與現實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
  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這是對“潛能勿用”所作的人文文化的解釋,這一解釋,也是研究儒傢思想、道傢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根本處。儒傢精神中的“行”,認為有思想沒有構成行為,有好的理想,有好的計劃,沒有做出來,沒有成果,對社會、國傢沒有貢獻,儘管有很好的德性,仍不能算是成德,這可以作知行合一哲學的根本。“日可見之行也”,但是不要講那麽高遠的哲學,人的德業修養,在平常每日大傢所看得見的,做得到的德行德業,一點小事都要註意,要隨時隨地改進自己的德行,而“潛竜勿用”是“隱而未見”的,雖有很高的理想,很高的道德,然而沒有成果出來,對社會、對國傢沒有貢獻,大傢看不出這理想,這是潛竜勿用。在人文文化上,並不是說君子是沒有用,而是沒有用出來。
   領導者的條件與修養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竜在田,
  利見大人,君德也。”
  這裏解釋乾卦九二爻的“見竜在田,利見大人”,是“君德也”--領導人必須具備的條件與修養。第一要學,“學以聚之”,學問是纍積起來的。老子的話“為學日益,為道曰損。”做學問是每天每天慢慢纍積起知識來的,修道則什麽都不要,都丟開、知識也不要,學問也不要。做學問則每一件知識都需要,這裏學以聚之,就是要知識淵博,樣樣都懂。“問以辨之”,要好問,到處請教,以能問於不能,這是儒傢常常提到的。“寬以居之”,僅有學問還不行,要寬厚,待人接物,胸襟要偉大,包容萬象,不能狹隘,然後“仁以行之”,還要仁慈,學、問、寬、仁,四點一定要做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就是這四德,是領導人應該做到的修養。
   度過危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
  無咎矣。”
  作一個中間的幹部,在一人之下,衆人之上的時候,這種位置最危險,因為上不在天,還沒有到頂,下不在田,對下不能踏實,而上下的一切責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時而惕”,所以隨時隨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麽雖危險也可以沒有危險。由此知道,最後的這一階段的解釋,不但告訴我們個人的修養,也告訴我們處世的原則。
   無可無不可
  “九四重則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陽爻重重而來,陽為剛,重剛又不在中間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沒有占到,比方一個青年,大學畢業了,沒有出路,不在社會上做事,這時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慮的餘地。這也是中國隱士的思想,什麽都不占,換句話說,也類同於神仙處世的境界。
   大人的境界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
  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
  鬼神乎?”
  解釋九五爻,突然提出一個“大人”,這大人不得了,偉大得很。這裏有個大問題,也是我的“專利權”,現在告訴大傢,幾千年來,大傢講《大學》、《中庸》,一提中國文化,好像就衹有《大學》、《中庸》,而且很多外面的觀念,把《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實上《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來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與孔子的不同。但《大學》思想是哪裏來的?就是《易經》乾卦九五爻這條來的。“大學者,大人之學也”,試看歷代儒傢的註解,尤其是朱熹註的“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禮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入大學,學做人了,長大了就是大人嗎?到香港還稱警察為大人,他難道懂了《大學》,《大學》的“大人”,實際上是從這裏來的,而《中庸》是從坤卦來的。什麽是“大人”?等於基督教的上帝,佛傢的如來,儒傢的聖人,道傢的神仙。這裏提出來的大人是“與於地合其德”,與天地的德性相合了;“與日月合其明”,同太陽月亮一樣光明;“與四時合其序”,同四時春夏秋鼕的程序一樣分明;“與鬼神合其吉兇”,同鬼神一樣變化不測。這樣的大人,除了聖人、上帝、神仙、佛以外,誰能做到?我曾經對一位前清的舉人說笑,我到了大人的境界。而且理學家說得對,人人都是堯、舜,人人都是聖人,說“天地合其德”,我並沒有把地當成天,天就是天,地就是地,豈不“與天地合其德”?說“與日月合其明”,我也沒有把白天當夜晚,也沒有把夜晚當白天;“四時合其序”,鼕天我絶對不穿絲織品衣服,夏天絶對不穿皮襖;“與鬼神合其吉兇”,我不敢去的地方,鬼也不敢去。我說老先生們把聖人搞得太莫名其妙了,事實上人人都是聖人。我說聖人的境界本來也很平凡,可是大傢都被文字睏住了,把聖人推得太高了,犯了“高推聖境”的毛病,把聖人的境界,故意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那麽平凡。下面的話可以看到“先天而天弗違”,先幹天,在宇宙還沒有開始以前的時候,這個功能是存在的,而“天弗違”--這個天即這個宇宙,開闢了以後,不能夠違背這個先天功能的法則,《易經》的法則,到了有這個世界以後,更不能超出這個法則--人生了就要死,花開了就要落的法則,自然的現象,沒有什麽稀奇;“天弗違”,《易經》告訴我們宇宙的法則,最高的真理,連這個有形的宇宙,都沒有辦法違背這個原理,又何況我們人類!鬼和神也出不了這個法則,後世以這裏的話來比皇帝,那是奉承的話,不必相信。皇帝稱九五,九是到了陽極,五是中正的意思,不是這個九五爻。
   六字真言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
  聖人手?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手?”
