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梁启超传记   》 百日维新      落榜生5 La Bangsheng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从此中国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大大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危在旦夕,封建官僚却手足无措。这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站了出来,引领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 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由于湖南顽固势力的压迫,梁启超不得不离开时务学堂,重新回到上海。1898年春,梁启超抱病离开湖南,坐上了驶往上海的招商局立村轮。阳春三月,阳光明媚,沿江风景秀丽。轮船驶过,江面泛起一流翠波白沫,上下起伏,不歇的波浪,无尽的江面,碧波荡漾,把梁启超的思绪带到了远方:十岁秀才,十六中举,拜师康有为,广结挚友;公车上书、强学会、《时务报》还有时务学堂,自己的每一步都浸润血汗,以拯救民族为己任。可如今却要逃离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阵地,还恶疾缠身,顽固贵族势力厚如磐石,难以撼动,犹己所不能为也。四面的山水清新秀美,山歌在峰峦间飞舞,一派欣欣向荣。梁启超心情为之一震,国虽危难,可国民仍有士气,自己仍有同路人,自己怎又能向病魔屈服,向顽固官僚示弱呢?
  洋轮从身边飞驰,激起一波愤怒。是的,帝国主义虽强,可中国民心仍在,于是心情为之一缓,饭后与友人约:“吾国人不能舍身救国者,非以家累即以身累,非破家不能救国,非杀身不能成仁。目的以救国为第一义,同此义者皆为同志。吾辈不论成败是非,尽力做将去,万一失败,同志杀尽,只留自己一身,此志仍不可灭,仍须尽力进行。” 可见其临危不惧的豪情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回上海后,梁启超精心养病,品味着平常人生活的甜蜜,这是梁启超一生中难得的温馨时光。然而梁启超不忘国危家难,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的重大动向,思索着救国之法。
  此时,光绪大婚,慈禧太后归政于帝。光绪面对着江河日下的清廷,决心力挽狂澜,振兴清廷,以免成为亡国之君。他读过西书,对世界格局有所了解,希望能通过变法来避免亡国之灾。于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以挽救清廷为核心思想的改革团体,被称为“帝党”。而为了捍卫自己权位,争取利益,顽固派和洋务派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形成“后党”,掌握着清朝的实际大权。光绪要变法,自然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站到了变法的对立面,社会上形成“帝后之争”的局面。
  帝国主义方面,自从《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视中国为刀俎之肉,瓮中之鳖,肆意割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势力范围延伸到中国内地。中国民不聊生,大好江山被帝国主义一扫而空,煤矿、农产品、铁矿等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中国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清廷上至光绪下到王公大臣都胆战心惊,束手无策。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康有为一边向光绪进呈《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记》,一边筹划成立保国会,用来保国、保种、保教。梁启超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应康有为的要求,1898年3月,梁启超告别妻女,拖着病体,在康广仁的护送下前往北京,协助康有为推动变法。
  梁启超到京横后,随即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中去了。此时的环境和第一次公车上书的环境相似。同是西方列强侵略高潮,同样是会试之时,梁启超这位中国的知名的新知识分子,公车上书的领袖,此时此刻犹如又回到了1985年那激情的时刻:激情的演讲,令人难忘的情景,百千举人会聚一堂,为国家,为民族撒热血,抛头颅,如今的景象何其神似。那吠狮般的愤怒,台湾举人揪心的血泪,仍在北京上空飘荡。梁启超感叹万分,决心重现当年盛况,随即和康有为一起连续发动了三次公车上书。4月初,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百名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请废八股取士之制,改应试经济六科、政治外交,使举人们熟习农工商政经之学,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维新变法运动的需要。