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劉德江 Liu Dejiang
仁者必有所惡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篇第四》)即是說,衹有仁者能公正無私地去喜愛人、憎惡人。什麽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孔子立身處世的信條。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愛人,善惡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僅包括"愛人",而且還包括"恨人"。在別人看來,仁者應該平等看待一切衆生,即無分別心。既然沒有了分別心,能以一種平等的心面對一切,那愛與恨之間就沒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着眼點並不在此。如果仁者無愛無憎,那麽世界上也就不會存在正道與邪道的區別了,這樣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姦不辨的現象將必然會無處不在。孔子認為,人若僅有愛而無恨,不算是仁者。但是從宋儒到現在的人們,幾乎都把孔子的愛憎理解錯了,認為愛與恨必然是涇渭分明的,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事實上,孔子並沒有這個意思,衹是後人的誤讀而已。
孔子很敬重老子,嚮來視老子為師,曾請教過老子一些問題。有人問孔子,老子說過"報怨以德",你覺得怎麽樣呢?孔子卻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應該以公正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問的人本以為孔子是"仁愛"論者,一定會說用恩德來回報人的仇怨,這樣做纔是嚴己寬人,達到他所謂"仁愛"的境界,孔子肯定會同意的。但他卻沒有想到,孔子又是一位"以禮節和"論者,主張什麽事情都要受禮的節制,做到恰到好處,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如果大傢都來以德報怨,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就衹能助長作惡者的氣焰,使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危害社會。這樣一來衹會讓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沒有人會有"仁德"了。人們都想着,不管我做了什麽,別人都會以"德"來回報"怨",那我就做衹對我有益的事就行,也不用在乎別人的感受。其結果必然民風不正,惡意肆掠。這是孔子所不願看到的。
明代有一個"中山狼"的寓言,也就是大傢所熟悉的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有一個名叫東郭先生的讀書人,要到北方的中山去找個官做。他趕着自己那一頭跛足的小驢子,驢背上馱着一袋書,在清晨趕路時,不料迷失了方向。正在他驚惶失措時,遇到了一條被晉國大夫趙簡子打獵射傷的惡狼,而且正被趙簡子緊緊追趕。狼哀告求救,並說了一些有恩必報的娓娓言辭。因此,東郭先生動了"仁愛"之心,讓狼鑽進他裝書的口袋裏躲藏,用一番謊言騙過了怒氣衝衝趕來找狼的趙簡子。沒想到等趙簡子走遠,這條惡狼從口袋裏被放出以後,竟兇相畢露,要吞噬東郭先生來果腹。可憐的東郭先生無奈地騙狼說,此事要按民間習慣請教"三老"評理定奪。東郭先生和狼先是問了老杏樹和老牛,都沒有結果。最後請教了一位須眉皆白的長者,這位老人假裝不相信他們的申述,要狼再鑽進口袋試試,使狼中計受縛。老人要東郭先生用佩戴的短劍刺死惡狼,可是東郭先生卻說:"這不是要害死狼了嗎?"老人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哭笑不得地說:"禽獸忘恩負義到這種地步,你都不忍心殺它,你這是仁慈到愚蠢的程度,可不是君子所為。"東郭先生在老人的幫助下,終於將這條惡狼殺死了。
故事中的須眉皆白的老人應該是仁者的化身,他懂得仁者應該懂得愛人,但是不能到善惡不分的地步,如果仁愛到了這個份兒上,也就不能算一個仁者了,這樣並非仁者所為。"泛愛衆"中的"衆"並不包括那些惡人。這也說明仁愛必須有禮的節制方能成為仁愛。真正的仁者應該是"能好人,能惡人"的人。
儒傢學派所極力推崇的"仁",不僅僅提倡"愛人",同時,也指出了對於那些不仁的人應該要敢"恨"。因為"愛"與"恨"是相對立存在的,有愛必然會有恨。
在生活中,人在修養道德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懂得如何愛人,如何恨人。而愛一個人需要有原因,有分寸,有標準。同樣,恨一個人也需要有原則。愛憎分明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