  第六爻的爻辭“亢竜有悔”,所謂亢竜是高亢。這個很重要,每個人都要註意,學了《易經》做人做事,不要過頭,過頭就是亢;大傢都是平等的,衹知道進不知道退,衹知道存不知道亡,衹知道得不知道失去,就是亢;人很容易犯這個毛病,知道進退存亡得失的關鍵,就是聖人。學《易》就是使我們知道“進退存亡得失”六個字。
   坤卦的研究
  現在回過來講《周易》的坤卦。
  說到坤卦,一個很大很麻煩的問題又來了,本來我主張研究《易經》,該從《係傳》開始,為了使大傢在卦上多瞭解以後,再回轉來看《係傳》,也許會更深入一點。
  乾卦還好研究,坤卦就比較討厭了。
  “坤,元亨,利北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要註意,這裏也是“元、亨、利、貞”,但“利、貞”不緊接在“元、亨”之後,而是“利牝馬之貞”,母馬之貞,公馬則不貞。換言之,假使卜卦,這句話衹利太太,當丈夫的沒有份。何以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以卜卦而言,出門好不好?好!但是開始有艱難,弄得糊裏糊塗,最後卻有很好的成就,主利,大吉大利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出門如去西南,或在西南方作事業,一定成功,會有很多朋友幫忙,可是不利於東北,但本身沒有關係,得力的助手會失去,可是本身大利,所以要“安,貞,大吉。”這和簽詩一樣,不必解釋,都曉得了,可是認真研究起其中的道理來就討厭了。坤為地,地為什麽會有這些個說法?一般學者,專門讀書,不研究象數的人,不懂上古道傢科學思想的,對於《易經》就覺得討厭。尤其五四運動以後,有多少學者駡《易經》,在那裏痛恨自己的文化到如此地步。
   《參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現在我們來作深入的研究。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太陽,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這要註意到,自京房易的係統下來,漢朝有一部道傢的書叫《參同契》,是丹經鼻祖。所謂“丹經”,是煉丹的,使一個人超凡入聖變成神仙,為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又名火竜真人,佛傢稱佛,道傢稱真人。所謂“參同”,是就《易經》、《老子》、《莊子》三本書的道理和方法,對於人修煉成神仙的科學性原則是相同相通的。在《參同契》裏,從天地宇宙的法則,然後講到生命的法則,自己養生的方法。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這一係統的《易經》思想,說明了乾坤兩卦,太陽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面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與人類身體內部生命法則相通的地方,其中提到坤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說到這裏,報告大傢自己認為很得意的一件事,這件事到現在為止,仍然是“衹此一傢,別無分號”,是一件尚未被人發現的一個重大發現,對《易經》體認的一個獨傢所有的一傳之秘:記得當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參同契》、《京房易》,幾條路不能相通,相當痛苦,尤其是看丹道方面的書,煉性、命方面的方法,簡直玄不可測,不可知,不可思議,感到奇怪。再退回來看一般學說上的、歷史上,乃至近代大學者如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等的說法,不但都是批駁,而且處處存懷疑。但是我有一個觀念,我還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認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纔把它弄通了。《參同契》中談到京房的納甲,為什麽乾卦納甲,坤卦納乙?甲乙本來在東方,把納甲的圓圖拿來看,位置都變了。看《參同契》就更奇怪了,其中說:“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值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竜,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麽個說法。道傢所謂煉身體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然後變成神仙。依照道傢的辦法,大約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我常說假如真有神仙,衹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用求學來比,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共費時十六年,大學畢業以後,找一個一萬元月薪的工作,還到處進不去,如果費十三年時間可以變成神仙,長生不死,該多舒服!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衹有中國人有這種理想。