八股乃中国千年来取士之道,废八股无疑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必然引起守旧势力的反对与仇视。《戊戌政变记》中的一节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口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疾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可见当时梁启超处境之危,有人甚至建议雇请保镖或化装躲避,梁启超却附之一笑,继续投身于维新浪潮之中,为运动四处奔走。
  此时保国会已成立,维新势在必行。保国会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政党色彩,通过了保国维新、救亡图存的章程,清晰地阐明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内部构成、入会手续、会员权利义务以及纪律管理和财务开支等等,是康梁二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完美反映。保国会第二次会议上,梁启超由国际国内形势开始,以其热情激扬的爱国情操给与会者作了一精彩演说。他说:
  今之忧瓜分惧危亡者遍天下,殆几于醒矣,其议论若彼,其心力若此!故启超窃谓吾中国之亡,不亡于贫,不亡于弱,不亡于外患,不亡于内讧,而实亡于此辈士大夫之议论,之心力也。
  夫天下之事可为、不可为,亦其有定哉?人人知其不可而不为,斯真不可为矣;人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斯可为矣。使吾四万万人者,咸知吾国处必亡之势,而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不能及者,以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人人如是,而国之亡犹不能救者,吾未闻也。
  他晓以情,动以理,用民族思想彻底打动世人的心弦,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不久,保川会、保浙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运动的步伐加快了,保国春风大有吹遍全国之势。然而,这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他们纠集各种反动势力来攻击保国会,歪曲变法,称康梁二人“保中国不保大清”,妄想成为中国的“民主教皇”,诬蔑维新人士的爱国情操。梁启超的政见为敌对者不容尚可理解,然爱国情操也被人污蔑,使梁启超愤怒异常,悲愤万分。在这国家危亡时刻,守旧派仍执迷不悟,为个人私利所沉迷,康梁深感痛心。封建顽固势力的疯狂阻挠,使得维新变法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千斤重压。
  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6月16日康有为被光绪召见,商谈维新变法事宜,并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特许专折奏事。康有为多年的变法主张终于可以实现了。随后,废八股、发展农工商、整顿军队、变官制、建学堂、开议院等一道道奏折飞进了乾清宫,成为了光绪变法的研究资料。
  7月10日,上谕命各州县改已有大小书院为中小学堂。
  7月13日,上谕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迅速资送经济特科人才。
  8月2日,上谕设矿务铁路总局于京师,部院司员及士民皆准上书言事。
  8月26日,上谕责江督刘坤一、粤督谭锺麟不奉诏。
  8月30日,上谕裁汰京内外冗官。京内有光禄寺、太常寺、大理寺等重要衙门,京外有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等。
  9月5日,上谕革礼部六堂官职。
  9月6日,擢用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为军机章京。改革命令雪片般狂飞而下,中国大地耳目一新,重药急诊,中国社会的顽疾仿佛一夜间消失殆荆
  7月3日,梁启超得到光绪召见,赐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启超的变法终于等到合法地位。但是,梁并未得到重用,究其原因,竟是口音差池,光绪不悦,荒唐之极。梁启超意气风发,本以为终于可以一偿夙愿,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可却不得光绪重用,情绪低落,他想到了家乡。回想家乡美景,山水湖泊,林木苍郁,层峦叠翠,好久没能临会了,况且自己为国事奔波不止,妻女思念,也好久没有听起祖父吟诗,父母身体如何,全然不知,哪里尽到过一点孝道?可是,老师得到了光绪的重用,成为维新变法的实际指导人物,自己又怎能在这紧要关头抛下老师一人呢?
