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解读老子智慧:活学活用道德经 》
第7节: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做事
胡卫红 Hu Weigong
楚王问为什么?田忌说:“申孺这个人,狂傲自负,既慢待能人,又轻视庸人。能人和庸人都不愿为他效力,所以我料定他逢战必败;田居这个人,为人正直,礼遇能人,但轻视庸人。能人愿意为他效力,庸人却离心离德。所以,我料定他胜负各半;至于眄子这个人,既尊敬能人,又爱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愿意为他出死力。所以我料定您与他交锋,仅仅能够幸免于难罢了!”
后来,齐国派申孺为将攻楚,楚王听从田忌的建议,仅派5万人迎敌,大获全胜。后来齐国派眄子为将攻楚,楚王亲自挂帅,出动全国军队迎敌,仍然失败,仅免于亡国而已,就像田忌事先预言的一样。
眄子这个人,尊敬能人,爱惜庸人,真算得上“与善仁”了。
言必行,行必果
什么是“言善信”?就是说话要讲信用。人世间的道理,就像那条物理学上的定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向他人施予什么,也会得到什么。一个人不受信任,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反之,一个人受人信任,是因为他说话算数。这个道理将在后面加以论证,在此不必赘述。
用业绩说话
什么是“正善治”?就是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古今中外,无论什么事物都可能过时,无论什么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如果用业绩说话不灵了,说明这家公司、这个团队该倒闭了。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必存任何侥幸心理。
做力所能及的事
什么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它理解为有办事才能也未尝不可。但才能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如苏东坡所言:“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但有些事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做事
什么是“动善时”?也就是合理把握办事时机。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什么时机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眼光和阅历。有的人能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有的人却让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法。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错不了。如果你做的事对他人有利,它总是合宜的。美国企管专家史蒂芬?柯维说:“为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利益……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一个聪明人,不会嫉妒别人的收获,他们总是考虑如何帮助他人获益而不是夺取别人的利益。这正好符合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原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第1节:不要幻想金子超过汗水 | 第2节:步行可能比飞行更快 | 第3节:绝不在质量上打折扣 | 第4节:不战而屈人,不争而获利 | 第5节: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 | 第6节:像深秋的水一样清澈平静 | 第7节: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做事 | 第8节:先干起来再说 | 第9节:行动产生奇迹 | 第10节:大胆迈出第一步 | 第11节:在坏事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 第12节:透过现象看本质 | 第13节:敢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 第14节:认真做到一百分 | 第15节: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 第16节:优秀或平庸都是一种习惯 | 第17节:选择小事成就大业 | 第18节:积小胜为大胜 | 第19节:安心做小事,自然大功成 | 第20节:细节决定成败 | 第21节:不轻视每一个小人物 | 第22节:不轻视每一件小事 | 第23节:不轻视每一笔小钱 | 第24节: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