  看《參同契》的這段文字,以後再看《易經》的坤卦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和《參同契》的“東北喪其朋”的話一對照,我把它貫通了。這裏坤卦是指月亮。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天文歷法,都是用太陰歷,以月亮的盈虧作標準,與潮水的升降有關係,與土地的地質變化也有關係,氣候的變化,就是用這一套方法推測出來的,這比現在的天文臺、氣象所還要準確。太陰歷月亮每到十五滿月從東方出來,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候一節,都是根據月亮現象看出來的。可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的經驗,最後把這個法則拿出來,成為全民的科學,人人都懂,天文、人事,都能把握,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月亮盈虧的階段分為六個,先說十五的月亮最圓的,十六最圓滿了,到了十七開始缺,二十三虧了一半,二十八沒有了。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後到下月初二,這期間假使帶兵走夜路,要特別小心,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來了,是早晨看西方,挂在天上面,所以月出於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又看到滿月在東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圓滿光明,所以是乾卦。這月亮是真陽,我們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是吸收太陽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陰中之陽,所以納甲納在這裏,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東北方下去就沒有了,後天為艮卦,先天為乾卦現象,把這《參同契》的那段話和月亮的現象瞭解後,就知道這裏坤卦不是“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而應該是“西南得明,東北喪明”。那麽從此知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套科學。
   坤為什麽獨利母馬
  “元亨,利牝馬之貞。”對母馬就好,對公馬不好,為什麽呢?讀《易經》,對中國文化的物理常識要豐富。我們到西北,看到野馬群,馬是喜歡合群的,一群上千匹的馬中,有一個頭子出來,一定是一匹公馬,這匹公馬領頭往哪裏,這一群馬,無論公的母的都跟着它,非常擁護領袖。牛群也是如此,牛群夜晚睡覺,母牛一定睡在靠裏面的安全地帶,公牛則一定睡在外面的地帶,以保護母牛。所以男人照顧女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打仗的時候,公馬也一定衝在前面,所以牝馬(母馬)是追隨牡馬(公馬)的,這是第一個觀念。其次,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愛,每一個宗教,到最後都是崇拜女性的,天主教的聖母,佛教的觀世音,都是女性,因為母愛最慈悲、最仁慈、最偉大,所以中國文化上認為女性“為母者強”。不但人如此,各種動物也如此,當母親的時候最堅強。試看母雞,平常非常軟弱,可是當它翼護小雞的時候,遇到了老鷹等等侵略者時,則會拼命保護小雞,精誠抵抗,這就是母愛的精神,犧牲自我的精神,所以母馬不但有跟公馬,跟乾卦,順陽性的功能,同時本身還能發揮群愛、仁慈的精神,所以坤卦的象是牝馬,這是炒得很的。第三個觀念,我們知道在中國文學上“牧馬嘶風”的話,馬是喜歡走逆風,牛喜歡走順水,所以研究《易經》的象,要懂得中國古代這一套物理學。如中國的文化的物理,鼕天在郊野,欲知風嚮,看鳥棲息在樹上的位置就知道,如棲息東邊的枝上,即有東風來,棲在西邊的枝上,即有西風來,因為烏喜歡面對逆風,假如順風,它的羽毛被吹翻起來,可就要凍死了,這是當然的道理。馬喜歡逆風,因奔走時有更大量的空氣吸入,毛也是順着吹,當然更舒服。