  变科举,诏改取士制度,这应该是变法中所取得的最大成就。6月21日,康有为觐见光绪,提出废科举,变取士旧制。然而,圣旨未下,大臣刚毅和多名大臣一起面见光绪,陈言枉改科举之事,万万不可行,千年沿袭的旧制,怎能说改就改?请求下书礼部以请群臣商议。光绪大怒:“如果下到礼部,你们必定反驳我吧。”刚毅又言:“废科举之事重大,运行已经数百年,不可随废。当初康熙圣祖停八股,改试策论,不得行,旋复旧制,一时国家文运昌明。请圣上深思。”光绪厉声道:“你想阻拦我不成?”刚毅随不敢言。大臣们即将散去,刚毅慎言:“这件事太过重大,请圣上向太后恭请懿旨。”光绪不悦,脸色突变,沉默不语,等会才答道:“应该如此。”随后便前往颐和园请求慈禧太后批准废除科举取士旧制。等到24日,慈禧太后才下懿旨同意改制变法。变法圣旨即下,康有为等欢呼雷动,颂曰:“去千年之弊政,非皇上之圣武,岂能若此之刚断乎。”
  乡会试应用八股已改,而生童岁科试尚且未改,31日,康有为上书光绪请变生童岁科试亦为策论,当日圣旨即下。然而,八股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之唯一出路,废八股,无疑是让读书人失去了生存之本,断生活之粮,引起了士人们的强烈抗议,更有甚者,谴人行刺康梁二人。此时,守旧大臣亦纷纷上书,抗议变法,企图翻国是,复八股。康有为乃草折一份请杨深秀上之光绪,定新政之律,敢有请求翻改国是,复八股者给以重惩。诽谤变法的言论才渐渐减少。
  新政严重侵害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强烈抵制。光绪下的每一道圣旨就如废纸一样,无人实行,同时光绪的一言一行都不得超越慈禧太后的框架。不久,由于礼部尚书怀塔布阻扰主事王照上书,光绪下令革除礼部六堂官职,引起顽固大臣的仇视。9月,军机大臣纷纷要求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21日凌晨,光绪从中和殿批阅奏章出来,迎面荣禄带着一队卫兵和几个太监蜂拥而来,不容分辩,就将光绪捆绑起来,带到了中南海的瀛堂。随后慈禧太后在李莲英的陪同下,气势汹汹地赶来了。一顿训斥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堂。光绪面对碧波荡漾的湖水,心情凄凉,无可名状。
  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后,下诏抓捕康梁,京城空气一片凝重。此前,康有为在一片恐怖中,乘火车离开了北京。
  此时的梁启超正在同谭嗣同商议计划,忽闻光绪被禁,康有为失踪,自己又危在旦夕,不由得仰天长叹。梁本一介书生,靠光绪才得以呼风唤雨,这一消息不啻为一重磅炸弹,摧残着他那颤抖的心。没想到短短百天,维新事业功败垂成,又惹来杀身之祸,真是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多年来的委屈、压抑一时间爆发出来,二人抱头号啕大哭。
  政变前几日,杨锐等人已接到密旨,力图营救皇帝,挽救变法。可是由于政治经验的欠缺,使得自己相信袁世凯,以至维新大业昙花一现。梁启超也曾求助外国使节,然英公使到北戴河避暑去了,友人李提摩太也无能为力;找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也未能成功,没能躲过政变之灾。痛哭过后,二人仓皇外出,寻救维新志士。
  午后二时,梁启超来到日本公使馆,脸色苍白,漂浮着悲壮之气。一声不吭,在纸上,写下了这几句话:
  “仆三日内即须赴市曹就死,原有两事奉托。君若犹念兄弟之国,不忘旧交,许其一言。……”
  梁启超的必死信念感动着日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林答应承担梁所托之事,并说:“你为什么要死呀?好好想一想,什么时候都可以到我的地方来,我救你呀。”梁启超听了他的话,暗暗落泪,仓皇而去……到了夜晚,梁启超进了公使馆,寻求日本保护。
  此时,康有为早已在20日晚到达天津,并于21日上午11时乘英国太古公司重庆轮离开天津南下上海。25日,谭嗣同、杨锐等人不幸被捕,于28日被残忍杀害。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结束了。
  百日维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一次全面改革运动。它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是近代中国先进青年挽救时局所做出的不协努力,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在坚冰上凿下了一个小洞,向封建制度击出了第一炮。由于在自身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急于求成,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齐头并进,只造成了一片混乱,最后没能够掌控时局,只能无果而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幸福的童年漫漫科举路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
“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千百书生掀学潮——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报界先驱
时务学堂激风云逋逃日本流浪东瀛夏威夷之游
邂逅心中的“小鹿”武装勤王运动澳洲之游重返报界显雄风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康梁笔战言论界轰轰烈烈的论战考察美式共和
预备立宪的背景预备立宪创办政闻社国会请愿运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