  坤卦又代表月亮,月亮的發光是從太陽來的,也代表大地,地球的運動,也是跟着太陽作相反的運動。這些瞭解以後,就知道坤卦的卦辭,是非常含有科學道理的。中國文化的好處在把科學、物理、天文歸納到人事法則上來,因為天地人,總是人的文化,缺點則在我們科學思想的進步比任何民族更早,而不願意嚮唯物方面發展,衹拉到人文方面來。這是就目前而言,究竟將來的歷史,是我們吃虧或是人傢吃虧,那就很難講了,我們應該有自信,我想我們是不會吃虧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坤卦的卦辭,就容易懂了。“坤,元亨。”元代表了後天的開始,亨通的,同大地一樣,月亮一樣,是光明的。“利牝馬之貞”,有利的像母馬那麽順,順天而行,也可以說是順乾卦而行,也可以說順陽而行,這樣産生的中國的人生哲學,同時也可以講男女夫婦的夫唱婦隨,和順家庭纔興旺,事業纔發展,社會纔繁榮。並不是說夫唱婦隨即是打倒女權,這個思想是最尊重女權的,如前面說的馬群、牛群,到了夜間在曠野中休息,自然會讓母馬母牛到中間安全地帶去睡,公馬公牛都在外圍擔任保衛的責任,男性的偉大也在此自我犧牲的精神。所以夫唱婦隨的順道,並不是壓迫女性,因為女性的許多先天性條件是需要保護的,所以這裏教我們要有效法坤卦的精神,順大衆的精神。古代坤卦為皇后之卦,如以卜卦而言,以這個現象問吉兇禍福,則“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像月亮一樣,先有一度是黑暗的,後面一直是光明。可是到了圓滿的時候要註意了,接着是下坡路,主利是指中間有月圓之日,大好的前途,因是月亮的情形。“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如照我前面的解釋,就像古人一樣把這兩句改為“西南得明,東北喪明”。不過我也認為懂了這個道理,也不必要改。“安貞吉”是安詳的,講人生哲學,要效法坤卦的精神,坤卦永遠是平安的,等於地球,永遠是安詳,儘管汽車去碾壓它,開山去爆炸它、挖它,它也不生氣,人要學到這樣包容、大度、安詳,就公正,結果大吉大利。
   大地的文化
  以上是我對坤卦的另一個專利的看法。下面是《彖辭》,看法又不同了,又把坤卦拿來完全作大地--地球的解釋,所謂乾為天,坤為地。
  “象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卦有一句話“至哉乾元”,是孔子贊嘆的話,現在孔子又轉過來贊嘆坤元,孔孟的儒傢思想走這個路子,道傢也走這個路子,老子教我們效法天地”。我們做人為什麽要效法地球?“萬物資生”,萬物的生命靠地球才能夠生出來,它可沒有嚮我們要報酬,所以人要效法這種道德的精神,衹知付出不要收回去。大地為什麽有這種功能和精神,因為大地永遠像天一樣,給你光明,給你生命的能,它沒有想要破壞你,所以是承受了這種天道的法則,而構成了這個大地的精神,這是孔子第一個在抽象方面,贊嘆坤卦--大地的功能。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第二個觀念,又贊嘆這個大地,教我們人要效法大地那麽偉大,月亮那麽光明。古人對一個胸襟偉大、了不起的大人物形容為“光風霽月”,同月亮那麽光明磊落多好,地有多厚,厚到可以載萬物,所以它的德性之大是沒有邊界的。中國人以前都講天圓地方,而被指為不科學,其實中國人科學得很,衹是把“天圓地方”的意思解釋錯了。中國古人並沒有認為地是一個方塊,而是說地是有方位的,分東、西、南、北方。試看孔子的學生曾子就說地是圓的,漢朝也說宇宙如雞蛋,地球如蛋黃,沒有錯,衹怪後世的人自己讀書不夠,亂解釋中國文化。現在這裏也說“德合無疆”,地哪裏有疆界?地是圓的,哪裏有起點?經緯度是人替它假設的,站在中國立場,中原是起點,站在英國立場,又另外假設一個起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效法大地的精神,德要養得厚,而且要圓融廣大,含蓄偉大的光明,萬有的東西都靠大地生長。
  “北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這裏又把科學精神,拿到人文文化上來解釋。母馬和大地一樣,逆風而行,就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地球是反太陽的方向運轉,行地無疆,地球永遠是運轉的,馬也是不休息的,馬睡覺是站着的,懂得物理,這書中的味道就讀出來了。像廟裏為什麽敲木魚,因為魚的眼睛不會閉上的,魚是不睡覺的,所以敲木魚是教學道的人,要像魚一樣,要時刻警醒。行地無疆,也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有一分一秒的鬆懈,求學、做人、為道、為德,都應如此,還要“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效法乾坤一樣,天地一樣的胸襟,包容萬象,自強不息。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及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這裏證明了這兩個“朋”字是“明”字,孔子這裏也說,開始迷住了找不到路,後來順天體而行,自然反目正常,西南為什麽得朋,東北為什麽喪朋,那便是指它必須要與同類合群共行,結果終歸會有吉慶。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這是解釋文王卦辭,何謂“安貞吉”?人先要安、要貞--正派,能夠安,能夠正,自然大吉大利,就像大地一樣,那麽平靜。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裏明白地說明,坤卦的現象如大地一樣,大地是坤卦,要懂得坤卦這個符號是大地的代表,講人文文化,做人要效法大地一樣,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尤其當領袖的人要包容,要能負擔,別人的痛苦都能承擔起來,“厚德載物”是中國文化儒傢道傢的最高的學問。
  研究《易經》,應該發揮每人自己的智慧,做學問是很難的,我今日認為對的意見,到明天有了新的發現,說不定又把頭一天自己的意見推翻了,所以我所講的,衹是提供大傢做一個參考,告訴大傢一個研究《易經》的方法而已,千萬不要過分相信,有時候連對古人都要懷疑,可是懷疑歸懷疑,印證又是另一回事,不可因有一點懷疑,就作全盤的推翻,這就太狂妄了。
  現在講坤卦的爻辭。
    邵康節的寶瓶子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
  也,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這裏就和乾卦不同了,我們過去的天文科學,是用十二闢卦來代表十二個月,十二闢卦是乾坤兩卦的變化,坤卦是十月,為純陰之卦,坤卦是在上古,也許更上古形成的。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産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我們知道了坤卦是代表十月,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有一個霜降節氣,這時候夜間會結霜,當早上打開大門,踏到地上有霜的時候,就知道跟着天氣要冷,準備衣服過鼕了。跟着來是立鼕、小雪、大雪,就要下雪了,黃河要冰凍了。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如果講哲學,一個學過《易經》的人,就會知道前因後果。一件事情一做的時候,一定曉得後果,對這件事結論如何,自己的智慧應該知道,因為履霜堅冰至,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
  那麽《彖辭》的解釋,引用爻辭的履霜堅冰,是鼕天陰氣開始凝結起來,開始是前因,至於後果,則“馴緻其道,至堅冰也”。順着這個時間下去,就天寒地凍,地下要結冰的。如果卜卦,得到坤卦初爻,就知道以後還更艱難,但是假如作戰,在北方碰到這情形,就知黃河要結冰了,不需幾天就可渡河而過。在抗戰期間,我們國運昌隆,連續八年黃河沒有結冰,假使結了冰,的確有問題,日本人的馬隊一下子就過來了,日本人一直在等這個機會,可是上天保佑,抗戰八年中黃河就沒有結過冰。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同一個卦,看情形如何?可有利也可不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要迷信,這是智慧的事情,全靠心靈偶然的判斷,如果加上主觀就不行了。
  以前有一位善卜的人,占卜到他自己的一隻寶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時會破碎得四分五裂,他就不信,在這一天把這衹寶瓶,安安穩穩放在桌子中間,自己則坐在桌旁守着,看這衹寶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的太太把飯做好了,叫他吃飯,叫了幾次他都不理,太太見他不聲不響不動,老盯着一個瓶子發呆,就故意開玩笑,欲驚醒他,拿了一條雞毛撣子嚮瓶上一敲:“你看這寶瓶幹什麽?”不小心把這寶瓶敲破了,於是他哦了一聲悟了,悟了什麽?忘記把自己算進去,就是沒有把主觀算進去,這是關於算卦的有名故事。但這故事中含有很高深的哲理,人處理任何事情,往往不是忘記了自己,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這是做人的修養、事情的處理要千萬註意的道理。所以懂《易經》的道理,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知道儒傢的孔孟思想,道傢的老莊思想,都是從《易經》出來的,諸子百傢也都是淵源於《易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第四部份第五部份
第六部份第七部份第八部份第九部份附錄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